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口裂腹鱼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腹鱼亚属,俗称雅鱼、细甲鱼、齐口、剑鱼、白鱼等。其肉肥厚,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味道鲜美,属地方特产,为产区群众所喜食。齐口裂腹鱼对水温的要求介于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之间,其生存地域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由于水域污染和过度捕捞,齐口裂腹鱼的天然资源量锐减,市场价格节节攀升.为了开发这一野生水产品的人工养殖,既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泥沙浓度对齐口裂腹鱼生存的影响,选取中值粒径为0. 1 mm的悬沙进行了6种不同含沙浓度的室内水槽试验研究。试验记录了不同试验组水中溶解氧的浓度与幼鱼死亡时间,并分析了含沙浓度与溶解氧浓度、死亡率、死亡时间的关系。试验成果表明,随着含沙浓度的增加,幼鱼致死时间不断缩短。观察发现,含沙试验组死亡幼鱼鱼鳃淤堵明显,且含沙浓度高于5. 0 g/L时,死亡幼鱼鱼鳃出现出血现象,在含沙浓度为10. 0 g/L的试验组中,死亡幼鱼鱼鳃及口腔中还会出现粒径为0. 3 mm的较粗泥沙颗粒。由此可见,细颗粒泥沙淤堵、磨损鱼鳃,以及通过口腔进入其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泥沙颗粒影响鱼类生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带来效益的同时,干扰了河道中鱼类的生存环境,影响到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在分析齐口裂腹鱼特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齐口裂腹鱼对水力学特征的适应性,从阻断栖息地连续性、改变栖息地水流流态、水温、溶解氧含量、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变化等方面,重点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齐口裂腹鱼栖息地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4.
总溶解气体过饱和胁迫下齐口裂腹鱼的耐受和回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坝工程在泄流时,高速水流强烈的掺气作用导致下游水体中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从而使水体中鱼类患上气泡病,威胁到其生存。本文以二龄齐口裂腹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急性致死实验、间歇胁迫实验、水平回避实验和垂直回避实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持续暴露在TDG饱和度为120%、125%和130%的水体中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10.7 h、9.5 h和6.5 h。通过短时间的TDG过饱和暴露结合长时间的清水恢复能显著地延长齐口裂腹鱼在TDG过饱和水体中的生存时间。齐口裂腹鱼对饱和度为135%和145%水体具有较强的探知和回避能力,而当水体TDG饱和度为125%及以下时,其探知和回避能力较弱。齐口裂腹鱼在垂直方向具有利用补偿水深来回避水体中TDG过饱和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山区河流TDG过饱和工况鱼类避难所营造的可行性,以半龄齐口裂腹鱼为研究对象,营造了TDG过饱和室内避难模型,定量开展了不同TDG饱和度工况下的室内实验,通过数理统计及显著性分析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的避难趋势随着水流TDG饱和度的升高逐渐增强,在主槽上游TDG饱和度小于等于130%时未出现明显的避难行为,140%时开始出现避难趋势,大于等于150%时的避难效应十分明显;实验结束时,TDG饱和度为150%及以下的各工况组中鱼苗的回避率存在显著差异,TDG饱和度为150%及以上各工况组的回避率极显著高于140%及以下的各工况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河道形态下泥沙浓度对齐口裂腹鱼生存的影响,在观测水槽试验中不同泥沙浓度和河道形态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位置分布、死亡率、死亡时间等参数的基础上,基于三维雷诺应力模型进行了流场数值模拟,继而分析了齐口裂腹鱼生存状态与各水沙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的位置分布主要受流速控制,其次受泥沙浓度影响。随着泥沙浓度升高,齐口裂腹鱼死亡率增大,存活时间缩短。滩地和江心洲具有避难效应,泥沙浓度5.0 kg/m3时,单一河道中试验鱼达到半致死率需9.0 h,而在滩地和江心洲分别为20.0 h和12.0 h。不同避难区的避难效果存在差异,滩地的避难效果优于江心洲,主要与泥沙浓度和避难区尺寸有关。  相似文献   

7.
水温对竖缝式鱼道中齐口裂腹鱼上溯行为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温是影响鱼类上溯行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在竖缝式鱼道水工模型中进行了齐口裂腹鱼幼鱼的过鱼试验,研究的水温变化范围为13~21℃,通过提取通过率与通过时间参数对齐口裂腹鱼的上溯行为进行了定量分析,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在开展试验的水温范围内,水温对齐口裂腹鱼上溯行有显著影响(P=0.032...  相似文献   

8.
总溶解气体过饱和含沙水体对齐口裂腹鱼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坝泄洪形成总溶解气体(Total Dissolved Gas,TDG)过饱和的含沙水流,由于泥沙的作用,加剧了对高坝下游鱼类的影响。为探讨TDG过饱和含沙水体对鱼类影响的规律,以齐口裂腹鱼幼鱼为实验对象,选取中值粒径为7.4μm的泥沙,对TDG饱和度为100%、120%、125%、130%、135%、140%的水体,分别设置0、20、60、80 mg/L的含沙量实验工况,开展含沙水体TDG过饱和的持续暴露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含沙量不同但TDG饱和度保持为100%不变的实验组中,未出现实验鱼死亡现象。TDG饱和度为130%时,含沙量为0、20、60、80 mg/L的实验组中,实验鱼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15.3 h、10.75 h、8.3 h、7.85 h。在TDG饱和度相同时,含沙量越高半致死时间越短,但高含沙量实验组(60 mg/L,80m g/L)的半致死时间相差不大;含沙量相同时,TDG饱和度越高,半致死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解齐口裂腹鱼在鱼道中的上溯情况,在大比尺竖缝式鱼道物理模型中开展了以齐口裂腹鱼幼鱼为过鱼对象的过鱼试验研究。试验中对通过时间、通过率和上溯轨迹进行了记录,并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齐口裂腹鱼的上溯轨迹和池室结构的水力因子(流速、紊动能、总水力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试验用鱼通过时间平均值为132.7s,多数鱼倾向于快速通过鱼道完成上溯。试验鱼道通过率为71.9%,过鱼效果良好。多数齐口裂腹鱼上溯过程中会避开高流速区、高紊动能区和高水力应变区,在池室内齐口裂腹鱼上溯轨迹主要分布于上述参数较低的右侧回流区和隔板背水面,竖缝断面处多数齐口裂腹鱼选择上述参数相对较低的隔板侧区域通过。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竖缝式鱼道设计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秦涛  张亚 《河南水利》2003,(1):18-18
美国大黄颡鱼由美国加州引入我国。该鱼性情温顺,生长速度快,抗病害能力强,可驯化上浮摄食,易于集约化养殖,养殖效益也非常明显。因此,开展大黄颡的人工繁殖与鱼苗培育的研究,对加快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和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在苏洼龙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循环水系统中鱼苗的最佳养殖密度,苏洼龙水电站以鱼类增殖站循环水系统为依托,对不同养殖密度模式下短须裂腹鱼鱼苗的行为、存活、生长、摄食、代谢生理机能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试验,通过苗种的成活率、成长率、投饵率、抗病率等指标得出2 000尾/m3是最佳的养殖密度,为国内高寒高海拔地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模糊逻辑的方法建立了雅砻江裂腹鱼幼鱼时期的生境适宜度指数模型。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结果,结合有经验的鱼类学专家的模糊知识建立了关于生境因子和幼鱼生境适宜度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和模糊推理规则。模糊集合根据水温、流速和溶解氧3个变量因子,以“if-then”的规则语句实现了生境特性和适宜度的联系。根据模型分析,得出溶解氧是裂腹鱼幼鱼重要的生境因子,其次是温度和流速。单因子变化引起的相对极端环境对鱼类适宜度有显著影响。裂腹鱼对水温、溶解氧和流速的最适范围分别为11 ℃~19 ℃,5.75~10 mg/L和0.1~0.65 m/s。  相似文献   

15.
异齿裂腹鱼通过鱼道内流速障碍能力及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通过流速障碍能力是鱼道设计的主要生态指标,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封闭游泳水槽进行鱼类各种游泳速度指标及游泳行为研究,其水流流态及鱼类游泳行为与鱼类通过鱼道的实际状态有较大的差距,有必要结合鱼类游泳速度指标来探索能够更加准确量化鱼类通过鱼道流场的游泳能力测试方法。首先,在封闭游泳水槽中通过速度递增法测得异齿裂腹鱼临界游泳速度(101.01±20.86 cm/s)和突进游泳速度(196.94±21.80 cm/s);然后,以临界游泳速度和藏木水电站鱼道竖缝流速(110.00 cm/s)为参考,通过在开放游泳水槽内加不同束窄梯形体,形成类竖缝式鱼道的鱼类自主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开展两种底坡条件下4级短竖缝(工况1和工况2竖缝流速为101.55±14.87 cm/s、114.63±24.28 cm/s,竖缝顺水流长度均为40 cm)和单级长竖缝(工况3竖缝流速为137.45±17.63 cm/s、竖缝顺水流长度为160 cm)下试验鱼通过流速障碍能力和行为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工况1、工况2下试验鱼通过4级竖缝成功率分别为82.05%、84.62%,通过流速大于临界游泳速度的竖缝时,持续爆发游泳时间为0.52±0.34 s;工况3下93.33%试验鱼以209.43±21.76 cm/s游泳速度成功通过单级长竖缝;3种工况下试验鱼通过流速大于临界游泳速度的竖缝时,以与突进游泳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的恒定游泳速度(214.01±30.64 cm/s)上溯。鱼类游泳轨迹与流场耦合分析表明:鱼类上溯所需时间及路径长度与其选择的游泳路径密切相关,试验鱼通过借助回流区同向水流推动,增加上溯效率。本文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可为鱼道设计、改造、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乌鳢(Ophiocephalus argvus)(又名乌鱼、火头、生鱼等)属鳢形目,鳢科,是以小型的野杂鱼类为捕食对象的肉食性鱼类,其肉味鲜,适应性强,是黄河滩涂鱼塘套养鱼类的最佳选择,因此利用有利的自然优势,进行乌鳢的人工繁殖极为必要。2003年,我们在位于黄河滩边的俩沟渔场,进行了乌鳢人工繁育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四川水力发电》2016,(4):145-145
7月13日,国电大渡河猴子岩公司在猴子岩水电站库区及坝后共计放流珍稀鱼类5万尾。此次放流是猴子岩水电站下闸蓄水前的正式放流,鱼苗规格8-10厘米,其中齐口裂腹鱼3.5万尾、重口裂腹鱼1.5万尾。  相似文献   

18.
小头裸裂尻鱼为我国特有鱼类,仅分布在青藏高原,是水生态系统中的关键鱼种。2020年6月,以在长江南源当曲海拔4 819 m处选取的16尾(2雌14雄)性腺处于V期的小头裸裂尻鱼为研究对象,在海拔4 767 m处原位孵化1.1万受精卵。孵化条件为:日节律众数水温区间为8.3~16.0 ℃,溶解氧>5 mg/L,pH值为(7.7±0.2),盐度为(0.13±0.1)psu,氨氮浓度<0.1 mg/L,总悬浮固体含量为(3±0.5)mg/L。结果表明:亲鱼性腺成熟度佳,V期卵径为(2.4±0.2) mm,雄鱼全长约为雌鱼全长((40.3±3.5)cm)的1/2,体重约为雌鱼体重((435.2±67.5)g)的1/10。授精水温为16.3 ℃,受精率为99%;孵化第10 天(238~240 h)积温3 057 h·℃时发生大规模出膜;实施关键出膜水温19 ℃后,出苗率达到80%,出膜仔鱼长度为0.9~1.0 cm。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有利于该鱼类的自然种群恢复、人工保种,以及研究其胚胎发育的物候响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人工繁殖技术,对雌雄锦鲤注射催产激素,在临近产卵期,人工配对、挤卵挤精、人工授精的技术方法,进行孵化。既保证了锦鲤苗种的品系纯正,又提高了锦鲤苗种的孵化成活率,有了庞大数量的锦鲤苗种,就方便了日后对它优中选优。  相似文献   

20.
通过自制的环形水槽研究了在不同底质和水流综合影响下拉萨裸裂尻鱼对光色和光强的偏好。结果显示,在动水有无底质条件下,拉萨裸裂尻鱼均偏好于蓝光或深蓝光(471.20~479.80 nm),次亮光(51.00 EV和62.10 EV);在静水有底质条件下主要偏好于暗光(43.70 EV),在无底质条件下偏好于次亮光(62.10 EV)。研究结果可为高原过鱼设施进口光照诱集鱼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