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代医学家都对饮食的重要性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指出: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后命药。”清代黄宫绣也说:“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充分表述了饮食对人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何许人首创“病从口入”一词?乃中国晋代傅玄。他在《口铭》里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见《全晋文》卷四十九),其意指许多病可因饮食不洁从口而入。 当然,早在傅玄之前,虽未见病从口入一词,但深谙其理的先贤颇多。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张“鱼馁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等数个不食;东汉医家张仲景也指出:“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王充则倡导:  相似文献   

3.
在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居住于台湾省的高山族(台湾宝岛内少数民族的总称),是我中华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高山族在主食方面多以粮食为主。据《重修台湾府志》中载:清代高山族基本上是一日三餐,一日之饭通常是“清晨煮熟置小藤篮内,名霞篮,或午或晚临食时沃以水”食之。饭有两种,“一占米煮食;一篾筒贮糯米,置釜上蒸熟手团食,日三餐,出则裹腰间。”“饭不拘糠糯炊而食之,或将糯米蒸熟舂为饼饵,名都都”。“饭渍米水中,经宿鸡鸣蒸熟,食时和以水,糯少则兼食黍米”。其主食不仅种类  相似文献   

4.
“微饿”养生理念,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宝库中比比皆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食取补报,不饥即已,饱生众疾。”刘词《混俗颐生录》:“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则气短妨闷。”李豫亨《推篷寤语》:“饮食不可过多,饮食最能抑塞阳气,不能上升,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淡餐少食,常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固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大要。”  相似文献   

5.
膳食六要素     
食之有道,能养身防病,食之无道,可伤身致病。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说:“若得相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可见,讲究“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很重要的,专家们认为人们在吃上要注意以下六点: 熟食 以熟食为主。高温煮食,可以杀菌灭毒,能把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分解,挥发或转化成无害的物质,同时还确保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这既有利于食品的营养卫生,又有益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配食 即对饮食进行调配使其更趋科学合理,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饮食调配  相似文献   

6.
在正常进餐时,根据自身的“簿弱环节”或已发现的疾病,选食某种食物,在充饥和营养身体之外,对某种疾病起到改善和治疗作用,医学上称其为“食疗”。我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药食互补”的精辟论述。远在3000年前西周《周礼·天官篇》中就有“疾医”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的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一书《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极力主张药、谷、果、畜、菜配合,以治病养生。《黄帝内经》还记述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以及“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把药与食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7.
食"经"     
感到饿,就要吃吃饱了,要吃好吃得好,又要精……我们对食物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却不知,食之有道,能养身治病;食之无道,则会伤身致病。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说“若得相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因此,我们必须合理配膳.讲究“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食饮相宜.调养脾胃,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8.
李佩文 《药物与人》2011,(10):50-50
“药食同源”是古往今来防病治病的格言。尽管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不会有“民以药为天”,但是饮食不单是要吃饱,更应吃好,吃出健康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所尝之植物是药也是食物。正如《金匮要略》所述:“所食之味,有与疾相宜.有与疾为害.若得宜则宜体.害则成疾。”  相似文献   

9.
豆科草本植物紫花苜蓿素以营养丰富而被誉为世界上的“牧草之王”,“食物之父”则是一些喜食紫花苜蓿的阿拉伯人对它的赞誉。 在中药学中,南苜蓿与紫花苜蓿均以“苜蓿”同等入药。对于南苜蓿,许多苏沪人士并不陌生,因为那是他们的美味佳蔬。其实,紫花苜蓿入食尤胜前者,在我国陕甘地区就是人们的保健美食,故在关中有“关中妇女有三爱:丈夫、棉花、苜蓿菜”之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养生之道源远流长 ,且学派甚多 ,各具特色 ,其中 ,佛家关于节食断食、戒肉食素、饮茶禁酒的养生方法 ,有其独特之处 ,对今人端正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身心健康不无借鉴作用。———节食断食。早在中国第一部中医古典《内经·素问》中就有“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的记载。《吕氏春秋》中也说过 :“食能以时 ,身必无灾。凡食之道 ,无饥无饱 ,是之谓五藏之葆。”这些都是古人对节制饮食有益人体健康的认识。在佛典中对节食养生的告诫则更加有甚。《养生经》说 :“食知止足” ,提醒人们严防贪食无厌 ,只有“饮食有节便身”(《索经》) ,…  相似文献   

11.
蛇年话吃蛇     
吃蛇古已有之。《山海经》记述巴蛇说:“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食蛇是古南越族遗风,汉刘安《淮南子》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闽、粤、桂等地汉以前有“吴越”或“南越”之称。故吃蛇始于南方是有根据的。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认为:“深广及溪洞,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深广及溪洞”也指粤、桂等地。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汉元和元年(公元84年),大丽,一青龙堕于宫中,帝命烹之,赐群臣龙羹各一杯”。“龙”即蛇,从那时起,南方食蛇传入了中原。 唐代食蛇人增多。《太平广记》称湖北安陆的“毛生”就是一位以“善食毒蛇”而闻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张介宾《景岳全书》亦说:“盖人自有生以来,惟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俗话说:“动为纲,素为常,食适量,莫愁肠”,正是保养脾胃的妙诀。  相似文献   

13.
杨周莽 《家庭保健》2013,(11):72-72
对比中西餐饮,突出的差异是冷热之别。袁枚《随园食单》中强调“吃菜趁热”说:“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味之劣可知矣。”由滚热变冷,竟然等于南美味变为恶劣之味,这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4.
内地人多知我国同胞蒙古族人民喜食奶茶,而晓得他们还善饮奶酒者并不多。 “奶酒”据《夷俗记》中载:“马乳初取太甘,不可食;越二三日则太酸,不可食,惟取之以造酒。”蒙古族用马乳造酒,是从古代而始的。最初多为远行狩猎时,为防饥渴,在皮囊或牛膀胱中,放些马奶,带在身边,由于整天飞马颠  相似文献   

15.
合宜应用食疗提高机体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食物的四气、五味之性及归经趋向 ,合理食用 ,藉以达到调和阴阳、祛除病邪、强身保健的作用 ,谓之食疗。食疗 ,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强调“饮食有节”、“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 ,以补精益气 ,防止早衰 ,唐·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中明确指出 :“为医者当洞查病源 ,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 ,然后命药”。强调善治病不如善治食。唐、宋以降 ,有关食疗之论述更为丰富。其核心观点是 :“药食同源” ,“药补不如食疗” ,“安身之本 ,必资于食” ,“食者 ,生民之天 ,活人之本也” ,这些古朴的学术思想 ,为食疗的正…  相似文献   

16.
提到“饮”的“无节”,人们很快就会想到“酒鬼”。确实,生活中爱酗酒的人不少,有些瘾君子每天离不开酒,端起酒杯,不醉不肯罢手。他们不知道,酒少食有益,多饮则无一利。《本草纲目》中说:“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  相似文献   

17.
人感到饿了,就要吃;能吃饱、要吃好;吃得好,又要精……我们对饮食的要求总是无穷无尽。殊不知,食之有道,能养身治病;食之无道,则会伤身致病。正如医圣张仲景所说:“若得相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也就是说,吃是有门道的——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历来都十分提倡少食多餐,反对过食。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上就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上说:“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清代曹慈山的《老老恒言》也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而明代敖英在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高科技年代,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容大行其道:世界上许多“食泥一族”的“诞生”,让爱美人土耳目一新。据说,“食泥一族”喜爱食泥,为的是补充日常饮食中摄取不足的热量和美分,以达到美容养颜之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冬瓜: 我国古医藉《食疗本草》里早有记载:冬瓜“益气耐老,除心胸满。……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常食之;若要肥,则勿食也。”冬瓜不含脂肪,含钠盐低,具有利尿去水的功效。肥胖的人大多体内积存过多的水分,肌肉软弱不实,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