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肝病辨治 三纲为主 《肝病证治》是《西溪书屋夜话录》(残本)唯一留 存于后世对肝病证治进行论述的医书。由清·王泰 林(1798-1862) 所著,作者通过对前人治疗肝病方 法的归纳,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总结出治肝三十法, 王泰林认为:“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其中 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 同,故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重点强调肝病虽然复 杂而变化多端,应以肝气、肝风、肝火三大类型为纲, 辨证施治。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气以条达通畅为顺, 若由多种原因引起抑郁则气机壅滞不利,肝气郁结 而为病。故肝病初起,首见气郁之证。始为气郁本 脏,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由于气为血帅,气行血行, 气郁则血瘀,肝病则可由气及血,致络脉瘀阻。本脏 气机失调则会致全身气机失衡而累及他脏病变,木 能克土,脾胃与肝同处中焦,肝气首先会影响脾胃运 化功能,造成肝脾不和,肝气犯胃;金克木,肝升肺 降,故肝气不利则肺气难平,形成肝气犯肺,肝气横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目前"肝应春"理论研究文献发现,研究多是基于春夏秋冬这一时间层次研究肝气的应春特性,而对肝气随春天不同时间节点的循环变化状态阐述不够,"肝应春"理论仍待深化和细化.本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肝应春"理论的实质内涵是肝气与春气相通应,且应春肝气在春三月体现出阴阳强弱盛衰、方向圆融而升、位移上下表里的细化特性.在"肝应春"理论指导下治疗肝病,不仅要因时制宜地辨明肝气强弱、认清肝气方向、分清肝气层次,还应拓展肝气的细化特点对肝病的指导意义,使其不局限于因时制宜.对"肝应春"理论的深入研究,不仅细化了对应春肝气生理特性的认识,而且使得"肝应春"理论的临床指导更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虽以六经分证,但其病机变化主要落实在有关脏腑,对五脏各有不同治法。其治肝法包括疏肝理脾、温肝散寒、养肝通络、柔肝缓急、凉肝解毒、制肝安胃等法,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一、疏肝理脾法:以四逆散为代表方,主治肝郁气滞导致肝脾不和、腹痛泄利或四肢逆冷者。四逆散的创制使后人认识到肝病易影响脾胃之一斑。自丹溪倡“六郁”后,更视肝气郁滞为肝病现律之一,以疏肝为主的治郁法应用尤广。诸如《局方》逍遥散、《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4.
"肝气"之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历代中医学家反复阐发,将其广泛运用于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及诊断、治疗学说等方面,并引申出"肝主疏泄""肝体阴用阳"、肝病以"肝气、肝风、肝火"为纲等一系列命题,逐步形成了以肝气概念为中心、广涉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一整套理论.至现代,由于肝病多发、心理因素致病广受重视等原因,肝气理论又成为当代中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近10年发表的以肝气及其相关理论为中心论题的论文为主,兼及部分其他论著中的有关内容,对肝气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证型复杂,种类繁多、临床治疗效果不一.因而前人提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从临床经验来看属湿热证型为多,因此运用清热祛湿法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效果应该肯定,本文分述清热祛湿兼治"肝气"、"肝火"、"肝虚"的七法.  相似文献   

6.
柔肝法与肝气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李冠仙曾说“治病若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临床上,肝气病治法有疏肝、柔肝、缓肝、泄肝、抑肝等多种。其中,疏肝法为医家常用,也多能收到药到病除之功,但有很多肝气病,会出现疏之不愈或愈疏愈甚的现象,此时要转用柔肝。正如治肝大家王旭高所述“肝气胀甚,疏之更甚者,当柔肝”。又如张山雷所言:“肝阴耗损之证,专事疏肝不独无效,反增其燥伤阴血,柔可驭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属于中医"黄疸""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依据"肝衰胆灭"理论,认为该病病初,患者可因感受内外之邪,或因情志失调而致肝气不畅,疏泄失常,胆汁分泌失调;病中,肝失疏泄、胆失藏泌之病理变化加重,而致脾胃功能失常;病进,肝病及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日久入肾;病终,肝衰胆灭,脏腑同病,神明受害。治疗从疏肝利胆着眼,结合脏腑,分论虚实,明辨气血。病初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行血;病中治以疏肝健脾、顺气和血;病进治以补益肝肾、调气和血;病终治以通调脏腑、开窍醒神。  相似文献   

8.
郁证多由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滞所诱发,然郁证的病机演变所涉及的脏腑众多,从五脏分别论治郁证的研究亦十分详尽。而"肝为五脏之贼",若肝为病极易累及其他四脏,亦可致郁,鲜有研究从此角度论述郁证。该文以肝主疏泄和藏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肝为五脏之贼"等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全面讨论"肝为五脏之贼"与郁证的关系,其中详细阐述了五脏受致病因素影响而致郁的机理以及肝病和肝病累及他脏相兼致郁的病机证治。  相似文献   

9.
病在中焦,从肝论治 胃脘痛的原因很多,但肝气横逆犯胃和肝郁化火犯胃是胃脘痛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故治胃勿忘疏肝泄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张仲景治肝思想对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书中治疗肝病思想的影响。【方法]通过对王旭高治肝病方法经验的总结,分析其对于仲景治肝思想的传承。[结果】在深入理解仲景治肝思想的基础上,王旭高在书中根据自己治疗肝病的方法经验创立“治肝三十法”,并在治疗上确立“肝气、肝风、肝火”三纲论治体系。[结论】王旭高书中的医学思想中有诸多方面都深受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影响,尤其在对肝病的辨证论治上影响最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补肝气、温肝阳的理论依据,拓宽肝病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历代重要医籍中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阐述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依据,归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病因病机,总结肝气虚与肝阳虚的临床症状、舌苔和脉象,概括补肝气与温肝阳的常用药物、代表方剂和中医外治疗法。[结果]肝病患者确实存在肝气虚与肝阳虚。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论述。历代医家论著中不少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是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多种因素都可导致肝气虚与肝阳虚。正气亏虚、邪气侵犯,可消耗肝气、损伤肝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关键发病因素为痰、湿、毒、瘀、虚。对于肝虚患者,不仅需重视滋肝阴、养肝血,还需重视补肝气、温肝阳。补肝气和温肝阳是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结论]通过对肝气虚及肝阳虚的历史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肝气虚与肝阳虚在肝病患者中客观存在,补肝气与温肝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肝病诊疗过程中重视补肝气虚与温肝阳,可以丰富肝病中医诊疗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肝气虚是指肝气升发之力不足,温煦、调畅之力下降所引起的一系列证候表现,而肝阳虚则是在肝气虚的病理基础上发生肝阳渐衰之证。此二证在历代医典中已有收录,并阐述了其证候表现及其治法。然而,自宋金元时期之后,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的影响,后世医家鲜有人知晓肝气虚及肝阳虚,并将肝病的病机常归结于"肝常有余"、"肝无补法"等。直至近代,张锡纯在其医案中明确记载肝气虚之证,并将之应用于临床,进而提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病合并关节肌肉疼痛的患者和辨治.方法:举2例典型病案分析病机和辨治方法.结果与结论:肝病合并关节肌肉疼痛类似中医学"痹证"的范畴,病因病机均为风、寒、湿、热痹着于筋骨、血脉、肌肉,遵"异病同治"的原则,以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调理气血为大法,治肝为主,兼证为次,可以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再论四逆散     
四逆散是疏肝理脾的代表方。对于由肝郁气滞、肝脾失调引起的胁肋胀痛(尤其是胁痛),食少纳呆,情绪抑郁或烦燥易怒,大便通泄等,用本方为主加减治之,其效甚捷。对于因热传里的四肢不温(热厥)以及精神因素引起的四末发冷(肝厥),本方亦能通过理肝而收到较好疗效。此外,四逆散与一般理气剂不同之处是:它既能疏泄肝气郁滞,使气机通畅,又可维护肝体。临床以本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衍化,可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肝胆、胃、十二指肠及妇科等方面的疾病。兹归纳如下。1治疗肝病对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比的患者,表现以胁…  相似文献   

15.
沈舒文教授提出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的证型是肝旺脾虚,治肝在阴柔泄肝木而不在辛散疏肝气;腹胀肠鸣者若健脾无效,采用升清阳,并用风药鼓风荡湿;对便稀与便溏同时存在者用纵擒通摄法协调配伍;对水样便分利水湿与兜涩固肠并用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所谓的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1]。"肝癖病"又名"肝痞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脂肪性肝病。临床上则有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分。本文即以中医"治未病"思想来指导肝癖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具有疏泄功能 ,在正常的情况下 ,才能使气机调畅 ,肝气有上升之路。只有在肝气功能健全、强盛的情况下 ,肝气才能顺其本性而上升 ,不然则气不升为病 ,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和肝气虚弱导致肝气不升。肝气不升不能助脾气主升 ,脾运化功能失常 ,故消化不良 ,泄利下重。肝气虚表现为气虚症状 ,表现为疲乏无力、自汗短气等。明确了肝气不升的病理、生理 ,治法确立就不难了。《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 :“高者抑之 ,下者举之。”因而 ,肝气不升 ,可以升提肝气法治疗。具体分述如下 :( 1 )肝失疏泄肝气不升 ,以疏气升提法 ,《…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重温《伤寒论》《金匮要略》时,体会张仲景对肝病的治疗颇为详备,整理成以下几点:1.见肝治脾,扶土抑木;2.疏肝解郁,理气化痰;3.通肝活络、消症化积;4.和解少阳,清肝泄热;5.平肝降逆、和胃散寒;6.寒温并用、肝胃同调;7.温肝散寒、补血通脉;8.养血柔肝,温补冲任;9.补肝安神,滋阴潜阳;10.缓肝润燥、和中解急。  相似文献   

19.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20.
基于"脏腑别通"理论,试从中医学"肝气通于大肠"角度及西医学肠肝轴两方面阐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肠道稳态失和之间的相关性,认为西医学肠肝轴与中医学"脏腑别通"理论具有一致性,探讨中医消法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稳态中的应用,指出中医"消法"内涵丰富,二陈汤为广义"消法"的代表方剂,体现了中医学"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是恢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肠道稳态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