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偏瘫肢体肿胀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带来一定的障碍。2011年6月-2013年6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或脑出血后肢体偏瘫。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  相似文献   

2.
推拿治疗中风后瘫侧肢体肿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瘫侧肢体远端肿胀是中风后的常见症状之一,常因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营养不良所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手足肿胀,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笔者采用推拿疗法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活血消肿方熏蒸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用活血消肿方熏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2.00%、对照组6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血消肿方熏蒸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中风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指标进行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42例中风病患者,调查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合并症,并收集患者入院后的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同时对患者进行肌力评定、NIHS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根据入院后至3周内是否出现偏瘫侧肢体肿胀分为偏瘫肢体肿胀组和非肿胀组,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结果:142例患者中,脱落5例(3.52%),余下137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80例发生了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率为58.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力(B=-0.294,OR=0.745,P=0.048)、FMA评分(B=-1.146,OR=0.318,P=0.007)及血瘀证(B=1.148,OR=3.151,P=0.004)是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较差的肌力水平或运动功能容易并发偏瘫肢体肿胀,提示对于中风病的患者,应注意早期提高患者的肌力水平及运动功能。血瘀证患者容易并发偏瘫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加热疗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肿胀的护理方法和要领。方法对中风后肢体肿胀患者61例分为2组:治疗组31例给予中药离子导入加热疗每日40 min,每日1次,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每日1次针灸。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5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离子导入加热疗,配合进行精心的护理,对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近期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5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康国喜 《新中医》2003,35(3):52-52
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是脑血管意外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自行恢复,重者日久不消,严重影响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笔者自1992年3月-1998年5月,运用中药熏洗治疗50例,效果颇佳,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50例患者均为本院内科住院及门诊病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偏瘫,其中男32例,  相似文献   

7.
8.
中风后遗症治疗不及时或失当,二三年后肢体末端易出现冰冷、肿胀、僵硬、活动不利,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笔者用火针治疗,效果尚佳。其法是用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火针及患部后,用针点刺患部,点刺的距离前后左右约0.5cm,点刺后用手挤压该处,可挤压出淡黄色粘稠液体,三五天后再行1次,一般经治2次,肢体末端肿胀即可消失,体温变暖。  相似文献   

9.
10.
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此并发症常因日久不消,影响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笔者自1998年6月至2004年8月运用阳和汤加味熏洗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2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风后肢体肿胀是脑血管意外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自行恢复,重者日久不消,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中风后急性期及恢复期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引发静脉血栓、药物性脉管炎等。2011-03-2012-06,我们应用电针联合消瘀膏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30例,并与单纯消瘀膏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阳和汤加味外用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玲霞  张希洲 《新中医》2006,38(8):79-79
中风偏瘫后肢体肿胀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常因肿胀日久不消,影响偏瘫肢体的功能恢复。自1998年6月~2004年8月,笔者运用阳和汤加味熏洗,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熨法对中风患者偏瘫肢体肿胀及肢体活动能力的影响及护理体会。方法:将96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按照脑血管病治疗及护理,配合康复运动训练,14 d为1疗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以及康复活动锻炼的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经、化瘀活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等中药熏洗肢体肿胀处,14 d为1疗程。治疗前后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熨法有助于偏瘫肢体肿胀及中风患者肢体活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药热盐包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7年10月期间接诊的100例中风后肢体肿胀患者为调查对象,以数字表法后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实验组(5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中药热盐包治疗,以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73.47%),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热盐包有助于提高中风后肢体肿胀患者的临床效果,促进肢体功能的快速恢复,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中风后瘫侧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中风后瘫侧肢体肿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益气活血通络方(黄芪、党参片、白术、茯苓、猪苓、当归、芍药、川芎、丹参、积雪草、伸筋草、威灵仙、地龙)加减,1剂/d,水煎,早晚分服。对照组给予胞磷胆碱钠注射液0.25~0.5 g,以50 g/L或100 g/L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口服;维生素C片,1片/次,3次/d,以温开水溶解后口服。两组均于连续治疗3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2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0%;对照组基本治愈4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6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2%。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和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方治疗中风后瘫侧肢体肿胀有较好疗效,能够减轻患者肢体肿胀,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针刺加艾绒及TDP照射治疗中风后瘫侧肢体肿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刺加艾绒、TDP照射治疗中风后瘫侧肢体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5例和对照组 15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治疗组对中风后瘫侧肢体肿胀有良好效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中风后痉挛性肢体功能障碍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衡,筋脉失养是其中枢环节,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西医学认为,α-γ环路活动性增强是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核心机制,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水平失衡是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另一路径。周志杰主任提出的“头四针”疗法选取百会、上星、第三穴(百会穴与上星穴连线中点旁开1.5寸)、第四穴(百会穴与上星穴连线中点旁开3寸),四穴合用使脑醒神清、气行血充、筋润脉通,共奏降低中风后异常增高肌张力之功。周老师认为,在疾病的治疗上要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医患合作、治练结合,根据每一位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配套的锻炼方案,指导患者尽快、尽早进行正规康复锻炼,促进医患沟通,有利于患者身心治疗,使机体更快更好地恢复到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8.
活血利水法治疗中风偏瘫左侧肢体肿胀,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王保丹  甘君学 《光明中医》2008,23(5):693-693
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为脑卒中后期的常见症状之一,轻者可自行恢复,重者日久不消,常伴随手足部肌肉萎缩、关节疼痛、挛缩、僵硬等并发症,影响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现将脑卒中后偏瘫肢体肿胀的治疗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从辨证思想、临床取穴及针刺手法上介绍武连仲教授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远端运动障碍的经验。武教授运用独创的中风病"十辨法",强调辨神施治与辨证施治,辨证注重三阳经及肾经,选取手臂五针、四渎、胫前三针、足背三针、足内翻三针、照海、复溜及太溪穴;针刺治疗时有明确的手法量学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