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蒋晓松  郭莉 《新中医》2009,(4):34-36
目的:观察梗阻性肾病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规律的变化?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技术对梗阻性肾病住院手术患者进行样本定群病例的前瞻性研究,建立信息数据库,进行聚类统计分析。结果:梗阻性肾病术前分为脾肾气(阳)虚兼湿浊型、脾肾气虚兼湿热型、脾肾阳虚兼血瘀型、脾肾气虚兼血瘀型、湿热蕴结型、肝骨阴虚型6大证型,术后则分为气阴两虚兼湿浊型、脾肾气虚兼湿浊型、气阴两虚兼湿热型、脾肾阳虚兼血瘀型、睥肾气虚兼血瘀型、湿热蕴结型6大证型。结论:脾肾阳虚兼血瘀、脾肾气虚兼血瘀型和脾肾气(阳)虚兼湿浊型的病人多数延续术前的证候:术后呈现气阴两虚的病例明显增加,术前表现为肝肾阴虚和湿热蕴结型的病人,术后也有很多转为气阴两虚型。术前脾肾气虚兼湿热型病人很多转为术后的脾肾气虚兼湿浊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梗阻性肾病梗阻解除后中医证候分布的规律。方法:选择梗阻性肾病梗阻解除后病例212例,搜集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构成比及频率、样品聚类等统计学处理,观察梗阻性肾病梗阻解除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以最小方差法(Ward’s method)分别采用聚五类、六类、七类分析,并征求专家意见,认为聚六类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包括气阴两虚兼湿浊型、脾肾气虚兼湿浊型、气阴两虚兼湿热型、脾肾阳虚兼血瘀型、脾肾气虚兼血瘀型、湿热蕴结型等6种证型。结论:梗阻肾梗阻解除后中医证候具有虚实夹杂、正虚邪实的特征,正虚表现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邪实以湿浊、血瘀、湿热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并探索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自制问卷调查收集450例肾移植术后的中医证候及实验室指标相关资料,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χ2检验等统计方法,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期对其客观分型,并找出临床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结果肾移植术后1周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兼证有外感、血瘀、湿热、湿浊。与气阴两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证白细胞计数及Na+浓度降低,PLT计数升高(P0.05);与脾肾阳虚证比较,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尿WBC计数降低(P0.05);与肝肾阴虚证比较,脾肾阳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证间接胆红素降低,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证血糖降低(P0.05)。结论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Ⅳ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瘀"状态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规律性。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调查分析271例Ⅳ期DN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血瘀"状态相关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本研究271例Ⅳ期DN患者中,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所占比例最低。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UAER均升高(P0.05);与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比较,气血两虚兼湿浊证UAER升高(P0.05);与其余4个证型比较,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Cr均升高(P0.05),但气血两虚兼血瘀证与气血两虚兼湿浊证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5个证型比较,气阴两虚兼血瘀证HbA_1c升高(P0.05)。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TC均升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4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TG、Hcy均升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湿浊证与气血两虚兼湿浊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比较,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FIB均较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血瘀证与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ESR较高(P0.05),但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PLT较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Ⅳ期D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证为主,随着从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向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证演化,肾脏受损及"血瘀"状态加重,故治疗原则应以养阳补血为本,兼顾活血化浊。  相似文献   

5.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取糖尿病肾病(DN)的证候要素,研究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并统计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提取80例符合DN诊断标准的病例证候要素,其分布频率分别为气虚证(25.6%)阴虚证(14.7%)阳虚证(22.1%)湿浊证(22.4%)血瘀证(15.2%),其证型中主证气阴两虚证17例,脾肾气虚证12例,脾肾阳虚证51例为主,兼证:湿浊证42例,血瘀证28例。结论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中医证候主证由气阴两虚证向脾肾气虚证再由脾肾阳虚证进行演变,同时兼证中水湿向湿浊再由浊毒进行演变,其与主证的变化相关。其中气阴两虚证好转率为82.3%,脾肾气虚证好转率为33.3%,脾肾阳虚证好转率为23.5%,提示:随着DN疾病的发展,中医病机由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损及阳至脾肾阳虚证的发展演变规律,其中脾肾阳虚证预后最差,29.2%的患者转入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方法以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临床四诊信息,建立相关数据库,对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进行频数分析及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具有倦怠乏力、腰酸膝软、气短懒言、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面色少华、口淡不渴等脾肾亏虚,湿浊瘀阻的证候特点。病位要素以肾、脾多见。病性要素以气虚最常见,其次为阳虚、阴虚、湿热、湿浊多见,聚类分析将证型分布聚为6类:脾肾气虚、脾肾两虚,湿浊中阻、气阴两虚、脾肾气虚,湿热内蕴、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型。湿浊、湿热与症状信息关联密切,存在162条关联规则,占所有规则的51.7%。结论 "久病多虚,赣南多湿"是影响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赣南地区肾移植术后证型规范化提供了初步依据,用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讨证候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在推断IMN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IM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IM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型居多,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要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脾肾阳虚型与水湿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气虚型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体重指数要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脾肾气虚组(P0.05)。各组间CKD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BUN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分期以Ⅰ期为多(P0.05),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型患者则以Ⅲ期多见(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肾脏病理中慢性化及小管间质积分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结论:IMN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型患者病情较其余证型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00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3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邪实证中以湿浊证和血瘀证为主,在正虚兼夹邪实证型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兼证主要出现在脾肾阳虚证,湿热兼证在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中多见,血瘀兼证在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与性别、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夏玉  李恒  贺学林  程军  范永升  陈江华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899-1900,1932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移植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按CAN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及慢性肾脏病(CKD)分期标准,选择CAN及CKDⅡ~Ⅴ期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清肌酐(SCr)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 CAN患者肺肾气虚证分期以Ⅱ~Ⅲ期为主,脾肾阳虚证82.1%的患者为CKDⅣ~Ⅴ期,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CKD分期以Ⅲ~Ⅳ期为主。CAN患者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SCr显著高于肺肾气虚证,eGFR水平显著低于肺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SCr及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肾阳虚证SCr显著高于其他3型,eGFR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型。78.6%(66例)患者兼血瘀证,CKDⅡ、Ⅲ、Ⅳ、Ⅴ期患者中兼血瘀证分别为50%、70%、88%及90.5%。85.7%(72例)患者兼湿阻证,水湿证患者CKD分期以Ⅱ~Ⅲ期为主;湿热证患者以CKDⅢ~Ⅴ期为主,湿浊证患者以CKDⅣ~Ⅴ期为主。结论 CAN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移植肾功能损伤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测定患者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摄人(DED、蛋白质摄人(DPI)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本虚证中脾肾气虚39例(48.1%)、气阴两虚16例(19.8%).脾肾阳虚10例(12.3%)、阴阳俱虚9例(11.1%)、肝肾阴虚7例(8.6%);脾肾阳虚证的DEI比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明显减少(P<0.05或P< 0.01),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俱虚证的ALB比脾肾气虚证明显下降(P<0.01).标实证中血瘀证36例(35.3%),湿热证26例(25.5%),湿浊证25例(24.5%)、热毒证12例(11.8%)、无标证3例(2.9%);湿浊证及湿热证与热毒证比较,临床评分明显偏高(P<0.01).结论 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本虚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而标实证候中以血瘀、湿热、湿浊证为主,且与营养指标中DEI、ALB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陕西中医》2017,(8):1051-1053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中医证候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60例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病理分期及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异同。结果:60例IMN患者中,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多见,标实证以血瘀证多见,其次为湿热证。本虚证与标实证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证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水湿证呈正相关,气阴两虚证与血瘀证呈正相关。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气阴两虚型病理分期则以Ⅲ期多见。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结果提示,脾肾气虚型24hUp、血清Scr水平均高于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CHO、TG、尿NAG水平高于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URBC计数结果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是IMN的主要证候,本虚证与标实证有一定相关性;气阴两虚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理化指标等方面变化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半年内的中医证型的特点、分布和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肾移植受者住院和出院后6个月内复诊的临床症状,体征,总结证型特点、分布规律。结果:术后近期(6个月内)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实证的演变情况较大,湿浊证、水气证基本消失,而湿热证、瘀血证占的比例仍很高,分别占68%、96%。肾移植术后近期(6个月内)的脾肾气虚证候有向脾气虚、肾气虚的转变的倾向,而气阴两虚证候向肾气虚、肾阴虚证转变的倾向,脾肾气虚、肾气虚、肾阴虚位列前三,分别占40%、28%、18%。结论:肾移植受者中医证型特点主要是本虚标实证,本虚证主要是脾肾气虚、肾阴虚、肾气虚,标实主要为湿热、瘀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结合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长春中医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透析中心规律性血液透析病人,通过横断面调查,分析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询问、核查以及收录,根据结果完成《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的各项内容。结果 39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阴阳两虚患者占比最多(33.41%),其次是气阴两虚患者(24.23%)与脾肾阳虚患者(18.62%)。患者中患有肝肾阴虚以及脾肾气虚在数量上比较接近,且数量相对来说较少;在标实兼证的患者里,血瘀证最为常见,湿热证排在次位,然后是水气证以及风动证。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或是肝肾阴虚的病人群体中,症状属于合并血瘀证的患者占多数;气阴两虚以及阴阳两虚的病人群体中,症状兼夹湿热,除此之外存在血瘀证患者占多数;风动证以及水气证只出现在患有肝肾阴虚、气阴不足或阴阳两虚的患者群体里。结论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阴阳两虚证兼血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6.
董飞侠 《中医药学刊》2002,20(6):718-718,723
指出慢性肾病多气虚,阳虚,阴虚,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标证多湿热,瘀血,湿浊,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证属脾肾气虚,风邪上犯,湿瘀互结,治宜补益脾肾,祛风升阳,利湿化瘀。过敏性紫癜肾炎证属脾肾气虚,风热扰及血分,治宜益气健脾,祛风升阳,利湿化瘀。  相似文献   

17.
吴继萍  石朝玉  冯妮  李晓晨 《光明中医》2010,25(10):1755-1757
对105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型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设计表格观察纳入病例的分布情况,发现乳腺癌患者主要涉及脾肾肝三个脏器,中医辨证本虚多见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亏虚四种证型,其主要集中在脾肾气虚与气阴亏虚两个证型,在本虚的基础上兼夹有血瘀、气滞、痰湿、热毒;肝脾肾正气不足是本病主要发病的内在因素。分析认为辨证分型能够较好的反映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进展的相关性,以此推断病情与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研究105例女性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四型,表实分为血瘀、气滞、痰湿、热毒。观察以上各证型与年龄,病程,有无放化疗,转移(淋巴、血行、骨转移),有无内分泌治疗,临床进展等的关系。结果 :显示105例女性患者中以脾肾气虚、气阴亏虚最为多见,兼以进行内分泌治疗为最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亏虚四种证型进行比较,显示内分泌治疗的患者常见气阴两虚型,晚期患者气阴两虚常合并热毒证。结论 105例入组患者出现远处转移的共计31例,集中分布在气阴两虚型,显示其病机演变规律为气虚到气阴两虚,且随阴虚证的加重病情逐渐进展。分析认为辨证分型能够较好的反应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8.
冯松杰教授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病病机重在分虚实,虚以脾肾虚衰为主,实以湿热、湿浊、瘀血为多,有时虚实并见,病机错综复杂,辨证治疗以补益脾肾、清利湿热、行气利水、活血化瘀等为主。湿热证采用柴苓汤联合黄葵胶囊;瘀血证选用桃红四物汤;湿浊证多为兼证,湿邪偏胜引起下肢水肿明显者,常配伍车前草、玉米须、大腹皮、泽兰、泽泻等行气利水消肿;肾功能减退的氮质血症在主方的基础上加制大黄、六月雪、叶下珠等泄浊解毒;肾气虚以自拟补肾气方为主;肾阴虚者以知柏地黄汤加减;肾阳虚则在大队补肾阴药中佐以少量肉桂、仙茅、淫羊藿等;脾虚证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肺气虚选人参败毒散或玉屏风散;肺阴虚者选玄麦甘桔汤,且冯松杰教授在临床中对雷公藤的应用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求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候规律,为进一步规范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Clementine 11.1数据挖掘软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纳入病例的四诊信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各证型如下,虚损期:脾肾气阴两虚(偏热、偏寒),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关格期:湿浊中阻(湿热、寒湿),水湿(水气),湿热下注,血瘀(心脉瘀阻、血瘀水停)。结论:本病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脾肾气虚、肝肾阴虚次之;邪实以湿浊(湿热、寒湿)、水气为主,风热、痰热、血瘀较少见。寒热错杂,热证较寒证偏多。  相似文献   

20.
黎创  谢羿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19-1621
目的:观察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脏病理改变与中医辨证的关系。方法:对在广东省中医院进行肾穿活检,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病历共144例进行病理与中医辨证的相关分析。结果:脾肾阳虚组病理表现最严重;气阴两虚组硬化较脾肾阳虚组轻但总体病变重于脾肾气虚组;兼见湿热内蕴证肾病理变化常见炎症浸润及组织增生,其程度较水湿内阻证明显;瘀血内阻型的肾组织增生及病理活动性均较水湿浸渍证明显;兼证中湿热内蕴证患者肾病理出现浸润的情况最为常见,瘀血内阻证的病理活动性最强。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转化过程中,病理浸润与硬化程度越来越严重。不同的证型之间肾病理改变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