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A评估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效果。方法对43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A扫描,18例一周后行双下肢DSA检查,将每侧下肢血管分成8段,动脉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并以DSA为标准来评估。结果对18例患者双侧下肢共288段血管进行研究,CTA与DSA对血管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275段,被CTA高估有ll段血管,低估有2段血管。结论64排螺旋CTA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可靠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军  陈宁  冀刚  郝玉梅  李启 《生物磁学》2012,(28):5487-5490
目的: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efiovenousmalformation,AVM)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AVM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使用多种重建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医生对畸形血管团进行分析。结果:16例均为单发瘤巢,16例AVM均显示了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其中,2例同时伴脑出血(12.5%),3例有出血后软化灶形成(18.75%),16例发现有供血动脉31支,16例发现有明确的引流静脉21支。结论:64排CTA安全.快速.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清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瘤巢.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疾病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体生命的危险疾病。传统的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该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属于有创伤检查,且有1.5%-2.0%的合并症或死亡危险的报导^[1]。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的应用给传统的血管造影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998年问世的多层螺旋CT(MSCT)以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具有更长的解剖覆盖、更薄的层厚、多种后处理能力、更简单方便等优势。2002年7月,我院引进GE公司Lightspeed十六排螺旋CT机,并进行了几十例颅内CTA检查,现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初讨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技术优势。材料与方法:使用GE公司的十六排螺旋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脑肿瘤等几十例病人进行CT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AVM和动脉瘤进行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另外颜面部AVM及脑肿瘤病人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结果如下,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7%。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AVM清楚地显示了AVM的畸形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脑肿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显著提高,它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以及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三维空间关系,对各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更细小分支,具备作为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闭塞性及狭窄性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ightSpeedVCT对52例患者进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扫描层厚0.625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30-205 mAs,扫描时间约为10秒。图像后处理技术多采用VR、MIP、MPR、cMPR,图像分析密切结合原始轴位图像。结果:67支血管未见明确病变,CTA显示狭窄血管共77支,5支血管闭塞;狭窄≥50%,≤75%共21支;狭窄≤50%共51支。结论:64排CTA图像在发现闭塞远端血管方面优于DSA,可以清晰显示闭塞远端侧枝供血血管。随着64排螺旋CT临床广泛应用,在下肢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优势会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在军  甘甜  李猛 《生物磁学》2011,(19):3672-3674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闭塞性及狭窄性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ightSpeed VCT对52例患者进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扫描层厚0.6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30.205mAs,扫描时间约为10秒。图像后处理技术多采用VR、M1P、MPR、cMPR,图像分析密切结合原始轴位图像。结果:67支血管未见明确病变,CTA显示狭窄血管共77支,5支血管闭塞;狭窄≥50%,≤75%共21支;狭窄≤50%共51支。结论:64排CTA图像在发现闭塞远端血管方面优于DSA,可以清晰显示闭塞远端侧枝供血血管。随着64排螺旋CT临床广泛应用,在下肢血管疾病诊断方面的优势会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来我院就诊的非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各段血管斑块分布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评价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轻度狭窄与中度狭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与闭塞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检出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均有斑块检出,观察组斑块总检出率为6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2%(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可进行有效评估,该方法对患者轻、中度狭窄以及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在临床诊断及预后防治中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在桡骨下端隐匿性骨折(OFDR)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6例OF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64层的Somatom Definition AS型CT机实施双侧腕关节的容积扫描,分别利用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MPR以及VR等重建方法评价OFDR图像,对比不同方位的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与容积重建(VR)图像对于OFDR的显示率情况,CT不同重建方法的诊断情况及诊断价值。结果:四种方式联合检测对于OFDR的显示率最高,为100.00%。矢状位MPR及冠状位MPR对于OFDR的显示率均分别显著高于轴位MPR及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位MPR的真阳性26例,真阴性4例;矢状位MPR的真阳性41例,真阴性1例;冠状位MPR的真阳性36例,真阴性2例;VR的真阳性23例,真阴性1例;四种方式联合检测的真阳性44例,真阴性2例。四种方式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最高,为100.00%,其次为矢状位MPR及冠状位MPR。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较好地诊断OFDR,重建方法应用矢状位MPR及冠状位MPR可获得更为清晰的图像显示价值,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前受体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晚期肝病患者进行64排增强后动脉期、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使用多种重建方法,由两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对肝脏血管进行分析评价,并与18例移植术后结果比较,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对肝移植术前准备的意义。结果:发现肝动脉变异6例,腹腔干起始部狭窄2例,腹腔干动脉瘤1例,脾动脉瘤2例,肝脏主要供血动脉直径<3mm 3例,肝门静脉海绵样变3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5例,伴有肝内门静脉栓塞3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伴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栓塞2例,下腔静脉癌栓3例,其中癌栓达右心房2例。结论:64排CT血管成像无创、可靠,通过多种重建方法,能清晰显示肝脏血管,对肝脏移植术前血管做出评价,具有可靠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脑动脉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性与DSA无明显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动脉瘤颈结构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手术结果基本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具备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凹冠脉造影与导管法冠脉造影相比,具有无创、安全、经济快捷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日见广泛。但影响其成像质量的因素较多,而检查前、检查中及检查后的护理是其很重要的环节,本文就与该项检查有关的护理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三甲医院高年资创伤骨科主任医师2名,医师1、医师2分别按照术前X线、术前64排螺旋CT平扫和三位重建结果对128例新鲜闭合单侧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Evans分型,分别记为X线分型、CT分型。本院术者依据围术期X线、CT及术中所见骨折情况进行Evans分型(逆粗隆间骨折定义为Ⅴ型)作为最终分型。记录分型结果,计算并对比准确率、误诊率。结果:(1)剔除5例,90.09%(123/128)的患者完成研究。(2)分型结果:X线分型中,3例(最终分型Ⅲ型2例,Ⅳ型1例)无法定型;Ⅰ型正确1例,改为Ⅱ型1例;Ⅱ型正确18例,改为Ⅰ型2例,改为Ⅲ型3例,Ⅳ型2例;Ⅲ型正确45例,改为Ⅱ型7例,改为Ⅳ型1例;Ⅳ型正确19例,改为Ⅱ型3例,改为Ⅲ型15例。CT分型中,Ⅰ型正确3例,Ⅱ型正确29例,Ⅲ型正确64例,改为Ⅳ型1例,Ⅳ型正确22例,Ⅴ型正确3例。(3)CT分型的总准确率、总误诊率优于X线分型(99.19%vs67.48%、0.81%vs30.08%,P0.05)。(4)Ⅰ型、Ⅱ型、Ⅲ型、Ⅳ型骨折进行CT分型,准确率高于X线分型(P0.05),误诊率低于X线分型(P0.05);Ⅴ型骨折,两种分型准确率、误诊率相等。结论: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是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较为可靠的辅助检查,可考虑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在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判断中的价值,为临床隐匿型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心肌缺血且无临床症状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共3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检查,其中155例有冠状动脉狭窄,且伴有不同性质的粥样斑块。分析冠状动脉不同血管狭窄情况、斑块分型和斑块数目。结果:所有冠脉动脉狭窄均为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主要集中在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分别占35.48%和37.42%。硬斑块数目最多,占75.43%,其次为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分别占16.19%和8.38%。冠状动脉4支血管粥样斑块均为硬斑块者最多(29.03%)、硬斑块与软斑块同时存在者占29.03%、硬斑块与软斑块、混合斑块同时存在者占14.84%,未见单纯混合斑块或软斑块的患者。结论: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主要为轻、中度狭窄,冠状动脉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能准确的判断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CT灌注成像(CTP)对手术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到2018年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其中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49例作为有症状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1例作为无症状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及CTP检查,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况量表(MMSE)、搭火柴测验(Stick Test)综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的CTP相对灌注参数。结果:术后1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以及MMSE总分、Stick Test总分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以及MMSE总分、Stick Test总分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术前,有症状组的相对血流达峰时间、相对平均通过时间长于无症状组,相对脑血流量低于无症状组(P0.05);术后1周,无症状组的相对血流达峰时间较术前有所缩短,且短于有症状组(P0.05);术后1周,有症状组的相对血流达峰时间、相对平均通过时间较术前有所缩短,相对脑血流量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相对脑血容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会出现暂时的、可逆的认知功能恶化,但最终认知功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CTP可发现异常的脑灌注情况,同时能够较好地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5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55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多普勒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不明显(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瓣膜钙化(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AVC)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62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合并肾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主动脉瓣钙化的情况,根据患者是否患有ARAS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吸烟、病史、血脂水平、C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和AVC发生率,计算颈动脉粥样硬化和AVC对ARAS的预测价值。结果:ARAS组高血压病史患者的构成比、胆固醇水平、C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AVC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ARAS的灵敏度较高,特异度偏低;AVC的灵敏度低,而特异度高;二者联合特异度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AVC对ARAS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用于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住的急性脑梗死(前循环)患者75例,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成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30%),中度狭窄组(30-69%)和治疗组(70.99%),前三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搭火柴测验(stickTest),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比较术前、术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的变化,同时利用SPECT/CT对治疗组20例患者术后局部脑血流改善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前比较MoCA总分、MMSE评分、StickTest评分,发现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认知功能受损越明显;治疗组在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评分反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SPECT/CT对治疗组术前感兴趣区血流量与同侧小脑平均脑血流量比较,术后再与同侧小脑比较,结果显示术后脑灌注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而且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最终改善认知功能,尤其表现在视空间/执行能力,延迟回忆能力,注意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