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探讨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时空步态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有关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功能恢复的随机对照研究。以步长、步速、步频、步宽、步行周期、步态时相为结局指标,使用Cochrane手册5.1.0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改良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en5.4和Stata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共71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步长[MD=2.61,95%CI:(1.79,3.44),P<0.0001],步速[MD=0.08,95%CI:(0.07,0.09),P<0.0001],步频[MD=6.10,95%CI:(3.67,8.53),P<0.0001],步宽[MD=-2.22,95%CI:(-2.93,-1.51),P<0.0001],步态时相[MD=-0.08,95%CI:(-0.11,-0.06),P<0.0001],合并效应有显著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步行周期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MD=-0.01,95%CI:(-0.37,0.35),P=0.94]。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平台训练的机器人与对照组相比更好地改善了步长、步速、步频。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对病程<6个月的患者,干预效果良好,且治疗周期越长效果越明显。结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能更好地改善卒中患者的时空步态参数,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检索电子数据库国内外有关rTMS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影响的文献,统计学分析运用RevMan 5.4软件。共纳入共11项研究,共计350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采用rTMS或rTMS配合其他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或假刺激配合其他康复治疗。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步行速度[MD=10.70,95%CI(7.67,13.73),Z=6.92,P<0.001],步频[MD=7.14,95%CI(4.80,9.48),Z=5.98,P<0.001]、6分钟步行测试,[MD=24.77,95%CI(13.61,35.93),Z=4.35,P<0.001],10米步行试验,[MD=-3.47,95%CI(-4.77,-2.16),Z=5.19,P<0.001],合并效应差异显著,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MD=-4.83,95%CI(-9.58,-0.08),Z=1.99,P=0.05]。结论:rTMS联合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速度,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功能的干预效果,为其制定下肢功能锻炼方案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维普、万方8个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22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合并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总计902例患者,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步速[MD=0.08,95%CI (0.06,0.09),P<0.001]、步长[MD=3.58,95%CI(2.01,5.15),P<0.001]、步频[SMD=0.77,95%CI(0.36,1.18),P<0.001]、步幅[MD=2.35,95%CI(1.12,3.57),P<0.001]、耐力[MD=26.75,95%CI (6.89,46.60),P=0.008]、平衡功能[MD=3.29,95%CI (1.6...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运动想象疗法(Motor Imagery,MI)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对Cochrane Library、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并追溯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查、数据的提取,评价并纳入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259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相比,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提高步幅[MD=9.88,95%CI(0.46,19.30),P=0.04]、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MD=2.24,95%CI(0.90,3.58),P=0.001]、功能性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MD=0.58,95%CI(0.28,0.88),P0.001],但运动想象疗法不能改善10米最大步行速度[MD=4.24,95%CI(-3.23,11.71),P=0.27]、患侧平均步长[MD=-3.20,95%CI(-10.33,3.93),P=0.38]和健侧平均步长[MD=1.36,95%CI(-3.00,5.71),P=0.54]。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提高步幅、FMA-LE得分和FAC分级,但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患侧平均步长和健侧平均步长方面尚未有明显优势,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底压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足底压力训练组和康复训练组各30例,康复训练组给予Bobath法、运动再学习为主的运动功能训练;足底压力训练组在压力板上进行不同站立姿势以及步行训练,以上治疗每周5次,每次30 min。2组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采用步行功能分级、GaitWatch三维步态及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步态分析。结果:治疗3周后,2组步频、步行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偏差、双支撑相、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足底压力训练组的步频、步行周期、步幅、步速、双支撑相优于康复训练组(P0.05),但2组间步长偏差、步行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底压力训练可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的步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肌内效贴(K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发表的关于K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3项随机对照研究,共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下肢步行功能方面,实验组较对照组更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速度[MD=-3.06,95%CI(-4.46,-1.67),P=<0.0001],改善步行能力[MD=0.52,95%CI(0.27,0.77),P<0.0001];在平衡功能方面,实验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MD=7.74,95%CI(6.96,8.53),P<0.00001],预测跌倒能力[MD=7.74,95%CI(6.96,8.53),P<0.00001]均优于对照组;在肌力方面,可提高实验组脑卒中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MD=0.35,95%CI(0.10,0.59),P=0.005],改善小腿三头肌肌力[MD=-0.38,95%CI(-0.50,-0.27),P<0.00001];提高下肢运动功能[SMD=0.69,95%CI(0.47,0.91),P<0.00001];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MD=13,95%CI(10.41,15.58),P<0.00001]。结论KT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运动能力、肌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基于反复促通疗法(RFE)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药物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RFE的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比较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部分(FMA-LE)、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步频、步幅、步速、患足足底压力比(PPF)和包络椭圆面积(EEA)等步态参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LA、FAC、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LA、BBS评分及步频、步幅、步速、PPF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FAC评级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组患者EEA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反复促通疗法的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重建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踝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MWM)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AMED、ProQuest、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OpenGre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索关于踝关节MWM治疗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的时间范围是从建库至2020年4月。根据Cochrane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价,并在数据提取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9项RCT纳入Meta分析,总计2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踝关节MWM组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踝关节被动背屈活动度(DF-PROM)[WMD=1.47,95%CI(1.07,1.87),P<0.01]、步速[WMD=8.04,95%CI(4.80,11.29), P<0.01]、步频[WMD=10.90,95%CI(6.31,15.50), P<0.01]、患侧步幅[WMD=8.63,95%CI(5.06,12.20), P<0.01]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WMD=4.12,95%CI(2.64,5.59),P<0.01]方面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当前证据,踝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和平衡功能。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RCT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 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变量,为优化此类患者步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时间-距离因子。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时间-距离因子和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0例患者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平均步长为34.41cm,平均步频为91.59steps/min。患者的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earson'sr=0.669~0.880;P<0.001);步行速度和步长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Pearson'sr=-0.280~-0.481;P<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临床变量分别为下肢运动功能(R2=0.766,P<0.001)、平衡功能(R2=0.701,P<0.001)和下肢肌力(R2=0.757,P<0.001);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分别为髋屈曲肌力(R2=0.573,P<0.001)、膝伸展肌力(R2=0.583,P<0.001)和髋屈曲肌力(R2=0.191,P<0.05)。结论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尤其髋屈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s, BCI)联合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G-EO gait-therapy system, G-EO)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在无锡市中心康复医院招募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主被动踏车训练和G-EO训练,试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脑机接口下肢踏车训练和G-EO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Tecnobody平衡评估系统和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步长对称性比、踝最大背屈角度均比治疗前显著性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FMA-LE、BBS、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压力中心运动轨迹长度、稳定极限、步频、步态周期、步幅、步速比对照组显著性改善(P<0.05)。 结论:4周的BCI联合G-EO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具有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Thera-Band渐进抗阻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Thera-Band弹力带对偏瘫侧肌肉进行渐进抗阻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行走和上下楼梯功能检测标准以及GaitWatch步态分析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FMA评分[(24.54±2.47)分]、Berg评分[(39.21±2.25)分]、FIM评分[(12.46±1.06)分]、步频[(79.00±8.08)steps/min]、步幅[(59.75±3.31)cm]、步速[(40.29±5.04)cm/s]以及对照组的FMA评分[(20.67±2.65)分]、Berg评分[(28.92±2.90)分]、FIM评分[(11.92±0.97)分]、步频[(69.17±8.11)steps/min]、步幅[(56.38±3.46)cm]、步速[(36.08±4.84)cm/s]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MA评分、Berg评分以及GaitWhatch步频、步幅、步速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hera-Band弹力带渐进抗阻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步态分析手段,探讨认知任务对脑卒中患者步态的影响,比较不同认知任务对步态影响的区别。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参与本项研究。要求所有患者分别进行两种步行:自然状态下直线步行20m;步行的同时分别执行定向、记忆、计算和言语任务。采用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收集5次步行时的步态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步速、双支撑相百分比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结果:5组步频无显著性差异(F=1.972,P=0.169),5组步幅(F=13.142,P0.01)、步速(F=11.445,P=0.001)、双支撑相百分比(F=13.142,P0.01)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F=11.000,P0.01)有显著性差异。与自然步行相比,4种认知任务时的步幅均显著降低,双支撑相百分比显著提高,定向任务和计算任务时的步速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显著降低。与计算任务相比,定向任务时的步幅、步速提高,双支撑相百分比降低;记忆任务时步幅、步速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提高,双支撑相百分比降低;言语任务时步幅和步速提高。结论:认知任务会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步幅、步速和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延长双支撑相百分比,不同类型认知任务对步态的干扰不同。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变量,为优化此类患者步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时间-距离因子。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这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时间-距离因子和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 ,平均步长为34.41cm,平均步频为91.59steps/min。患者的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earson‘s r=0.669-0.880;P&;lt;0.001);步行速度和步长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Pearson‘s r=-0.280--0.481;P&;lt;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临床变量分别为下肢运动功能(R^2=0.766,P&;lt;0.001)、平衡功能(R^2=0.701,P&;lt;0.001)和下肢肌力(R2=0.757,P&;lt;0.001);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分别为髋屈曲肌力(R^2=0.573,P&;lt;0.001)、膝伸展肌力(R^2=0.583,P&;lt;0.001)和髋屈曲肌力(R^2=0.191,P&;lt;0.05)。结论 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尤其髋屈曲肌力)是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地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干预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步态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依从性。结果干预后,观察组Lovett分级法、Berg平衡量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3级患者多于对照组,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Tinetti步态评测表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Ashworth评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依从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健康宣教联合MOTOmed下肢运动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步态功能,提高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周期中空间-时间参数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10 m步行速度法测定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以及步态周期参数,线性回归分析步长和步频对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自由和最大步行速度与步长和步频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0.849-0.915, P<0.001),步长可预测自由步行速度84%的变异量( P<0.001),步长和步频可共同预测自由步行速度94%的变异量;步长可预测最大步行速度83% 的变异量,步长和步频可共同预测最大步行速度96%的变异量.结论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自由或最大步行速度的最重要因素是步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及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MEDLINE和CNKI等数据库,查找应用MVF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及运动功能康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追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4月,不限语种。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7项随机对照试验,731例脑卒中患者。经Meta分析,MVF不仅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Berg平衡量表:MD=3.24, 95%CI=0.81-5.67, P<0.01;起立-行走计时测试:MD=2.68, 95%CI=0.38-4.97, P=0.02)及运动功能(简易Fugl-Meyer运动量表:MD=1.65, 95%CI=1.22-2.08, P<0.01;功能性步行量表:MD=0.41, 95%CI=0.23-0.58, P<0.01),亦对Brunnstrom分期有显著作用(MD=0.56, 95%CI=0.33-0.80, P<0.01),但在缓解下肢肌肉痉挛程度方面并未表现明显优势,合并效应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VF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平衡及运动功能,但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和规范的高质量随机对照实验,以进一步验证MVF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动态失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态失稳训练,对照组增加相同时长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2组患者双侧股直肌、股二头肌、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包括预期姿势调节(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和激活强度,补偿姿势调节(CPAs)阶段的激活强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 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侧股直肌[(-71.68±2.64)s]、股二头肌[(-90.07±3.65)s]和健侧股二头肌[(-84.31±5.74)s]、竖脊肌[(-67.29±5.04)s]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提前较多(P<0.05),患侧股直肌[(9.90±0.77)]、竖脊肌[(10.18±0.72)]APAs阶段的激活强度较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后CPAs阶段各肌群的激活强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48.80±3.52)分]、下肢FMA评分[(29.20±2.42)分]、步幅[(71.25±4.81)cm]、步速[(70.20±5.00)cm/s]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动态失稳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促进平衡与步行功能恢复,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hera-band平衡稳定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某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125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分组,对照组62例予以改良站立位重心转移训练,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Thera-band平衡稳定训练。3个月末,观察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态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较对照组高,10 m最快步行速度(10 m MWS)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对照组高,生理消耗指数(PCI)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及步幅均较对照组高(P0.001)。结论 Thera-band平衡稳定训练应用于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通过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及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下肢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进行评定;足印步态分析法测量患者步行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L、BBS、FAC及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强化训练能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