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硅酸钠分解白钨矿的问题,对Ca-Si-W-H2O体系进行了热力学平衡分析,获得了一系列平衡关系图。理论分析表明,白钨矿可被硅酸钠分解,随着pH值升高,分解固相产物依次为CaSiO3和Ca3Si2O7。在低pH值的CaSiO3稳定区,白钨矿被硅酸钠分解,但溶液中钨浓度较低;在高pH值的Ca3Si2O7稳定区,氢氧化钠也参与了分解反应,钨浓度随pH值上升迅速增加。因此,硅酸钠分解白钨矿时可添加适量的氢氧化钠,以提高钨矿分解效果。分解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实际分解效果变化的趋势与热力学分析一致。硅酸钠用量是影响浸出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提高试剂浓度或添加氢氧化钠,能进一步提高钨的浸出率。对于WO3质量分数为55.0%白钨矿,在分解温度为180℃,分解时间为4 h,体系中硅与钨、氢氧根与钨、水与钨的摩尔比分别为2.0、0.5、35.3的条件下,钨的浸出率为96.9%。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硫磷混酸分解黑钨矿浸出过程中的动力学过程,考察搅拌速度、矿物粒度、反应温度、硫酸浓度和磷酸浓度对黑钨矿浸出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钨矿在该体系中的浸出过程可用Avrami方程描述,其模型特征参数为0.83,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67.54 kJ/mol,属化学反应控制,建立硫磷混酸浸出黑钨矿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3.
碳酸钠分解白钨矿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热力学计算,绘制了25℃下白钨矿在总碳浓度为1mol/LNa2CO3溶液中各主要溶解组分的lgc-pH图,以及白钨矿在不同总碳浓度下Na2CO3溶液中CO3^2-和WO4^2-的lgc-pH图。利用这些热力学平衡图对Na2CO3分解白钨矿的工艺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溶液中CO3^2-浓度直接影响白钨矿分解,而当碱度较低时,Na2CO3将水解生成HCO3^-,从而降低CO3^2-浓度,进而降低白钨矿的分解率;故在工业实践中,为使钨最大限度地转入溶液,除了保证足够的Na2CO3用量,还必需添加NaOH以维持一定碱度。利用热力学分析所得结论,重新解释了前人的实验现象,认为以过多的NaOH代替Na2CO3造成钨浸出率回落的原因在于,溶液中CO3^2-浓度的较大幅度下降,而不是钨矿中脉石分解所引起的Na2CO3消耗。  相似文献   

4.
针对植酸盐分解白钨矿的问题,绘制了298 K温度下Ca-Phy-W-H_(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阐明了体系中各物质的优势区域、重要组分随pH值和游离植酸总浓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植酸盐分解白钨矿的可行性及热力学条件。理论分析表明,植酸盐可有效分解白钨矿,随着pH值的升高,稳定生成的固相产物依次为H_(2)WO_(4)、CaWO_(4)和Ca_(6)Phy。当体系pH>7.5后,Ca^(2+)与Phy^(12−)的结合作用急剧增强,导致游离浓度迅速上升,在pH>10之后趋于平缓,此时固相分解产物为Ca_(6)Phy。溶液中维持较低浓度的游离植酸即可实现白钨矿的分解,同时提高溶液的pH可促进白钨矿的分解。  相似文献   

5.
试样用王水溶解,蒸发至体积约2mL,盐酸提取,在pH=1时,正硅酸与钼酸铵形成硅钼杂多酸,草硫混酸消除磷、砷等干扰元素,抗坏血酸还原硅钼杂多酸为硅钼蓝,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稀土系贮氢合金中硅的方法。方法用于稀土系贮氢合金中硅的测定,硅的检测范围为0.005 0%~0.50%,检出限为0.000 50%,检测下限为0.005 0%(质量分数)。方法中用低、中、高三个样品涵盖硅的检测范围,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1)分别为2.04%(低),3.81%(中)、2.08%(高)。加标回收率为97.26%~102.02%。按实验方法对稀土系贮氢合金实际系列样品(K8A、TL8A、TB7A、H3A、F2A)进行分析,结果与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针对含钒酸浸液中钒的有效提取问题,研究了298 K时磷-硫-钒-水溶液酸性体系中钒的提取热力学分析过程。结果表明,在 P(V)-V(V)-H2O酸性溶液体系中,pH=1~4时VO2+首先转变为磷钒杂多酸阴离子,pH=4~7时磷钒杂多酸阴离子转变为同多酸阴离子;在S(VI)-V(V)-H2O酸性溶液体系中,pH=0~1时钒主要以VO2+和 VO2SO4-形式存在,pH=2~6时钒逐渐转变为同多酸阴离子;在P(V)-S(VI)-V(V)-H2O酸性溶液体系中,pH=1~3 时VO2+和 VO2SO4-逐渐转变为磷钒杂多酸阴离子,当pΗ=2时ΣPV14(所有磷钒杂多酸阴离子之和)的摩尔分数最大为88.55%;pH=4~6 时,磷钒杂多酸阴离子消失并逐渐转变为同多酸阴离子,当pΗ=5时ΣV10(所有同多酸阴离子之和)的摩尔分数最大为100.00%。  相似文献   

7.
包头混合稀土精矿络合浸出分离稀土后的废液中含有大量的铝离子,经过特殊的工艺技术能够将废水中大量的铝合成冰晶石,但该冰晶石中的硅含量超标,发现采用硫酸-氢氟酸-盐酸的混酸可以有效地脱除冰晶石中硅的化合物。确定以下优化的脱硅条件:硫酸浓度0.4 mol/L、氢氟酸浓度0.8 mol/L、盐酸浓度0.4 mol/L、反应时间90 min、反应温度80℃、液固比5:1;在该条件下硅的脱除率达到74.24%,除硅后冰晶石中硅的含量为0.23%,达到冰晶石国家标准要求。XRD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硅和杂质已经被脱除;SEM测试结果表明混酸法脱除冰晶石中硅的过程中使冰晶石分散性变好,而冰晶石本身的化学结构并没有被破坏。  相似文献   

8.
针对酸浸液钒铁分离的难题,绘制298 K时V(Ⅴ)-Fe(Ⅲ)-S(Ⅵ)-H2O系中存在的各种离子随pH以及浓度变化的热力学平衡图,全面分析钒、铁物种随pH和钒、铁、硫浓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钒铁分离方法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强酸条件(?1相似文献   

9.
通过计算,绘制了25℃时Mg2+-3-4PO -+4NH -H2O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图,并对钨酸盐溶液除磷过程进行系统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磷酸镁盐法除磷时,溶液中游离总镁浓度从0.01 mol/L增加到1.0 mol/L,对应的最佳理论除磷pH值从9.8降到8.8,而溶液中残留的总磷含量基本维持在4.0×10^-6 mol/L;随着溶液pH值的升高,体系中稳定存在的沉淀组分依次为 MgHPO4、Mg3(PO4)2和 Mg3(PO4)2+Mg(OH)2。当采用磷酸铵镁法除磷时,增大溶液游离总氨浓度有利于除磷,而增大游离总镁量对除磷深度基本无影响。计算所得除磷的最佳 pH值为9-10;当游离总氨浓度为5.0 mol/L时,溶液中残留的总磷为1.4×10^-7 mol/L。以自制的钨酸铵溶液(WO350 g/L,P 13 g/L)为原料,采用磷酸铵镁盐法除磷以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氯化镁的加入量为理论量的1.1时,除磷的最佳pH值为9.5,与热力学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轻设备腐蚀,降低酸浸液中氯的含量及提高磷的含量,研究了磷钾伴生矿中的钾在HCl-H_3PO_4混酸溶液中的浸出动力学。考察了盐酸的质量分数、固液比、物料比(CaF_2添加量(g)与磷钾伴生矿质量(g)比)、浸出温度等几个因素对钾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95°C、盐酸浓度10%、浸出时间6 h、固液比1:6、物料比0.1的优化工艺条件下,钾浸出率可达86%以上。同时建立了基于经典缩合模型的半经验动力学模型,并用该模型成功地模拟了钾的浸出过程。结果表明:在65~95°C范围内,钾浸出过程属于内扩散控制步骤,表观活化能为54.67 kJ/mol。  相似文献   

11.
用混酸分光光度测定铱已有不少研究。尽管所用混酸成分不一,但均使用铱同混酸一起加热产生的紫红或蓝紫色作为测定形式。文献用高氯酸、硫酸和磷酸的混合物作混酸,其优点是既可测定氯络合物形式的也可测定硫酸盐形式的铱,缺点是“如果待测溶液中含有硫酸,其浓度必须计入计划加入的混酸之内”,其次是等量铑即  相似文献   

12.
在离子型稀土浸出液氧化钙沉淀过程中,硫酸根会参与反应产生碱式硫酸稀土,使所得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硫酸根含量过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竞争配位除硫的思路提出采用丙二酸钠对氧化钙沉淀富集物进行搅洗以除去其中的硫酸根,在搅洗反应温度45℃,搅洗时间10 min,丙二酸钠溶液浓度0.10mol/L、体积30 mL的条件下,获得了稀土纯度为91.36%、硫酸根含量为3.02%(质量分数)的混合稀土氧化物。通过对反应过程的质量衡算和TG-DSC、XRD、FI-IR等测试表征,确定了在搅洗过程中丙二酸根与碱式硫酸稀土中的硫酸根以摩尔比1:1竞争配位。丙二酸根的引入可有效降低硫酸根含量,但是其搅洗循环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磷在钢铁中被认为是有害元素.钢铁中磷化物非常硬,易发生冷脆,从而影响钢铁的塑性、韧性和抗冲击性能. 钢铁中磷通常由原料带入.在球铁生产中常用的稀土球化剂,是磷的来源之一,由于其制造过程中的铁合金原料以及生铁等质量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带入磷,从而有可能影响到球铁的质量.本文参照铁合金中磷的测量方法[1],研究了铋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稀土球化剂中磷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在酸度0.6~1.0 mol/mL条件下,铋、钼、磷形成三元杂多酸,抗坏血酸还原为稳定的蓝色络合物,借此蓝色进行光度法测定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4.
甲酸盐三价铬电镀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解决现有氯化盐体系和硫酸盐体系三价铬电镀存在的问题。方法以甲酸铬为主盐,甲酸铵、尿素和苹果酸为络合剂,通过Hull槽试验和方槽试验,研究铬离子、甲酸铵、尿素、苹果酸的浓度以及镀液pH值、镀液温度、电镀时间等工艺参数对黄铜表面三价铬镀层形貌、沉积速率和光亮范围的影响。结果甲酸铵和尿素分别与Cr3+形成活性络合物,苹果酸具有pH值的缓冲作用。最佳的工艺条件为:Cr3+浓度0.4 mol/L,甲酸铵浓度0.5 mol/L,尿素浓度0.2 mol/L,苹果酸浓度0.05 mol/L,镀液pH值3.5,镀液温度25~30℃。结论该甲酸盐三价铬电镀工艺具有较宽的光亮范围,镀层孔隙率低,光亮致密,沉积速率较高,与铜基体结合良好,结构为混晶态。在室温、电流密度为15 A/dm2的条件下电镀5min,镀铬层厚度即可达到1.78μm,满足装饰性镀铬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将钛铁样品经强氧化剂过氧化钠于高温熔融分解,使铁、钛等生成沉淀与磷、铝分离.分取部分滤液以酚酞为指示剂,用硝酸酸化,在0.8~1.2 mol/L硝酸介质中,加入钼酸铵溶液,使磷生成磷钼杂多酸,用正丁醇-三氯甲烷萃取,以氯化亚锡溶液将磷钼杂多酸还原为磷钼蓝,于波长680 nm处测量其吸光度.当分取的部分滤液用盐酸酸化时,...  相似文献   

16.
陈秋莲 《硬质合金》2013,(5):275-280
本文以钨、钼中掺杂铈、镧元素为研究对象,提出采用混酸(硫酸一硫酸铵)分解样品,柠檬酸、过氧化氢络合钨基体,采用扣除背景方法,消除光谱干扰,选择适宜的分析条件及仪器工作条件,直接用ICP-AES法测定钨、钼中铈、镧0.0050%~2.0%的含量。考察混酸对试样溶解的影响及最佳量的选择,建立酸分解试样一络合基体钨的分解方法,从而避免了钨酸沉淀析出导致待测元素损失。实验结果表明,采用10mL混酸溶解效果较好,通过优选元素分析谱线、扣除背景方法消除基体光谱干扰,确保了方法的可靠性。元素的检出限从5.7~6.8ng/mL,方法用于钨、钼制品中铈、镧元素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41%,回收率在95%以上。测定结果与容量法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对比研究不同萃取体系下硝酸-磷酸混合溶液中钨的萃取-反萃行为,从萃取效率、分相程度及反萃效率等方面考虑选取仲碳伯胺萃取剂N_(1923)作为钨的萃取剂,系统研究N_(1923)对钨的萃取-反萃行为,确定了最佳的萃取/反萃工艺参数。在最优工艺参数下处理配制含有磷钨酸的硝酸-磷酸混合溶液,即在20%N_(1923)(体积分数)+磺化煤油组成的有机相体系、相比1:1、温度20℃、接触时间10 min的条件下,钨萃取率高达99.9%;反萃率条件为:温度50℃、相比2:1、氨水浓度12.5%(质量分数)、接触时间10 min,钨单级反萃率可达93.5%。在优化条件下萃取硝酸-磷酸混合溶液浸出白钨矿的实际料液,钨的萃取率达到99.9%以上,反萃时通过提高相比和氨水浓度的手段,使反萃液中WO_3浓度提高到200g/L以上,反萃率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18.
《轻金属》2021,(6)
本文研究了钼蓝光度法测定铝中间合金中磷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试料用硝酸和盐酸溶解,用高氯酸加热除去盐酸,用高锰酸钾氧化为正磷酸,在0.8~1.2 mol/L的硝酸介质中,正磷酸与钼酸铵形成磷钼杂多酸,用正丁醇-三氯甲烷萃取,再用二氯化锡还原为磷钼蓝,于分光光度计680 nm测量其吸光度。对测定浓度、酸度、萃取剂、显色剂、还原剂、萃取时间、共存元素的干扰及消除等测定条件进行了实验,并选择了最佳条件。实验表明:此方法可测定铝及铝合金中0.0001%~0.050%范围之内的磷,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在选定的条件下进行试料检测,其中RSD6.0%(n=11),加标回收率为97.28%~103.93%,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焙烧氟碳铈矿硫酸浸出稀土的动力学(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硫酸浸出德昌稀土与天青石共伴生矿的焙烧矿过程。考查粒度、搅拌速度、硫酸浓度和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并对稀土的浸出动力学进行分析。在选定的浸出条件下:粒径0.074~0.100mm、硫酸浓度1.5mol/L、液固比8:1、搅拌速度500r/min,稀土浸出反应受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9.977kJ/mol。  相似文献   

20.
LK-C2从废线路板酸性浸出液中萃取回收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LK-C2为萃取剂,从废弃线路板酸性浸出液中选择性萃取回收铜,分别研究杂质阳离子、阴离子、pH值、萃取时间、萃取剂浓度和相比(O/A)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LK-C2从废线路板酸性浸出液中可选择性萃取分离铜,铜/铁分离系数超过2000,溶液中锌和锡几乎不被萃取;随萃取平衡pH值的增大,铜的萃取率升高;随萃取剂在有机相中浓度增加和相比增加,铜回收率增大;阴离子NO3-、SO42-和Cl-对萃取无明显影响。萃取剂每从溶液中萃取1mol铜,将置换2mol氢离子。室温下LK-C2萃取铜的最佳工艺条件:LK-C2体积浓度为15%,相比O/A为1:1,水相初始pH为2.00,萃取时间为10min。在优化条件下,一级萃取率达99.78%;用2.00mol/L硫酸溶液对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经三级逆流反萃,铜的反萃率达到97.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