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早期肝癌肝切除术切缘选择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肝癌肝切除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资料分为MVI阳性组及MVI阴性组,分析导致肝癌患者发生MVI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比MVI阳性及阴性患者中不同切缘患者1年复发率、生存率,以Cox等比例风险模型评价肿瘤复发及总体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比较不同切缘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与MVI阴性组比较,MVI阳性组手术切缘(1.05±0.07)cm、病灶大小(6.57±1.23)cm、血清甲胎蛋白(AFP)(213.13±13.58)μg/L及肿瘤边缘不光滑70.00%、包膜不完整90.00%、肿瘤多发比例35.00%明显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边缘不光滑、肿瘤多发为预测早期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VI阳性患者中中宽切缘者1年复发率55.56%高于窄切缘者9.09%(P0.05),1年总体生存率66.67%低于窄切缘者100.00%(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AFP≥400μg/L、切缘1cm、肿瘤5cm是MVI阳性患者肿瘤复发及病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接受中宽切缘或窄切缘患者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15.63%、14.2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边缘不光滑、肿瘤多发是预测微血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发生微血管侵犯患者选择中宽切缘能显著延长生存期,降低复发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切除手术切缘的距离对肝内胆管癌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06例ICC伴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切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描绘无复发生存(recurrent free survival,RFS)和整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 R1组患者39例(12.7%),阴性切缘组(R0)中,≥10 mm为宽切缘组87例和1~9 mm为窄切缘组180例。随访期间,209例(68.3%)患者出现复发。总体的中位和5年的RFS和OS分别为13.8月,24%和21.3月,28%。R1切除提示较差的RFS(P=0.002)和OS(P=0.006)。窄切缘相对于宽切缘提示更低的RFS(P=0.025),而OS(P=0.254)无差别。结论 R1切除是肝内胆管癌伴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推荐肝切除时尽可能保证大于10 mm的手术切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 探讨外生型肝癌(PHCC)的临床病理特点、外科治疗方式、手术远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五科于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的65例P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按照肿瘤所在位置分为两类:膈面生长型PHCC组(27例)和脏面生长型PHCC组(38例)。对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肿瘤病理特征、围手术期结果和远期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与膈面生长型PHCC组相比,脏面生长型PHCC组具有更大的肿瘤直径(9.8 vs6.2 cm,P=0.048),更可能合并破裂出血(31.6% vs 11.1%, P=0.046)和伴有微血管侵犯(71.1% vs 44.4%,P=0.03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膈面和脏面生长型PHC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9%和31.6%,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在远期预后方面,该65例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OS)和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82.6%、51.5%、41.6%和78.3%、60.3%、35.1%。膈面生长型PHCC组的1、3、5年OS和RFS分别为88.1%、64.0%、47.4%和85.0%、55.0%、45.9%,显著高于脏面生长型PHCC组的78.7%、42.7%、37.4%和73.4%、33.8%、30.1%,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42)。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合并肝硬化、Child-Pugh B级、脏面生长型PHCC、合并破裂出血、合并大血管侵犯是影响PH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脏面生长型PHCC、合并破裂出血、合并微血管侵犯、合并大血管侵犯是影响PHCC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HCC是一类特殊类型的HCC,肿瘤体积较大,手术切除是主要根治性手段,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40%以上;膈面生长型PHCC的远期预后优于脏面生长型PHCC,肿瘤生长部位是影响PHCC患者OS和R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切缘冷冻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降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方法,改善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方法 自1998年4月至2002年4月,我院行肝癌切除术切缘距肿瘤不足1 cm的患者共45例,分为冷冻组和单纯切除组两组.冷冻组23例,常规肿瘤切除后以扁平探头对肝切缘进行接触冷冻,冷冻深度控制在1.0~1.5 cm;单纯切除组22例,单纯行常规肝癌切除手术,不予冷冻治疗.全部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复发及生存时间.结果 冷冻组术后1年、3年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8.7%、26.1%和34.8%,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6.5%和30.4%,与单纯切除组比较,其中3年(χ^2=5.021,P=0.025)、5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5,P=0);冷冻组的3年、5年生存率较单纯切除组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结论 肝癌切除后切缘冷冻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且有可能延长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微血管侵犯(MVI)对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搜集自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初诊为I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99例;中位年龄为57(49~64)岁,年龄范围为23~88岁。根据术后病理学诊断是否合并MVI分为MVI组和Non-MVI组,其中MVI组61例、Non-MVI组440例。观察指标:(1)PSM前后两组病人基线资料比较。(2)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总体生存(OS)及无瘤生存(DFS)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I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MVI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共纳入501例ICC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MVI发生率为12.2%。经1∶1 PSM后,MVI组和Non-MVI组分别获得61例,两组之间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2)PSM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MVI、术后辅助治疗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74,95%CI 0.58~0.94,P=0.013;HR=1.43,95%CI 1.11~1.83,P=0.006;HR=1.87,95%CI 1.35~2.58,P<0.01;HR=0.69,95%CI 0.50~0.97,P=0.031)。性别、切缘距离、病理学分型、肿瘤最大径、卫星灶、微血管侵犯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80,95%CI 0.64~1.01,P=0.061;HR=1.40,95%CI 1.10~1.77,P=0.005;HR=1.51,95%CI 1.08~2.12,P=0.017;HR=1.35,95%CI 1.07~1.71,P=0.013;HR=1.74,95%CI 1.21~2.52,P=0.003;HR=2.36,95%CI 1.73~3.21,P<0.01)。经1∶1 PSM,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MVI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5,95%CI 1.03~2.99,P=0.039;HR=1.84,95%CI 1.17~2.90,P=0.008)。病理学分型、MVI为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95%CI 1.08~3.44,P=0.027;HR=2.64,95%CI 1.64~4.24,P<0.01)。(3)Kaplan-Meier分析显示,PSM前后MVI组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显著低于Non-MVI组(所有P<0.05)。(4)PSM前,MVI组与Non-MVI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88.5%、62.5%(P<0.01)。PSM后,MVI组与Non-MVI组病人的复发率分别为88.5%和50.8%(P<0.01)。(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OR=0.49,95%CI 0.27~0.87,P=0.014),Child-Pugh 分级(OR=0.49,95%CI 0.25~0.97,P=0.041),肿瘤分化程度(OR=1.85,95%CI 1.01~3.39,P=0.046),肿瘤最大径(OR=2.19,95%CI 1.18~4.08,P=0.014)及神经侵犯(OR=2.18,95%CI 1.03~4.59,P=0.41)是MV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VI与ICC侵袭性特征及肿瘤复发相关,MVI是ICC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肝癌患者肝内微小静脉浸润的预后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肝癌患者肝内微小静脉浸润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05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肿瘤病理特点,分为镜下微小静脉浸润组、肉眼静脉浸润组、无静脉浸润组,分析各组的生存率,多因素分析肝癌微小静脉浸润对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 微小静脉浸润组132例(43.2%),肉眼静脉浸润组70例(23.0%),无静脉浸润组103例(33.8%),肉眼静脉浸润组的标本全部伴有镜下微小静脉浸润,本组微静脉浸润者202例(66.2%).瘤体越大,静脉浸润的概率越大.微静脉浸润组中位生存时间29.4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63.6%、38.6%、25.8%;肉眼静脉浸润组中位生存时间9.4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35.7%、11.4%、4.3%;无静脉浸润组中位生存时间48.4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85.4%、59.2%、48.5%.Cox回归分析示,微静脉浸润、肉眼静脉浸润、肿瘤大小及数目、手术切缘是影响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微静脉浸润的相对危险度(HR)是1.926.结论 肝癌肝内微小静脉浸润是肿瘤恶性进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影响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治疗直径大于5 cm肝癌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杭州市肿瘤医院2011 年2 月至2014 年6 月符合纳入标准的62 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LH组和开腹肝切除术(open hepatectomy,OH)组,两组各31 例,对比两组在围手术期间手术操作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同时统计分析患者短期生存状态。结果 LH组和OH组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血清AFP水平、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级、肿瘤包膜有无、血管有无浸润、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R0切缘、二级以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LH组在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方面均少于O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组和OH组3 年无瘤生存率(recurrence free survival,RFS)为74.2% vs 77.4%(P=0.765),3 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80.6% vs 83.9%(P=0.79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直径大于5 cm的肝癌,具有和开腹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腹腔镜具有加速患者康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癌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非尼(sorafenib)治疗中晚期肝癌合并肝破裂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诊治的69例中晚期肝癌伴肝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组(TACE联合sorafenib治疗,n=32)和对照组(行单纯TACE治疗,n=37)。比较两组疾病控制率、再出血和并发症发生率,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疾病控制率[2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21(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以及腹痛、发热、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联合组中位PFS(12个月 vs 6个月,χ2 =3.8,P=0.04)和OS(23个月 vs 9个月,χ2 =4.6,P=0.03)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中晚期肝癌合并肝破裂出血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久美蓝染色联合三维重建法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术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收治的134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期增强CT或MRI检查,采用MeVis软件完成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三维重建。其中54例行持久美蓝染色联合精准解剖性肝切除(联合组,穿刺肝蒂门静脉注入美蓝,每个肝段用量为4 ml左右),80例仅行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肿瘤切缘以及术后1、3、5 d肝功能恢复情况。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 结果联合组53例(98.15%)术中肝脏染色与肝血管成像一致。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24、2.923,P=0.009、0.023);两组肝门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7,P=0.261)。术后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2%(10/54),对照组为17.50%(14/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900)。两组患者肿瘤切缘均为阴性。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5±3.17)d vs(6.64±4.36)d,t=1.172,P=0.331]。联合组术后前2天腹腔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82、4.944,P=0.015、0.033)。对照组术后第1、3天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值明显高于联合组,术后1、3、5 d白蛋白明显低于联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 vs 89%,P=0.806)。 结论持久美蓝染色联合三维重建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术有助于降低术中出血量,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实质,同时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残留概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筛选144例小肝癌,分成MVI组(67例)和无MVI组(77例),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对比生存率,寻找MVI相关的临床指标,研究MVI的病理特点。结果小肝癌MVI阳性率46.5%(67例),中位生存期37.8个月,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是86.5%、44.7%、35.8%;无MVI组中位生存期68.2个月,术后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是93.3%、84.5%、7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P=0.012)。瘤体越大,MVI发生率越高;病理分级越低,MVI发生率越高。结合病理学观察,提示MVI是一个逐步进展的过程。结论 MVI是肝癌恶性进展的关键点和患者预后的转折点,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与其密切相关。针对MVI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切入点,对肝癌研究和综合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关系及FIB对根治切除术后HCC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566例HCC患者的临床数据。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FIB预测MVI的能力,并确定FIB预测MVI的最佳临界值;依据该临界值分为低FIB组和高FIB组,采用χ2 检验分析FIB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法进行差异性检验,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评价HCC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前FIB预测MVI的最佳临界值为2.7 g/L。根据临界值分组,高FIB组(FIB>2.7 g/L)MVI阳性率高于低FIB组(FIB≤2.7 g/L)[64.0%(183/283)vs 47.0%(133/283),P<0.01],高FIB组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低于低FIB组(两组1、2、3年RFS分别为68.6%、47.0%、35.4%,以及71.5%、60.0%、48.3%,P<0.05),但两组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FIB是HCC的RFS危险因素(HR=1.37,95%CI 1.07~1.75,P=0.011),MVI是影响HCC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6.65,95%CI 2.78~15.87,P<0.001)。结论 本研究显示,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微血管侵犯呈正相关,与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术切缘对肝切除术治疗自发破裂性肝细胞癌(spontaneous ruptur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R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S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切缘范围>1 cm(宽切缘组,19例)和≤1 cm(窄切缘组,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采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宽切缘组比窄切缘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13.2% vs 0,P=0.036)和3 年总生存率(17.5% vs 0,P=0.002)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碱性磷酸酶高值(HR=1.013,P=0.008)、肿瘤分级低分化(HR=3.326,P=0.007)和手术切缘≤1 cm(HR=3.287,P=0.011)为SRHCC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高值(HR=1.002,P =0.041)、肿瘤分级低分化(HR=4.411,P=0.005)、肝外转移(HR=3.445,P=0.044)、手术切缘≤1 cm(HR=3.255,P=0.024)是SRHCC患者总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取宽切缘肝切除术能够改善SRHC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微波固化联合肝癌根治术治疗对肝细胞癌病人生存状况的影响,筛选影响病人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人106例,根据肝癌根治术中是否联合微波固化治疗分为研究组(57例,微波固化联合手术切除)和对照组(49例,单纯肝癌根治术)。随访时间为6~42个月,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试验被用来估计生存曲线的不同;预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病人总体平均生存时间为(669±73)d。研究组平均生存时间为(901±99)d,累积生存率为65.2%,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62±64)d,累积生存率为22.2%。生存分析证实,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7,P=0.01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与单纯肝癌根治术相比较,联合治疗能对病人生存起到保护性作用,而肿瘤最大径>10 cm、AFP>800μg/L和CEA>5.9μg/mL为影响病人生存的危险性因素。结论:肝癌根治术辅以微波固化治疗能延长病人术后生存时间,提高肝细胞癌病人的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细胞癌(HCC)病人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肝切除术的593例HCC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联合TACE治疗分为联合组和手术组,并按临床信息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后纳入348例,绘制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病人预后,利用Cox单因素回归和分层分析筛选和确定预后预测指标。结果 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联合组病人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均长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及分层分析筛选出的肝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的预后预测指标包括:乙型肝炎患病情况、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最大直径和HCC病灶数目。结论 肝切除术后联合TACE能显著改善HCC病人预后,尤其适合应用于合并乙型肝炎、门静脉高压、术前AFP水平较高、分期偏晚的HCC病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技术在原发性肝癌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5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精准肝切除42例(精准组),非规则性肝切除33例(常规组),比较两组术后和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精准组和常规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12±435)ml和(1325±55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8,P0.05);术中输血量分别为(325±157)ml和(856±375)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5);术后第3天:ALT分别为(385±296)U/L和(442±403)U/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2,P0.05),AST分别为(132±115)U/L和(306±352)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5),TBil分别为(28±12)mmol/L和(32±18)m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P0.05);术后恢复时间分别为(9.3±3.5)d和(14.2±5.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肿瘤标本切缘阳性率分别为7.1%(3/42)和21.2%(7/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4/42)和27.3%(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8.6%(12/42)和42.4%(14/33),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8.1%(37/42)和78.8%(26/33),两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在准确的术前评估后采用精准肝切除,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肝切除术后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A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比较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手术切除后行TACE与单纯手术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文献,限定检索时间为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使用Stata 15.0软件和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符合标准文献,总计1809例患者,其中TACE组815例,单纯手术组994例。荟萃分析显示,TACE组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74,95%CZ:O.65~0.85,P<0.05)。TACE组总体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74,95%CI:0.62-0.89,P<0.05)。亚组分析(4篇)显示术后辅助性TACE可提高肿瘤直径>5 cm患者无瘤生存率(HR=0.72,95%C/:0.58~0.90,P<0.05),但对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辅助TACE可提高其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但是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患者其疗效可能并不显著,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在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患者中的临床价值,为复发患者的随访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根治性切除、且于术后5年内复发的661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研究MVI对总体生存率及无瘤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在纳入本研究的HCC复发患者中,MVI总的发生率为31.6%。MVI与患者首次切除术前AFP(P=0.013)水平、肿瘤分化程度(P<0.001)、肿瘤包膜(P<0.001)、肿瘤大小(P<0.001)及BCLC分级(P=0.025)相关;同时,MVI与复发患者是否再次手术切除显著相关(P=0.003)。MVI阳性组和阴性组复发患者切除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8.7%、28.9%、13.7%和77.0%、43.7%、20.3%,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2.3个月和30.5个月(P<0.001)。MVI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后1、3、5 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8.8%、7.2%、0和49.3%、16.4%、0,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8个月和11.6个月(P<0.001)。复发后未再次手术切除的患者中,MVI阳性组和阴性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7%、22.2%、8.9%和70.4%、33.1%、18.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0个月和25.3个月,两组间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而在复发后再切除的患者中,MVI阳性组和阴性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6.8%、66.7%、41.5%和96.4%、74.9%、56%,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2.6个月和48.6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248)。结论 与MVI阴性的复发患者相比,MVI阳性的患者复发时间短,总体生存率差,且再次接受手术的机会较少。但对能够接受再次手术治疗的MVI阳性患者,可以获得与阴性患者相似的生存率,手术在复发患者中仍具有较大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Despite improvements in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peri-operative patients management,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EGJ) cancer remain high because of technical aspects. Several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on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However, no study has show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long-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EGJ cancer. AIMTo elucidate influ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n the long-term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EGJ cancer.METHODSA total of 12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or EGJ cancer at the Keio University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mplications and long-term oncologic outcomes.RESULTSIn all patients, the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was 71.9%, and the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 rate was 67.5%.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out anastomotic leakage, those with anastomotic leakage had poor median OS (8 mo vs not reached, P = 0.028) and median RFS (5 mo vs not reached, P = 0.055). Among patients with cervical anastomosis, there we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nastomotic leakage. However, among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ntrathoracic anastomosis, patients with anastomotic leakage had significantly worse OS (P = 0.002) and RFS (P = 0.005).CONCLUSIONAnastomotic leakag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oncologic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EGJ cancer, especially those who underwent intrathoracic anastomosis. Cervical anastomosis with subtotal esophagectomy may be an option for the patients who are at high risk for anastomotic leak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