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调查有无临床实/见习经历的医学生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及医疗服务意愿的差别,为消除艾滋病歧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某医科大学的6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301名参加过实/见习的医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得分高于274名未实/见习医学生(t=6.05,P<0.05),但在态度及医疗服务意愿方面无差异(t=0.71,P>0.10)。 结论 应该对医学生加强关于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以及普及,特别是在医疗防护知识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和专业医学生实习前医院感染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情况,探讨针对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的教育方法。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随机抽取某大学医学院2008-2010级接触临床初期的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医学生448名,剔除调查问卷资料缺失20%条目者,实际获得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为93.97%。在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方面:各专业医学生医院感染知识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104,P<0.05),其中护理专业正确率(78.28%)最高,康复专业正确率(60.90%)最低;各年级医院感染知识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2,P<0.05),2008级正确率(75.51%)最高,2010级正确率(70.63%)最低。在态度方面:>90%的医学生认为预防医院感染与职业防护重要,各年级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39,P>0.05);各专业医学生对待医院感染的态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86.70,P<0.05),护理专业得分最高,50%的学生得分>74分,医学检验专业得分最低,50%的学生得分>66分。在行为方面:54.46%的学生经常/一直表现出预防医院感染和职业防护的行为,各年级和各专业学生行为方面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36.49、180.32,均P<0.05),2008级50%的学生得分>60分,2009级相对较差,50%的学生得分≤55分;护理专业平均得分最高,为(63.76±10.11)分,临床八年制平均得分最低,为(47.94±14.35)分。结论接触临床初期医学生的医院感染知识掌握、态度方面较好,但行为亟待养成;有必要进行早期多途径医院感染知识教育,强化医学生的医院感染意识,促进其职业防护行为,减少其在实习期间的职业暴露和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成都市部分大学生新冠肺炎防治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优化大学生疫情防控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滚雪球方法,网络邀请成都市10所大学的在校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包含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正确回答率≥80%者视为具备新冠肺炎防治健康素养;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问卷2 315份,其中有效问卷2 137份,有效率为92.31%。成都市2 137名大学生新冠肺炎健康素养水平为74.78%,知识、态度、行为素养水平分别为69.77%、79.64%和77.45%。新冠肺炎总体健康素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生高于女生(OR=2.43,95%CI:1.73~3.41);与大一学生相比,大四及以上学生最高(OR=1.96,95%CI:1.08~3.56);汉族学生高于少数民族学生(OR=33.59,95%CI:24.5~46.05);医学生高于非医学生(OR=1.88,95%CI:1.4~2.51);与家庭月收入<3 000元的学生相比,家庭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学生最高(OR=7.72,95%CI:4.37~13.64)。结论 成都市2 137名大学生新冠肺炎健康素养总体较好,但知识素养水平整体偏低。加强对女学生、少数民族学生、非医学生、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群体的健康素养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西安某医学院学生手机成瘾现况,为手机成瘾性行为的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自填问卷方式,选取380名在校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医学生基本信息调查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为工具对西安某高校的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西安某医学院学生手机成瘾性行为检出率为20.53%。越是低年级(χ2=8.847,P=0.012),手机话费支出越高(χ2=8.347,P=0.040);手机使用的频率越高(χ2=28.336,P=0.000),手机成瘾的检出率越高。手机使用时间(OR=1.714)、学习上的自我感觉较差(OR=1.805)及同学的融入情况较差(OR=1.627)是手机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 西安某医学高校学生的手机成瘾的检出率较高,学校应当高度关注手机对医学生不良影响,加强教育宣传管理力度,减少医学生手机成瘾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医学生艾滋病相关职业暴露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状况,为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以1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职业防治知识及教育需求状况、毕业后从业意愿等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法分析影响医学生从事艾滋病防治职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392名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为76.25±4.28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得分最高(83.03±6.75分),药学专业最低(72.05±4.72分)。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得分均明显高于药学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级医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级越高,平均得分越高。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回答正确率较高,而对非传播途径的回答正确率较低。回答正确率最高的是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流程(26.28%),正确率最低的是职业暴露分级,仅为7.14%。职业防治知识回答正确率最高的是接触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需做好个人防护,为81.63%;回答正确率最低的是接触艾滋病患者都应该预防性服用药物(50.00%)。仅有11.7%的医学生愿意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男性、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得分越高、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治知识得分越高的医学生越乐意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结论医学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治知识总体较低,应加强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和防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高校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和使用现状及教育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用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5—7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北京、河北、广西5所高校2 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抗生素知识的总知晓率为66.7%。男生、医学专业、大四年级、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城市生源的学生知晓率高于其他组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生素使用行为总正确率为64.1%,医学生(68.9%)高于非医学生(62.5%)(χ2=46.073,P<0.001),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生(66.2%)高于普通高校学生(59.6%)(χ2=41.001,P<0.001)。大学生希望通过医务人员(45.4%)、网络(11.9%)、医学书刊(9.7%)等途径获得抗生素使用方法(70.8%)和注意事项(81.4%)等知识。结论 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存在误区和不合理使用行为,应加强大学生医药知识教育,养成规范合理的用药习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南京市某国际高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高中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某国际高中所有学生开展纸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 共纳入171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艾滋病和梅毒的知识知晓率分别为56.1%和46.8%;有过性行为的占14.6%,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最高为32.0%,(χ2=10.799,P=0.005);有吸毒史的学生占9.3%,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最高为31.2%,(χ2=21.062,P<0.001);梅毒知识知晓者与不知晓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716,P<0.001)。 该国际高中学生性病和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对高中生开展毒品危害教育和性病艾滋病防治应作为健康教育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唐玲  郑舒 《中国校医》2021,35(7):501-504
目的 了解西双版纳州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高校普及营养知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西双版纳州大学生进行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营养知识得分率57.44%,饮食行为得分率为51.8%,营养态度得分率为92.6%;食品专业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得分为(34.7±6.05)和(18.09±4.15),高于其他专业得分:(30.83±6.73)和(15.42±4.21),(t=4.185、-4.555,P值均<0.001),汉族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得分为(32.49±6.45)和(16.36±4.31),高于其他民族得分(29.99±6.77)和(14.98±4.10),(t=6.333、5.482,P值均<0.001),高年级学生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得分为(31.10±6.81)和(17.33±4.55),高于一年级得分(28.91±4.86)和(15.47±4.21),(t=-2.158、-2.912,P值均=0.031),女生营养知识得分为(31.36±6.75),高于男生(29.50±6.55),(t=-3.641,P<0.001),女生饮食行为得分为(15.22±4.18),低于男生(16.97±4.24)(t=5.483,P<0.001);营养知识、营养态度与饮食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西双版纳州大学生营养知识欠缺,饮食习惯较差,但营养态度积极,应在高校开展营养相关教育。  相似文献   

9.
苏丽嬛  杨坚 《华南预防医学》2022,48(12):1544-1547
目的 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实习生职业暴露及防护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医学生职业防护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刚进入医院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共调查745名医护实习生,男生250人,女生495人。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39人,男生217人(49.43%),女生222人(50.57%),护理专业学生306人,男生33人(10.78%)、女生273人(89.22%)。对职业暴露常见因素完全知晓率为41.21%,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完全知晓率38.50%,护理专业实习生完全知晓率45.10%,在学校或(和)医院接受过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培训的有724人,占97.18%,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为95.90%,护理专业为99.02%。在学校和实习医院都接受过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培训的有211人,占28.32%,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为22.32%、护理专业为3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总体完全知晓率为42.95%,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为39.86%,护理专业实习生为47.39%,2个专业实习生的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措施完全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在职业暴露及防护的认知水平和对职业防护技术的掌握程度均低于护理专业,与其重视程度和课程培训有紧密关系。2个专业实习生均存在职业暴露风险与安全防护知识缺乏系统性、安全防护技能不扎实等情况。学校和医院需协同开展学习知识—坚定信念—规范行为的全过程、系统性职业安全防护教育,重视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防护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福州市某高校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分析,为大学生开展营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福州市某高校1 03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有977人(94.3%)具有不良饮食行为,760人(73.4%)存在两种以上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女生的不良饮水(87.78%)与零食行为(42.60%)高于男生(χ2=7.482,P=0.006; χ2=6.356,P=0.012),医学生的不良早餐行为(14.04%)和过度食用垃圾食品行为(38.39%)明显少于非医学生(χ2=18.303,P=0.000;χ2=7.167,P=0.007),大四及以上的学生过度食用垃圾食品行为(60.47%)和其他年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Z=-2.362,P=0.018),母亲文化程度仅与大学生的不良早餐行为有关(Z=-1.99,P=0.046),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与不良早餐、过度食用垃圾食品、不良夜宵、不良零食行为的发生都密切相关(Z=-3.826,P=0.000;Z=-4.367,P=0.000;Z=-3.089,P=0.002;Z=-3.463,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月生活费水平为大学生综合不良饮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福州市某高校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普遍存在,加强大学生合理营养、均衡膳食知识健康教育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问题导向式学习(PBL)教学法在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为拓展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性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本地区某中学初一年级2个班102名中学生,分别设置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干预组采用PBL教学法。干预前后采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仅在“艾滋病全称”等6项知识(χ2=6.029~9.434,P=0.004~0.028)的知晓率与“应将艾滋病病人进行隔离(χ2=17.275,P<0.001)”、“应对艾滋病病人关心同情(χ2=5.696,P=0.017)”2个条目的态度正向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干预组在各项知识知晓率与态度正向率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χ2=3.840~23.520,P均<0.001~0.05)。干预前,两组在知识知晓率及态度正向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在“艾滋病的全称”等9项知识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χ2=4.943~10.183,P=0.026~0.001),仅在“对艾滋病病人具有恐惧感”的态度正向率高于对照组(χ2=11.330,P=0.001)。结论 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PBL教学法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在传统课堂教授法的基础上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大学新生艾滋病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今后高校开展大学生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对河南某医学院校大一新生进行艾滋病知晓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国八条”、其他艾滋病防治知识等。采用SPSS 21.0 软件对新生知晓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对影响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其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4 520名新生对“艾滋病国八条”以及其他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120.733,P<0.001)、生源地(χ2=236.379,P<0.001)、专业类别(χ2=34.051,P<0.001)、父母学历(χ2=51.408,P<0.001)、是否有过性行为(χ2=5.409,P<0.05)、是否愿意在学校加入宣传艾滋病学生社团(χ2=29.679,P<0.001)、是否愿意在学校参加艾滋病相关讲座(χ2=15.735,P<0.001)、艾滋病在学生群体中的形势很严峻(χ2=114.371,P<0.001)等因素影响学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逐步回归法结果显示:性别(OR=2.574)、生源地(OR=3.740)、愿意加入艾滋病学生社团(OR=1.643)、愿意参加艾滋病知识讲座(OR=1.288)是大学新生知晓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促进因素。结论 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偏低,应结合新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宣教,从而为高校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医疗机构联合学校进行健康教育的模式对小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信行模式干预的效果,为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1年4月选取阜阳市颍州区2所小学所有四年级学生共526人,实施3个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信行模式干预后,对干预前后的知信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小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总知晓率、总正确态度拥有率、总正确行为依从率分别从45.59%(1 199)、53.52%(1 126)、38.94%(1 229)上升至97.76%(2 571)、97.43%(2 050)、89.83%(2 835)(χ2分别为1 762.65、1 096.12、1 781.72,P值均<0.001)。小学生健康教育接受程度比较:最受小学生欢迎的是开展洗手、戴口罩等比赛,学生的喜欢程度为92.78%。结论 校园内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小学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信行情况,有利于学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某贫困县中小学生零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贫困地区中小学行之有效的零食营养教育模式,以增强营养教育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贫困地区4所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和1所中学的初中生为目标人群。基线调查四~六年级823名小学生和661名初中生的零食营养KAP,采用综合性的营养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干预。结果干预前仅有4.2%的学生听说过《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干预后有60.6%的调查对象听说过或看见过该指南(χ2=1 078.24,P0.01)。干预后,调查对象对牛奶营养价值的回答正确率提高22.1%(χ2=193.38,P0.01)。对维生素C与坏血病关系的回答正确率提高43.0%(χ2=554.04,P0.05)。干预前后学生对奶类及奶制品的营养价值掌握均较好,干预后提高2.1%(χ2=2.78,P0.05)。干预后,大部分学生对零食相关知识有正确认识。调查对象干预后选择零食主要考虑是营养因素的正确认知率提高23.2%(χ2=208.01,P0.01)。86.39%的学生认为了解零食消费指南的相关知识对自己有很大帮助;94.15%愿意接受零食与营养方面的相关知识;89.4%的人愿意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告诉家长及他人;而对在了解零食消费指南之后,有91.91%的人将严格按照或基本按照该指南来做。结论综合性的营养教育方法对贫困农村儿童少年进行零食的营养知识教育具有实际意义,该方法值得在贫困地区农村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高中学生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情况,评价结核病健康促进项目对提升高中学生结核病知识水平的效果。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南省某县普通中学高中学生进行结核病健康促进活动,以自制的结核病知识问卷为调查工具,比较结核病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前后学生结核病核心知识知晓率。结果 共纳入9个高中班级50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一172名(34.26%)、高二184名(36.65%)和高三146名(29.08%);男生260名(51.79%),女生242名(45.21%)。结核病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前,答题者结核病核心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5.00%,8条知识的知晓率为42.23%~75.10%,其中知晓率最低的是“肺结核的治疗规范及疗效”(42.23%),最高的是“肺结核的传播途径”(75.10%)。不同性别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5,P=0.009),女生(57.08%)显著高于男生(52.98%)。不同年级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61,P=0.001),高三(58.73%)最高,高一(51.24%)最低。结核病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医学生COVID-19知信行现状,为高校开展COVID-19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4—5月从某医科大学随机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合计84个班级全部学生,采用结构式自编问卷进行线上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245份,其中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临床药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分别为805人(35.8%)、435人(19.4%)、667人(29.7%)、132人(5.9%)和206人(9.2%)。COVID-19知识综合得分为(9.42±1.47)分,知晓率为91.2%。不同专业、年级、年龄和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学生COVID-19知识综合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是医学生COVID-19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获取COVID-19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87.5%)和电视广播(82.1%)。学生“关注COVID-19疫情”态度持有率为96.1%,“积极预防COVID-19”态度持有率为99.7%,仅10.0%的学生感到恐惧焦虑。消毒、洗手和戴口罩等健康行为增加的医学生分别占73.1%、83.8%和90.7%,46.3%的医学生减少了“体育锻炼”健康行为。结论 医学生COVID-19知信行情况良好,年级是医学生COVID-19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高校与相关部门应根据学生不同特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健康素养,降低校园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更科学地防控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取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房山区在校大学生于2019-03/06利用微信扫码功能进行线上自主填写问卷。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50名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80.56%,高年级大学生和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艾滋病知晓率高于低年级大学生和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23、12.504,P<0.05)。艾滋病知识“来自学校教育”、“来自网络”和“来自报纸、杂志、书籍”的大学生知晓率高于非来源于以上3条途径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5、17.654、14.71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OR=1.807,95%CI:1.353~2.413)、专业(OR=2.063,95%CI:1.398~3.043)、艾滋病知识“来自网络”(OR=1.953,95%CI:1.359~2.806)、艾滋病知识“来自报纸、杂志、书籍”(OR=1.543,95%CI:1.144~2.080)对大学生艾滋病知晓率有影响。结论北京市房山区大学生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高年级、医学专业、艾滋病知识“来自网络”和艾滋病知识“来自报纸、杂志、书籍”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