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单元系统在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3月我院120例院前急救患者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均采用重症监护单元系统进行院前急救转运;另选取2011年1~7月院前急救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转运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监护单元系统能够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结合思维导图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结合思维导图。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预检评估时间、医生接诊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病情控制时间、手术室转运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cTnI、MYO、CK-MB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cTnI、MYO、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重症监护病房(ICU)入住率低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结合思维导图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可提高急救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急救中心2011年12月~2012年5月实施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改良流程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1年1~11月改良流程管理以前的120例院前急救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及转运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总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的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抢救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如月 《妇幼护理》2023,3(14):3397-3400
目的 探讨院前联合院内急救护理对小儿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7 月至 2022 年 7 月期间本院接收的 106 例小儿 ACOP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53 例。对照 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院前联合院内急救护理。比较两组的疗效,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及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和 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 HbCO 饱和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住院时间 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小儿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者,用院前联合院内急救护理,能 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接诊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院前急诊护理中采取个性化护理;选择2010年9月~2011年8月接诊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院前急诊护理中采取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和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明显,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护理在危重早产儿转运中的临床意义,为新生儿转运提供指导。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转运的危重早产儿98例设为观察组,我院在建立新生儿转运系统之前,经基层医院或家属自行转运的112例早产儿设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新生儿专用救护车及转运设备,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专业转运组,对危重早产儿进行转运前准备、转运中与转运后的持续护理。结果在积极有效的救护下,观察组共转运98例危重早产儿,途中无1例死亡,转运成功率100%,抢救成功率97.96%;对照组转运成功率84.82%,抢救成功率8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2年,观察组的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专业的转运救护团队对危重早产儿进行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在转运途中对患儿病情严密、持续地监护,极大程度地保证了新生儿转运的安全性,对降低早产儿的病死率与后遗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转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1 月本院需转运的 88 例早产 儿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4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鸟巢式护理。 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并发症、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睡眠时长、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初次排便用时、 体温变动、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需要转运的早产儿进行鸟巢式护理,可以改善患儿临床指标,减少并发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进行流程化院前急救护理的48例设为观察组,将由家属直接送至医院就诊的51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前和院内病死率、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前、院内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医务人员急救反应时间、医院反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时采取流程化护理措施优于将患者送至医院后再抢救,前者可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医院反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尤秀琳 《妇幼护理》2023,3(21):5205-5206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在创伤患者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 2021 年 5 月到 2022 年 4 月收治的 60 例急诊创伤患者,依循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期间实施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急救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休克缓解、 病情评估、辅助检查、急诊会诊、术前准备、有效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 组(86.67%)(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伤患者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应用预见性护 理,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11月我科接诊的脑卒中老年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路径组各50例,对照组院前及入院后接受传统急救护理,路径组按照院前及入院后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出院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路径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路径组患者满意度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急救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护理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The rate of premature infant mortality has decreased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with an accompanying decrease in the gestational age of premature infants who survive to hospital discharg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 providers are sometimes called to provide prehospital care for infants born at the edge of viability. Such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 (EPIs) present medical and ethical challenges. In this case report, we describe an infant born at 24 weeks into a toilet by a mother who thought she had miscarried. The EMS providers evaluated the infant as nonviable and placed him in a plastic bag for transport to a local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The ED staff found the infant to have a bradycardic rhythm, initiated resuscitation, and admitted him to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infant died seven days later.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for recommendations in resuscitation of EPIs and discuss the ethics regarding their management in the prehospital setting.  相似文献   

12.
王惠良  肖海鸟  王莉聪  卢赛丹 《护理研究》2007,21(32):2964-2965
[目的]探讨发育支持性护理在早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66例早产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早产儿出生后提供发育支持性护理,对照组早产儿按常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在进奶量、体重、胎粪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在进奶量、体重、胎粪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发育支持性护理可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56例)和常规育儿对照组(56例),同时选择同期正常足月新生儿56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早产儿两组的围产期情况相似,干预组从新生儿时期开始接受早期干预。结果:纠正年龄12、24、36个月时干预组早产儿智力发育指数(MDI)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达到和超过正常新生儿水平,而对照组较正常新生儿组明显落后,且对照组有2例智力低下,干预组无一例智力低下。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有利于防治智力低下。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e rate of premature infant mortality has decreased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with an accompanying decrease in the gestational age of premature infants who survive to hospital discharg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 providers are sometimes called to provide prehospital care for infants born at the edge of viability. Such extremely premature infants (EPIs) present medical and ethical challenges. In this case report, we describe an infant born at 24 weeks into a toilet by a mother who thought she had miscarried. The EMS providers evaluated the infant as nonviable and placed him in a plastic bag for transport to a local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The ED staff found the infant to have a bradycardic rhythm, initiated resuscitation, and admitted him to th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infant died seven days later. We review the literature for recommendations in resuscitation of EPIs and discuss the ethics regarding their management in the prehospital setting.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护理质量改进在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早产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的507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67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实施改进后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在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期间,导管留置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19(12,29)d]长于对照组[16(11,22)d],具有统计学差异(Z=-2.947,P=0.003)。观察组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25%)低于对照组(9.58%),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3.651,P<0.001)。结论:建立PICC专业管理小组,细化置管关键环节,加强感控管理等措施,可明显减少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并有效提升早产儿肠外营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陆秋阳  金菊英 《全科护理》2021,19(3):349-351
目的:观察间接式母亲心音与语音乐律输入法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重症新生儿监护室的80例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间接式母亲心音与语音乐律输入法干预,干预前后对两组早产儿睡眠时间、体重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干预后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体重重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接式母亲心音与语音乐律输入法对早产儿进行干预可明显增加睡眠时间,促进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7.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追踪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早产儿从新生儿期开始实施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就医新乡市中心医院儿科新生儿室的早产儿83例,按照父母自愿的原则,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常规育儿组40例,干预组早产儿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按摩,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治疗至2岁,常规育儿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治疗。并设同期在我院产科出生的足月顺产儿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婴儿均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分别进行体格(即身长、体重、头围)的测量和智能测试。结果:体格发育6,12,24月龄时,干预组快于常规育儿组(P〈0.05),干预组与足月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组6月龄CDCC智力发育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12月龄时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月龄时高于对照组(P〈0.05)。6月龄、12月龄时干预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月龄时干预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精神发育迟缓、脑瘫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育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明显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早产新生儿出院后视网膜复查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70例早产新生儿及家属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实验组90例,对照组患儿家属采用一般护理方法,实验组患儿家属加强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知识了解程度及早产新生儿出院后视网膜复查依从性。结果:实验组患儿家属对视网膜病知识了解程度较好,平均(87.95±7.38)分,复查率为87.78%;对照组知识了解为(65.74±7.29)分,复查率为43.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质临床护理干预能提高早产儿视网膜复查的依从性,对避免此疾病的发生和致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附152例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育支持护理模式对住院早产儿近期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1月~2006年8月住院的79例早产儿作为发育支持组,2004年11月~2005年8月住院的73例早产儿作为常规护理组。发育支持护理措施参照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通用新生儿手册,常规护理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分别比较两组患儿呼吸暂停发生率、输液天数、感染发生率以及住院日等。结果:住院期间发育支持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感染发生率及极低出生体重儿(<1500g组)和低出生体重儿(1500~2500g)输液天数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发育支持护理模式对早产儿近期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可以缩短患儿平均输液天数,减少呼吸暂停、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母亲心音联合话音刺激与音乐疗法两种听觉刺激方式对NICU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早产儿90例,按随机化数字表分为对照组、音乐疗法组和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音乐疗法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播放音乐,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播放母亲心音联合话音的声音刺激,2次/d,持续14 d。比较3组早产儿在出生时、干预7 d和14 d的体格发育指标、体格生长速率、喂养奶量和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的情况。结果:3组早产儿干预前后身长、头围、上臂围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3组早产儿体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和14 d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体质量显著高于音乐疗法组和对照组(P<0.05),音乐疗法组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早产儿体质量增长速率快于音乐疗法组和对照组(P<0.05),音乐疗法组体质量增长速率快于对照组(P<0.05);3组早产儿身长、头围、上臂围的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日均喂养奶量为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音乐疗法组>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日均喂养奶量为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音乐疗法组>对照组,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心音+话音刺激组较音乐疗法组和对照组更快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P<0.05),且音乐疗法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亲心音联合话音刺激与音乐疗法相比,能增加住院期间的喂养奶量,更快缩短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提高体质量增长速率,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