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广西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区居民普遍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护区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对保护区的响应"和"保护区对社区的影响"方面的多个指标存在差异显著的看法;保护区边界不合理,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社区居民责、权、利不一致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到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何提高保护区的管理质量成为当前保护区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生态系统等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保护区整体面积偏小,重要保护对象分布比较分散; (2)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和设备不完善; (3)周边社区人口多,人类活动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构成较大影响; (4)周边社区居民的海水养殖活动对保护区海域环境造成威胁; (5)未来几年旅游发展对保护区的压力将显著增大.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对策: (1)健全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机构,实行二级区划,(2)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分区,制订详尽的生态旅游规划; (3)规范海洋渔业方式,定期检查海水养殖企业的养殖污水达标排放情况; (4)积极推动社区共管,促进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张岩 《经济研究导刊》2011,(13):151-152,155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区共管的理论来源主要是社区林业、参与式扶贫及公共资源的管理,而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引入,主要是国际援助项目的推动、保护区和社区争取资金的利益驱动,缓解由于产权的模糊和重叠而形成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张岩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193-195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社区共管在协调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社区共管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做法,包括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含义、对象、目标、原则、激励机制、乡土文化在共管中的作用等方面,实践和认识都不尽相同。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对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具有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区共管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中已经开展了近60年的试验和探索,但学术研究上仍以个案分析为主,全面性和系统性不足。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概念、发展和类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全面、不持续、不有效和不积极4个社区共管问题,并分析了8个问题成因。其中,外部成因主要为权属混乱、体制不顺、资金缺位、法律缺失,而内部成因可概括为思想不一、能力不够、方法不当和研究不足。在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共管机制,研究提出了5项改革建议:1)明确社区共管法律地位,深化各方思想认识;2)分类型、分阶段建立保护区社区共管试点;3)探索多元化的社区协调发展路径;4)确立保护区管理机构社区共管的职能、人员和经费;5)成立跨领域专家小组,建立理论框架和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了湿地保护区实行社会化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湿地保护区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指出社会化管理使社区成为保护区工作的共同合作伙伴,将湿地保护和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社会化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湿地管理模式,值得在湿地自然保护区推广.  相似文献   

7.
社区参与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矛盾的一条有效途径。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构建居民社区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以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Amos17.0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居民对保护区的感知通过影响参与态度进而影响参与行为;参与机会对参与态度和参与行为都存在直接的正向影响,进而提出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发展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而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经济和实现社区的科学化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本研究综述了自然保护区、社区以及社区共管概述、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的理论基础、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改善社区问题并促进社区发展的策略分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社区共管模式在我国保护区管理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实践阶段,且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学界关注。文章以白水江保护区共管示范基地李子坝村为例,旨在通过制度变迁视角和制度效率评价方法,对其传统管护向共管模式转型的变迁效率、演替规律及衍生路径进行探析。文章期冀在为社区共管必要性和可行性辅以实证支持的同时,也为保护区共管路径的选择和共管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及强化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结合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余年建设,阐述了自然保护区独特的作用,并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出:合理规划,明确重点;强化法制,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自然保护意识;大力倡导科技兴区,提高保护区科技含量;努力推行社区共管,推动保护区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对环境与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概况以及建设自然保护区所取得的经验及教训。认为通过监控资源利用强度、借助于经济诱导以及宣传、教育等制度安排,可以较好地发挥社区居民在自然保护方面的作用。协调社区居民利益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同时认为,现行的游离于社区经济之外的管理机构及体系,有进行改革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口众多,与贫困地区在空间上高度重合,森林旅游不仅能够鼓励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也为社区提供了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生计方式,因此,森林旅游常被用作缓解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居民生计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手段。文章以云南省高黎贡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为研究区域,以农户收入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森林旅游对社区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研究显示:(1)参与森林旅游经营农户的人均收入高于非参与森林旅游经营农户的人均收入;(2)而经营农户的非旅游收入与非经营农户人均收入没有显著性差异;(3)经营农户的旅游收入高于非旅游收入,森林旅游带来的收入已经成为其家庭的主要收入。最后,为更好地发展森林旅游,促进社区农户生计与保护区管理协调发展,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应强调管理者、当地社区、经营者、市民(游客)以至专家学者等各个关系主体之间的联系。本文运用利益主体理论的相关研究,根据对松山自然保护区的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及相关背景资料的分析,确定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处、游客、大庄科村村民、旅游经营者为其利益主体。通过解析各利益主体各自特点以及两两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为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提出优化建议: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进一步合作,规范经营环境;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树立保护区形象;以高质量服务赢得游客,用高级管理人才实现景区高效运作;管理处充分行使协调功能,各利益主体协作共事等。  相似文献   

14.
以长沙市T区为分析案例,通过对T区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当前长沙市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管理体制的行政化,政府职能的错位与缺位,居民与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程度低,社区工作任务繁重,等等。要解决当前社区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必须重新考析政府、社区、社区中介组织以及居民之间的关系,理顺社区管理体制,明确政府职能,大力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培养居民的参与意识,构建长沙市功能型社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社区对保护区的认知态度为研究重点,选择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抽样调查了高黎贡山东坡村寨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和态度,使用SPSS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本文研究发现,社区群众对保护区的正面认知要远远高于负面认知,形成正面和负面认知的原因多种多样,政府管理活动本身是影响认知的一个主要因素。为改善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促进保护区的管理,需要从影响认知和态度的因素入手,加强社区对保护区的正面认知,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消除负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康渊  王军 《技术经济》2019,35(9):83
通过对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建设问题的分析,认为保护地与乡村社区二者关系的研究是保护地建设的关键。根据对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关系的回顾,认为从空间营造的角度探讨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共生模式是解决青藏高原保护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演变机制,提出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界面——小流域是问题研究的重点。分析共生界面的特征,提出3种尺度的营造策略——小流域景观规划、乡村聚落重构与绿色建筑营造。流域尺度强调上游河源区的生态保护,中游河谷的生态保育和下游河口区的生态修复;聚落尺度提出将社区作为景观资源与旅游设施的重构策略;院落尺度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营造新型民居,实现重构聚落的核心内容和小流域景观规划的重点环节,回应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生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的最有效形式,而伴随着保护区的快速发展,其与周边社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区参与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文章对乌苏里江沿江的多个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状况进行分析,构建社区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得出居民的参与态度和参与机会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参与行为,而其中参与机会是对参与行为的正面影响最显著。最后从制度、文化和主体三个视角提出增加居民参与行为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保护区的定位提出 了新的战略需求,正在开展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对自 然保护区定位提出了现实需求,而自然保护区本身面临事权 职责模糊不清、严格管控名不符实、旅游管理参差不齐的混 乱迷局。将自然保护区定位为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基础性地 位,基于自然保护区已经取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是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的核心阵地、是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 服务的基本底线3个原因。为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性地位, 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其地位与严格管理的基本要求,推动实 现中央事权与中央政府直管,保证自然保护区面积充足与代 表性充分,严格限制旅游经营活动,差别化管理和有序退出 社区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9.
周小娟 《经济师》2014,(6):33-35
大熊猫保护区与其周边社区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二者的主要问题一直集中在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纠结上。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的社区,老百姓希望通过资源利用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处在社区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则需要充分保有自然资源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二者关系的纽带主要在于资源利用管理,并以此衍生出复杂的人际关系、约定俗成的管理制度以及保护、发展的僵持与相互妥协。社区已成为大熊猫保护(地)区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一体化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有必要,需要尽快确立和践行。  相似文献   

20.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目标与生态旅游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国有林场体系自然保护区的来历,具体介绍了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概况及设置过程,分析了其经营目标,并对其旅游的开展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国有林场体系的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是必要的,即以生态旅游为中介,由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及相关行政部门等利益主体来共同参与保护区的管理,最终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