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患者男,39岁,因"慢性咽炎20年,未随诊治疗,明显咽部不适1个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甲状腺大小形态可,腺体回声均匀,于左叶上极背侧见一大小约7 mm×6 mm×6 mm低回声结节,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尚清(图1);CDFI示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X线钡餐造影提示:食管颈段小囊袋状结构,考虑食管小憩室,余食管各段未见明显占位(图2)。再次行超声检查并配合加压、饮水实验,结合X线钡餐结果诊断为咽食管憩室。讨论:咽食管憩室指咽食管连接部的食管壁一层或全层从食管腔内局限性突出于食管壁外,形成与食管腔相通的囊状突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 5岁。既往无不适感,健康体检时发现甲状腺左后方,食管左侧,颈总动脉内侧探及一3.5cm×2 .9cm杂乱回声团,呈空腔性结构,外侧可见一环绕的低回声管壁,内侧与食管壁分界不清,内部可见高回声及强回声杂乱光点(图1)。患者取坐位嘱噙水后用力作吞咽动作其内可见闪动的气体回声及液体流动样回声(图2 )。超声初诊为咽-食管憩室。后经食团块外侧壁与食管壁界限不清,TH:甲状腺,E:食管,CCA:颈总动脉图1 咽食管憩室声像图可见其内闪动的气体回声,AIR:气体图2 患者噙水后用力作吞咽动作后声像图管造影确诊(图3) ,显示食管后方一袋状下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咽食管Killian-Jamieson憩室方法和流程。方法收集Killian-Jamieson憩室14例,回顾性分析超声声像图特征,对误诊原因和诊断流程综合分析。结果憩室位于甲状腺左叶背侧10例,右叶背侧4例,当地医院均超声误诊为甲状腺结节,拟行穿刺检查。患者患侧卧位饮水时,超声显示体积增大4例。食管X线钡餐检查证实为食管憩室。结论超声检查中嘱患者患侧卧位饮水,观察病灶内部回声变化是提高Killian-Jamieson憩室诊断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查结合食管X线钡餐造影可避免食管憩室误诊和对患者不必要的穿刺及无计划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对咽食管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健康体检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的并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手术证实的26例咽食管憩室患者的超声资料,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26例病灶中25例位于左颈部,1例位于右颈部。26例憩室周边均可见类似声晕样低回声。4例憩室表现为无-弱回声为主,内部见少许点状强回声;22例憩室内部回声不均质,内见点片状杂乱强回声,部分后方伴"彗星尾征"或声影。加压后有18例可以清晰显示其与食管壁相连续。饮水后,17例病灶内可见液体流入,内部回声发生改变,9例病灶内部回声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均质回声病灶,内见点片状强回声,周边低回声环,加压后显示与食管壁相连续,饮水后内部回声改变是咽食管憩室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结合加压及饮水后多切面扫查可提高诊断咽食管憩室的准确性,减少漏误诊。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8岁,因“发现左颈部包块2个月”就诊,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甲状腺左侧叶Ⅱ度肿大,右叶大小正常。实验室检查:降钙素>2000 pg/ml,癌胚抗原67.16 ng/ml。超声:甲状腺右叶上份见14 mm×12 mm×12 mm低回声结节(图1A),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内部见微钙化,Adler血流分级1级(图1B),弹性成像质硬(图1C),超声造影表现为不均匀低增强(图1D);左叶40 mm×22 mm×27 mm囊实混合回声结节(图2A),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纵横比<1,Adler血流分级2级(图2B),弹性成像质软(图2C),超声造影不均匀等增强(图2D),双侧颈部淋巴结未见异常;考虑右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左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样结节。  相似文献   

6.
<正>咽食管憩室(Zenker憩室)是较少见的咽部良性病变,病因为食管壁局部发育薄弱,食物通过食管腔时管壁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覆盖上皮的囊袋样腔隙,超声表现为紧邻甲状腺的类圆形病灶。咽食管憩室发病早期患者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临床检查时与甲状腺或甲状旁腺病变不易鉴别,主要依据超声诊断咽食管憩室。超声可清晰显示咽食管憩室的位置、大小等形态特征,为术前定位提供诊断信息[1],但对直径小于10.0 mm的咽食管憩室术前超声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 ,4 8岁。健康体检中超声所见 :肝、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 ,甲状腺检查发现 :左叶上极后方 ,可见一结节 ,有包膜 ,大小约 0 .8cm× 0 .6 cm,其内为不均质低回声 ,可见强回声灶 ,伴声影。在结节后方可见食管 ,结节后缘紧贴食管前壁 (图 1) ,由于笔者两年前曾报道过 1例食管憩室误诊为甲状腺腺瘤病例。因此 ,没有对该结节轻易下诊断 ,而是嘱受检者左侧卧位 ,分次饮水 30 0 ml。超声观察下可见液体流经食管 ,有少量液体进入结节 ,结节增大为 0 .9cm×0 .8cm,其内的强回声灶也可见流动 ,并逐渐消失。经反复饮水后 ,结节内呈现较均质低…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53岁。2年前左阴囊内发现一3.0 cm大小肿物,进行性增大,约鸽子蛋大小,行走时有坠胀不适感,无疼痛。超声检查:左侧睾丸大小47 mm×17 mm×27 mm,内可见数个点状强回声,后伴彗尾征;其内另可见大小21 mm×16 mm×19 mm杂乱回声团,边界清,似呈融合状,CDFI:其内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RI:0.58(图1)。超声造影:左侧睾丸内杂乱回声团增强早于周边睾丸实质,达峰时呈不均匀性高增强,大小无明显变化(图2)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3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1年余。无腹痛、恶心、呕吐。无明显消瘦等。查体:腹部无明显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无腹水征。超声检查:紧贴肝左叶后方可见一5.6cm×5.2cm×4.8cm的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包膜清楚,呈类圆形,内部回声不均匀,呈疏松蜂窝结构,团块后方回声增强(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显示团块内无明显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由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声诺维2.4ml后显示团块内部造影剂充填晚于肝实质动脉相,团块内部为少血供型(图2)。超声提示:肝左叶后方实质性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结节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研究探讨超声造影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35个甲状腺结节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进入病灶至消退的全过程,并用QLAB软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超声造影表现以等增强、低增强为主,少数为高增强;腺瘤呈"快进慢退高增强"的造影表现;甲状腺癌以等增强及低增强为主,增强回声不均匀,消退早于周边甲状腺组织。结论超声造影能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微血管灌注信息,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病例1,男,47岁.因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4月余入院.入院后查体:血压(220~130)/(95~60)mm Hg(1 mm Hg=0.133 kPa)波动,心率在70~115次/min.双侧甲状腺Ⅰ度肿大,未及明显结节.超声提示甲状腺体积偏大,左侧实质内见一个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5 cm×.4 cm×0.4 cm(图1),右侧实质内可见一椭圆形低回声结节,大小约0.4 cm×0.3 cm×0.3 cm,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双侧肾上腺区超声检查发现均有低回声占位,左侧直径约1.5 cm,右侧直径约2.5cm.  相似文献   

12.
【】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咽食管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高频超声检查中发现并经内镜和X线确诊的13例咽食管憩室的患者资料,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征,重点观察病灶内部回声及其与食管关系,结合按压、饮水、吞咽动作等观察病灶变化。结果 13个病灶均位于甲状腺左叶后方,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内部有强回声的混合性包块,形态规则,壁多不厚,边界清晰,根据病灶内含气量的多少表现分为3型;吞咽活动时所有包块与甲状腺呈相对运动,按压时包块可压缩变化8例,饮水时6例包块内部可见液体流动。结论 咽食管憩室具有一定的高频超声特征性表现,同时结合饮水、吞咽动作及加压等辅助方法能有效地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合并肝脏结节患者的声像图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对30例BCS合并肝脏结节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 9例BCS患者肝内结节为肝细胞性肝癌(HCC)结节,结节多单发且直径多大于30 mm,超声造影表现为典型"快进快出"模式.21例为再生结节,结节多发,直径小于30 mm.根据再生结节内部回声、肝内分布情况以及造影模式将结节分为3型.Ⅰ型13例,肝内结节回声均匀,散在分布,超声造影3个时相均为等增强;Ⅱ型6例,结节中央为等回声或高回声,周边为低回声,超声造影动脉相呈中央离心型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始终呈整体高增强;Ⅲ型2例,结节内为等回声或稍高回声,呈聚集状分布于门脉周围,超声造影动脉相呈周边向心型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周边呈环状高增强.Ⅱ型和Ⅲ型均呈"快进慢出"模式.结论 BCS合并不同性质的肝脏结节其声像图及超声造影表现不同,超声对鉴别结节性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54岁,因发现"胰腺占位"入院,既往有甲肝病史,已治愈,入院时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甲胎蛋白正常。CT、MRI检查:胰头区包块,考虑胰腺癌,肝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及异常增强。经腹超声检查:胰头区实质占位性病变,肝实质回声稍增粗,肝S5段可见4 mm×4 mm的高回声(图1)。超声提示:增生结节?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动脉相16 s后肝实质开始显影,逐渐呈弥漫性不均匀团状高增强,肝内高回声无法辨别(图2);静脉相、延迟相呈持续不均匀高增强,造影剂未消退;超声造影检查后即刻基波超声扫查:整体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可见团状高回声弥漫分布;造影剂注射后20 min、40 min复查肝内团状高回声较前明显(图3)。  相似文献   

15.
病例1,患儿男,7岁,因颈部不适行颈椎CT检查,提示甲状腺左叶局部密度减低。超声检查:甲状腺左叶内见一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实性中等回声包块,包块大小18.7 mm×6.1 mm,内部见线条状稍高回声,分布较均匀(图1)。该包块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且于甲状腺下方,胸骨后方可探及与之回声相同的正常胸腺组织(图2)。超声图像结合患儿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血清总三碘甲状原氨酸1.53 ng/ml,血清总甲状腺素9.08 ng/ml,促甲状腺激素2.56 ng/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35 ng/ml,游离甲状腺素0.97 ng/ml),考虑异位胸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Zenker憩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高频线阵探头在887例颈部结节患者相当于甲状腺区域进行扫查,当检测到病灶并怀疑Zenker憩室时行钡餐检查确诊,超声检查Zenker憩室时记录病灶的位置、大小、形状和回声,观察病灶是否与毗邻的食道壁相连。饮水后,观察病灶的形状、回声的变化,及是否有液体进入病灶。结果本组共9例Zenker憩室,其中饮水前二维超声诊断Zenker憩室3例,诊断甲状腺腺瘤6例,诊断符合率33.3%(3/9);饮水后二维超声检查诊断食管憩室8例,诊断甲状腺腺瘤1例,诊断符合率88.9%(8/9),后者诊断符合率较前者高(P0.05)。9例Zenker憩室有3种不同的声像图表现:(1)病灶为较均匀的低回声区,内部可见细小点状高回声区,后方不伴声影及彗星尾征4例;(2)病灶为不均匀回声,边界不清,内部可见点线状强回声及无回声区1例;(3)病灶周边为低回声,中央为气体高回声区,后方伴有彗星尾征4例。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饮水后Zenker憩室的诊断符合率明显大于饮水前,对鉴别Zenker憩室和甲状腺结节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使患者避免不必要的穿刺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31例拟接受手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男8例,女23例;年龄18~64岁,平均42岁,结节大小0.6~2.4cm,均为单发,平均(1.3±0.3)cm。采用SiemensAcusonSequoia512超声仪,15L8W 宽频线阵探头,首先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每个甲状腺结节的部位、大小、边界、内部回声、钙化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结节周边及内部血供情况。然后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超声造影技术(CPS),其中探头发射频率7.0MHz,机械指数(MI)0.1~0.2,造影剂SonoVue,配置前为白色冻干粉,加入5ml生理盐水振摇后,形成乳状微泡悬液。经浅静脉团注2.4ml,随后注入5ml生理盐水冲管。注射造影剂后即刻用实时灰阶谐波超声扫查甲状腺结节,记录动态图像。后期应用TomTec分析软件分析,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及消退时间等。结果 二维超声表现:19例形态不规则,12例形态规则;17例边界不清,无完整包膜;16例可见细小钙化点。彩色多普勒表现:22例肿瘤内有少许点状血流信号,6例可见增粗的血管伸入病灶内,3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常规超声诊断14例为典型的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图像表现:10个结节直径0.6~1.0cm,注入造影剂后整体呈弱增强,形态不规则,结节无明显包膜;15个结节直径1.0~2.0cm,注入造影剂后结节周边可见造影剂进入,中央部分仅见星点状造影剂进入,呈不均匀弱增强;6个结节直径大于2.0cm,注入造影剂后结节整体呈明显不均匀弱增强,可见星点状造影剂进入。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1例乳头状癌始增时间晚于周边甲状腺组织,增强程度低于周边甲状腺组织,而消退时间早于周边甲状腺组织,呈“慢进快出”,且增强程度较弱呈不均匀增强。结论 超声造影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男,67岁,藏族,牧民。因"左侧颈部包块3年,进行性吞咽困难5d"就诊。超声检查:甲状腺左侧叶下份探及大小约5.0cm×4.4cm×3.1cm杂乱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较清,周边可见弧形强回声部分环绕,内部为高回声和低回声相间,呈"脑回"样改变,见图1。结节与食管关系密切,分界欠清,饮水后动态观察结节大小及回声未见变化。CDFI:结节内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甲状腺左侧叶结节:包虫病?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包虫抗体阳性(ELISA法)。术中所见:甲状腺左侧叶下份见大小4cm×5cm结节,表面光滑,质韧,内壁呈白色。术后病理:符合甲状腺细粒棘球蚴病(包虫病)。术后服用阿苯达挫3个月,随访半年超声和血清学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9.
正例1患者男,52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股骨疼痛,影像学检查示:左侧多根肋骨骨质破坏,双侧股骨上段骨质病变,考虑棕色瘤。甲状旁腺素:1 712.5pg/ml。彩超检查:左侧甲状腺背侧可见3.58cm×0.64cm边界清晰的条索状的极低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CDFI其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频谱为低阻动脉型。超声造影: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造影剂2.4 ml后,12s时,左侧甲状腺背侧低回声病灶开始快速均匀强化增强,较甲状腺增强时间早、强度高;55s时,开始廓清,呈低增强(图1)。术后病理结果:甲状旁腺腺瘤。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男,69岁,因吞咽困难4 d伴颈部包块就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5×109/L。超声检查:甲状腺无异常;于甲状腺左侧叶后方食管解剖部位探及范围约22 mm×21 mm×32 mm混合回声(图1),中心部分可见一大小约10 mm×6 mm强回声;横切面见该混合回声边界欠清,形态较规则,内部可见不规则低至无回声区,与周边组织分界欠清;纵切面扫查见该混合回声上、下两端似与食管相连,嘱患者行吞水试验,于混合回声上端可见液体流动征,混合回声处未见正常食管结构声像;CDFI于该混合回声内探及较丰富血流信号(图2)。超声提示:食道异物嵌顿伴感染可能?CT提示:食管胸段(约平第3胸椎层面)见结节影,结节走行方向为自左上向右下,累及长度约2.46 cm,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