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Dyna-CT在气管支架置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Dyna-CT在气管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在Dyna-CT术中实时和术后即时监测下对10例明显呼吸困难的气管严重狭窄患者行气管支架植入术,及时评估气管支架植入的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共进行了13次气管支架植入术,共植入21枚金属支架.植入后8例患者呼吸困难缓解,2例呼吸困难无明显改善.术前Dyna-CT均显示气管狭窄段,即时Dyna-CT复查显示支架完全准确置入8例,2例支架稍偏近端或远端,因症状改善良好未做特殊处理.结论 Dyna-CT可在术中实时以及支架植入术后即时显示狭窄气管,可作为术中实时和术后即时评估支架植入情况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气管支架置入术后的评价及其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气管狭窄患者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9~91岁,平均62.5岁.恶性气管狭窄30例,良性器质性气管狭窄5例,共置入支架40枚.支架置入术后3~7天及3~12个月内分别两次行64排多层螺旋CT检查,以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CT仿真内镜成像(CTVE)多种方式重组.对支架置入术后的通畅、位置、形态、邻近气道、术后合并症等情况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CT图像中均观察到由金属支架引起的较小伪影,但并不妨碍判读图像.支架的形态、位置、范围、通畅程度,邻近气道的状况以及各种支架特有的并发症均清晰可见.结论 64层螺旋CT 三维成像作为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较客观地评价气管支架置入术后情况,对于气管支架置入术后的随访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MSCT及MPR技术在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疑似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54例均行MSCT和MPR,51例行支气管镜检查,仔细观察CT轴位和MPR图像,将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情况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54例中,CT轴位图像直接发现疑似异物42例,阳性率为78%,结合MPR图像,直接发现疑似异物51例,阳性率为94%;肺部间接征象54例,阳性率100%;3例未见疑似异物直接征象,而通过间接征象推断性诊断。54例中,3例自行咳出异物;51例经支气管镜取出,确诊为异物47例,2例为支气管黏液栓,1例为右主支气管结节状黏液腺瘤,1例为异物并周围肉芽组织形成。CT所见疑似异物位置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相同。结论:MSCT及MPR技术可以清晰观察异物的位置及异物与支气管壁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支气管镜取出异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SCT对气管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9月35例气管憩室的MS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胸廓入口处气管旁的不规则或类圆形囊状气体影,连续横断薄层扫描或MPR等后处理技术可发现气囊与气管之间有一较细的管道相连,其中25例位于气管右后侧,5例位于气管左后侧,2例位于气管正后方,3例气管双侧均发现憩室。结论:CT是无创性检出气管憩室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螺旋CT三维重建在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T临床应用的普及及计算机后处理功能的不断升级,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气管支气管病变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P)、容积再现(volunle reformation,VR)、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等技术。笔者搜集36例有完整三维重建图像资料病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搜集我院儿童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通过64层螺旋CT检查的气管、支气管异物16例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1-4岁,平均年龄2.3岁.病史2h-4月.15例家长均提供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1例有可疑异物吸入史。  相似文献   

7.
气管小憩室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分析气管小憩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气管小憩室的CT表现及42例随访病例的CT改变。结果:81例气管小憩室均位于气管右后方6~7点处。81例气管小憩室中,类圆形75例,三角形3例,不规则形3例。81例共86个小憩室,其中单发者73例(73个),多发者8例(13个)。86个气管小憩室平均最大径为2.2mm。本组86个小憩室中64个可见开口与气管相通(64/86),41个窄开口使小憩室呈瓶颈样改变(41/64),23个宽开口使小憩室呈凹槽样改变(23/64)。42例随访病例的CT表现:小憩室消失1例,小憩室变大7例,小憩室生成7例,小憩室消失后再度出现3例。结论:CT能准确清晰显示气管小憩室的形态、位置、数目、大小和开口。典型的气管小憩室形态改变为烧瓶状和凹槽状。通过CT可观察到气管小憩室的发生、发展、消失及消失后再生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支气管镜在气管性支气管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胸部CT扫描患者44469例,发现气管性支气管87例。87例患者中同时行支气管镜检查者共37例。结果87例患者经CT后处理技术,气管性支气管全部清晰显示;CT横轴位图像显示84例。其中14例气管性支气管开口紧邻右肺上叶支气管,另73例距离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平均16.0mm。同时行支气管镜检查的37例中发现气管性支气管21例,均无法精确测量其开口与右肺上叶支气管开口的距离。结论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是气管性支气管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评估MSCT对于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例经食管造影诊断为食管闭锁及远端气管食管瘘的新生儿进行了64层MSCT扫描,图像后处理使用MinIP的多平面体积重组(MPVR)和胸部透明肺(TL)的VR(TL-VR)模式.影像表现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CT全部显示出了远端食管的解剖形态.对于远近两盲端食管间的距离,MPVR显示为0.15~3.10 cm(中位数0.70 cm);TL-VR显示为0.10~3.10 cm(中位数0.82 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1,P>0.05),且均与术中所见密切相关(r均为0.87,P<0.01).MPVR显示瘘管13例,其中仅4例TL-VR可显示瘘管.结论 MSCT对于先天性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的术前评估有很高价值,可显示远端食管、评估闭锁食管两盲端的距离以及显示瘘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气道后处理技术对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TB)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TB患儿的MSCT原始图像及各种后处理重组图像,气道重组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支气管内镜(VB),获得支气管树的三维重组图像根据conacher分型法进行归类.结...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在腹主动脉瘤内支架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腹主动脉瘤内支架治疗术后随访中的作用。方法:30例内支架置入术后,26例患者在3d内进行了CT检查;另外,22例患者3个月后进行了CT复查。对动脉瘤的大小、术后合并症、支架的位置、形态和通畅情况做了观察。结果:术后3d,26例中有20例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有漏血。3个月后,17例闭塞的动脉瘤,9例直到缩小,7例无变化,1例增大;在5例漏血病例中,2例动脉瘤直径缩小,2例无变化,1例增大。手术成功率为76.92%。结论:螺旋CT是腹主动脉瘤内支架术后随访中很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27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共47个支架)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观察支架及其支架血管和非支架血管的通畅性。结果:支架通畅43例,支架内狭窄3个、闭塞1个,支架前后血管狭窄25支(包括两近端狭窄4例),非支架血管狭窄26支。结论:64层螺旋CT比16层螺旋CT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优越,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效果随访观察和了解原有冠心病进展情况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CT在儿童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CT在气管及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的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气管、支气管X线穿透性异物CT表现;所有异物均经临床纤维支气管镜取出证实。结果:气管异物4例,右主支气管异物31例,左主支气管异物15例;CT表现:①异物本身;②局限性支气管阻塞、其下方支气管充气或轻度扩张;③纵隔移位及纵隔“双边”;④胸部“双边”;⑤肺气肿。结论:CT扫描不仅能定位诊断,而且能直接显示异物本身,优于普通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气管憩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气管憩室92例CT表现。结果憩室大小0.3~3.5cm,平均约1.2cm,其中2.0cm以上19例。憩室形态不规则53例,类圆形17例,椭圆形14例,小泡状8例;憩室囊腔内呈分房样或蜂窝状改变并见嵴状、皱襞样结构或分隔线改变28例,憩室并发感染并见液平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气管憩室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气管性支气管的MSCT诊断(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3例气管性支气管的MSCT表现,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探讨MSCT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诊断价值和提高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ulti 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 raphy,MSCTA)在冠状动脉支架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对 28例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行冠状动脉M SCTA检查,利用MSCT的各种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及有无支架术后的再狭窄.结果:在28 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2例由于患者有严重的窦性心率不齐,多层螺旋CT检查重建图像质量欠佳,其余患者多层螺旋CT冠状造影检查均成功的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 (左主支、回旋支、前降支右支冠状动脉),且可显示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其中9例患者的10个支架术后出现再狭窄,所有患者行MSC T冠脉造影检查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征,所有MSCT冠脉造影检查怀疑支架再狭窄的患者均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其中8例患者的8个支架诊断与MSCT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相一致,其符合率为88.89%.结论:冠状MSCTA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有无再狭窄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婴幼儿好发,严重者可致死。MS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为其提供了快速、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搜集我院2007-2011年间经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并经证实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杨鸿  杨文  蒋洪春  彭湘晖  曹林德   《放射学实践》2012,27(8):844-846
目的:探讨MSCT重组技术对气管破裂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气管破裂患者的CT资料,病因分别为颈胸部严重外伤、医源性损伤、自发性因素。采用128层螺旋CT对7例患者行颈胸部平扫,原始数据行减薄重组,将减薄重组后的图像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及CT仿真内窥镜(CTVE)观察。结果:气管破口以及溢出的气体均表现为低密度影,气管壁连续性中断,MPR重组可以完整显示破裂口形态和大小、距气管隆突、会厌或胸骨柄上缘等重要解剖标志的距离;2例严重患者在双侧颜面部、颈部、颞下窝、咽旁组织间隙、前后胸壁皮下、纵隔内均有广泛分布的低密度气影;最轻的1例仅见裂口附近的后纵隔内有少量、散在低密度气影;2例喉癌患者因肿块占据喉腔而行气管切开术,植入的导管显示通畅;5例外伤或自主破裂者通过CTVE均能识别破口,边界显示较MPR稍模糊,CTVE成像时附加的一幅虚拟三维VR图像,对溢出的气体自动着色,可立体地显示从破口溢出的气体在组织间的分布情况。结论:MSCT重组技术对气管破裂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09年3月间收集可疑冠心病患者40例;所有患者行64层螺旋CT(MS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扫描模式为常规冠状动脉检查模式;所有患者心率控制在45~70次/min之间。检查数据传输至AW4.3工作站,应用冠状动脉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等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40例中冠状动脉狭窄37例,其中轻度狭窄18例(狭窄率<50%),中度狭窄14例(狭窄率50%~75%之间),重度狭窄乃至闭塞5例(狭窄率>75%),无狭窄3例。狭窄区斑块分别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其中单一成分斑块14例,多种成分斑块同时存在23例。结论: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上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检查手段,可替代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作为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的筛查及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排CT气道成像技术对气管支气管异物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气道异物的患者应用GE Light Speed 64排容积CT(VCT)进行容积扫描,将所得的容积数据经0.625 mm重建后传至工作站,运用CT仿真内窥镜(CTVE)、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容积再现技术+透明化处理(VR+Raysum)、最小密度投影(MinP)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以支气管镜检查为金标准,评估64排CT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结果64排CT扫描结合气道成像技术诊断气道异物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0%,准确率为96%;不同后处理方法(CTVE、MPR、VR+Ray-sum、MinP 4种方法结合)诊断异物形态与支气管镜检查的符合率分别为:98%、87%、82%、42%、100%,不同后处理方法与支气管镜诊断气管异物形态符合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P<0.05)。结论64排CT气道成像结合不同后处理方法能够提高气道异物诊断的准确性,不同后处理方法联合应用诊断异物形态对指导内窥镜检查或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