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吴永根  韩照  李建丰  李文哲  孙金涛 《混凝土》2012,(9):112-114,133
水泥胶砂是一种不含粗集料的特殊混凝土,参照混凝土的试验方法研究相同尺寸的水泥胶砂性能.根据机场道面水泥混凝土干硬性的特点,选择低水灰比干硬性水泥胶砂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含泥量对干硬性水泥胶砂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得出含泥量对干硬性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反映出细集料含泥量对干硬性水泥混凝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水灰比下9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进行了测试;基于测试结果及分析,提出了长度界面参数、体积界面参数和广义界面参数的概念,并比较分析了3个界面参数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水灰比紧密相关;广义界面参数可反映界面体积和新砂浆水灰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较好揭示了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劣化机理.  相似文献   

3.
大流动性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不掺矿物掺合料的情况下水灰比、水泥用量和砂率对大流动性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对轻集料混凝土的影响比水泥用量和砂率要大得多,水泥用量对轻集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存在一个极限用量。通过合理选择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掺加适量的高效减水剂,得到工作性能良好的轻集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研究了水胶比、水泥用量、再生粗集料性能、矿物掺和料、再生粗集料取代率、荷载水平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不仅受新砂浆的影响,而且还受再生粗集料取代率及其自身强度的影响;矿物掺和料取代水泥使得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大;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碳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综合利用工业废渣,以高炉矿渣为粗细集料配制混凝土,于110℃烘干24 h后,在极限耐热温度分别为300、500、700℃下恒温3 h,研究砂率、粗集料最大粒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对矿渣集料混凝土耐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在300℃的相对耐压强度大于100%;500℃的相对耐压强度为57%~86%;700℃的相对耐压强度为22%~58%。增大砂率、减小粗集料最大粒径、降低水灰比、减少水泥用量,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耐热性;用矿渣集料完全能配制500℃耐热混凝土。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废砖、废混凝土再生粗集料制备轻交通路面混凝土的应用技术,系统分析了再生粗集料掺入量、再生粗集料中废砖集料含量等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弯拉强度、干缩性能、耐磨性能等技术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会随着再生粗集料掺入量增大而降低,在相同再生粗集料掺入量时,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会随着废砖再生粗集料的掺入量增大而降低,再生混凝土的干缩率、单位面积磨损量随着再生粗集料和再生废砖粗集料掺量的增大而增大。再生集料掺入量为80%以内,且废砖再生粗集料不超过60%时,再生混凝土的技术性能满足轻交通水泥路面混凝土的要求,可以作为轻交通水泥路面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水泥浆体黏度、粗集料体积和振捣频率对混凝土抗离析特性的影响,首先对不同水泥用量和水胶比下净浆和砂浆的塑性黏度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了不同体积的粗集料在不同振捣频率(0、20、50Hz)下,在不同塑性黏度的净浆和砂浆中的平均下沉速率;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水胶比、水泥用量和振捣频率和对粗集料平均下沉速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水泥用量变化对新拌水泥净浆和砂浆的塑性黏度影响较小,水胶比变化对水泥净浆和砂浆的塑性黏度影响显著,随着水胶比的增加,水泥砂浆的塑性黏度逐渐减小;同一塑性黏度下,集料体积越大和振捣频率,平均下沉速率越大;通过灰色关联计算表明影响粗集料的平均下沉速率因素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振动频率、水胶比、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8.
探究了水灰比(质量比)、煤矸石粗集料掺量(质量分数)、碳化时间以及煤矸石粗集料是否煅烧等对煤矸石粗集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借助扫描电镜分析了煅烧与未煅烧煤矸石粗集料混凝土微观结构对其抗碳化性能的影响机理,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水灰比、煤矸石粗集料掺量以及碳化时间下的多参数混凝土碳化模型,并将碳化模型在隧道工程结构的耐久性设计中进行了应用.结果显示:煅烧与未煅烧煤矸石粗集料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均随煤矸石粗集料掺量增加而增大,且均与煤矸石粗集料掺量和碳化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正相关;在低水灰比(0.35)时,煅烧煤矸石粗集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明显优于未煅烧煤矸石粗集料混凝土.扫描电镜显示,煅烧煤矸石粗集料混凝土内部结构比未煅烧煤矸石粗集料混凝土更密实,二氧化碳的渗入通道减少;在进行隧道工程结构耐久性设计时泵送混凝土中未煅烧煤矸石粗集料的掺量不应大于25%.研究结果为煤矸石粗集料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分析及其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别制作相同配合比的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试件.在养护龄期为3,7,14,28d时,将再生粗集料混凝土试件切割,取样,然后对其内部不同界面微观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测;同时对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试件进行了抗压强度试验,观察了加载后再生粗集料混凝土试件内部裂纹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各个界面过渡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天然粗集料新砂浆界面过渡区发展相对缓慢;再生粗集料中老砂浆新砂浆界面发展较快,老砂浆与新砂浆结合较好;再生粗集料中天然粗集料老砂浆界面为混凝土浇筑前已存在的界面,并且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微裂缝.再生粗集料混凝土3d抗压强度略高于普通混凝土,7,14,28d抗压强度则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当.荷载作用下,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内部裂纹主要分布在天然粗集料新砂浆界面以及天然粗集料老砂浆界面处.  相似文献   

10.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 混凝上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水、水泥、外掺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混凝土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当混凝土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