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含密封源仪表辐射水平的监测,对其放射防护现状进行评价.方法对云南省工业企业含密封源仪表工作场所距放射源容器表面5和100cm处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进行测量读数,并取期均值.结果按GBZ 125-2002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共监测131台含密封源仪表,其辐射剂量当量:距源容器表面5 cm为(12.93±20.55)μSv/h,距源容器表面100cm为(1.00±1.04)μSv/h.含密封源仪表辐射水平基本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加强对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防护安全管理,定期进行防护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克拉玛依市含密封源仪表放射防护状况,加强放射作业人员对密封源的安全防护意识和管理,确保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安全与健康。方法对克拉玛依市含密封源仪表的分布、应用状况及辐射防护水平进行调查,评价全市含密封源仪表的安全性及放射防护状况。结果含水监测仪的剂量较低,距源容器表面5 cm处的剂量为0.00~0.45μGy/h,距源容器表面100 cm处及操作人员处剂量为0.00~0.08μGy/h。井下压裂的剂量较高,距源容器表面5 cm处的剂量最高达157.00μGy/h,距源容器表面100 cm处的剂量为0.54~6.00μGy/h;操作人员处的剂量为0.06~4.20μGy/h。结论克拉玛依市含密封源仪表防护状况较好,符合国家标准。应加强流动性较大的放射源的安全防护监管,防止不必要的照射,并应配备监测仪器以防意外照射。  相似文献   

3.
张占江 《职业与健康》2010,26(15):1701-1702
目的了解某选冶厂对密封源装置的辐射水平的防护效果。方法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相关标准,检测在储源闸关闭和开启时,距源容器表面5、100 cm及周边环境处辐射水平并进行辐射防护评价。结果在源容器源闸关闭时,距源容器表面5、100 cm处辐射水平为0.22~7.71μSv/h;密封源在工作状态下工作场所和相邻环境为0.27~0.56μSv/h。结论该选冶厂密封源装置符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某选煤厂密度计放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检测与分析,为做好辐射防护管理和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指导。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使用便携式γ剂量率仪对密度计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当源闸开启管道内无物料时,距密度计源容器表面10 cm和10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分别为4.19~21.1 μSv/h和0.30 μSv/h~3.47 μSv/h,距探测器表面5 cm处和10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分别为11.8μSv/h~465 μSv/h和0.53 μSv/h~54.5 μSv/h。结论 当源闸开启管道内无物料时,部分密度计工作场所周围的剂量率水平较高,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应在不生产时及时关闭源闸,或远离密度计工作场所,以保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某化工企业密封源装置放射卫生防护安全性。方法依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等相关标准,检测在储源闸关闭和开启时,距源容器表面5、50、100cm及周边环境处辐射水平并进行辐射防护安全评价。结果在源容器源闸关闭时,距源容器表面5、50、100cm处辐射水平为0.32~66.36μSv/h;液位计工作状态下工作场所和相邻环境为0.02~2.76μSv/h。结论该化工企业密封源装置符合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通过调查分析、资料收集等方法,对某石化公司料位计工作场所进行放射防护现状评价。结果显示,该料位计距源容器外表面5 cm和1 m处周围剂量当量最大值分别为4.23 μSv/h和1.58 μSv/h,符合《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Z 125—2009)的规定。该公司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设施、管理措施以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均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省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防护情况。方法 依据国家标准GBZ 125-2009《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和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对核仪表周围的辐射水平进行检测评价。结果 所检测的99台含密封源仪表离源容器外表面5 cm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均值为(10.52±24.08)μSv·h-1,距源容器外表面1 m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均值为(2.12±6.11)μSv·h-1。检测仪表使用场所要求对人员的活动范围不限制的为28台,占28.3%。结论 所检测的工作场所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中对源容器使用场所的放射防护要求,说明工作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杭州市部分非医疗机构辐射防护现状,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非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杭州市5家非医疗监测机构的人员防护用品配置及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5家监测机构均已开展个人剂量监测,且个人年剂量当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机房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均低于检测仪器的最低探测下限;储源状态时,距源容器外表面5 cm 和100 cm处的最大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分别为22.2 μSv/h和2.0 μSv/h;源使用状态时,距源容器外表面5 cm 和100 cm处的最大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分别为44.3 μSv/h和5.0 μSv/h。结论 正常运行状态下,杭州市部分非医疗监测机构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水平处于低水平状态,但部分距源容器外表面周围剂量当量率值处于较高水平,非医疗机构需提高辐射防护意识,加强辐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采用现场调查和检测检验法,对某汽车能源有限公司车载动力电池项目85Kr测厚仪工作场所放射剂量水平及防护措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源容器表面5 cm处周围的辐射水平为0.48~7.26 μSv/h,剂量当量率控制值<25 μSv/h;源容器表面100 cm处周围的辐射水平为0.14~2.32 μSv/h,剂量当量率控制值<2.5 μSv/h。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估算为0.029 mSv。该公司在确保现有放射防护管理措施的情况下,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辐射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关于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规定,确定某煤化工企业煤基合成油项目生产运行过程中密封放射源产生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效果。方法利用现场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对该企业密封源产生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对其防护措施进行调查。结果经现场监测,该煤化工企业密封放射源防护罩及探头表面最大剂量率为12.0μSv/h,1m处最大剂量率为1.19μSv/h,低于《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Z 125-2009)中表面25μSv/h和1 m处2.5μSv/h的剂量限值要求,并经个人剂量估算可得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有效剂量最大为0.07 m Sv。结论该煤化工企业煤基合成油项目采取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雷动 《中国职业医学》2007,34(5):413-414
目的掌握百色市工业企业中含密封源仪表应用及周围辐射水平,防止放射事故发生。方法按照GBZ137—2002《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监测规范》,对百色市22家企业使用的含密封源仪表进行监测调查。结果各种含密封源仪表使用场所辐射水平符合国家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工作场所剂量当量率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导出的剂量当量率限值(25μSv/h)。周围环境有效剂量当量率也未超过国家规定的对公众导出的剂量当量率限值(2.5μSv/h)。结论只有继续加强对使用含密封源仪表企业辐射安全监督管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避免放射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天然铀集装箱码头装卸场所辐射剂量率水平,为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法,了解天然铀集装箱装卸作业工艺流程、作业时间、作业频率等情况。使用辐射剂量率仪对168只天然铀集装箱外表面5 cm处辐射剂量率进行检测。同时抽取1只箱装箱,对除底面以外的5个表面5~200 cm距离的辐射剂量率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68个集装箱箱体表面5 cm处辐射剂量率水平范围为27~44μSv/h,平均剂量率水平35.6μSv/h。同一距离不同集装箱表面辐射剂量率水平有一定的差异,5、30、50、100、200 cm处的平均辐射剂量率水平分别为21.3、14.6、11.3、7.1、3.5μSv/h。码头作业人员正常作业暴露放射个人剂量估算值580μSv/a。【结论】在正常作业时,天然铀集装箱外表面任意点辐射剂量率水平均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某企业2台60Co液位计的放射防护水平进行检测评价。方法 在安装的密封放射源处,源容器源闸关闭和开启时,应用射线巡测仪对距源容器5 cm、100 cm及周边环境辐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在源容器源闸关闭时,距源容器表面5、100 cm处辐射水平为0.33~3.13 μSv/h,液位计工作状态下工作场所和相邻环境辐射水平为0.15~0.28 μSv/h。结论 该企业密封源装置使用时的工作场所卫生防护符合标准要求,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不会对工作人员及公众产生明显的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中子源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监测,为密封中子源的剂量评价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俄罗斯原子科学公司生产的AT1117M型多功能辐射检测仪,对30台含241Am-Be中子源料位计源容器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进行了监测。结果 源容器表面5cm处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在(308~433)nGy/h之间,距源容器周围1m处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在(97~156)nGy/h之间;源容器表面5cm处的中子辐射通量密度在(5.03~47.93)s-1·cm-2之间,距源容器周围1m处的中子辐射辐射通量密度在(0.83~16.70)s-1·cm-2之间。结论 对密封中子源的剂量监测既要监测其所产生的中子的强度,又要监测其所产生的γ射线的强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中子源的辐射危害做出合理的评价;《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GBZ125-2002)同样适用于中子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某放射源库的设计资料,选用一种保守、简便的屏蔽计算方法计算放射源库内及源库外关注点的剂量率,与限值相比较得出该放射源库的屏蔽设计是否能满足限值要求。方法首先将密封源设为点源,利用伯杰公式计算屏蔽累积因子,从而分别计算密封源1 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选用最大剂量率及与关注点最短距离,并采取减弱倍数屏蔽计算方法计算密封源在关注点产生的累积剂量率。结果根据放射源库的屏蔽计算,放射源所致放射源库内贮源坑表面P点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9.1μSv/h,墙体四周表面30 cm处Q点周围剂量当量率为0.02μSv/h。结论放射源库内关注点P和源库外关注点Q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低于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放射源在贮存状态和倒装裸露状态时辐射场剂量水平及其分布,为放射源倒装场所人员在辐射场中意外受照剂量估算及其防控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2022年选用592 GBq241Am-Be和66.6 GBq137Cs放射源各1枚,使用LB123型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仪和AT1121型X/γ剂量率仪测量贮源状态时源容器外围周围剂量当量率,使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并计算放射源裸露状态下操作间内辐射场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 放射源处于贮存状态时,592 GBq241Am-Be和66.6 GBq137Cs放射源源容器表面5 cm处最高剂量率分别为500和773μSv/h。放射源倒装处于裸露状态下,在辐射场中距源200 cm处,241Am-Be中子源引起的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为233.5~337.2μSv/h,平均值为299.7μSv/h,137Cs放射源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282~1.868 mSv/h,平均值为1.530 mSv/h;辐射场中距源50 cm处累积受照...  相似文献   

17.
通过资料收集、调查分析等方法,对某锅炉公司射线探伤场所开展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现状评价。该公司探伤室屏蔽体外周围剂量当量率最近一次检测结果最大值<0.09μSv/h, γ探伤机源容器外表面5 cm及100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的检测结果分别为159.00和31.85μSv/h,均符合《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防护标准》(GBZ 132—2008)、《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GBZ 117—2015)标准。该公司采取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设施、管理措施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符合相应法规、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装置及治疗室的辐射安全进行评价。方法测定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装置的泄漏辐射剂量测定治疗室内、外环境在治疗和非治疗状态下的剂量分布。结果距治疗系统机头表面5cm处各方向的剂量率在0.18~0.80μGy/h的范围内分布,距源1m处为0.25~2.60μGy/h。在治疗状态下,治疗室屏蔽墙外各测量点的剂量率为0.19~0.67μGy/h。结论旋转式头部伽玛刀治疗装置的泄漏辐射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某公司生产中的放射线装置、放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为射线作业场所卫生防护提供依据。用辐射剂量仪和热释光剂量方法(TLD)分别检测放射线作业现场的剂量率和累积剂量。结果表明,室外探伤多数情况下作业人员操作及躲避处的辐射剂量率在5-30цGy/h,室内探伤操作室内辐射水平接近本底值,基本符合工业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核子计车间的距源容器表面1m左右处的辐射剂量率多数在2цGy/h以下,个别仪表超过2.5Gy/h。提示,该公司探伤作业场所及放置核子计车间的事射剂量率水平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应注意薄弱环节,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营口市某公司聚酯薄膜项目应用的料位计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了解料位计使用中的辐射水平与防护现状。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调查和分析料位计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放射性危害因素、放射防护设施、放射管理制度等内容,并对放射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进行现场的检测,检测项目为X/γ射线周围剂量当量率。结果料位计周围5 cm处剂量率范围为0.24~0.91μSv/h,料位计周围1 m处剂量率范围为0.23~0.62μSv/h,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从事料位计巡检维护的6名放射工作人员的适任性评价均为可从事放射工作;该项目电仪部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估算值约为0.02 m Sv,年有效剂量低于本项目建议的管理目标值;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结论该公司料位计的放射防护措施、放射监测结果等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标准的要求,正常生产后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治效果可达到预期控制水平,能够满足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需要,合理可行,职业病防护设施已达到竣工验收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