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黄石城区磁湖、青山湖及青港湖等湖泊群存在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生态引水调度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极为迫切。本文以黄石市磁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江湖连通工程为依托,制定了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湖泊群引水调度引水线路方案,并通过分析论证取用水水量、水质、水位、位置等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太湖水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太湖底泥清淤作为工程治理手段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太湖底泥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污染源构成和湖泛发生机理的研究,以及已经实施的太湖清淤疏浚效果的分析,表明清淤对改善太湖水质或抑制蓝藻暴发的效果十分有限,且存在诸多问题,以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为目标的太湖底泥大规模清淤疏浚须谨慎决策。  相似文献   

3.
从滆湖湖泊水质、入湖河流水质以及清淤区域水质等方面对滆湖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滆湖底泥分布和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底泥成为水体潜在的内源污染源,并且向滆湖水中释放污染物。先期实施的宜兴市高塍镇滆湖生态清淤工程实施面积1.05km2,清淤总量108.19万m3。采用绞吸式环保吸泥船疏挖,并对清淤机械选择、疏浚土运输、堆泥场设计以及余水处理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太湖底泥的生态疏浚工程──太湖水污染综合治理措施之一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底泥是太湖富营养化营养物质的内污染源。太湖淤泥沉积面积约占全湖的69.84%,其分布受湖泊水动力特点的制约,粒度组成与湖周围土壤粒度和污染物有关。底泥表层富含营养物质,总氮为0.022%~0.45%,总磷为0.039%~0.237%,是引起湖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营养盐的重要来源之一。自80年代以来,底泥中营养盐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受制约于湖水水质变化,呈同步急剧增长的趋势。在强化外源综合治理的同时,对水源地和重要保护水域实施府泥生态疏浚,对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有很大作用。生态疏浚有别于工程清淤,其目的是为清除含高营养盐的表层沉积物,属生态环境工程范畴。实施的技术路线、方法、设备、作业方式、清除最佳作业期等都有特殊要求。疏浚淤泥处理应注意防止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5.
由于北方缺水,水源短缺,人工湖清淤及底泥处理成为新一轮河道治理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结合淄博市临淄区太公湖清淤工程,对湖区生态清淤、底泥处理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以后其他地方的人工湖清淤、底泥处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江苏南部太湖流域水网密布,湖泊众多,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历史上因环保意识不足,在乡镇企业大力发展的同时,对各地大小湖泊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为了解决浅水湖泊的底泥污染问题,长荡湖清淤一期工程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主要从湖区清淤和排泥场两方面进行了设计,包括清淤深度、施工围堰、场地排水、施工道路、排泥场容积、库区防渗、复垦等内容,工程实施效果良好,为后期类似浅水湖泊的干地清淤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保护》2014,(6):39-39
太湖生态清淤是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确定的综合治理措施之一,有利于削减内源污染,扼制湖泛生态危害,保障太湖地区供水安全。2008年江苏省政府决定把方案确定在2015年实施的湖体清淤任务提前至2008年,计划用5—6年时间完成清淤任务3500万m^3。江苏省水利部门加强协调组织,指导沿湖各市县区科学有序开展湖体生态清淤工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太湖生态清淤122 km^2、3669万m^3,超额完成了太湖生态清淤任务,生态清淤效益显著。一是清除了大量湖体内源污染物质。直接减少内源污染物有机质11畅9万t,总氮2畅9万t、总磷2畅4万t,相当于近15年滞留在湖区的入湖污染物总量。二是割断了湖泛发生的生物链。有效削弱了湖泛产生的物质条件,启动清淤工程以来,湖泛发生频次逐步下降。三是降低了蓝藻发生强度。蓝藻成规模暴发的时间逐年推迟,暴发强度有所减弱。四是明显改善了湖体水质。清淤后有效改善底泥厌氧环境,对底泥内源污染释放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清淤区大部分监测点磷的释放强度降至负值水平(即由释放转为吸附)。  相似文献   

8.
我国河流湖泊污染状况十分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营养化问题。目前,城市河流在截流污染源、完善城市管网和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采取的水污染防治技术措施主要有:底泥疏浚、人工增氧、调水引流水质改善、植物修复技术、湿地净化技术等河湖水质强化净化技术。郑州市贾鲁河河滩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将几种水污染防治技术有效地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在城市河流水污染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项目针对竺山湖清淤区,结合太湖贡湖湾、胥口湾等水源地的生态清淤、东太湖网围航道清淤等相关的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对不同清淤时期、不同清淤区域水质、底泥理化特性、水生植被、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等环境因子的调查,评估底泥清淤对区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清淤工程的生态效应,取得如下成果: (1)探明了竺山湖清淤后水质、沉积物理化特性及水生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科学分析了清淤的生态环境效应; (2)构建底泥清淤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竺山湖分区清淤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安城区段里运河底泥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安城区段里运河底泥处理是根据底泥污染程度,确定底泥清除范围,对底泥进行填埋处理,排泥场采用底部处理、渗沥水收集、表面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专项设计,将底泥渗沥水收集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底泥固化后建成城市景观绿地。这种底泥处理方法不仅确保了里运河河道调水水质要求,也有效地防止底泥的二次污染,因此,此法可供类似城市河道清淤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双龙湖底泥氮释放强度影响因素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龙湖是浅水型城市湖泊,一度为重富营养化湖泊。经综合治理其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内源污染可能成为湖泊营养物的主要负荷。研究双龙湖限制性营养元素——氮在底泥的释放规律,对修复水体、保持水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湖泊内源治理、水环境保持提供科学依据。本文试验分析双龙湖环境因子(温度、pH值、溶解氧、水动力)对底泥总氮释放的影响;通过底泥正交模拟试验测定分析认为温度、溶解氧、pH值、水动力均是影响双龙湖底泥氮释放的显著因素,显著性排序依次为温度>溶解氧>pH值>水动力。  相似文献   

12.
黄石市磁湖水力调度方案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石市的磁湖位于城区中心,近年来水质恶化,需要采取截污、引江换水、水体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治理。研究了磁湖水力调度工程措施,提出了3种可行的引水方案,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后推荐了引水线路。对磁湖水力调度效果进行了模型分析,因长江黄石段的水体与磁湖水体主要污染物近似,因此,受引水水质的制约,磁湖水质特别是总氮不可能实现较大幅度的改变。可考虑引水先经过初步净化后再调入磁湖,认为引江换水是一种较有效的改善磁湖水质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3.
贾硕岭 《江苏水利》2013,(3):28-29,33
白马湖是江苏十大淡水湖之一,但受围湖造田、圈圩养殖等人为活动影响,湖泊面积明显减小,水生态退化严重。在科学调查规划的基础上,淮安市实施了退圩(围)、底泥清淤、入湖城市尾水生态处理与改道等保护措施,已显示出初步成效,白马湖水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该文在白马湖水生态保护实践基础上,根据其发展定位,全面总结了规划引导、组织建设、工程推进和综合整治等经验,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德州市新湖的地理位置和其功能与作用。对新湖水质的污染原因和状况进行分析,据此提出新湖的治理措施及综合治理方案:①尽快搬迁新湖附近的商业区和居民区;②引黄补水,加快湖水流动;③定期进行底泥清淤;④在子湖种植水生植物,进一步净化水质。最后对综合治理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认为其方案投资小,效果明显,符合城建规划,能够使新湖水质明显改善,达到功能区域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上海天山公园湖泊水质改善与生态系统构建工程是该公园改造水系专项工程的主要内容。其总体设计始终贯彻水质改善和生态系统修复,通过截污、底泥减量无机化、水质净化强化处理以及生态系统构建等系列工程措施,使全湖达到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的景观娱乐水质标准,以及生态多样性的水平,在清水生态的湖泊基础之上,构建城市公园水景文化。  相似文献   

16.
平原浅水湖泊周边河网密布,水源地水质及供水安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以东太湖集中供水水源地为例,在调查水源地水质、底泥及水生态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水源地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底泥清淤、水草收割、岸边腐烂物去除等综合措施并加以实施,工程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2月27-28日,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福州召开"内河(湖)清淤疏浚及底泥治理水质净化技术交流研讨会",邀请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清淤疏浚工程有限公司、长江科学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环境公司,以及上海离心机械研究所的4位专家在会上就福州市水系综合治理整治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问题进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对常熟市昆承湖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时空分布调查,开展了水质生物学评价与环境影响因子分析,并基于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对昆承湖2006—2012年环境修复工程效果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12科22种,优势物种多为耐污型;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38.3 ind/m~2,各季节密度分布存在差异,但均以摇蚊幼虫类密度占优,其次为寡毛类和软体动物,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24.54 g/m~2,主要为软体动物所贡献;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H')、Margalef多样性指数值(D)、Pielou均匀度指数值(J)和BI指数值表明,昆承湖总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不同湖区因污染程度等环境因素不同,底栖动物物种、密度与生物量分布存在差异,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体DO、浊度、TN、TP等水质因子以及底泥TN、总有机物等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昆承湖实施封闭湖泊口门、深度清淤等环境修复措施后,水质总体得到改善,但湖泊水深增大、基底形态单一以及水生植物分布少等因素也影响了湖泊底栖动物密度与种群分布。  相似文献   

19.
以深圳市观澜河清湖段生态治理工程为背景,进行城市河流综合整治污水处理研究。通过对观澜河清湖段防洪、水质、生态景观等现状的分析,运用"截流治污、引水补源、污水深度处理、绿化造景、重建生态"的生态治理理念,采用包括水质改善工程(截污)、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处理和生态景观措施的综合治理方法,对观澜河清湖段进行综合整治。实践证明,观澜河清湖段治理工程中所采用的治理理念与治理方法,能够使该河段水质得到根本改善,实现了较好的生态景观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治理成效,给同类工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当前湖泊水环境治理仍然面临着湖泊水质的实际改善效果与工程方案预期不相符的难题,特别是城市浅水型湖泊,其受外源污染、底泥释放、降雨冲击等因素,对治理成效扰动响应更为剧烈,因此,进行多因素成效评估对城市浅水型湖泊水环境治理尤为重要。采用InfoWorks ICM模型,以武汉市墨水湖为例,搭建浅水型湖泊水质水动力模型,依据气象水文、城市开发建设、湖泊污染情况等现状数据,基于模型计算原理,研究COD、NH3-N、TP等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定量分析不同工况情景下湖泊水质的可达性,评估规划拟建工程的实施效果,可为同类湖泊水环境治理工程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