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形角对楔横轧二次楔轧制心部缺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工艺参数对楔横轧大断面收缩率二次楔轧制轴类零件心部缺陷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楔横轧二次楔轧制试验,得到一系列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轧件中心孔洞面积数据,利用软件MATLAB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揭示出成形角对孔洞面积大小的影响规律:当两个成形角α1,α2中一个较小时,轧件心部孔洞面积随着另一个的增大而明显减小;并且二次楔成形角α2对轧件心部缺陷的影响程度稍大于一次楔成形角α1.研究结果为楔横轧模具、轧机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某型波浪轴楔横轧成形原理及工艺,运用有限元软件Qform建立了其仿真模型,对其在楔横轧成形过程中的温度、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变形量等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波浪轴在楔横轧成形过程中的等效应力、等效应变最大值主要分布在横轧部位及其中间压轧部位,且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毛坯变形量沿着毛坯轴中心向两端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3.
以DEFORM-3D数值模拟和遗传算法为手段,以连杆楔横轧制坯工艺作为研究对象,将展宽角、成形角、第一把楔的高度、初始坯料温度作为设计变量,将第一主应力作为优化目标,利用克里金模型构建设计变量和优化目标之间的映射关系,利用遗传算法对克里金模型进行全局寻优。得到了连杆毛坯楔横轧工艺的最优参数组合,即展宽角为32°、成形角为8. 99°、第一把楔的高度为6. 21 mm、初始坯料温度为1200℃。最后,将得到的最优工艺参数用于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参数使得中心区域最大第一主应力从77 MPa下降至35 MPa,并且消除了原有工艺毛坯中心区域出现的裂纹缺陷。  相似文献   

4.
肖红  孙昌凯  周杰 《热加工工艺》2014,(13):126-128
针对楔横轧连杆杆部中心质量差的问题,对它的模具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了模具的展宽角、成形角以及坯料温度对轧件最大主应力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生产验证。结果表明:当展宽角为7°~8.5°,成形角为24°~32°,坯料温度为1050~1200℃时,轧件中心的最大主应力在合理范围且中心质量合格。  相似文献   

5.
楔横轧中心开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楔横轧载荷上限法模型基础上加入曼内斯曼缺陷的典型方式—中心开裂,建立了楔横轧中心开裂上限法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楔横轧中心开裂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两种流动模式,并对各工艺参数影响中心开裂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理论楔横轧可加工区域图。  相似文献   

6.
邓子玉  常龙 《锻压技术》2012,37(2):79-85
采用楔横轧工艺,用温轧轧制钢芯,并对其成形过程进行研究。根据零件的成形特点,采用UG软件设计楔横轧不同工艺参数需要的模具,采用Deform软件模拟成形过程,从中选出最佳的工艺参数,并分析该工艺参数下钢芯大弧体不同成形阶段径向截面等效应力、等效应变及轴向截面等效应力、等效应变,最后通过实验轧制出产品。结果表明:成形角、展宽角等工艺参数对轧件外形及心部质量有很大影响;采用合理的楔横轧工艺参数可以轧制出心部无缺陷的合格产品;轧件的等效应力及等效应变均存在一定的规律,且最大值均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楔横轧轧制工艺以其高效、节能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模具设计是楔横轧工艺的核心之一,工艺参数的选择是影响轧制工艺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在轧制过程中出现的缺陷严重影响轧件质量,成为制约楔横轧工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楔横轧技术的发展,铝合金楔横轧技术的研究意义,在楔横轧工艺参数和缺陷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楔横轧作为一种精密成形工艺,广泛应用于各种台阶轴类件的生产。但由于其成形机理较为复杂,该工艺仍然存在一些常见缺陷,如表面缺陷、中心疏松等。本文对工艺缺陷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取措施改进。楔横轧工艺是轴类件毛坯生产的理想的工艺,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汽车连杆楔横轧制坯过程中,在连杆毛坯大头外端部位容易出现堆料缺陷.借助DEFORM-3D有限元软件对某汽车连杆毛坯成形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了其成形过程中产生堆料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消除堆料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产生堆料的主要原因是金属流动受阻,通过优化堆料处斜楔斜面的摩擦因子和成型角,堆料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实际生产试验验证了该方法和数值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可为解决楔横轧成形工艺中锻件堆料问题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辊式楔横轧是生产中较为普遍采用的轧机形式.而在数值模拟过程中,特别是三维变形模拟中,为了简化模具造型,常常采用板式楔横轧进行分析计算.文章分别就这两种模型的楔横轧变形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对各自的变形特点,应力应变场及速度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数值模拟过程中,建立板式楔横轧系统模型来研究分析楔横轧变形中的相关问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应用DEFORM-3D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以楔横轧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楔横轧变形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反映轧件内部变形规律的速度场和位移场,以及轧件内部应力应变状态,并研究了不同变形量下轧件内部各主应力应变状态及主应力方向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深入地分析了生产中轧件端部产生凹心和变形区前沿的局部隆起现象。  相似文献   

12.
楔横轧多楔成形等直径轴类件内部疏松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鲁力群  胡正寰 《塑性工程学报》2008,15(1):108-111,126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楔横轧多楔成形等直径轴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根据轧制过程中特征点的应力变化规律,确定了楔横轧多楔轧件内部容易发生疏松的位置是在靠近外楔起楔的中心区域,并分析了多楔轧件内部出现疏松的原因。通过轧制实验对轧件内部疏松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吻合。研究结果为楔横轧多楔精密成形长轴类零件时减少轧件内部疏松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楔横轧三维变形过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了楔横轧加工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模拟楔横轧过程的计算机系统模型,用有限元对板式楔横轧变形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成功地实现了楔横轧楔入段、展宽段、精整段全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得到了不同变形条件下变形区的形状,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场、应变场和变形载荷等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楔横轧是轴类零件成形的先进技术,具有高效、节材、洁净、低噪、近净成形等优点,已成为国际上竞相研发并积极采用的先进技术。介绍了国内楔横轧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楔横轧技术推广应用情况、楔横轧关键技术研发进展,指出了我国楔横轧技术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对于疏松、中空等突出的楔横轧工艺缺陷已得到有效控制,解决了一次楔成形最大断面收缩率不超过75%的难题,提高了轧齐曲线的设计精确度,解决了窄台阶内直角精确成形问题,表面螺旋痕得到改善或控制,提高了楔横轧产品精度及材料利用率。最后,指出了自动、快速换装模具,多楔同步轧制长轴,无人化、智能化等是楔横轧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连杆锻件的楔横轧制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产实践为依据,从先进性、可行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论述了连杆楔横轧制坯的优势,以期推动楔横轧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楔横轧工艺成形阶梯轴类件时轧件表面缺陷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文献 [4]的模拟实验结果 ,拟定了楔横轧工艺成形阶梯轴类件时轧件表面出现表面缺陷 (蛇皮状或鱼鳞状缺陷 )时的金属流动速度场。以此为基础 ,并借助于上限原理和最小能量原理 ,获得了楔横轧成形阶梯轴时轧件表面缺陷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 ,研究了表面缺陷产生与变形程度、摩擦因数及模具整形段相对长度的关系。从而为估测楔横轧成形阶梯轴类件时轧件表面是否会产生缺陷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了汽车半轴原生产工艺方法优缺点后,主要介绍了楔横轧工艺在汽车半轴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生产线中的主要楔横轧设备的性能特点和半轴楔横轧工艺参数的选取及应用。  相似文献   

18.
徐彩玲 《热加工工艺》2013,42(5):91-93,96
由于楔横轧的零件力学性能优良,广泛用于轧制普通轴.但是轧制齿轮轴的研究几乎空白.提出了齿轮范成法加工原理应用于楔横轧技术中而成形齿轮轴的工艺理论.使用DEFORM-3D有限元软件模拟了楔横轧轧制渐开线直齿齿轮轴成形过程,获得了轧件的塑性等效应变、轧制力能、轮齿成形效果,分析了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9.
GH4169合金楔横轧微观组织演变及动态再结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分析了楔横轧制备的GH4169合金轧件的微观组织演变和动态再结晶机制;利用数值分析方法获得了楔横轧过程中等效应变、应变速率和温度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并探讨对楔横轧GH4169合金动态再结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楔横轧的变形特点是导致GH4169合金组织均匀和动态再结晶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较大的断面收缩率有利于组织均匀化;轧件表面以非连续动态再结晶机制为主,而心部以连续动态再结晶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20.
李东平 《锻压技术》1997,22(6):42-44,58
以生产初中为依据,从先进性,可性及经济性等方面论述了连杆楔横轧制坏的优势,以期推动楔横轧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