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确立“降低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主题,对活动开展前静脉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外周静脉外渗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1),一次穿刺未成功率低于活动前(P〈0.01),留置针使用率高于活动前(P〈0.01);护士静脉输液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活动前(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护士的静脉输液技能水平,降低了患者外周静脉外渗的发生率,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化疗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方法在科室成立品管圈,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化疗患者输液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拟定对策,通过实施对策,运用PDCA循环对化疗患者采取输液护理干预,并将干预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由2.48%降至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同时提高了圈内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综合能力,加强了科室团队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小组成员通过评分选定"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为本期活动的主题,对活动开展前留置针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1.1%降至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静疗相关知识与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考核均高于活动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圈员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学会应用管理工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高龄患者外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高龄患者外周静脉外渗发生率"为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设立目标;从人、物、法、环四个方面查找原因,经过要因论证,确定主要因素,提出并落实有效的对策。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3个月后,高龄患者外周静脉外渗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活动前(P<0.01);护士静脉输液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活动前(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护士的静脉输液技能水平,降低高龄患者外周静脉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普外科输液患者传呼器呼叫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降低普外科输液患者传呼器呼叫率为活动主题,分析影响普外科输液高峰期传呼器呼叫率居高不下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实施活动后输液相关红灯呼叫频率降至29.84%,显著低于活动前52.92%(P<0.01),静脉输满意度为93.5%显著高于活动前78%(均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输液相关红灯呼叫频率,提升了护士和患者的满意度,增强了护士的管理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降低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总结降低住院患者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方法,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措施。结果: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4.50%降至活动后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临床现状,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助意识,创建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100例,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者100例,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后发生静脉炎2例,品管圈活动前发生静脉炎16例,品管圈活动后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PVC)针期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主题,进行现状及原因分析,拟定对策后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验证,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PVC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由改善前的54.6%降至改善后的23.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优化了PVC的操作流程,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也提高了圈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降低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手法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并实施。[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由活动前的10.59%降至活动后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留置针使用质量、确保输液品质有持续改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静脉输液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 组建品管圈,以降低静脉输液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为选题,采用头脑风暴及柏拉图等科学方法,分析原因,确认造成静脉输液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宣教形式单一、缺乏规范的拔针及按压操作流程、培训不到位等,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患者宣教方式和内容、加强护士培训和考核等措施,对比实施前后静脉输液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输液室护理质量的变化。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静脉输液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由实施前的 6.61% 降低至活动后的 2.98% ,患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均有提高,品管圈成员的发现问题能力、QCC手法运用等七项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还申请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静脉输液拔针后出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老年科2012年1—3月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患者3 623例为对照组(活动前);2012年10—12月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患者3 772例为观察组(活动后)。2012年4—9月以"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8.41%降为8.85%,静脉炎发生率由6.73%降为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高渗性药物的认知显著提高(P0.05)。活动后圈组成员在品管圈应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与责任荣誉6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规范临床高渗性药物的输注,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2.
成立静脉输液PICC小组的实践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永娟  代红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097-4097,4099
目的促进PICC规范化发展,提高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护理质量,降低其相关并发症。最终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输液护理。方法成立PICC治疗小组,开展PICC知识培训与考核,培养PICC专职护士,对PICC进行专业化管理。结果培训成绩显著,患者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提高,静脉炎和外渗的发生率下降。结论护理人员将真正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输液护理,为患者安全提供最有效的静脉输液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进护理工作方法,降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分析100例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原因,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静脉留置针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降低静脉输液滴速错误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飞腾圈,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对静脉输液中的滴速错误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改善对策,对比品管圈改善前后静脉输液滴速错误率.结果:开展品管圈后静脉输液滴速错误率由35%下降至19%.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静脉输液滴速错误率,提高了输液治疗安全性,保证了输液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静脉输液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品管圈活动前(2014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显微外科静脉输液状况进行调查,成立品管圈小组,针对科室输液一针穿刺成功率不高、液体外渗几率较多的现状,运用品管圈方法进行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分析,对策拟定并实施。对比品管圈活动后2014年2月至5月与2014年1月静脉输液成功率的变化。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2014年1月手显微外科静脉输液成功率为80.0%,开展品管圈活动后2、3、4、5月静脉输液成功率逐月递升,分别为92.3%、95.5%、97.0%和98.0%,均明显高于1月(P均〈0.01),达到预期目标。结论对提高静脉输液成功率开展的品管圈活动,使护理操作具有目标性,提高了护理技术,增强了护士的成就感与价值感,工作更主动,从而降低静脉输液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输入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结果:静脉输注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由活动前的59.32%,降至活动后23.64%。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提高圈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QCC方法,在科室内开展品管小组活动,比较活动开展前后的外渗率是否有下降。结果:开展QCC后,新生儿外周静脉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干预前的发生率。结论:开展QCC活动,对降低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有积极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的实践效果。 方法 2014年5月开展品管圈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小儿静脉穿刺药液渗透率”,通过定期组织圈员会议全面查找导致静脉药液外渗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比较开展活动前后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及其他相关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的理论、操作水平。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3个月后,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不成功率为1%,药液外渗率为3.3%,较开展前显著降低;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非常有益,值得长期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9.
侯雨婷 《当代护士》2016,(4):160-161
目的:探讨品管圈( QCC)活动在降低低年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本院低年资护士2013年1月~2014年12月针刺伤发生率,通过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定等,与2014年12月~2015年5月开展QCC活动后的调查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本院低年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从5.5%下降至1.68%,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等平均提升1.0分。结论 QCC活动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降低了针刺伤发生率,减少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玮 《当代护士》2014,(7):159-161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带管出院患者堵管率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品管圈对PICC患者带管堵管率进行管理,包括分析患者出院堵管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及实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堵管率。结果对PICC带管患者进行品管圈干预后,该类出院患者的堵管率由18.3%降至5.0%。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降低PICC带管出院患者的堵管率,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