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CNA及bcl-2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NA和bcl-2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了解肿瘤增殖与凋亡的特点,揭示细胞凋亡和增殖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7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进行PCNA和bcl-2表达的检测。结果:在膀胱癌中,PCNA主要呈胞核表达,bcl-2呈胞质表达,PCNA和bcl-2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5.9%和56.4%;PCNA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分级、预后呈正相关(P=0.01,P=0.0386),bcl-2亦与肿瘤分级、预后呈高度正相关(P=0.0002,P=0.0116);PCNA和bcl-2表达无明显相关(P=0.2327)。结论:PCNA和bcl-2参与膀胱癌的恶性转化、侵袭及进展的过程;检测PCNA和bcl-2有助于判断膀胱肿瘤恶性分化程度,并且二者可以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p16及PCNA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防治杂志》2003,10(10):1072-107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CNA和bcl 2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了解肿瘤增殖与凋亡的特点 ,揭示细胞凋亡和增殖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 ,对 7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进行PCNA和bcl 2表达的检测。结果 :在膀胱癌中 ,PCNA主要呈胞核表达 ,bcl 2呈胞质表达 ,PCNA和bcl 2染色阳性率分别为 35 9%和 5 6 4 % ;PCNA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分级、预后呈正相关 (P =0 0 1,P =0 0 386 ) ,bcl 2亦与肿瘤分级、预后呈高度正相关 (P =0 0 0 0 2 ,P =0 0 116 ) ;PCNA和bcl 2表达无明显相关 (P =0 2 32 7)。结论 :PCNA和bcl 2参与膀胱癌的恶性转化、侵袭及进展的过程 ;检测PCNA和bcl 2有助于判断膀胱肿瘤恶性分化程度 ,并且二者可以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通过对膀胱移行细胞痛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检测,探讨其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通过对膀胱手术后病理证实的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电话复访、信件回访及门诊复诊回访,以复查过膀胱B超为标准为复发组43例,末复发组22例,对其病理组织采用(S-P法)进行PCNA的测定,观察PCNA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结果 复发组PCNA阳性表达率72.09%(31/43),未复发组40.91%(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A的表达可作为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中p16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与BTC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及其二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p16蛋白及PC NA在 5 9例BTCC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1)p16蛋白在BTCC中的阳性率为 5 2 5 4% ,PCNA阳性率为6 6 10 %。 2 )p16蛋白阳性表达随膀胱肿瘤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降低 ,P <0 0 5 ,而PCNA阳性率随肿瘤分级升高而上升 ,P <0 0 5。 3)p16蛋白阳性表达随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期升高而降低 ,P <0 0 5 ,PCNA随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 ,P <0 0 5。 4 )p16蛋白及PCNA在未复发组与复发组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5 )在未复发组 ,p16蛋白表达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 ,r =- 0 4 30 8,P <0 0 5。结论 :p16蛋白、PCNA的检测与BTCC患者的预后有关 ,二者同时检测可以作为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判断及预后估计的参考指标。p16蛋白低表达与PCNA高表达者肿瘤易于复发。  相似文献   

7.
8.
膀胱移行细胞癌p16、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p16及PCNA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旨在探讨两者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及预后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收集我院1978~1992年间,手术切除膀胱移行细胞癌55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1例,年龄28~77岁,中位年龄58.87岁。随访时间术后1~15年,随访率100%。组织学分级Ⅰ级16例,Ⅱ级20例,Ⅲ级19例。膀胱正常粘膜6例作为对照,标本均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抑癌基因p16蛋白及PCNA在53例皮肤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对比,结合皮肤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0.05,P<0.01),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下降(P<0.05),PTNMI,MM期皮肤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TNMⅢ,Ⅳ期(P<0.05),PCNA指数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高(P<0.05),PTNMⅢ,Ⅳ期皮肤癌组织中PCNA指数明显高于PTNMI,II期(P<0.05),p16阴性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p16阳性组(P<0.05)。结论:p16及PCNA表达与皮肤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皮肤癌的发生与演进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两者的检测对估计皮肤癌的恶性度,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vA)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eNORS)嗜报染色方法,研究了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活性。结果发现该癌的PCNA指数分别为:Ⅰ级11.7%(n=17.x±1.93),Ⅱ级21.95%(n=17.x±2.11),Ⅱ级48.63%(n=17,x±1.85),三组比较,经H检验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膀胱移行细胞癌每核AgNORS平均数分别为:Ⅰ级4.56(n=17,x±0.06),Ⅱ级6.63(n=17,x±0.09).Ⅲ级9.73(n=17,x±0.34),三组比较,经H检验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51个膀胱癌标本的每核AgNORS平均数和PCNA指数作相关性分析,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r=0.646,p<0.005)。结果证明PCNA指数和每核AgNORS平均数与膀胱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肿瘤的分化程度越低,PCNA指数和每核AgNORS平均数越高。提示PCNA和AgNORS染色可提高膀胱癌组织学分级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对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评估病人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膀胱癌变过程中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膀胱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状态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复发的关系,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正常上皮、增生上皮、乳头状瘤和癌组织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在四种组织中呈增高趋势,并且与肿瘤病理分级、分期密切相关,但与肿瘤大小、数目无相关。复发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显著高于无复发者。结果提示,膀胱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能力不断增强,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可以作为肿瘤生物学行为、判断肿瘤复发的一项有价值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及其临床与预后的意义。方法:对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进行PCNA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L:Ag)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的表达皆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1级与2级、2级与3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侵袭性肿瘤明显高于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上皮细胞钙粘蛋白(E-cad)表达与膀胱移行细 胞癌(TCC)分级、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恒冷切片免疫组 织化学SP法,对28例TCC和10例正常膀胱粘膜新鲜冰冻标本进行E-cad表达的检测。结果 对照组10例正常膀胱粘膜E-cad均正常表达,实验组28例TCC,仅50%(14/ 28)正常表达,二组差异显著(P<0.01)。TCC不同分级、分期间E-cad表达有显著性差 异(P<0.05),G3比G1+G2表达低,浸润性TCC比浅表性TCC表达低。初发与复发、 单发与 多发TCC之间比较,E-cad表达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未见E-cad表达完全 缺失的TCC。结论 正常膀胱粘膜组织E-cad保留表达,TCCE-cad表达降 低,E-cad表达与TCC分级、分期呈负相关;E-cad表达与TCC的数目,与肿瘤的初发或复发 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BTCC病理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6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包埋标本作为实验组,另取10例非肿瘤患者的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所有标本中Survivin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TCC组、正常组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1%、0%(P<0.05)。病理Ⅰ级、Ⅱ级、Ⅲ级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8%、83.3%、92.9%,Ⅰ级与Ⅱ级、Ⅲ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型、浸润型,淋巴结阴性、阳性,初发、复发者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9%、90.0%,64.7%、94.1%,57.5%、92.9%,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Survivin的异常表达在BT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BTCC组织中Survivin表达的检测对判断BTCC的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预后有一定帮助。Survivin也可能为BTCC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70例不同胆囊病变标本包括胆囊腺癌30例]、胆结石20例、慢性胆囊炎20例,应用免疫组化观察P53蛋白、癌胚抗原(CE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状态及病变组织内S-100蛋白阳性树突状细胞(S-100 DC)浸润情况。p53蛋白、CEA及PCNA表达的阳性检出率,胆囊癌组分别为46.7%(14/30)、30%(9/30)及86.7%(26/30);胆囊结石组分别为0、15%(3/20)及35%(7/20);胆囊炎组分别为0、0及25%(5/20)。癌与非癌病变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S-100 DC浸润阳性检出率,癌组织为40%(12/30)、胆囊结石组织为50%(10/20)、胆囊炎为85%(17/20)。S-100 DC的阳性检出率与组织内浸润细胞的密度,胆囊炎组与癌、胆囊结石组之间均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1)胆囊炎组织无肿瘤相关分子表达,但存在较高的免疫活性;2)胆结石标本内存在某些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且其免疫活性有所降低。这种病变可能有较高肿瘤发生的危险;3)胆囊癌组织不仅有突变型P53基因、CEA及PCNA的过度表达,同时伴有免疫能力的损害,丧失了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作用,从而有利于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p2 1WAF1、细胞周期蛋白 D1 (Cyclin D1 )和 PR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 5 7例 BTCC患者癌组织中 p2 1WAF1、Cyclin D1 和 PRb的蛋白表达。结果 :p2 1WAF1、Cyclin D1 和 PR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 .8%、49.1%和 45 .6 % ,p2 1WAF1随病理分级升高阳性率显著下降 ,Cyclin D1 和 PRb的表达与BT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有无转移均相关 ,p2 1WAF1与 PRb的表达呈负相关 ,Cyclin D1 和PRb的表达呈正相关 ,而 p2 1WAF1与 Cyclin D1 的表达无关。结论 :p2 1WAF1/ Cyclin D1 / PRb通路异常与 BT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p2 1WAF1的改变可能为癌变的早期事件 ,联合检测 p2 1WAF1、Cyclin D1 和 PRb可较准确地评价 BTCC的生物学特性 ,估计预后 ,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E—钙粘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膛胱癌中E-钙粘素(E-c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69例膛胱癌进行E-cd检测。结果 69例膛胱标本中35例E-cd正常表达(50.7%),E-cd的正常表达率在Ⅰ、Ⅱ、Ⅲ级肿瘤中分别为72.2%,65.2%和25.0%,在Tis~T1期和T2~T4期肿瘤中分别为78.8%和25.2%。E-cd的正常表达率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上升而下降,其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17例胆囊病变其中胆囊癌11例、慢性胆囊炎6例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研究,结果表明(PCNA)的表达主要与癌细胞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提示检测PCNA对判断胆囊癌的预后和生物学行为有很大帮助。胆囊癌表面粘膜上皮PCNA表达阴性,推测胆囊癌可能并非起源于粘膜上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讨突变型P53蛋白、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肺癌病理组织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12例原发性肺癌的P53蛋白、PCNA的表达.结果:①突变型P53表达的阳性率为45%;②突变型P53与PC-NA的表达关系密切,PCNA强阳性的P53强阳性率为86%,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③P53强阳性率、PCNA强阳性率均以腺癌组为最低(P<0.05);④P53、PCNA的表达与肺癌分期间的关系不密切(P>0.05).结论:提示突变型P53蛋白、PCNA的表达可作为肺癌患者预后判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的表达。方法 选取常规石蜡包埋乳腺组织标本14 7例,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性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导管内癌+早期浸润癌组、浸润癌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其S10 0 +DC、HLA DR +DC和CD1a +DC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浸润癌组S10 0 +DC和CD1a +D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61%、5 6.72 % ,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 .0 5 )。导管内癌+早期浸润癌组、浸润癌组HLA DR +D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 0 .0 0 %、97.0 1% ,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 .0 5 )。不同标记阳性DC联合表达率在导管内癌+早期浸润癌组、浸润癌组较高,分别为3 3 .3 3 %、5 5 .2 2 % ,且这2组中无不同标记阳性DC均阴性表达病例。结论 在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均有不同标记阳性DC存在,其阳性表达率随增生性病变进展逐渐增高,进展为浸润癌时则显著增高,DC的阳性表达情况可用于评估乳腺癌患者局部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