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DNA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21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4种MMR蛋白(MSH2、MSH6、PMS2、MLH1)的表达情况,分析MMR蛋白表达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16例癌组织中MMR蛋白缺失3例(1.39%),均为MLH1及PMS2阴性、MSH2及MSH6阳性,癌组织周围均见淋巴细胞浸润,其中1例肺癌常规基因检测未检出基因突变;其余213例中MSH2蛋白表达强度与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有关,MSH6蛋白表达强度与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有关,PMS2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径、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LH1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径、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均无关,同时,4种蛋白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Ki-67也无关。结论MMR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缺失率较低,可在其他常规基因检测阴性的病例中检出;癌组织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可能存在MMR蛋白缺失。MMR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最大径、腺癌的不同类型、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肿瘤周围淋巴细胞带有关,与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Ki-67无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MR)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例前列腺癌患者的20份标本中错配修复基因MSH2,MLH1,PMS1和PMS2的表达,分析了其与前列腺癌发生与发展的关系。结果:这4种MMR基因在肿瘤区的表达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MS1在肿瘤细胞中大部分缺失或降低,在肿瘤区的表达率依次为MLH1>MSH2>PMS2>PMS1。结论:在前列腺癌组织中PMS1和PMS2蛋白表达的丢失在MMR突变中是占主导的,其不同的丢失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118-120+封三
目的 分析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0例子宫内膜癌(UCE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种蛋白(MLH1、PMS2、MSH2和MSH6)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将4种MMR蛋白中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 MMR),全部阳性则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 MMR)。检测UCEC患者MMR蛋白缺失情况并对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4种MMR蛋白表达均定位于肿瘤细胞核,可作为内对照;d MMR组与p MMR组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dMMR组发病年龄低、肿瘤分期低、淋巴结转移少见。结论 dMMR子宫内膜癌比例较低,且MLH1和PM52蛋白表达缺失与MSH2和MSH6相比较为多见。MLH1和PMS2、MSH2和MSH6常协同表达或缺失。MMR蛋白与UCE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UCE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UCEC发病机制方面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错配修复基因、CD4、Ki-67的表达及相互作用,为理解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分子分型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择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术前未经过放化疗及内分泌经治疗的散发性宫内膜样癌根治术后存档的腊块标本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分级及分期肿瘤中的错配修复基因中四种主要蛋白MLH l、MSH2、MSH6和PMS2及CD4、Ki-67表达情况,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在散发性子宫内膜样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结果 1.MMR表达缺失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发生率为:21.25%,其中单个蛋白表达缺失14例,两个蛋白联合缺失3例。2.PMS2的缺失率最高,占41.18%(7/17),其次为MSH2和MSH6均为29.41%(5/17),MLH1缺失最为少,占17.65%。3.Ⅰ级病变中多数表现为单个MMR蛋白表达缺失,也可有2个蛋白组合的联合表达缺失,分别为MSH2/MSH6共缺失2例,MLH1/PMS2共缺失1例。Ⅱ级病变中仅检测到MMR单个蛋白表达缺失,未在Ⅲ级病变中检测到MMR表达缺失。4.MMR表达缺失主要发生于Ⅰ期及40岁以下患者,尤其以Ⅰa期患者多见。Ⅰa期患者常见的缺失类型为MSH6(4/9),40岁及以下的患者中MSH2为最常见的缺失类型,大于40岁的患者以PMS2的缺失最为常见。5.具有MMR表达缺失的子宫内膜样癌病例较无MMR表达缺失病例而言,有着更高的细胞免疫水平和更低的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结论 1.MMR参与了散发性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发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可以很好的检测到组织中MMR的状态;2.PMS2和MSH2/MSH6共缺失是在子宫内膜样癌中的最常见的缺失类型;3.MMR表达缺失主要发生于Ⅰ期及40岁以下患者;4.MMR表达缺失提高了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细胞免疫水平,降低了细胞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中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蛋白和微卫星表型检测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MALT淋巴瘤(实验组)和20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对照组)中MLH1、MSH2、MSH6、PMS2的表达情况。应用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实验组的微卫星表型,分析其与MMR蛋白的关系。结果 (1) MMR蛋白表达分为3种: 缺失(-),强弱不等阳性(+++),强阳性(+++)。MMR蛋白在实验组表达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LH1[0%(-),45%(+++),55%(+++)],MSH2[0%(-),60%(+++),40%(+++)],PMS2[2.5%(-),45%(+++),52.5%(+++)]相比,MSH6[7.5%(-),80%(+++),12.5%(+++)]在实验组缺失率和强弱不等表达率最高。MMR蛋白在实验组有3例(7.5%)部分缺失,2例为MSH6缺失,1例为MSH6和PMS2共同缺失;在对照组有1例PMS2缺失5%(1/2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H6在87.5%(35/40)实验组淋巴滤泡内存在斑驳阳性现象,在对照组淋巴滤泡内未见斑驳阳性(0%),两组免疫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在实验组中,35例(87.5%)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 MSS),1例(2.5%)为低频率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low, MSI-L),4例(10%)为高频率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MSI-H)。5例MSI中有2例MSI-H为MSH6缺失,其余3例MSI未出现MMR蛋白缺失。35例MSS中有1例为MSH6和PMS2共同缺失。(3) 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的MSI-H率(10%,4/40)高于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缺失的检出率(7.5%,3/4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率一致性达92.5%(37/40)。结论 MALT淋巴瘤可检测到低频率的MSI-H表型和MMR蛋白缺失,可能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MSH6在MALT淋巴瘤的淋巴滤泡内存在高频斑驳阳性的免疫形态,可辅助鉴别肿瘤性淋巴滤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相关子宫内膜癌(dMMR-EC)的病理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诊断的子宫内膜癌(EC)患者294例,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复阅病理切片并分析肿瘤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级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人体碱基错配修复(MMR)蛋白(包括MLH1、PMS2、MSH2和MSH6)的表达,采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部分病例肿瘤组织MMR基因突变频谱,分析MMR蛋白阴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294例EC患者中有62例(21.1%,62/294)为dMMR-EC,其中40例(13.6%,40/294)MLH1和(或)PMS2阴性,22例(7.5%,22/294)MSH2和(或)MSH6阴性。MMR蛋白阴性率与患者年龄、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FIGO分级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非II型高级别ECMMR蛋白阴性率为35.5%,明显高于II型高级别EC的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选取21例dMMR-EC患者进行二代测序检测MMR基因突变频谱,16例出现MMR基因突变。62例dMMR-EC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5~62个月,有效随访52例,其中无病生存49例,远处转移2例,病死1例,失访10例。结论推荐所有初次确诊EC的患者进行免疫组化初筛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其中非II型高级别EC是重点筛查对象;采用免疫组化筛查高级别dMMR-EC,有助于高级别EC的预后预测并指导疾病的治疗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及PMS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191例)中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情况,将4种MMR蛋白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全部阳性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MMR),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191例中pMMR组159例,MMR蛋白表达率83.2%,dMMR组32例,MMR蛋白缺失率为16.8%。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6%、2.6%、8.9%及14.7%;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SH2-MSH6、MLH1-PMS2及4种共同缺失者分别为4例(2.1%)、14例(7.3%)、2例(1.0%)。(2)CRC癌患者dMMR与pMMR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和神经侵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R蛋白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CR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方面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LH1和MSH2蛋白在低龄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缺失情况,为HNPCC家系的筛选提供线索。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LH1和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65例年龄≤50岁子宫内膜癌患者中, MLH1蛋白表达异常的为19例,占22.23%;MSH2蛋白表达异常的为2例,占6.15%;MLH1和MSH2蛋白二者表达均异常为3例;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总检出率为30.77%(20/65)。结论:MMR蛋白在低龄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缺失率较高,以MLH1表达异常为主。免疫组化检测MMR基因的表达也可能成为筛选HNPCC家系的一种简单,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因此把低龄子宫内膜癌作为癌家族成员纳入HNPCC初筛范围,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MR)蛋白、抑癌基因(p53)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在子宫内膜癌(EC)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简化的MMR/p53分子分型与E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D-L1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至2018年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确诊为EC的患者78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EC组织MMR蛋白,包括MutL同源蛋白1(MLH1)、MutS同源蛋白2(MSH2)、MutS同源蛋白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2(PMS2)4种以及p53、PD-L1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EC组织中,MMR缺失率为23.07%(18/78),p53突变率为26.29%(21/78)。MMR蛋白缺失型表达率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情况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均P>0.05)。p53突变型表达率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FIGO分期、脉管浸润情况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0.05),与肌层浸润深度无关(P>0.05)。PD-L1在p53突变型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野生型患者(P<0.05),而在MMR缺失型/完整型中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D-L1阳性表达率在MMR缺失型且p53突变型组、MMR缺失型且p53野生型组、MMR完整型且p53突变型组及MMR完整型且p53野生型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MMR缺失型且p53突变型组表达率最高,达100%。结论p53蛋白对EC的预后及分型的具有重要意义,MMR蛋白检测可为EC患者进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分流提供依据。PD-L1在MMR缺失型且p53突变型患者表达,提示免疫治疗可能使该分子亚型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30例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30例HNPCC病人,以同期在该院治疗的散发性结直肠癌25例为对照组。比较其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治疗方法及预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组病人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MLH1和 MSH2 表达缺失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NPCC组的发病年龄早,近段大肠癌比例高,易于合并多发癌,肿瘤高分化类型所占比例高(P<0.05)。MLH1和 MSH2 表达缺失率高于对照组(P<0.05)。HNPCC组中1/3的病人接受了大肠次全切除术,预后与散发大肠癌相当(P>0.05)。结论:HNPCC具有发病早,易合并多发癌的特点,结合MMR的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彻底手术和密切随访可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重PCR靶向富集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CRC)中检测错配修复 (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种系突变的应用。方法  收集17例CRC患者和14例正常人的血液并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和优化寡聚核苷酸探针,使其能对5个基因MLHl、MSH2、PMS1、PMS2和MSH6的73个外显子序列进行有效的PCR扩增和富集;应用多重PCR技术靶向富集样本MMR基因的外显子序列;扩增产物进行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检测MLHl、MSH2、PMS1、PMS2和MSH6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31个样本共得到2.7Gb的数据,平均reads数为287 048,测序数据中平均82.18%可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外显子序列平均覆盖度为99.9%,平均测序深度为2 282。在MMR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共发现13种非同义单核苷酸变异 (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NV)、2种同义 SNV,其中MSH6的c.G3205C:p.G1069R为未见报道SNV。检测结果经Sanger法测序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多重PCR靶向富集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一套通量高、速度快、费用低、准确性高的MMR基因突变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邓茜  黄慧伟  李璐  俞文英  郑时玉  李海莉 《现代实用医学》2020,32(1):9-10,131,I0001
目的探讨高级别子宫内膜癌(EC)中错配修复蛋白(MMR)缺失率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9年10月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诊治的134例高级别EC患者,复阅病理切片再次明确病理诊断、组织学分类和病理学分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MMR蛋白(包括MSH2、MSH6、MLH1和PMS2)的表达,并分析MMR表达与组织学分类的关系。结果 134例高级别EC患者中102例MMR蛋白表达阳性,32例(23.9%),MMR蛋白表达阴性,其中MSH2和/或MSH6阴性12例(9.0%),MLH1和/或PMS2阴性20例(14.9%)。不同组织学类型的高级别EC患者MMR蛋白阴性表达情况如下:EEC 3级20例,CCC 4例,SC 0例,混合性腺癌2例,癌肉瘤2例,未分化癌1例,去分化癌3例。非II高级别型EC患者MMR蛋白阴性率(41.9%)显著高于II型高级别EC患者(8.3%)(P<0.01)。结论在临床工作中碰到组织学类型为非II型高级别EC时,应特别注意检查是否有MMR蛋白缺失性表达,进一步明确其是否具有MMR基因突变,以便进一步作出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20例良性病变及37例恶性病变中错配修复基因MLH1及MSH2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发现:MLH1在良性病变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0%,在恶性病变中48.6%。MSH2在良性病变中表达的阳笥率为20%,在恶性病变中为37.8%。结果说明不同的DNA错配修复基因产物在良恶性病变中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因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存在胚系突变导致大肠癌、子宫内膜癌等相关肿瘤的遗传易感,虽然该病总体所占比例不高(仅3%~5%大肠癌/内膜癌属Lynch综合征),但对这部分病例的正确诊断将使患者及家人受益。本文结合文献及国际诊疗指南报道了两例Lynch综合征,这两例患者的大肠癌和内膜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MMR蛋白失表达,结合文献提示,Lynch综合征的子宫内膜癌和大肠癌,两者MMR基因突变、蛋白失表达、相关分子机制特点及生物学行为不完全一致,故临床筛查策略与流程也不尽相同,免疫组织化学筛查方法简单易行,在大肠癌和内膜癌这些临床常见的肿瘤中进行筛查,可发现肿瘤易感人群,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简便、快速、准确的针对一种MSH2新突变基因的诊断方法。方法:根据该MSH2基因突变的位点和特征,设计突变位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PCR产物,从而鉴定出该基因突变的携带者或非携带者。结果:用该方法成功检测出遗传性非息肉型直结肠癌家系中的表型正常的MSH2基因新突变携带者。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又节省成本,可应用于MSH2基因突变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错配修复基因MSH2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制作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中MSH2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结果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SH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3.7%(36/67),CyclinD1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7.8%(32/67)。MSH2和CyclinD1蛋白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MSH2和CyclinD1表达呈负相关(r=-0.251,P=0.040)。结论CyclinD1可能通过下调MSH2蛋白水平,影响DNA错配修复系统而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Increasing genetic knowledge over the last decade has enabled hundreds of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inherited cardiac conditions to be identified, many of which cause increased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While individually these conditions are rare, taken together they impose a significant burden. The severity of these conditions--the possibility that they might cause sudden unheralded death of a teenager or young adult--juxtaposed with uncertainty about the pathology linked with many of the genetic variants is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because, increasingly, clinicians have been encouraged to cascade out genetic testing from the proband or consultand to other family members who may be at risk of developing the same condition. This process often involves sharing human tissue samples, DNA or persona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which may apply when tissue and DNA samples are collected, used and retained, both for the purpose of diagnosis and for benefiting other family members, when a suspected or definitive diagnosis of an inherited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is made. Sometimes the interests of family members may conflict, and it may be difficult for practitioners to reconcile the interests of one family member with another, particularly if the balance of benefits and harms from testing is unclear. The paper then examines some of the ethical tensions which may arise in practice and concludes that all involved should be conversant with the legal and ethical frameworks that appl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一个血小板减少伴桡骨缺失(TAR)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及产前诊断。  方法  采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Sanger测序对一个TAR综合征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提取先证者、父母及姐姐4名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行CMA、qPCR和Sanger测序,明确致病突变后对胎儿行产前诊断。  结果  先证者1q21.1存在378 kb杂合缺失,内含RBM8A等基因,RBM8A基因还存在c.-21G>A突变,上述突变分别遗传自父母。产前羊水CMA显示胎儿1q21.1存在378 kb微缺失,基因检测未见RBM8A基因c.-21G>A突变。  结论   RBM8A基因1q21.1杂合性缺失和c.-21G>A是本例TAR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病因,为本家系的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