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GLP-2R及PepT1蛋白在新生儿期小肠造瘘患儿肠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为患儿制定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我院手术患儿资料,分为肠造瘘组(A1组,n=21)、肠造瘘同期对照组(A2组,n=20)、肠造瘘关闭组(B1组,n=18)及肠造瘘关闭同期对照组(B2组,n=10),HE染色后测量小肠绒毛的高度及中段直径,计算绒毛表面积;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肠组织GLP-2R及PepT1表达.结果 A1、A2组平均年龄分别为(18.19±16.76)d和(17.55±23.29)d,B1、B2组分别为(107.67±53.65)d和(105.30±35.17)d.新生儿期小肠造瘘患儿以NEC、胎粪性腹膜炎、肠穿孔等肠道炎症疾病为主(76.19%).相同年龄比较(A1组比A2组及B1组比B2组),肠绒毛高度及表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年龄增长,肠绒毛高度、表面积均有增加,即A1组比B1组及A2组比B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期造瘘组至关造瘘时肠绒毛高度增加了29.27%,肠绒毛表面积增加了56.32%.小肠组织中GLP-2R和PepT1蛋白表达在新生儿期小肠造瘘组(A1组)均低于对照组(A2组)(P=0.036及P=0.024);至造瘘关闭时与对照组比较(B1组比B2组),两蛋白表达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559及P=0.112);随年龄增长,GLP-2R和PepT1蛋白表达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期造瘘组至关造瘘时GLP-2R与PepT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增加了54.44%和56.20%.对照组则分别增加了34.37%及40.93%.结论 新生儿小肠造瘘时肠组织内GLP-2R和PepT1表达量略低,随年龄增长至关造瘘时,能达到未造瘘患儿水平.年龄越大,小肠组织内GLP-2R和PepT1表达量越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致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时血浆脑钠钛(BNP)浓度的变化与急性心衰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 d~26个月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心衰患儿18例(A组),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炎未并发心衰患儿20例(B组),健康儿童20例(C组),检测血浆BNP水平,同时测定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内径缩短率(FS).结果 A组患儿BNP水平为(727±153)pg/ml,明显高于B组[(37±13)pg/ml]及C组[(21±17)pg/ml](P<0.05),LVEF及FS值明显低于B组及C组(P<0.05).B组和C组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可作为早期诊断RSV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并发心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奥曲肽在婴幼儿心胸术后乳糜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1年11月间心胸手术后并发乳糜胸15例临床资料,15例分为对照组(9例)和奥曲肽组(6例),两组病例的年龄、体重、术后发生乳糜胸时间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糜胸的诊断标准一致.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中乳糜胸引流量的变化、治愈时间等数据.两组的数据用均数及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照组胸引流量在治疗后72 h[(214.4±130.2) ml/d]、1周[(155.5±86.7) ml/d]较治疗前[(256.6±125.2) ml/d]明显减少(t=5.041,4.623;P=0.001,0.002).对照组胸引流量治疗后2周[(142.3±120.3)ml/d]、3周[(139.4±113.4) ml/d]较治疗前无明显减少(t=2.099,1.745;P=0.069,0.119).对照组有3例保守治疗无效,其中2例手术治疗,1例死亡.奥曲肽组6例保守治疗成功.胸引流量在治疗后72 h[(88.3±22.2) ml/d]、1周[(51.2±16.7) ml/d]、2周[(19.3±6.05)ml/d]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5.227,5.549,6.638;P=0.003,0.003,0.002).两组胸引流量在治疗72 h、1周、2周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3,2.900,2.412;P=0.029,0.012,0.031).两组保守治愈病例术后痊愈时间[对照组(32.8±0.75)d;奥曲肽组(25.2±1.7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28).结论 奥曲肽的使用能明显促进婴幼儿术后乳糜胸恢复,应积极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管理对儿童肺炎的管理效果.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二病房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住院并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资料,根据是否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分为路径管理组(405例,年龄1个月~15岁)和非路径管理组(503例,年龄1个月~11岁),评价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临床疗效以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 路径管理组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6.1±1.6)d、(6.2±1.5)d,非路径管理组为(7.2±1.9)d、(7.3±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两组支原体肺炎患儿住院天数[(6.9±1.8)d vs.(7.7±2.5)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98);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支原体肺炎三个病种检验费路径管理组较非路径管理组稍高,其余各费用均较非路径管理组低.路径管理组和非路径管理组中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和支原体肺炎总费用分别为(4609±1225)元vs.(5629±1813)元、(5006±1250)元vs.(5686±1337)元、(4946±1259)元vs.(6488±3032)元,路径管理组均低于非路径管理组(P<0.05).抗生素使用率[(70.9%vs.99.4%)、(45.7%vs.93.4%)、(96.2%vs.100.0%)]路径管理组均低于非路径管理组(P<0.05).抗生素使用天数、联用情况及抗生素使用级别在路径管理组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临床疗效及30 d内同一疾病非计划再入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路径管理在规范医疗行为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避免了过度用药、检查及治疗,特别是在抗生素管理方面突显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iNO)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机体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新生儿科病房的55例MAS患儿随机分为机械通气+iNO组(A组,n=25)、机械通气组(B组,n=30),并选择我院同期的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C组,n=30).iNO前A、B组均接受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机械通气及静脉滴注抗生素等一般治疗.A组于入院后1~2 h给予iNO治疗,分别在0、24、72 h监测各组患儿静脉血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三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随着NO吸入.A组SOD、T-AOC渐增高,MDA含量降低(P<0.05).B组SOD在24 h降低,而在72 h呈增高改变,MDA含量变化与之相反,T-AOC呈渐增高改变(P<0.05).A组机械通气时间及氧暴露时间分别为(77.38±13.97)h与(158.70±47.23)h,明显低于B组[(104.27±10.53)h与(202.15±61.92)h],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患儿病死率及气漏、肺出血、颅内出血(Ⅱ~Ⅳ级)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iNO可减少机械通气及氧暴露时间.MAS患儿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氧化-抗氧化失衡,iNO多显示抗氧化活性,有助于机体氧化-抗氧化平衡的调节,对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80例早产儿(胎龄29~36周;出生体质量1 000~2 000 g)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二组患儿均予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24 h内开始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0.5 g/次,2次/d.观察出生28 d二组患儿体质量、头围、身长和体质量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所需时间,监测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结果 新生儿期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7.5%,对照组为52.5%,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X2=5.208 3 P<0.05);过渡到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治疗组为(12.1±2.45)d,对照组为(16.8±8.78)d,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3.26 P<0.01);治疗组新生儿期头围、身长、体质量增长速度[(0.65±0.1)cm/周、(0.8±0.15)cm/周、(22.3±2.56)g/d]较对照组[(0.6±0.11)cm/周、(0.7±0.16)cm/周、(16.1±1.32)g/d]均明显增快(t=2.12P<0.05;t=2.88 P<0.05;t=13.61 P<0.01),体质量恢复至出生时所需时间[(5.2±1.13)d]亦较对照组[(9.8±3.16)d]明显缩短(t=8.67 P<0.01).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吸入小剂量一氧化氮(NO)对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氧合功能、气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55例机械通气的MAS患儿,随机分为A组(机械通气+NO吸入治疗组)和B组(机械通气组),于治疗起始时(0 h)、治疗后24、72 h监测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以及肺动脉压(PAP)的变化.取静脉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测定细胞因子IL-8、IL-10的含量.结果 A组患儿在吸入NO[(10~20)×10-6]后OI、PAP逐渐下降(P<0.05),a/APO2逐渐上升(P<0.05).A组机械通气时间[(77.38±13.97) h]明显低于B组[(104.27±10.53) h](P<0.05).A组氧暴露时间[(158.70±47.23) h]明显少于B组[(202.15±61.92) h](P<0.05).A组平均住院天数[(13.24±3.62) d]也明显低于B组[(16.81±3.43) d](P<0.05).但是两组间病死率及气漏、肺出血、颅内出血(Ⅱ~Ⅳ级)的发病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8水平于应用NO后24 h逐渐下降,IL-10水平逐渐增高,两者应用NO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吸入NO作为治疗重症MAS的一种特殊疗法,具有降低PAP、改善氧合状态、缩短通气时间的作用.吸入NO可能在整体上调节MAS所致的肺部炎症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对宫内感染早产鼠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B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37只Wistar母鼠于孕16d、17d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或相同剂量的9g·L-1盐水,将LPS组母鼠早产仔鼠(<孕22d)于出生第7天分别予头皮位点注射VitB1、VitB12(A组)或丰富的环境干预(B组)或不做干预(C组);各组仔鼠于出生7d、25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测脑组织MBP、GFAP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 7日龄LPS组早产仔鼠脑组织MBP蛋白表达(112.00±9.27)明显低于9g·L-1盐水组(124.26±9.40)(P<0.01),大脑皮质及海马齿状回GFAP阳性细胞数目(39.45±4.70;22.55±3.91)明显高于9g·L-1盐水组(34.36±3.72;18.82±3.25)(Pa<0.05);25日龄仔鼠中,脑组织MBP表达A组(138.79±9.21)高于C组(128.44±12.99)(P<0.01),B组(141.53±13.11)高于C组(P<0.01),GFAP阳性细胞数目大脑皮质B组(45.50±6.54)低于C组(51.42±6.99)(P<0.01),A组(46.70±5.61)低于C组(P<0.05),海马齿状回B组(35.35±3.70)低于C组(38.79±5.56)(P<0.05);悬吊试验得分,A组(3.65±0.22)分、B组(3.60±0.21)分高于C组(2.70±0.21)分(Pa<0.01);旷野试验中的得分,A组得分[(11.20±1.96)分]及B组得分[(10.80±1.96)分]均高于C组[(9.10±1.33)分](Pa<0.01),斜坡试验中B组试验时间[(2.19±0.74)s]最短,A组所用时间[(2.30±0.71)s]明显短于C组[(3.07±0.85)s](P<0.01).结论 宫内感染可诱发孕鼠早产并引起脑组织损伤;头皮位点药物注射可增加大鼠脑组织MBP的表达及抑制GFAP的过度表达,并改善宫内感染早产仔鼠的神经行为.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182例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确诊为新生儿肺炎的患儿709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RSV抗原,根据检测结果分为RSV阳性组和RSV阴性组,对2组患儿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RSV阳性182例,RSV检出高峰期为10月份一次年2月份.2.RSV阳性组:日龄≤7 d者占17.0%(31/182例),明显低于阴性组[26.0%(137/527例)](x2=6.011,P=0.014);母乳喂养占40.7%(74/182例),明显低于阴性组[49.1%(259/527例)](x2=3.912,P=0.048).3.RSV阳性组较RSV阴性组显著增多的临床表现:咳嗽(x2=86.957,P=0.000)、肺部中细湿啰音(x2=17.504,P=0.000)及哮鸣音(x2=25.293,P=0.000).4.RSV与细菌混合感染113例(62.1%),合并感染的常见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8例(15.4%),肺炎克雷伯菌25例(13.7%),金黄色葡萄球菌23例(12.6%),与RSV阴性组病原菌构成相似.5.RSV阳性组需氧疗的患儿占22.0%(40/182例),明显高于阴性组[9.3%(49/527例)](x2=19.815,P=0.000);治愈好转出院的RSV阳性组患儿住院时间[(12.8±4.9)d,n=81]明显长于阴性组[(11.4±4.9)d,n=236](t =2.214,P =0.028).结论 RSV是重庆地区秋冬季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之一.新生儿的RSV易感性与特应性体质可能存在关联,母乳喂养可减少新生儿感染RSV的风险.RSV肺炎常合并细菌感染,此类患儿宜给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痰炎性细胞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影响.方法 哮喘患儿22例随机分为吸入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治疗组(A组)和沙丁胺醇治疗组(B组),以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C组).检测各组痰中谷胱甘肽(GSH)、总GSH和γ-GCS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痰涂片细胞中γ-GCS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痰细胞中γ-GCS重链(γ-GCS-h) mRNA表达.结果 1.A组治疗后,总GSH[(1.08±0.14) μmol/L]、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0.37±0.09) μmol/L]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a<0.01),A组和B组治疗前痰GSH/GSSG(0.28±0.02,0.25±0.08)与C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a<0.05).2.A组治疗后γ-GCS蛋白表达[(40.8±3.1)%]及γ-GCS活性(U值)(5±2)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a<0.01).3.RT-PCR显示A组和B组治疗前痰细胞γ-GCS-h mRNA(0.65±0.04,0.59±0.03)表达较C组均显著增加(Pa<0.01),而A组治疗后γ-GCS mRNA表达(0.10±0.02)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4.痰炎性细胞中总GSH、GSSG与γ-GCS-mRNA、γ-GCS蛋白表达及γ-GCS的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r=0.781,0.763,0.756; 0.899,0.901,0.805 Pa<0.01);GSH/GSSG与γ-GCS-mRNA、γ-GCS蛋白表达及γ-GCS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r=-0.853,-0.827,-0.836 Pa<0.01);γ-GCS-h mRNA、γ-GCS蛋白表达及γ-GCS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r=0.812,0.832,0.845 Pa<0.01).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能抑制哮喘患儿痰细胞中γ-GCS-h mRNA、γ-GCS蛋白质表达及γ-GCS活性,与糖皮质激素减轻哮喘患儿肺内炎性细胞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儿童肱骨干骨折弹性钉固定术中使用克氏针辅助复位,并与手法复位弹性钉固定进行对比,以明确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41例儿童肱骨干骨折患儿,分别采用克氏针辅助复位弹性钉治疗(20例,A组)、手法复位弹性钉治疗(21例,B组).A组男11例,女9例,年龄(8.82±3.12)岁;B组男13例,女8例,年龄(9.09±2.78)岁.观察并比较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放射次数、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功能评分等.结果 A组所有病例均获得闭合复位,B组成功闭合复位16例,5例行切开复位,两组闭合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35.5±4.60) min、照射次数(10.21±3.53)次,B组手术时间(47.5±7.00)min,照射次数(14.70±5.02)次,两组在手术时间及照射次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3).A组骨折愈合时间(7.32±1.03)周、住院时间(6.54±1.21)d,B组折愈合时间(7.64±0.88)周,住院时间(6.94±1.53)d,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1、P=0.387);B组发生2例桡神经损伤,1例创口感染,A组则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06);两组功能评分分别为(91.2±3.1)分、(90.1±5.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结论 相对于手法复位,儿童肱骨干骨折弹性钉固定术中使用克氏针辅助闭合复位能提高复位成功率,并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射线照射,且不影响术后疗效,临床上可适当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式肠造口引流装置应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手术治疗中的安全性与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45例需行肠造瘘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急诊或亚急诊剖腹探查术进行治疗,术中均实施了暂时性肠造瘘手术,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45例受试者分为传统组(n=27)和改良组(n=18),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中均在造瘘口的近端采用由包皮环和避孕套组合而成的肠造瘘引流装置,传统组近端造瘘肠管不作处理。对比两组患儿术中出血量、非计划再次手术例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4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改良组18例,无一例死亡;传统组27例,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改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为(89.50±16.73)min,传统组手术时间为(86.07±17.2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无一例并发症,传统组术后14例出现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9.89±4.54)d,传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24.73±11.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非计划再次手术1例,传统组非计划再次手术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肠造口引流装置应用于新生儿肠造瘘手术可有效降低肠造瘘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具有操作简单、术后外形美观、护理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切除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行腹腔镜下肾上腺区肿瘤切除,且病理结果为节细胞神经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15例患儿(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在同一时间段内以患儿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术前肿瘤临床分期、术后病理结果为配对条件,在我院行开放性手术切除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患儿中进行抽选,与腹腔镜组1∶1配对,共13例成功配对(开放组),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腹腔镜组术后中位瘤床引流量为(40 ml)少于开放组(78 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腹腔镜组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140 min vs 80 min)、术中出血量(20 ml vs 30 ml)、术后置管天数(3 d vs4 d)、术后恢复进食时间(24 h vs23 h)及术后住院日(7 dvs7 d)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有1例出现术后电解质紊乱,予对症补充电解质后得到及时纠正;1例发生淋巴瘘,通过增加留置引流管时间,充分引流后治愈出院.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2%和69.9%,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7%和8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切除儿童肾上腺区神经源性肿瘤安全可行,且术中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开放性手术小,远期效果与开放性手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产前诊断、多学科会诊(MDT)及序贯治疗在降低新生儿梨状窝囊肿(PSC)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改善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2月至2016年4月,对16例新生儿PSC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及随访.根据患儿产前有无接受产前诊断、多学科会诊及序贯治疗,将16例患儿分为产前诊断组(n=8)及产后诊断组(n=8).比较两组患儿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手术期处理及预后、随访结局.结果 16例患儿均存活,无死亡病例.产前诊断组中,1例(12.5%)患儿因肿物感染肿大、压迫气道需穿刺减压;产后诊断组中,7例(87.5%)因术前有气道压迫需穿刺减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产前诊断组术前无患儿需气管插管辅助通气,产后诊断组有2例(25%)需气管插管辅助通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产前诊断组患儿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11.50±13.88)h较产后诊断组(100.71±80.04)h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9).产后诊断组总病程为(44.00±16.90)d较产前诊断组(19.63±4.41)d明显延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术后随访3~62个月,平均22.16个月,产前诊断组暂无复发病例,产后诊断组有1例.结论 产前诊断、多学科会诊及序贯治疗可以降低新生儿梨状窝囊肿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缩短总病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下肢牵引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闭合复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国南方7家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治疗的DDH患儿的临床资料.共有302例(333髋)符合纳入标准,其中,男40例,女262例;单侧271例,双侧31例.平均年龄(16.5±5.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8.0±18.0)个月.牵引组227例,非牵引组75例.比较两组患儿Tonnis分度、再脱位发生率、股骨头坏死(AVN)、末次随访髋臼指数(AI)、中心边缘角(CE角)和Severin影像学分级.结果 非牵引组平均住院时间(5.1±2.6)d,显著短于牵引组(16.2±7.5)d(P<0.001).术前牵引组的平均Tonnis分度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1).333髋中有23髋(6.9%)出现再脱位,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8.7%,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为1.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在Tonnis Ⅱ度的患儿中,牵引组和非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onnis Ⅲ~Ⅳ度的患儿中,牵引组的再脱位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牵引组(P=0.027).牵引组AVN发生率为17.4%,非牵引组AVN发生率为26.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3).同样,根据Tonnis分型分别比较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VN发生率,结果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牵引和非牵引组之间AVN的分型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76).牵引组和非牵引组之间的AI值和CE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Severin影像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9).结论 牵引不能降低DDH闭合复位术后再脱位的发生率,不能减少AVN的发生率,也不能改善DDH闭合复位的最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肠切除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致肠切除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新生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为肠管嵌顿.将其分为行肠切除患儿(6例,肠切除组)和未行肠切除患儿(20例,未行肠切除组),比较其差异,探讨新生儿嵌顿疝肠切除的可能高危因素.结果 肠切除组,男5例(83.33%),女1例(16.67%);腹胀6例(100%),便血3例(50%);右侧嵌顿5例(83.33%),左侧嵌顿1例(16.67%);嵌顿时间(20.33±4.59)h;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为(1.92±0.65)h.未行肠切除组,男9例(45%),女11例(55%);腹胀7例(35%),便血1例(5%);右侧嵌顿5例(25%),左侧嵌顿15例(75%);嵌顿时间(10.05±6.17)h;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为(4.30±0.53)h.两组在性别、腹胀、便血、发生部位、嵌顿时间、入院至急诊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随访时间(36.55±19.97)个月,肠切除组失访1例,未行肠切除组无失访.肠切除组术后出现睾丸萎缩1例(20%),未行肠切除组出现1例(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男新生儿发病时间>20 h、右侧嵌顿是新生儿嵌顿疝肠切除可能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嵌顿疝肠切除者术后更易发生睾丸萎缩.识别高危因素、提高观察警惕性,将有利于高危患儿的早期筛选与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丝线悬吊肝外胆道系统在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腹腔镜治疗的52例小儿胆总管囊肿病例的临床资料.按是否采用丝线悬吊肝外胆道系统分为两组:A组14例,采用传统4 Trocar技术(未采用丝线悬吊),由3人完成手术;B组38例,采用3 Trocar并丝线悬吊肝外胆道系统,由2人完成手术.丝线悬吊部位分别为:肝圆韧带、胆囊窝和胆总管囊肿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并总结丝线悬吊的应用体会.结果 A组手术时间(437±45) min,出血量(15±5)ml,住院时间(14±4)d;B组手术时间(301±41) min,出血量(10±4)ml,住院时间(13±5)d.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中2例因术中助手暴露推挤,导致十二指肠浆肌层损伤,即刻缝补后愈合;两组各有1例胆漏,经引流等保守治疗自愈;余未见其他手术并发症.B组由于采用丝线悬吊技术,除了减少1个Trocar和手术助手外,更有助于保持稳定的术野暴露.结论 丝线悬吊肝外胆道系统在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根治术中是可行的.与4Trocar技术比较,减少了手术时间和Trocar的使用,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但需要由腹腔镜操作经验丰富的术者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儿童先天性腹内疝(congenital internal hernias,CIH)是较为少见的疾病.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儿童先天性腹内疝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3月至2015年7月间收治的44例先天性腹内疝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44例患儿被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腹内疝.其中男24例,女孩20例,男女比例为1.2∶1.患儿的发病年龄为22 h至13岁,平均3.9岁.小于1岁患儿腹内疝共19例,占总例数的43.2%,其中新生儿病例9例占总例数的20.5%.根据手术所见将44例患儿分为3组:十二指肠旁疝(paraduodenal hernia,PH)组2例,肠系膜裂孔疝(transmesenteric hernia,TH)组34例,腹腔内先天性索带所致内疝(hernia due to congenital liga-ment,CLH)组8例.十二指肠旁疝患儿的发病年龄为11.9岁,显著大于肠系膜裂孔疝组3.35岁(P=0.005)和先天性索带致内疝组4.05岁(P=0.009).腹内疝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n=31,70.4%)、呕吐(n=35,79.5%)、血便(n=3,6.8%)、腹泻(n=2,4.5%)等;每个临床症状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有31例患儿接受腹部B型超声检查,其中21(67.7%)例患儿术前超声明确诊断内疝.手术中发现33(75.0%)例患儿有肠管坏死,TH组88.2% (30/34)的患儿疝人肠管坏死,显著高于PH组(0/2,P=0.024)和CLH组(1/8,P<0.001).结论 儿童先天性腹内疝是临床上一种少见的疾病.尽管术前很难明确诊断,但及时的手术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2~6岁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一期行切开复位+ Salter骨盆截骨+股骨近端截骨术的联合手术方法的临床和影像学的随访结果,探讨2~3岁行一期联合手术是否会增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N)的风险.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一期行切开复位+ Salter骨盆截骨+股骨截骨术的联合手术,年龄在2~6岁之间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共31例(45髋),进行临床功能和影像学的随访研究.所有患儿按照手术时的年龄分为两组,1组为≤3岁(28髋),2组为>3岁(17髋).根据T(o)nnis分型,Ⅲ型30髋(1组21髋,2组9髋),Ⅳ型15髋(1组7髋,2组8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级评价采用Kalamchi-MacEwen分型,临床功能结果采用McKay评分标准.结果 患儿手术时平均年龄为(37.22±11.60)个月.术后随访(5.93±0.76)年.最终随访时拍摄的骨盆X线正位片,采用Kalamchi-MacEwen分型判定未发生AVN共31髋(68.2%),发生AVN共14髋(31.1%).1组共19(67.9%)髋未发生AVN,共9髋(32.1%)发生AVN.2组分别为12髋(70.6%)和5髋(29.4%),两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560).在1组发生AVN的患儿中,Ⅰ型4髋(44.4%),Ⅱ型1髋(11.1%)Ⅲ型3髋(33.3%),Ⅳ型1髋(11.1%),2组分别为Ⅰ型3髋(60%),Ⅱ型1髋(20%),Ⅲ型0,Ⅳ型1髋(20%).根据McK-ay评分系统,优秀33髋(73.3%),良好7髋(1 5.6%),一般4髋(8.9%),差1髋(2.2%).两者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944).所有45髋中,只有1例出现半脱位行二次手术,再手术的发生率为2.22%.结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儿童在2~6岁时行一期联合手术长期随访的临床功能和影像学结果是满意的.儿童在2~3岁时行一期联合手术并没有显著增加AVN的发生,并获得良好的髋关节临床功能.这说明2~3岁时行一期联合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