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CT淋巴管造影成像(CTL)是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和MSCT相结合的多模态影像学检查方法,是目前诊断淋巴回流障碍性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技术。为了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普及和提高此技术的使用率及成功率,本文通过CTL的成像技术和扫描参数、适应症或优缺点以及在诊断淋巴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让相关临床和影像科医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并能实现该技术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开展和精准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淋巴管成像(CTL)在不同分型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患者的临床与影像特征比较和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PIL的所有患者,回顾分析其CTL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盲法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性别、首发年龄、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清白蛋白、肠壁是否增厚、肠系膜密度增高、浆膜腔是否积液、异常淋巴管分布的部位及范围、淋巴液是否返流、淋巴瘘的有无,腹腔内是否有淋巴结和颈部是否有异常扩张的淋巴管。基于对比剂是否分布于小肠壁和肠系膜这一特异影像学征象,首次提出将PIL分型为Ⅰ型(阳性组)与Ⅱ型(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34例PIL患者中,Ⅰ型15例,Ⅱ型19例。Ⅰ型首次发病年龄较大(15.3±9.4 vs.8.3±3.8),腹泻发生率较高,而肢体和/或颜面部肿胀的比例低于Ⅱ型,两组性别比和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征象方面,Ⅰ型腹膜后异常扩张淋巴管和淋巴瘘的比例高于Ⅱ型,肠系膜密度增高和腹腔淋巴结出现的比例低于Ⅱ型。两组间肠壁增厚、浆膜腔积液、返流样表现和颈部异常扩张淋巴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L可以评价PIL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部CT及CT淋巴管成像(CTL)在原发性肺淋巴管扩张症(CPL)的诊断价值。材料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1年7月41例经临床及影像确诊为CP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于直接淋巴管造影术(DLG)前行胸部CT检查,并于DLG后行CTL检查,分析胸部CT及CTL图像,所得结果采用分类变量资料中的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结果:41例患者中胸部CT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3例,小叶间隔增厚32例,小叶内间质增厚4例,磨玻璃密度影26例,肺实变5例,肺不张14例,胸腔积液24例。CTL碘油异常沉积于胸导管末端35例,支气管血管束31例,肺门32例,胸膜17例,纵膈36例,心包17例,横膈3例,腹腔内10例,腹膜后10例,盆腔及会阴20例。结论:CT和CTL可显示淋巴管异常的范围及分布,为CPL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淋巴管成像(CTL)对于原发性乳糜尿患者诊断及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确诊为原发性乳糜尿的79例患者的临床及CTL影像学资料,CTL指标主要包括:(1)肾脏受累侧别及肾内淋巴管分布范围:单肾、双肾、肾窦、肾实质及肾门上区、肾门下区;(2)腹膜后异常淋巴管分布情况:包括腹膜后、腰干区域、肾血管周、肾周脂肪囊、肾上腺区域等;(3)腹盆部及胸部扩张淋巴管分布及淋巴反流情况;(4)其他异常表现:包括腹盆部、胸部及骨骼等部位的淋巴管相关异常改变;(5)影像学分级:按照腹膜后累及区域范围进行影像学分级,将腹膜后区域分为左侧和右侧肾门上区、肾门下区、腰干区、肾血管旁区、肾周区等10个区域,累及5个及以内区域为轻度,累及6个及以上区域为重度。根据乳糜尿临床分级标准进行临床分级,对于原发性乳糜尿患者临床特点及CTL征象采用分类变量资料中的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利用一致性Kappa检验评估原发性乳糜尿患者影像分级及临床分级的一致性。结果:79例CTL示肾内异常碘油沉积74例(93.7%),单肾55例(69.6%),双肾19例(24.1%),肾窦74例(93.7%),肾实质37例(46....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下肢海绵状淋巴管瘤10例,该10例病例均进行了MRI检查,2例进行了CT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下肢海绵状淋巴管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下肢软组织增生肿胀、呈网格样改变,并可见迂曲扩张的淋巴管影。病变累及范围常常比较广泛,并可累及临近肌肉及骨骼组织。结论:MRI检查对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有无肌肉、骨骼受累,对于制定手术方案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淋巴管成像在原发性肺淋巴水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经临床、影像及病理综合诊断为原发性肺淋巴水肿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行CT淋巴管成像检查。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分别对其CT淋巴管成像的表现进行双盲阅片,观察胸部淋巴管异常表现及其他胸部病变的CT征象。结果:CT淋巴管成像表现:碘化油异常沉积的部位为胸导管末端38例(73.1%),纵隔34例(65.4%),肺门22例(42.3%),胸膜18例(34.6%),心包15例(28.8%),横膈5例(9.6%),肝门处9例(17.3%),胰腺5例(9.6%),腹膜后12例(23.1%)。常规胸部CT表现:(1)肺内腺泡样磨玻璃19例(36.5%),肺内斑片状磨玻璃密度23例(44.2%),肺不张11例(21.2%),肺结节3例(5.8%);(2)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和小叶间隔增厚各43例(82.7%),小叶内间质增厚4例(7.7%),肺内“蛙卵征”7例(13.5%);(3)纵隔异常改变34例(65.4%);(4)其他胸部异常包括肺内“铺路石征”2例(3.8%),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各18例(34.6%)。结论:CT淋巴管成像可以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管肌瘤病(LAM)乳糜胸的量与肺内囊性病变HRCT表现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临床和/或病理证实为LAM乳糜胸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高分辨率CT (HRCT)扫描。由两名影像科医生对以下征象进行分析:①乳糜胸量的分级:Ⅰ少量,Ⅱ中量,Ⅲ大量。②肺内囊性病变的HRCT表现:囊性病变的大小、累及范围、HRCT的严重度分级。应用χ2检验,分析LAM乳糜胸的量与肺内囊性病变的大小、累及范围、HRCT的严重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LAM乳糜胸的量与肺内囊性病变的大小、累及范围及HRCT的严重度分级均没有相关性。结论:LAM乳糜胸的量由多因素决定,与其发病机制有关。LAM乳糜胸的量不能作为评价肺内囊性病变严重度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淋巴管造影对淋巴管肌瘤病乳糜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4年我院38例临床或病理证实的LAM患者及172例非LAM乳糜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淋巴管造影(DLG)及淋巴管造影后CT检查,由2名医师对CT淋巴管造影(CTL)显示乳糜胸的发生部位、分布类型及胸导管梗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TL显示36例LAM合并乳糜胸。单侧积液23例(右侧11例,左侧12例),双侧积液13例;脏层胸膜型3例,壁层胸膜型7例,混合型4例,未显示型22例。172例非LAM乳糜胸(原发性乳糜胸118例,继发性乳糜胸54例)。118例原发性乳糜胸中,右侧积液26例,左侧积液27例,双侧积液65例;脏层型60例,壁层型15例,混合型23例,未显示型20例。54例继发性乳糜胸中,右侧积液13例,左侧积液3例,双侧积液38例;脏层型43例,壁层型2例,混合型6例,未显示型3例。LAM乳糜胸与原发性乳糜胸的发生部位不存在差异,LAM乳糜胸与继发性乳糜胸的发生部位存在差异。LAM乳糜胸的发生侧别几乎没有差别,继发性乳糜胸常见为双侧。LAM乳糜胸与原发性乳糜胸和继发性乳糜胸在胸膜类型上存在差异,LAM乳糜胸以未显示型最常见,而原发性和继发性乳糜胸以脏层型最常见。结论:CTL可显示LAM乳糜胸的发生类型,提示胸导管梗阻或者腹腔淋巴管压力增高可能是LAM乳糜胸的致病原因,为临床手术治疗LAM乳糜胸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的特征性CT表现,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活检确诊为弥漫肺淋巴管瘤病13例患儿影像学资料,其中女孩6例,男孩7例,平均年龄5.8岁,13例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的特征性CT表现为:①纵隔及肺门、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小叶间隔等多部位受累;②纵隔增厚的软组织与肺门、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软组织增厚相延续;③纵隔内软组织影密度低,增强后未见强化,对于头臂大血管无压迫、推移改变;④肺门增厚及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软组织增厚、小叶间隔光滑增厚大部分累及双侧,少数同时累及一侧;⑤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⑥脾脏受累多见;⑦颈部及或腋下淋巴结肿大并密度减低;⑧椎体数个或单个密度减低。实验室检查合并血小板减低和/或DIC,考虑为卡波西样肺淋巴管瘤病。结论:儿童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CT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合发病年龄及临床实验室检查,可明显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是非曲直探讨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例颈部淋巴管瘤,结合文献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颈部淋巴管瘤的主要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内可有分隔,壁与分隔可强化:沿疏松的间隙生长,对周围结构有压迫。结论: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主要依赖其内容物的成分,CT对大多数病例定位定性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脏病变是临床工作中的一类常见疾病,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决策和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能谱CT作为一种新成像技术,能够提供单能量成像及多种能谱参数对肝脏病变进行定量及定性评估,尤其对突出显示肝脏病变的血供特点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病灶的早期检出、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本文针对能谱CT在肝脏常见富血供病变中的应用和研...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提高[1],随之而来的是对诊疗水平要求的提升。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直肠癌患者是否伴淋巴结转移,是否进行术前辅助放化疗、手术方式及范围的选择,是否进行术后放疗,局部复发率以及远端转移率等密切相关,是一项重要的影响预后的因素[2]。而常规的成像方式对淋巴结状态的评估差强人意[3]。目前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的淋巴结状态判断方面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其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应用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相关硬脑膜改变对脑膜瘤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相关硬膜改变对脑膜瘤诊断和临床治疗上的价值,认为硬膜改变为脑膜的特征性CT改变,并对鉴别诊断和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值得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胰腺炎(CP)是一种胰腺慢性进展性炎症,常导致胰腺功能持续性受损,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一般需要结合影像表现综合诊断。影像检查不仅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评估病变严重程度,而且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慢性胰腺炎的影像检查方法和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X线钡餐与CT扫描在食道癌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特点,以及两者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两者的联合使用对食道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影像学技术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食道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了X线钡餐及CT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结果:①分布部位:56例中,食管颈段8例,胸上段10例,胸中段23例,胸下段15例.②X线钡餐征象:早期表现为粘膜增粗、紊乱,蠕动减弱,以及小的允盈缺损和小龛影(13例);中晚期为粘膜破坏、管腔狭窄,管壁僵硬,以及较大的充盈缺损和恶性龛影(43例).③CT征象:直接征象为管壁不规则增厚(56例),腔内肿块(36例),管腔狭窄(51例)或闭塞(3例),狭窄以上扩张(43例);间接征象为肿瘤对临近结构的侵犯和转移,以及并发症征象.表现为食管周围脂肪线侵犯(43例),气管支气管侵犯(16例),主动脉侵犯(22例,其中3例可疑),心包侵犯(7例),淋巴结转移(8例),并发肺脓肿(1例).④与手术病理确诊对照:X线钡餐正确诊断率为83.8%,CT正确诊断率为95.3%,两者联合诊断正确率达100%.⑤CT分期:Ⅱ期13例,Ⅲ期36例,Ⅳ期7例.结论:X线钡餐与CT扫描各具其优劣.X线钡餐能观察食管的功能性改变,对病变部位长度及粘膜病变显示精准,CT扫描对肿块位置、大小、范围及周围组织器官受侵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具优势,两者联合使用有利于全面观察食道癌的病变范围和程度,提高了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对指导临床分期、制定治疗及手术方案、判定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脑转移瘤是颅内肿瘤的一种,多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通过某种途径转移到颅内,并在颅内形成新的病灶。早期诊断及鉴别脑转移至关重要,以便及时治疗,延长患者生命及提高其生存质量。MRI具备无辐射、多方位、多序列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尤其是功能成像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其在脑转移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监测和评估预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MR功能成像及新技术在小转移灶的检测、脑转移的鉴别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颅内结核常见征象及少见征象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头颅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随访10例患者在临床上的愈合情况。结果10例患者行抗痨治疗后好转或康复。结论CT能对颅内结核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