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串联质谱技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盐城市各接产医院产科分娩且娩出后家属自愿同意接受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新生儿70 710例。对所有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总结经串联质谱技术确诊患儿的相关情况。结果共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70 710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进行筛查,筛查阳性新生儿690例,筛查阳性率为0.98%(690/70 710)。其中早产儿70例,足月儿620例。17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经串联质谱技术加以确诊,其中12例为氨基酸代谢病,3例为有机酸代谢病,2例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串联质谱技术对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99.02%,阳性预测值为0.98。结论串联质谱技术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早期筛查,具有准确可靠、高效、价格低廉以及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2018年吉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通过串联质谱技术筛查的105 437例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串联质谱技术共筛查105 437例新生儿,可疑阳性数2 661例,确诊遗传代谢病43例(1/2 452),其中氨基酸代谢病35例(1/3 013),有机酸代谢病5例(1/21 087),脂肪酸氧化代谢病3例(1/35 146),经χ~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遗传代谢病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21,P0.05)。结论吉林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检出率相对较高,且农村高于城市,应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能够早期发现遗传代谢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012年-2016年青岛地区串联质谱检测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青岛地区出生的新生儿足跟血进行氨基酸代谢异常、有机酸代谢异常、脂肪酸代谢异常等26种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检测,总结目前青岛地区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工作现状,分析筛查情况的逐年变化,比较青岛地区与国内外其他地区遗传代谢病发病率及种类分布,同时分析临床样本遗传代谢病的发病情况。结果青岛地区2012年串联质谱筛查5 904例,确诊1例;2016年串联质谱筛查115 791例,确诊58例,疾病种类为15种,其中以高苯丙氨酸血症和甲基丙二酸血症为主;临床可疑阳性遗传代谢病样本呈下降趋势,2016年临床样本中确诊3例遗传代谢病患者。结论青岛地区随着串联质谱筛查量的增加,遗传代谢病确诊人数和疾病种类不断增加,及时的诊疗避免了临床损害。因此,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非常必要,是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人口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与总结台州市2000-2012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状况,并探讨应用串联质谱技术(MS/MS)进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时间分辩免疫荧光分析法(DELFIA)检测血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采用荧光法检测血苯丙氨酸(Phe)浓度筛查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采用串联质谱技术(MS/ MS)同时检测滤纸片中酰基肉碱和氨基酸等数十种小分子代谢物含量及其相互间比值,对26种氨基酸、有机酸、脂肪酸代谢病进行筛查。结果 2000年10月-2012年9月共筛查了台州市786 672例新生儿,其中81 086例新生儿采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多项遗传代谢病筛查。检出CH患儿499例,PKU/BH4D 31例(其中BH4D 缺乏症2例),同型半胱氨酸缺乏症1例,有机酸血症6例,脂肪酸氧化代谢病2例。 结论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避免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所致智力障碍残疾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串联质谱技术应用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可发现更多遗传代谢病,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长春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自2016年3月-2017年12月采用串联质谱技术针对长春市区助产机构的新生儿采取氨基酸代谢疾病、脂肪酸代谢疾病及有机酸代谢疾病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分析筛查结果及串联质谱技术筛查疾病情况。结果筛查的10 058例新生儿中,阳性病例35例(0. 35%),其中包括氨基酸代谢疾病21例,脂肪酸氧化障碍14例,有1例患儿确诊为苯丙酮尿症。结论在新生儿实施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时利用串联质谱技术,尽早筛查新生儿机体出现的问题,采取对症治疗处理,能够有效提高人口出生综合质量,因此,串联质谱技术在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四川地区孕产妇对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为今后开展有效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用自制问卷调查四川地区6家医疗机构2014年5月10至20日期间住院的孕产妇,并进行分析。结果有79.4%的孕产妇通过不同医院宣传途径获知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知识,仅有9.8%能够准确回答全部筛查内容,有93.9%认为进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是必要的,94.2%有意愿继续了解相关知识。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职业、年均收入与答题正确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022、19.177、10.334,均P<0.05)。不同职业和年均收入是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认知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630、10.267,均P<0.05)。结论孕产妇认知水平较低且主动获知意识差,但被动学习意愿强,因此,以医院为主开展多渠道、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认知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3月于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接受遗传代谢病筛查的376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于新生儿出生后3~7d内采集足跟血液样本,开展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筛查,针对筛查结果显示阳性者需重新采血复查,开展尿液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串联质谱技术在江苏省连云港地区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应用情况,初步了解该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发病率及病种分布情况,为该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诊断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连云港地区2015年1月-2017年12月出生的110 158例新生儿进行串联质谱遗传代谢病筛查,对可疑结果召回复查,复查依然阳性者进行尿蝶呤谱分析、尿质谱分析以及基因突变分析等明确诊断。结果共筛查110 158例新生儿,其中可疑阳性2 110例(1. 92%),确诊42例(总发病率1/2 622)。确诊病例共涉及14种疾病,包括苯丙酮尿症21例;高脯氨酸血症2例;甲基丙二酸血症3例;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4例; 3-甲基巴豆先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2例;希特林蛋白缺乏症2例;瓜氨酸血症Ⅱ型、β-酮硫解酶缺乏症、戊二酸血症2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原发性肉碱缺乏症、2-甲基丁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枫糖尿症、异戊酸血症各1例。结论通过串联质谱筛查显示连云港市遗传代谢病的总发病率为1/2 622。遗传代谢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对受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在连云港市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降低我市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各地区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孕妇对无创产前筛查(NIPT)的认知现状及支付意愿情况。方法 2015年9-10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孕妇支付意愿调查表调查某省3家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的743例孕妇,调查内容包括:孕妇基本人口学特征、对NIPT的认知和支付意愿情况。结果本次现场调查共发放孕妇支付意愿调查表800份,回收743份,回收有效率92.88%。孕妇对NIPT的认知程度不高,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医务人员的介绍,但大多数孕妇表达了在孕早期愿意多了解相关筛查与诊断的方法。孕妇对NIPT产前筛查愿意支付的费用平均数为1 483.12元,且孕妇的支付意愿水平与年龄和收入有关。结论有必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孕妇以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提高孕妇对产前筛查知识掌握的水平,对产前筛查技术尤其是NIPT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52 979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建立河南省正常新生儿11种氨基酸和31种酰基肉碱含量的参考区间.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对新生儿干血斑标本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对11种氨基酸和31种酰基肉碱的参考区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查的149 943例新生儿中共确诊7种遗传性代谢病,其中28例苯丙酮尿症,13例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患者数据移动均值法在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检测中室内质量控制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方法收集新生儿筛查样本的串联质谱检测数据,采用常规商品化质控品联合患者数据移动均值法对串联质谱检测项目的室内质量控制进行监控,并评价其效果。 结果根据患者数据移动均值法规则,发现20161027批次实验失败原因为分析前因素,即样本保存不当导致降解;20170620批次实验中使用的商品化质控品存在质量问题。 结论患者数据移动均值法可有效帮助实验室管理室内质量控制,是串联质谱检测中无质控品指标的主要质控方法,是传统质控方法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串联质谱和气相色谱技术对新疆地区高危儿遗传代谢病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该地区遗传代谢病的发病率、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诊疗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4月该院临床上高度怀疑遗传代谢病的高危儿250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气相色谱和串联质谱方法进行血液和尿液分析。结果2500例患儿中检测出219阳性病例(阳性率为8.76%),其中男119例,女100例。新生儿期发病80例(36.53%),<1岁84例(38.36%),1~12岁55例(25.11%),并且通过检测发现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氧化代谢病共18项病种。其中各种氨基酸水平高118例(53.88%),各种有机酸水平高84例(38.36%),各种脂肪酸氧化缺陷病17例(7.76%)。结论临床上通过临床表现及各种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疑似遗传代谢病的高危患儿应用串联质谱和气相色谱技术进行筛查可及时发现遗传代谢病患儿,从而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减轻家庭负担,提高优生优育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串联质谱技术(MS/MS)检测柳州地区临床高危儿氨基酸及酰基肉碱水平,了解本地区临床高危患儿群体遗传代谢疾病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住院及门诊高危患儿共2 215例,串联质谱分别检测其氨基酸及肉碱水平。初筛阳性患儿结合临床表型,进一步经不同确诊手段检测分析后,确定确诊病例,并进行随访治疗。结果 在2 215例高危儿的检测结果中,初筛阳性为195例,占8.80%;确诊例数为30例为1.35%。确诊遗传代谢病14种共计30例患儿,其中疾病种类以肉碱缺乏症、希特林蛋白血症、戊二酸血症Ⅰ型为主,其余类型病种均有出现。结论 在广西柳州地区高危儿群体,遗传代谢疾病的比例及病种均有一定发生率,在高危儿遗传代谢疾病的诊疗过程中,运用串联质谱技术可以针对该群体进行早期筛查与疾病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罕见病的发生情况,分析罕见病的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分娩出生并在NICU治疗的危重新生儿,血、尿串联质谱筛查及基因检测明确为罕见病,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确诊患儿的疾病检出率、临床特征、基因改变及预后随访等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新生儿总量183 820例,年分娩量从18 863例逐年上升至26 511例,年NICU住院患儿从2 312例上升至2 871例。共筛查出罕见病患儿34例,年罕见病检出率从0.43‰上升至4.39‰。筛查出的罕见病包括神经肌肉-骨骼疾病4例,遗传代谢性疾病18例,内分泌疾病2例,染色体缺失、异常6例,免疫系统疾病1例,其他3例。其中遗传代谢性疾病比例最高(占比约53%),其次为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占比约11%)。常规串联质谱筛查诊断的罕见病共15例,其余19例均是通过外显子测序技术确诊。各种罕见病具有其特异的临床表现。34例罕见病患儿中,死亡8例,18例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7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生长智力发育落后,1例失访。结论: 新生儿罕见病检出率逐年上升,以常染色体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其病死及后期发育落后比例高。加强对新生儿罕见病临床认知,扩大遗传代谢病筛查范围,加强产前咨询和遗传咨询等是实现优生优育、杜绝罕见病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桂中地区66 471例新生儿及高危儿遗传代谢疾病串联质谱筛查及确诊患儿的基因检测结果,研究该地区不同人群遗传代谢病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4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接收桂中地区63 190例新生儿以及3 281例高危儿干血滤纸片样本,检测其氨基酸与酰基肉碱谱筛查遗传代谢疾病,可疑阳性患儿进一步通过基因手段确诊。结果 63 190例新生儿串联质谱初筛阳性717例,确诊患儿19例,群体发生率为1/3 326。其中正常体重儿57 688例,确诊患儿12例,检出率为1/4 807;低出生体重儿5 502例,确诊患儿7例,检出率为1/786。高危儿3 281例,确诊患儿16例,检出率为1/205。共确诊35例13种遗传代谢疾病。结论 桂中地区遗传代谢疾病有一定发生率,低出生体重儿较正常体重儿更易发生遗传代谢疾病。应加强本地区新生儿及高危儿群体的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增强临床医生对患儿的干预及后期指导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减少漏诊、误诊,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致残率,提高本地区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6.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 or the death of an infant aged <1 year that remains unexplained after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s the third most common cause of death among inf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s also occur among children aged >/=1 year; however, the number of these deaths is not well documented. Certain cases of SIDS and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beyond infancy might be attributable to complications of unrecognized metabolic diseases.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tandem MS) can be used to screen for several of these disorders. Despite the low prevalence of these diseases, newborn screening for these disorders has been found to compare favorably with the cost of other screening programs.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se diseases to early childhood death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sudden, unexpected early childhood deaths associated with selected metabolic diseases, CDC, the Office of the Chief Medical Examiner (ME) in Virginia, and a private laboratory conducted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This report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hich indicate that 1% of children had a positive postmortem metabolic screen using tandem MS. Of the eight children with positive screening tests, seven might have had improved outcomes had they been identified and treated during the newborn period. The use of tandem MS in newborn screening programs could offer an opportunity to prevent early childhood mortal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与0~2岁儿童死亡的关系和串联质谱技术筛查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对170例北京市2011年和2012年死亡的0~2岁儿童用串联质谱技术检测其新生儿期采集的滤纸干血片中11种氨基酸代谢指标和13种脂肪酸指标水平,将170例分为0~3、4~6、7~12、13~24月四组,分析每组的儿童死亡人数、出生体重、母亲孕周与氨基酸代谢水平和脂肪酸代谢水平及有机酸代谢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 170例死亡儿童中有氨基酸代谢指标异常5例,脂肪酸代谢指标异常7例,有机酸代谢障碍4例,共16例,占分析死亡人数的9.4%。0~3月组死亡108例,异常9例,占异常总数的56.25%(9/16);4~6月组死亡26例,异常4例,占异常总数的25.0%(4/16);7~12月组死亡26例,异常3例,占异常总数的18.75%(3/16);13~24月组死亡10例,异常0例。结论 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是造成儿童死亡的原因之一,快速、灵敏、特异的串联质谱技术是早期评价先天性遗传代谢性产物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ometry,TMS)联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依托妇幼健康服务联合体,对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期间常州地区出生的50844例新生儿开展TMS初筛,对初筛阳性病例运用NGS等技术进行鉴别诊断和基因诊断。结果 50844例新生儿经TMS初筛阳性650例,召回再次TMS检测结果阳性54例,对该54例病例运用NGS技术进行检测,最终确诊19例为遗传代谢病患儿,总体发病率为1/2676。结论 TMS联合NGS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能更早、更多地发现新生儿遗传性代谢疾病,从而达到早干预、早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末梢血串联质谱分析对于遗传代谢病高危儿童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集临床疑似遗传代谢病的病例617例,对末梢血进行氨基酸、酰基肉碱串联-质谱筛查,对筛查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尿代谢筛查或基因检测,得到了确诊。并总结分析了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617例病例共诊断出遗传代谢病10种,共24例,总阳性率3.9%,其中氨基酸代谢病4例(16.7%),以瓜氨酸血症多见(3例,12.5%),有机酸代谢病14例(58.3%),以甲基丙二酸血症多见(8例,33.3%);脂肪酸氧化障碍6例(25%),以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线粒体脑肌病多见(各2例,8.3%)。结论儿科医生应重视对遗传代谢病高危儿童进行末梢血氨基酸、酰基肉碱串联质谱分析以达到早诊断,早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平均红细胞体积在筛查孕妇地中海贫血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颢研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272-2274
目的: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在筛查孕妇地中海贫血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2006~2010年5 000例开展地中海贫血筛查的孕妇,观察平均红细胞体积在筛查中的检测率,并参照基因诊断得出该指标的特异性。结果:依据平均红细胞体积参数指标,5 000例孕妇地中海贫血筛查后检出468例,检出率为9.36%。460例得到确诊,特异性为98.29%。结论:平均红细胞体积在筛查孕妇地中海贫血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能提高产前检查和孕期体检中疾病检出率,减少重型地贫儿的出生率、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减少孕妇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