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头白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是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种群之一,研究其资源状况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6—2014年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物学数据,通过长度贝叶斯生物量估算法(Length-based Bayesian biomass estimation meth...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数据有限条件下珠江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资源状况,根据2018—2019年珠江口渔业调查数据,通过电子长度频率分析法(ELEFAN)和基于长度的贝叶斯生物量分析法(LBB)评估了棘头梅童鱼资源的开发现状。结果表明:1)ELEFAN方法估算的渐近体长L和生长系数K分别为160 mm和1.2,线性体长变换渔获曲线评估的总死亡系数Z为4.81,自然死亡系数M为2.16,开发率E为0.55;2)LBB方法估算的渐近体长为156 mm,最适开捕体长为100 mm,开发率为0.68,资源量水平B/BMSY为0.57;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当前珠江口棘头梅童鱼生长系数有所减小,虽然ELEFAN估算的开发率有所降低,但是目前该渔业的资源量水平B/BMSY小于1,仍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根据保守的渔业管理策略,需要加强资源养护,使其资源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3.
基于Ecopath模型的太湖鲢鳙生态容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是实施净水渔业的重要增殖种类,依据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进行科学放流,可保障净水渔业的实施效果.为指导太湖净水渔业的实施,于2017-2018年开展了太湖渔业资源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构建太湖Eco...  相似文献   

4.
有限数据方法(data-limited method)可结合少量易获得数据和相关生物学信息对渔业资源状况、生物学参考点以及生物量等进行评估,已经成为全球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和资源评估学者的关注热点。本研究采用基于渔获量的最大可持续渔获量(catch-based 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CMSY)和基于贝叶斯状态空间的Schaefer产量模型(Bayesian Schaefer production model,BSM)评估了东海区19个重要经济种类的资源状况,并提出了基于最大可持续渔获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的渔业管理建议。结果显示,19个种类中有1个种类衰竭,3个种类严重衰退,5个种类过度捕捞,5个种类轻度过度捕捞,5个种类健康。种群状态长期评估结果表明,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鱼类种群占比已由1980年的95%下降至2019年的26%。同时对CMSY和BSM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整合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数据的BSM方法导致了置信区间较宽,并调节了生物量轨迹的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5.
渔业资源评估是渔业资源管理的基础课题,基于种群层次的评估模型已成为目前获取渔业管理参数的主要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不同,本文把现有的评估模型归纳为种群动态、生物生态和生物经济三大模块,着重综述种群动态模块和生物经济模块主要模型的特点、发展和应用,并简要阐述现代渔业评估模型的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模拟生态系统能量通道模型,比较分析了鲥鯸淀生态修复区和对照区的生态系统结构、食物网变化和能量流动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同种鱼类营养级略低于对照区;修复区牧食链与腐食链增加了鲇、鳜以及团头鲂、草鱼,相比对照区更为复杂.生态修复区各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效率(Ⅱ~Ⅳ依次...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多个模型被用于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的资源评估,但这些模型的评估结果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对影响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1)由于渔业数据存在不报、漏报或混报及采样样本数过低、采样协议出现变化等问题,造成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渔业的渔获量、体长组成或年龄组成数据存在质量问题;(2)尽管对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了标准化,但目标鱼种变化及捕捞努力量空间分布变化仍严重影响了标准化CPUE数据的质量;(3)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种群生态学及繁殖生物学研究仍比较薄弱,种群结构、繁殖、生长、自然死亡信息比较缺乏,在资源评估中,相关参数设置需借用其他洋区的研究结果;(4)海洋环境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变动与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但评估模型较少考虑海洋环境的影响。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当前评估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未来,应继续探索提高资源评估质量的方法,同时研究建立管理策略评价框架,以避免渔业资源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对该渔业可持续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叙述了几种主要鱼的分布和资源利用情况,涉及到对一些鱼种的资源潜力或利用过度的估计,并着重对东、黄、渤海日本Engraulisjaponicus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是世界上第二大金枪鱼类产区.其产量占全球金枪鱼类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也是我国近年重要的捕捞渔场。本文主要概述印度洋大眼金枪鱼的生物学和生态特性、渔业生产、资源状况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区拖网新伏季休渔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的伏季休渔制度,其中从6月1日~9月15日在东海区禁止拖网作业,较原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提前增加半个月。本研究依据2006~2008年每年6月上半月拖网监测资料,从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的角度,着重分析研究拖网在6月上半月这一时段休渔的渔业生态效果和资源增殖效果。结果表明,6月上半月禁止拖网作业,主要养护了带鱼、小黄鱼和日本鲭等资源群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带鱼的产卵亲体繁殖,对带鱼资源数量的补充起到了增殖作用,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养护了带鱼和日本鲭幼鱼的自然生长,起到了资源增重作用,但对分布在拖网渔场外的小黄鱼幼鱼保护作用甚微。应用R icher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以带鱼为代表种,提前增加半个月伏季休渔期其资源增殖效果较以往3个月伏季休渔期可使年平均资源量增加11.86%,渔获量增加8.06%,平均渔获体重增加9.33%。东海区以拖网占捕捞主导地位的伏季休渔时间的延长,可进一步改善繁殖群体栖息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呼伦湖蒙古油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蒙古油(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i)的繁殖季节、繁殖习性、繁殖力、性比等繁殖生物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油属敞水性产卵类型,粘性卵,为一次产卵类型。蒙古油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龄,繁殖季节为6月中旬至7月下旬,以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蒙古油个体绝对生殖力F为2021~15470粒,个体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为230~1137粒/cm,个体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为273~700粒/g;个体体长相对生殖力、个体体重相对生殖力分别和体长、体重成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关系。繁殖前期雌雄性比1∶0.83,繁殖期雌雄性比为1∶1.11。  相似文献   

12.
对蒙古油鳖(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yi)的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油鳖肌肉水分含量为78.12%。在肌肉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为80.47%,脂肪含量为11.35%,总糖含量为0.39%,灰分含量为6.28%。蒙古油鳘氨基酸(AA)总量占肌肉干重的76.40%,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占32.75%,非必需氨基酸(NEAA)占33.10%,鲜味氨基酸(FTAA)占31.28%。蒙古油餐肌肉中鉴定出2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Ⅰ)4种,不饱和脂肪酸(UFA)19种。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2.30%和70.26%。EPA+DHA的含量为10.32%。脂类组成中甘油二酯(DG)为0.76%,甘油三酯(TG)为62.95%,游离脂肪酸(FFA)为11.70%,极性脂(PL)为22.34%,胆固醇(CHO)为2.25%。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贝氏(鳖)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4-12月在监利长江何王庙故道采集591尾样本,对长江中游贝氏(鳖)(Hemiculter bleekeri)性比、初次性成熟大小、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产卵群体组成及繁殖力等繁殖生物学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贝氏(鳖)总体雌雄性比1.44:1,与1:1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繁殖期间雌雄比2.5:1,非繁殖季节雌雄比为0.91:1.繁殖群体年龄结构为1-3龄,以1龄补充群体为主,属于第Ⅱ类型.初次性成熟体长:SL♀50=8.08 cm, SL♂50=8.47 cm,最小观测性成熟个体分别为:雌性7.5 cm,体重6.65 g, 1龄;雄性8.2 cm,体重8.13 g, 1龄.根据成熟系数变化和性腺发育期观察,推测其繁殖季节为4-6月,可能延至7月份.贝氏(鳖)绝对繁殖力为1703~9601粒/尾,平均为(5876.6 ± 1837.8) 粒/尾,与体重、性腺重均呈线性关系,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相对繁殖力(FW)为204.7~406.5粒/g,平均(322.3 ± 49.7) 粒/g,与成熟系数呈幂函数相关;相对繁殖力(FL)为212.0~827.6粒/cm,平均(552.4 ± 136.1) 粒/cm,与体重幂函数相关.  相似文献   

14.
长江靖江段是长江下游和河口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地区,贝氏(韰)(Hemiculter bleekeri)在维系这一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02-2006年,在靖江沿岸滩涂湿地利用一部长40 m、高1.8 m、网目长度1.86 cm的定置张网采集142份渔获物样本,共获鱼类46 142尾,其中贝氏(韰)20 966尾,占总尾数的45.44%;平均每网次渔获数量148尾,最高达855尾,最低为11尾.在所有244 595.36 g鱼类渔获物中,贝氏(韰)有70 176.69 g,占总渔获物质量的28.69%;平均每网次渔获质量497.71 g,最高2 538.00 g,最低32.59 go分析表明,贝氏(韰)月渔获质量呈非平稳的随机过程.用SPSS V13.0软件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的月渔获质量数据进行ARIMA建模拟合,建立了方程为(1-B12)lny1=(1-0.801B12)et-0.133的ARIMA(0,0,0)(0,1,1)12(含常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2003-2006年的拟合精度在91.82%~96.48%之间,对2007年逐月预测的相对精度为81.30%~99.69%,年预测精度达93.73%,可有效预测贝氏餐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7-2019年在洞庭湖采集的228尾花■(Hemibarbus maculatus)样本,使用耳石和鳞片研究其年龄、生长和资源现状。结果显示:耳石和鳞片是良好的年龄鉴定材料,鳞片上年轮特征以普通切割型为主,耳石重量可用于粗略、快速年龄鉴定。样本体长90~262 mm,优势体长组120~180 mm;体重11.0~399.0 g,优势体重组为20.0~80.0 g;年龄组成1~4龄,1龄为优势年龄组。体长体重关系:W=7.434×10-6Ls3.165,b值显著大于3,为异速生长鱼类。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t=301.4[1-e(-0.471(t+0.341))],Wt=522.0[1-e(-0.471(t+0.341))]3.165,拐点年龄2.11龄(体长206.2 mm,体重156.9 g)。花■为典型的r-选择鱼类,总死亡系数3.321,自然死亡系数0.823,开发率为0.75...  相似文献   

16.
(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鱇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分别是抚仙湖的外来鱼类和土著鱼类。研究了不同营养状态(低、中、高)水体中二者肝脏酶活性的变化;其中,低营养状态水体组是中、高营养水体组的对照。养殖40d后,随着水体营养状态的提高,和鱇白鱼肝脏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逐渐降低;中、高营养水体中歺鱼又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3个处理组鱇白鱼的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由此推测,富营养化有可能减弱歺鱼又和鱇白鱼肝脏的正常功能,而歺鱼又在高营养水体中可能更容易受到氧化胁迫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大渡河四川省境内峨边县至阿坝县虎嘉鱼(HuchobleekeriKimura)的分布、种群现状,考察了虎嘉鱼产卵场和生态环境变化,初步分析非法捕鱼和饵料生物锐减是虎嘉鱼分布范围缩小,种群枯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厦门筼筜湖大型底栖生物调查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对筼筜湖外湖深水区(YD-Ⅰ)、内湖(YD-Ⅱ)及干渠浅水区(YD-Ⅲ)3个调查站位进行冬、春、夏、秋4个生物季节的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Macrobenthos)9种,隶属于3门3纲8科9属。其中多毛类种数最多,达5种,双壳类软体动物2种及端足类甲壳动物2种。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 Fabricius)和腺带刺沙蚕(Neaethes glandicincta Southern)2种多毛类是筼筜湖底栖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筼筜湖年总生物量为59.83g/m^2,总栖息密度为1168个/m^2。三个站位四季总体上内湖(YD-Ⅱ)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和优势度指数(D2)相对较高,外湖(YD-Ⅰ)及干渠浅水区(YD-Ⅲ)的各项生态特征指数明显较低,筼筜湖底栖生物群落组成、结构、时空变化与环境密切相关,湖区生境脆弱。  相似文献   

19.
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银染和C-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补充布氏石斑鱼细胞遗传学数据, 并为石斑鱼染色体进化研究以及石斑鱼遗传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 实验利用Giemsa染色、C-带和Ag-NORs方法对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异染色质和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 其染色体组由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绝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呈异染色质带, 仅在第24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检测到银染带, 以上结果均表明, 布氏石斑鱼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