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痨与伏邪致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现代临床,采用对比的方法找出肺痨与伏邪致病之间的相通点。结果:肺痨的发病类型、病变特点及治法均与伏邪致病一致。结论:从伏邪学说辨治肺痨,有理论及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柯婷 《四川中医》2014,(2):50-52
目的:了解"伏邪内伤"学说在中医脑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该学说的渊源、发展及临床验案举隅,明确"伏邪致病"在中医脑病中的具体体现。结果:"伏邪内伤"理论源于中医经典,其在中医学,尤其是中医脑病学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并指导临床实践。结论:关于"伏邪内伤"学说,在中医脑病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心力衰竭属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易反复、难治愈、预后差,其中医证候、证型变化具有多样性,难于辨证论治。通过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冠心病心衰患者证候进行相关研究后发现冠心病心衰证候与心功能变化、NT-proBNP、心脏超声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结合伏邪致病理论,本文将对"痰瘀伏邪"在冠心病心力衰竭中的重要致病作用和规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卵巢癌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推广和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而中医学自古对情志致病就有系统的记载和论述。我们拟从情志伏邪角度出发,通过结合伏邪理论、“情志伏邪”的致病特点,阐述女性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下形成卵巢癌的机制,并结合脏腑辨证,从肝、脾、肾三脏论治卵巢癌,以期为预防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伏邪理论的阐释,探讨伏邪理论在老年患者多重耐药假单胞菌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查阅古代典籍及现代文献,分析伏邪理论的发病特点,病机以及治疗原则,结合老年患者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的特点,阐释伏邪理论在老年患者耐药菌感染治疗中的指导作用。结果理论研究揭示了中医理论中"伏邪"的致病特点、病机与老年患者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病的相似性,以扶正透邪为治则对目前治疗该病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伏邪理论对临床治疗老年患者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肺炎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含芍药类方在风湿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金匮要略》辨证论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实践,应用芍药类方对风湿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结果:临床观察效果明显,所报道风湿病中几种不同病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对芍药抗风湿的现代药理研究进行了总结,说明白芍总苷具有抗炎、免疫调节、镇痛等作用。结论:应用《金匮要略》含芍药类方治疗风湿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伏邪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发展于金元,成熟于明清。自古以来,伏邪理论在中医典籍中的记述零散欠清晰。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虽然伏邪在理论的系统性方面不比新感,但是其理论价值却自古为大多数医家所认同,且将其理论在临床中进行反复验证,进一步佐证了伏邪为病的真实存在性。对当今而言,其伏而不发的致病特点对阻断诸如慢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等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以及对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所以我们应当对伏邪理论认真梳理,充分发掘。本研究试图从古今论述伏邪的重要文献中对伏邪病因病机特点进行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伏邪理论是中医病因学重要组分,近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伏邪是隐匿的致病邪气,伏痰是其中重要一环。治痰是中医治病的关键。通过参阅"伏痰"相关文献,梳理"伏邪"理论源流,阐释"伏痰"概念及产生机制,探讨"伏痰"与心系疾病发病的相关性,并概述"伏痰"理论在心病中的应用现况,为从"伏痰"角度辨治心系疾病提供思路。参考文献46篇。  相似文献   

9.
以郑钦安“万病一气说”为指导,在整体把握“三焦气化”与“伏邪”致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三焦瘀滞、邪气伏藏”是风湿病发生的病机之一,同时也是导致该类疾病反复发作、治愈难、预后差的重要原因。结合临床应用对风湿病的中医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桥本甲状腺炎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炎性疾病。通过回顾伏邪理论的概念、理论渊源及伏邪的本质、发病条件,从伏邪隐藏、起病隐匿,自我积聚、伺机而作,遗邪内伏、缠绵难愈证实了伏邪致病与桥本甲状腺炎发病的一致性,从而为桥本甲状腺炎从伏邪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伏邪理论在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重视治未病思想、补气扶正法、宣肺透邪法及虫类搜剔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六淫邪气皆可内伏致病,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暑燥火之类的伏气温病发展尤速,而在伏邪致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伏寒""伏湿"学说却销声匿迹。何况现代社会风湿免疫类疾病众多,而这些疾病又多与"寒湿内伏"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证"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在流转中气的同时,运用升散、清上、透表、发汗、散寒、逐风、渗湿等方法,适时透邪是该类疾病的治疗大法。该学说的提出为风湿免疫类疾病及脑瘤等诸多疑难杂病的临床辨治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伏邪理论自提出到明代之前一直是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曾对温病理论的发展与成熟起到至为关键的指导作用。然而随时代变迁,疾病谱漂移,该理论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临床渐趋增多的事实与经验已很难用既有伏邪理论来解释和归纳。既然伏邪理论自有其地位与价值,不能轻率言弃,则如何发展此一理论以期更好揭示病机,指导诊疗成为当今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以“七情伏邪”为例提供发展伏邪理论的一个可能范式,系统阐述七情伏邪学说的主要观点及论证过程,并探讨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见微知著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同时也是中医极为高深的境界。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见微知著”的境界愈发凸显其作用,同时,其内涵也随之扩展,不仅包含中医的四诊,还包含了现代微观诊断。掌握见微知著的手段可以洞悉伏邪,及早地认识和鉴别疾病,并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方案。总之,见微知著在现代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见微知著的渊源及含义、伏邪的认识与伏邪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见微知著在伏邪早识中的运用三个层次来说明见微知著在疾病早识中的运用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武丽鸿  董立均 《光明中医》2008,23(10):1439-1440
伏邪学说是温病学病因与发病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因致病学说不同的是:伏邪不是自然界或人体内本身存在的病因,而是因为基于温病是外感病,而且某些类型温病的发病治疗,无法用外感六淫邪气致病所解释的困境,根据《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某些论述,由理论推导演绎出来的。可以说,伏邪学说是一种臆说,是后世(主要是明清)的温病学家对中医病因发病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因病机及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的分析,提出SLE发病的伏邪致病理论。文章详细研究伏邪学说理论源流与伏邪的特点,从伏邪发病与SLE的病因病机,及从伏邪病位与SLE的多发症状等方面入手,探寻SLE发病与伏邪的关联,并结合SLE临床主要症状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炎症的恶性转化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特点,与伏邪致病十分相似。本文重点探讨"伏邪"及"伏邪致病"与炎症恶性转化的契合性以及这种契合对中医药干预治疗肿瘤发生、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小球肾炎(CGN)以风、寒、湿三邪侵袭内伏,导致气血不畅,水液化生障碍,伏邪痹阻贯穿疾病始终为病机特点。从理论及临床两方面探讨脏腑风湿病机学说在CGN临床诊治中的具体内涵,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结合八纲与脏腑辨证,以扶正为基础,以"透伏通痹"为基本治法,从御风宣痹、利湿除痹、活血通痹、益肾蠲痹、散结消痹等方面论治CGN。  相似文献   

18.
伏邪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充实、发展、完善与成熟于明、清时期,及至现代,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得到广泛的开展。伏邪,即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分为狭义和广义伏邪。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伏匿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伏邪具有动态时空变化、隐匿潜藏、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等特征。心血管疾病各期符合伏邪致病的特点,即急性期正不胜邪,触动而发;缓解期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基于伏邪理论,从中医学角度思考探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伏邪概念、起病基础及致病特点3方面归纳总结伏邪理论,认为伏邪致病过程与痛风性关节炎发生、发展规律高度契合,提出痛风性关节炎以脾肾功能失调为根本病机,伏痰、伏湿、伏瘀作为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其产生与体质、饮食、劳逸、情志等因素有关,治疗从伏邪角度出发,以"祛邪、扶正"为原则,分期论治痛风性关节炎,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伏邪探源     
刘清泉  高洁 《中医杂志》2011,52(2):95-97
从伏邪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渊源,狭义、广义伏邪邪气本身的特性,发病特点,伏邪病机,及伏邪发病时正气的状态,伏邪的治疗等几方面进行综述,认为伏邪的性质可划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正气在伏邪致病中起着先决条件的作用,伏邪潜伏于人体过程即为正气在本身不足的基础上继续暗耗的过程;强调伏邪理论注重邪、正两方面,扶正以透邪,透邪以护正,在临床棘手的疑难杂病、顽症、重症的治疗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