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赵昕  沈健  温钦武  刘传宾 《工业催化》2007,15(11):42-45
以乙醇和叔丁醇为原料、氢氟酸改性USY分子筛为催化剂合成乙基叔丁基醚,建立了反应动力学模型。反应过程在钢密封间歇反应釜中进行,且消除了内、外扩散的影响。改变原料浓度和反应温度得到醚化反应本征动力学实验数据。实际动力学线性回归方程约为isr=kc1.5Ac-0.5B,频率因子A=1.4×108h-1,反应活化能Ea=72.51 kJ·mol-1。依据L-H和R-E机理推导出的模型方程约为isr=kc1.5Ac-0.5B,频率因子A′=1.3×108h-1,活化能Ea=70.47 kJ·mol-1。因此,可近似认为表面反应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2.
UV/Fe3+/H2O2体系降解活性艳橙X-GN废水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制的光催化反应器中,采用UV/Fe3+/H2O2体系光解活性艳橙X-GN模拟废水,考察了X- GN、Fe3+和H2O2初始浓度、初始pH值及温度对光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 W低压汞灯(λ=254 nm)照射下,UV/Fe3+/H2O2能够有效地降解结构稳定的X-GN,在pH=3.0、温度50 ℃、时间120 min、Fe3+和H2O2初始浓度分别为2.5×10-5 mol·L-1和1.5×10-4 mol·L-1时,含200 mg·L-1X GN模拟废水的色度去除率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90.15%。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该催化氧化反应的一级动力学模型,求得X-GN氧化和TOC降解动力学模型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867 kJ·mol-1和25.38 kJ·mol-1。同时依据离子色谱 (IC)、GC/MS对X-GN降解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进行了鉴定,证实有导致X-GN氧化和TOC降解不同步的中间产物存在。  相似文献   

3.
AIBA·2HCl-NaHSO3引发下DMDAAC-AM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AIBA·2HCl)和NaHSO3(RH)组成的引发体系,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溶液的pH值、引发剂复配和加料方式等因素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共聚合反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nAM∶nDMDAAC=4∶1、ω(monomer) =30%和引发剂AIBA·2HCl-RH的浓度为1.0×10-4 mol·L-1的条件下, pH=7.0时, DMDAAC-AM共聚物的特性黏数达11.56 dl·g-1;pH=10.0时,特性黏数最高达13.60 dl·g-1.采取连续加料方式,可获得阳离子度38.8%,特性黏数达11.61 dl·g-1的共聚物.进一步测得该引发体系30 ℃下,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3.25 kJ·mol-1,单体的竞聚率为γAM=6.800,γDMDAAC=0.174.  相似文献   

4.
AIBA·2HCl-NaHSO3引发下DMDAAC-AM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万忠  乔学亮  陈建国  李绵贵 《化工学报》2005,56(10):1998-2003
采用偶氮二异丁脒二盐酸盐(AIBA·2HCl)和NaHSO3(RH)组成的引发体系,研究了引发剂浓度、溶液的pH值、引发剂复配和加料方式等因素对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丙烯酰胺(AM)共聚合反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0 ℃、nAM∶nDMDAAC=4∶1、ω(monomer) =30%和引发剂AIBA·2HCl-RH的浓度为1.0×10-4 mol·L-1的条件下, pH=7.0时, DMDAAC-AM共聚物的特性黏数达11.56 dl·g-1;pH=10.0时,特性黏数最高达13.60 dl·g-1.采取连续加料方式,可获得阳离子度38.8%,特性黏数达11.61 dl·g-1的共聚物.进一步测得该引发体系30 ℃下,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33.25 kJ·mol-1,单体的竞聚率为γAM=6.800,γDMDAAC=0.174.  相似文献   

5.
含氨高温液态水中苯乙腈水解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浩明  吕秀阳 《化工学报》2009,60(6):1435-1441
针对高温液态水中苯乙腈无催化水解制备苯乙酸存在反应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含氨高温液态水中苯乙腈水解制备苯乙酰胺和苯乙酸的新方法。系统地测定了433.15 ~493.15 K范围内、不同氨浓度下苯乙腈及其水解的中间产物苯乙酰胺的水解反应动力学数据。从苯乙腈水解反应动力学数据可见,苯乙酰胺的收率可从未加入氨时的26.9%增加到氨浓度为919.4 mg·L-1时的50.8%。通过动力学拟合表明,氨的加入主要提高了苯乙腈水解产生苯乙酰胺的速度,而对苯乙酰胺进一步水解产生苯乙酸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可以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得到较高的苯乙酰胺收率。同时,无催化时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拟合苯乙腈水解反应动力学数据,而加入氨水的情况下用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拟合动力学数据,氨加入量为229.8 mg·L-1时苯乙腈和苯乙酰胺水解反应活化能分别降低至57.2 kJ·mol-1和67.7kJ·mol-1,因而氨的加入有可能改变了苯乙腈水解反应的途径。新方法不仅能为苯乙酰胺和苯乙酸的绿色制备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对提高高温液态水中有机合成反应的应用价值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稀土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O42-/TiO2/Ce4+,用于催化苯甲醛与乙二醇的缩合反应。考察了硫酸的浓度、Ce(SO4)2的浓度和焙烧温度等因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IR、DSC、XRD和Hammett指示剂法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SO42-/TiO2/Ce4+是合成苯甲醛乙二醇缩醛的良好催化剂,在硫酸浓度1 mol·L-1、Ce(SO4)2的浓度012 mol·L-1和焙烧温度550 ℃的制备条件下,产率可达88.2%。催化剂晶体结构为锐钛矿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溶剂萃取法回收Cr(Ⅲ)的文献报道较多,而对其反萃行为的研究则较少。酸性磷氧类萃取剂负载Cr(Ⅲ)后易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难以被反萃的稳定缩合物,萃取剂难以再生,即发生“陈化”现象。本文使用10% D2EHPA/10%正辛醇/磺化煤油为萃取剂,0.6 mol·L-1 H2SO4为反萃剂,以反萃为手段研究了陈化现象的机理。考察了Cr(Ⅲ)浓度和实验温度对陈化速率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缩合反应的机理和数学模型,并据此拟合了反应动力学参数,计算了反应活化能。结果显示,陈化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反应级数为1.57,反应速率常数约(2.49×10-3)~(4.06×10-2),反应活化能(43.0 kJ·mol-1)较低,在常温下极易自发反应。采用拟合参数对陈化过程进行模拟,提出若以30 min内的陈化率控制在3%以下为目标,工业操作温度应控制在23 ℃以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溶剂萃取法回收Cr(Ⅲ)的文献报道较多,而对其反萃行为的研究则较少。酸性磷氧类萃取剂负载Cr(Ⅲ)后易发生缩合反应,形成难以被反萃的稳定缩合物,萃取剂难以再生,即发生“陈化”现象。本文使用10% D2EHPA/10%正辛醇/磺化煤油为萃取剂,0.6 mol·L-1 H2SO4为反萃剂,以反萃为手段研究了陈化现象的机理。考察了Cr(Ⅲ)浓度和实验温度对陈化速率的影响,进而提出了缩合反应的机理和数学模型,并据此拟合了反应动力学参数,计算了反应活化能。结果显示,陈化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反应级数为1.57,反应速率常数约(2.49×10-3)~(4.06×10-2),反应活化能(43.0 kJ·mol-1)较低,在常温下极易自发反应。采用拟合参数对陈化过程进行模拟,提出若以30 min内的陈化率控制在3%以下为目标,工业操作温度应控制在23 ℃以下。  相似文献   

9.
Fe3+掺杂介孔TiO2催化降解甲基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醇溶液所形成的柱状胶束为模板剂,钛酸四丁酯为原料,经水解沉淀、晶化、沉降、抽滤、干燥及焙烧工艺制备出了介孔TiO2固体催化剂。通过离子掺杂方法,用Fe(NO3)3溶液对介孔TiO2掺杂,经搅拌、煮沸、晶化、蒸发、干燥及焙烧工艺,制备出了不同物质的量比的Fe3+/TiO2催化剂。以甲基橙模拟染料废水,考察pH、催化剂用量、过氧化氢用量、催化剂Fe3+/TiO2物质的量比和光照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掺有Fe3+的催化剂Fe3+/TiO2有利于太阳光催化甲基橙的效果,当甲基橙浓度为10 mg·L-1、Fe3+与TiO2物质的量比为0.000 5、催化剂用量为0.8 g·L-1、过氧化氢为0.55 mol·L-1、 pH=3并且太阳光直接照射20 min,脱色率达到96%。根据Languir-Hinshelwood动力学方程,近似推导出不同物质的量比Fe3+/TiO2催化剂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动力学方程,并得出Fe3+与TiO2物质的量比为0.000 5时的Fe3+/TiO2催化剂,有最大宏观速率常数值,K0为0.162 35 min-1。  相似文献   

10.
林荣英  张济宇 《化工学报》2006,57(10):2309-2318
以碳酸钠为催化剂,用热天平的等温热重法研究了4种高变质程度无烟煤(挥发分含量Vad=2.69%~4.35%)常压下纯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动力学.在加和不加Na2CO3条件下,测定了温度为750~950℃无烟煤的化学反应控制条件下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加Na2CO3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用缩芯模型和修正体积模型进行了良好的拟合关联,得出这4种高变质程度无烟煤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按反应速率常数表示的反应活性大小顺序为:永安丰筛>永安加筛>上京煤>永定煤,活化能范围:147.70~199.79 kJ·mol-1.与不加催化剂的结果相比,加Na2CO3的具有更小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低温(750~850℃)时催化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活性炭负载TiO2光催化降解水中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延红 《工业催化》2006,14(6):42-4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活性炭负载型TiO2光催化剂,用XRD分析了其晶型结构,以300 W中压汞灯为实验光源对苯酚进行了光降解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热处理温度、TiO2负载量、催化剂用量、降解温度、苯酚初始浓度和催化剂使用次数等因素对苯酚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5 mg·L-1的苯酚溶液,催化剂焙烧温度为500 ℃, 负载质量分数为33.3%的TiO2,用量为1.8~3.0 g·L-1,30 ℃连续光照3 h时,苯酚溶液的降解率可达到98.3%。  相似文献   

12.
固体超强酸S2O82-/TiO2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秋荣  赵倩 《工业催化》2006,14(7):35-37
以固体超强酸S2O82-/TiO2为催化剂、冰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乙酸正丁酯,考察反应条件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n(醇)∶n(酸)=1.4∶1,催化剂用量0.5 g(冰乙酸用量0.2 mol), 过硫酸铵浓度0.75 mol·L-1,115~117 ℃反应1.5 h,酯化率达99%以上。催化剂可重复使用,且对设备腐蚀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以松节油和乙酸为原料一步法合成乙酸松油酯的TiO2/SO42-沸石分子筛催化剂。采用正交试验对催化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焙烧时间4 h,焙烧温度550 ℃,浸渍酸浓度1.0 mol·L-1,浸渍时间20 min,制得的催化剂具有较强的催化活性,转化率为96.3%。  相似文献   

14.
离子液体[Hnmp]HSO4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离子液体N-甲基吡咯烷酮硫酸氢盐([Hnmp]HSO4)为催化剂时的乙酸/正丁醇液相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此反应的正、逆反应皆为表观二级反应,正、逆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74.37 kJ·mol-1和53.76 kJ·mol-1。其动力学方程为:r=6.48×108exp(-74.37/RT)[HAc][C4H9OH]-1.06×105exp(〖KG-*3〗-53.76/RT)[CH3COOC4H9][H2O]。在该实验的反应条件下,其反应机理与质子酸催化酯化反应机理相似。  相似文献   

15.
刘翠  李保山  吴艳萍 《工业催化》2007,15(10):51-54
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棒状氧化铁,并用XRD和TEM等技术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其对果绿、碱性黄和亮蓝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性能,考察了光催化剂用量、光照时间及空气的存在对三种染料降解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光催化剂为六方晶系的纳米棒状α-Fe2O3,其长轴约为(300~500) nm,短轴约为(20~40) nm。对浓度为10 mg·L-1的果绿、碱性黄和亮蓝溶液,当催化剂用量分别为0.30 g·L-1、0.30 g·L-1和0.40 g·L-1时,在通入200 mL·min-1空气的条件下,用紫外光照射150 min,三种染料的降解脱色率可分别达到97.98%、94.89%和92.64%。  相似文献   

16.
将活性炭纤维毡用浸渍法进行处理,实验确定的浸渍条件为:浸渍混合液中含NH4VO3 质量分数为197%, CsNO3质量分数为068%,浸渍液温度70 ℃,1 250 mL浸渍液浸渍活性炭纤维(ACF) 20 g,每次浸渍时间6 h,重复浸渍3次。随后在N2保护下于250 ℃焙烧50 min,冷却至室温得到ACF催化剂。在实验室模拟试验装置上对ACF催化剂的烟气脱硫反应特性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对烟气脱硫的反应活性次序为:KI-ACF>V2O5-Cs2O-ACF>空白-ACF。并且在烟气中含 SO20.225 mol·m-3,空速为2 400 h-1,反应温度348 K,测取实验数据,回归得到烟气在V2O5-Cs2O-ACF上脱除硫的反应动力学方程:dcSO2/dt=0.072exp(-7.843×103/RT)cSO21.025·cO20.579。  相似文献   

17.
竹材液化物酚醛树脂胶固化及固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非等温差示热量扫描DSC曲线方法探讨了竹材液化物酚醛树脂胶不同物质的量之比时的固化反应过程。在25~300℃温度范围内,运用Kissinger方程对不同的升温速率下竹材液化物酚醛树脂胶的DSC曲线进行了固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甲醛配比的提高(苯酚与甲醛物质的量之比分别为1:1.3、1:1.6、1:1.8),竹材液化物酚醛胶的固化过程表观活化能逐渐减小,分别为64.60、58.36、57.12 kJ/mol;3种配比的竹材液化物酚醛胶的固化反应模型分别为:da/dt=1.30×105e-64600/RT(1-a)0.9054,da/dt=1.37×105e-58360/RT(1-a)0.8971和da/dt=1.44×105e-57120/RT(1-a)0.8959;随着甲醛配比的提高,利用外推法得出的静态(β=0 K/min)的特征固化温度TiTpTf均逐渐降低,结果与竹材液化物酚醛胶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的大小顺序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