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诊的92例重症脑梗死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两组均给予降脂、控制血糖、血压、降颅压、维持水电解质、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的静脉滴注,剂量30 mg,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的静脉滴注,剂量2 mg,1次/d,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TNF-α、IL-6、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TNF-α、IL-6水平、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血浆TNF-α、IL-6水平、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纳洛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可能与其有效降低血浆血浆TNF-α、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生理盐水100 mg静脉滴注,2次/d;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g+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NIHSS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MP-9、VEGF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MP-9、VEGF水平以及NIHSS评分均较低(P0.05),且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这可能与其降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37(IL-37)的水平及其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6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0例(SAP组)及冠脉造影正常者26例(CON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IL-37、IL-6、IL-10和CRP的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1UAP组、AMI组血清IL-37水平均较对照组(CON组)显著增高(p0.05),而SAP组与CO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冠心病患者的血清IL-37水平与其血清CRP(r=0.3,P0.05)、IL-6(r=0.4,P0.05)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IL-10水平无明显相关(P=0.16)。当排除SAP组患者后,冠心病患者的血清IL-37水平与CRP(r=0.3,P0.05)、IL-6(r=0.5,P0.05)、IL-10(r=0.2,P0.05)水平均显著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的血清IL-37水平显著升高,并与IL-6、IL-10、CRP水平相关,可能参与了ACS发病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溶栓联合丁苯肽氯化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患者体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地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9例,根据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联合丁苯肽氯化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NSE、Hcy、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情况。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入院7 d和14 d时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入院1 d时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入院7 d和14 d时NIHSS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SE、Hcy、NT-ProBNP及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SE、Hcy、NT-ProBNP及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本研究表明溶栓联合丁苯肽氯化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患者血清NSE、Hcy、NT-ProBNP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8(IL-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到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86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结果为健康的志愿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并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进行期银屑病组32例,静止期银屑病组24例,退行期银屑病组30例。对比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对比不同严重程度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和PASI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IL-17、IL-18、VEGF的表达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的IL-17、IL-18、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进行期银屑病组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和PASI评分显著高于静止期银屑病组和退行期银屑病组,静止期银屑病组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和PASI评分显著高于退行期银屑病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与PAS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异常升高,且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对上述三种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临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比较阿替普酶(rt-PA)与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6例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巴曲酶治疗,观察组给予rt-PA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NSE、IL-6、TNF-α及hs-CR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1.1%,较对照组(62.3%)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14 d后血清NSE、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治疗14 d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7.5%,与对照组(1.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巴曲酶相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更能有效控制机体炎症状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更优,且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羟考酮注射液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IL-2水平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2例每组。对照组在术后使用硫酸吗啡注射液,观察组在术后使用羟考酮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IL-2水平的变化、镇痛效果、术后主动直腿抬高30°时间、主动外展患肢达45°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的血清TNF-α、IL-6、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48、72 h,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观察组术后6、12、24、48、72 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动直腿抬高30°时间、主动外展患肢达45°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羟考酮注射液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清TNF-α、IL-6、IL-2水平的影响较小,且镇痛效果较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疗效机制。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医院诊治的脑梗死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血压、降血糖、稳定颅内压以及改善微循环等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10 mg/d,观察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20 mg/d,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变化,并比较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血清HMGB1、IL-6、IL-8和hs-CRP之间的相关性,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40/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95%(34/42)(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高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HMGB1、hs-CRP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清IL-6、IL-8、HMGB1、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患者血清HMGB1与IL-6、IL-8、hs-CRP呈正相关(r=0.306,0.428,0.367,均P0.05),IL-6与IL-8、hs-CRP呈正相关(r=0.327,0.385,P0.05),IL-8与hs-CRP亦呈正相关(r=0.430,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脑梗死急性期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解郁安神颗粒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精神症合并抑郁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解郁安神颗粒联合艾司西酞普兰药物治疗,而对照组36例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药物治疗。治疗7周后,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AMD-17评分、血清IL-2、IL-6、TNF-α、Hcy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7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痊愈率为55.56%,显效率为97.22%;而对照组的痊愈率为33.33%,显效率为69.44%,观察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HAMD-1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IL-2、IL-6、TNF-α、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7周后的血清TNF-α(23.23±4.34ng/L)、IL-6 (1.43±0.68 ng/L)、IL-2 (35.34±6.33 ng/L)与Hcy (18.23±0.91 ng/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7周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34%,而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88%,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56)。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解郁安神颗粒治疗抑郁症患者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L-2、IL-6、TNF-α、Hcy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拉莫德片联合双醋瑞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介素(IL)-17、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接诊的9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均给予甲氨蝶呤片及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拉莫德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醋瑞因胶囊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学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血清IL-17、IL-23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58%(4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34/48)(P0.05);两组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晨僵时间评分、ESR、CRP、RF、IgG、IgA、IgM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L-17、IL-2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IL-17、IL-2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23±1.30)pg/ml vs(16.49±1.79)pg/mL,(83.41±10.25)pg/mL vs(103.52±12.47)pg/mL](P0.05)。两组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艾拉莫德片联合双醋瑞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其内在机制可能和降低血清IL-17、IL-23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强化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反应及氧化-抗氧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0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强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期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的血清白介素1 (interleukin-1,IL-1)、白介素2 (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 (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酶(catalase,CAT)及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 protein)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2%,P0.05);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IL-1、IL-2、IL-6、IL-10、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治疗后的血清SOD、CAT、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常规治疗相比,氯吡格雷强化治疗可显著提高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这可能与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增强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联合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SA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予以奥曲肽治疗,观察组给予Ala-Gln联合奥曲肽治疗。记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IL-6、CRP、淀粉酶(AMY)、乳酸脱氢酶(LDH)、前清蛋白(PA)和白蛋白(ALB)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0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0%(P0.05)。两组治疗10 d后血清IL-6、CRP、AMY、LDH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血清IL-6、CRP、AMY、LDH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更为显著(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10 d后血清PA、ALB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治疗10 d后血清PA和ALB水平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联合奥曲肽治疗更能有效消除或缓解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控制机体炎症反应,提高营养代谢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6例子宫肌瘤患者,参照抽签法分作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VEGF、IL-6、IL-8、促卵泡生成素(FSH)、雌二醇(E2)、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血清VEGF、IL-6、IL-8、FSH、E2、AM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血清IL-6、IL-8、E2、AM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F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起到与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相似的应用效果,但经腹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机体形成的创伤较小,利于术后卵巢功能的恢复,可能与其降低患者术后血清IL-6、IL-8、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种莉  陈丽  唐鹏  刘鹏  刘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5):4948-4951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S100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4例每组。对照组使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组使用脑心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GCS、GOS评分、血清IL-6、MMP-9、S100B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CS、GO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IL-6、MMP-9、S100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GCS、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6、MMP-9、S100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肯定,且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6、MMP-9、S100B水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尿管下段结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后应用坦洛新辅助排石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2例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于ESWL术后,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治疗,观察组予以坦洛新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术后排石效果、疼痛情况,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和CRP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无石率(91.8%)明显高于对照组(78.7%)(P0.05);观察组排石时间短于对照组,排石直径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6,IL-10及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肾绞痛发生率、镇痛剂使用率及VAS评分均较低(P0.01)。用药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坦洛新能有效提高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排石效果,减轻机体损伤,缓解术后疼痛,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如抗血小板、脑保护、活血化瘀等。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依达拉奉和尤瑞克林治疗,而对照组仅给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0 d。随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和NO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VEGF和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VEGF和NO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结论:采用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依达拉奉单药治疗,可能与其明显提高血清血清VEGF、NO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刺疗法联合塞来昔布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白细胞介素-6(IL-6)及自身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8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使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0 m步行时间、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治疗前后MMP-3、IL-6及自身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70%(39/43)比65.12%(28/4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20m步行时间、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或缩短,其中观察组明显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MP-3、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FA、抗-CCP抗体、抗Sa抗体、AKA、ANA自身抗体阳性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塞来昔布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良好,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MMP-3、IL-6水平及自身抗体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分析早产产妇血清和胎盘IL-17、IL-21及IL-22表达水平与新生儿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120例早产产妇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的120例足月分娩产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产妇血清和胎盘IL-17、IL-21及IL-22表达水平,根据观察组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母体血清和胎盘IL-17、IL-21及IL-22表达水平,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早产产妇血清和胎盘IL-17、IL-21及IL-22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和胎盘IL-17、IL-21及IL-22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母体血清和胎盘IL-17、IL-21及IL-22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产妇血清和胎盘IL-17、IL-21及IL-22均是新生儿感染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早产产妇血清IL-17与胎盘IL-17 mRNA、血清IL-21与胎盘IL-21 mRNA、血清IL-22与胎盘IL-22 mRNA均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早产产妇血清IL-17、IL-21联合IL-22预测新生儿感染发生的AUC为0.910。结论:早产产妇血清和胎盘IL-17、IL-21及IL-22表达水平升高均与新生儿感染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血清IL-17、IL-21联合IL-22预测新生儿感染的效能较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