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通过浮选试验,研究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油酸、731、环烷酸皂,以及油酸与十二胺的混合捕收剂对锂辉石、长石和石英单矿物浮选行为及锂辉石实际矿石浮选指标的影响。借助Zeta电位、红外光谱分析、吸附量测试及量子化学计算,探讨混合捕收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油酸与十二胺的混合捕收剂,兼有捕收性和选择性好的特点,在碱性条件下能实现锂辉石与长石和石英的浮选分离。混合捕收剂在锂辉石表面的吸附量大于长石和石英。混合捕收剂中油酸在矿物表面以化学吸附为主,十二胺则以物理吸附为主。油酸离子分别与十二胺离子(或分子)和油酸分子以缔合形态存在,油酸的头基COO-与锂辉石表面的Al原子发生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考察了组合药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辛醇(CTAC/OCT)作为捕收剂时云母的浮选行为,采用表面接触角测定、吸附量测定、红外光谱、药剂吸附形貌分析等方法探讨组合捕收剂(CTAC/OCT)与云母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适当配比的组合药剂(CTAC/OCT)对云母的捕收效果优于单一CTAC的,且组合药剂对矿浆酸碱性有更好的适应性。单一CTAC主要以物理吸附的方式吸附于云母表面,单一OCT在云母表面几乎不发生吸附。组合药剂中,CTAC与OCT存在较强的协同吸附效应。OCT分子通过与CTAC碳链缔合的方式,穿插吸附于云母表面的CTAC分子之间,从而在云母表面形成更加均匀紧密的单分子吸附层,从而增强云母表面的疏水性,有利于云母矿物的上浮。  相似文献   

3.
细粒锡石回收率低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泡沫浮选成为更具优势的回收方法,浮选捕收剂应用以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也成为了锡石矿物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浮选捕收剂分子结构及与矿物的作用机理和浮选性能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锡石浮选捕收剂作用机理和浮选性能的研究进展,并结合药剂的性质、成本、环保等因素预测锡石浮选捕收剂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浮选试验、吸附量测试和XPS分析,研究油酸钠和聚醚P123组合捕收剂以及抑制剂海藻酸钠在白钨矿与方解石浮选分离中的作用,考察钙离子对白钨矿与方解石浮选分离的影响,并分析海藻酸钠对方解石的抑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常用捕收剂油酸钠相比,油酸钠和聚醚P123组合捕收剂提高白钨矿的浮选回收率,并降低方解石的浮选回收率,但仅用捕收剂在试验所研究的pH范围内无法实现白钨矿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抑制剂海藻酸钠在白钨矿及方解石表面均能被吸附,但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量显著高于在白钨矿表面的吸附量,从而对方解石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钙离子的存在对方解石和白钨矿的浮选影响较小,对海藻酸钠的抑制行为也没有影响,使用海藻酸钠做抑制剂能够实现白钨矿与方解石的浮选分离。XPS分析表明海藻酸钠作用后方解石表面钙原子的特征吸收峰发生明显偏移,说明海藻酸钠主要是通过与方解石表面的钙离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吸附在方解石表面。  相似文献   

5.
通过浮选试验、芘荧光探针、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组合捕收剂丁钠黄药(NaB X)和十二胺(DDA)对氧化铜浮选的影响。单矿物浮选试验表明,在pH7~11条件下,NaBX+DDA的浮选效果优于NaBX,其中NaBX与DDA的最佳摩尔比为2:1。实际矿的浮选试验表明,NaBX和DDA的用量为(100+54) g/t时,精矿中铜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15.93%和76.73%。芘荧光探针结果表明,NaBX+DDA可降低胶束在矿浆中形成的浓度。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NaBX+DDA通过化学吸附、氢键吸附和静电吸附作用在孔雀石表面,并生成黄原酸铜和铜胺络合物。  相似文献   

6.
锂辉石浮选生产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锂辉石浮选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本文介绍了国内某锂辉石选矿厂的生产实践,通过小改小革,调整浮选药剂制度,改变浮选思路,变低碱度浮选为高碱度浮选,在磨矿产品粒度组成极为不利的条件下,锂辉石浮选的合格产品从无到有,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较为理想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7.
阴阳离子混合捕收剂对异极矿的浮选作用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DA(十二胺)和KAX(异戊基黄原酸钾)的阳阴离子混合药剂作为捕收剂,对异极矿进行单矿物浮选及检测,并与单独使用DDA或者KAX作为捕收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DDA和KAX的摩尔比为1:3的混合捕收剂浮选异极矿时,比单独使用DDA或者KAX对异极矿的浮选效果要好,且在pH值为10左右时浮选效果最佳,回收率达86%;DDA和KAX混合后各自所带的阴、阳离子电性中和,降低了捕收剂分子之间的静电斥力,从而使混合捕收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值降低,在矿物表面吸附时形成半胶束吸附的浓度值降低,更易于在异极矿表面形成半胶束吸附,对矿物浮选捕收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8.
从常用浮选捕收剂的捕收性能与其结构关系入手,分析捕收剂分子中极性基、非极性基结构对铁矿和胶磷矿捕收能力的影响,提出铁矿反浮选降磷捕收剂分子的设计构想,认为新型捕收剂分子中极性基部分应含有磺酸基,非极性基中应有不饱和键。通过高斯软件计算得到设计分子的净电荷分布、偶极距及前线轨道能量和组成,并与常用捕收剂进行比较,证明设计得到的捕收剂分子对胶磷矿的捕收能力。从机理分析得出:在特定的pH条件下,该反浮选捕收剂分子与胶磷矿表面的Ca2+发生螯合作用,形成稳定六元环,从而实现与铁矿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浮选药剂的混合使用是选矿新药剂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混合捕收剂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作用不仅可提高精矿品位、回收率,还可减少高价药剂的用量、降低选矿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不同类型捕收剂的温和使用,也扩大了药剂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介绍混合捕收剂的实际应用效果,阐述混合捕收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
不加温浮选锂辉石矿和低铁锂辉石选矿扩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浮选药剂,使温度对锂辉石浮选无影响。浮选精矿再经反浮选去铁和磁选,获得低铁锂辉石。  相似文献   

11.
对四川某地锂辉石矿浮选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锂辉石浮选的因素很多,主要是矿石性质、磨矿细度、搅拌作业、调整剂配比及加药地点、水质软硬等。严格控制矿浆中Ca^2 、OH^-、CO3^2-的浓度比例,是锂辉石浮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设计并合成4种N-羟乙基脂肪酸酰胺类捕收剂,分别为N-羟乙基亚油酸酰胺(ELOA)、N-羟乙基油酸酰胺(EOA)、N-羟乙基蓖麻油酸酰胺(EROA)、N-羟乙基硬脂酸酰胺(ESOA)。考察4种捕收剂对湖南凤凰-花垣地区低品位碳酸锰矿的浮选行为。锰品位为11.49%的原矿,通过一次粗选工艺后,捕收能力顺序为:ELOA≈EOAEROAESOA。其中,经过化合物ELOA和EOA浮选后的精矿中锰的品位分别为14.86%、14.69%,回收率分别为81.85%、83.54%。通过表面张力、Zeta电位、IR及量子化学计算探究捕收剂与锰矿之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4种N-羟乙基脂肪酸酰胺类化合物和锰矿之间是化学吸附作用;捕收剂能明显地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矿物表面的动电位;分子中的负电荷主要集中在N,O原子上,分子与矿物表面的Mn具备多个作用位点及多种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合理地刹用资源,对浮选锂辉石尾矿进行综合回收。通过多次试验,选择合理的药剂和工艺流程,Li2O品位可达5.8%以上,回收率50%,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锂辉石与绿柱石和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的表面皆含有活性Al原子,表面晶体化学特性是产生选择性浮选分离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不同粒级单矿物浮选实验、Zeta电位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系统研究油酸钠浮选锂辉石的表面晶体化学及各向异性。结果表明:锂辉石浮选回收率随pH增大先增加而后减小,当pH=8.5左右,浮选回收率达到最大值;在一定粒度范围内,粒度越粗,锂辉石浮选回收率越高;锂辉石表面Al质点与油酸钠发生化学吸附作用;锂辉石晶面单位面积的断裂键数以及与油酸钠的相互作用能由大到小依次为(110)、(001),其是导致不同粒级锂辉石浮选行为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用NaOH溶蚀与超声波耦合机械搅拌相结合的预处理技术对锂辉石、石英和长石进行浮选前预处理,以探究超声预处理对锂辉石矿物浮选分离的影响。通过开展单矿物浮选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比较超声波耦合机械搅拌与传统机械搅拌两种预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为了探明预处理技术的作用机理,对经不同预处理后的矿样进行了SEM、吸附量测试和XPS分析。结果表明:超声预处理后,锂辉石与长石、石英之间的可浮性差异进一步增大,-0.074+0.038 mm粒级的锂辉石人工混合矿精矿浮选回收率最高可达48.23%,分选效率达到44.27%;相较于传统机械搅拌预处理,超声波耦合机械搅拌预处理的浮选效果进一步提高。介入超声波预处理后可进一步改变锂辉石矿物表面形貌,并促进更大范围的表面溶蚀,从而增加矿物表面药剂吸附,且超声波耦合机械搅拌预处理后的锂辉石比传统机械搅拌预处理后的锂辉石具有更强的NaOL吸附能力,可见超声预处理技术对锂辉石、石英和长石的浮选分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阳离子反浮选脱硅捕收剂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描述了目前国内外的阳离子反浮选脱硅捕收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分析预测了今后我国阳离子反浮选脱硅捕收剂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在油酸浮选锂辉石体系中分别加入Ca^2+、Al^3+、Fe^3+离子,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金属离子吸附量检测、金属离子水解组份浓度计算、矿物表面动电位测试、红外光谱检测以及量子化学模拟计算研究Ca^2+、Al^3+、Fe^3+离子对锂辉石浮选的活化行为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a^2+离子的最佳活化区间为pH大于12的强碱性条件,Al^3+离子的最佳活化pH为6.47,而Fe^3+离子的最佳活化pH为7.25;在这些pH区间内,锂辉石浮选回收率和金属离子吸附量均达到最大值。在锂辉石浮选过程中起活化作用的有效组份为它们分别对应的氢氧化物沉淀。Ca^2+、Al^3+、Fe^3+离子可使锂辉石表面动电位向正值方向显著偏移;Ca^2+离子在锂辉石表面双电层的外层发生静电吸附,Al^3+和Fe^3+离子在锂辉石表面双电层的内层发生特性吸附。钙原子与锂辉石矿物表面吸附后形成的Ca—O键的键强较小,以离子键为主;铁原子与矿物表面形成Fe—O化学键的键强较大,含有一定的共价键组份;而铝原子与矿物表面吸附后形成的Al—O键的键长、键强等参数介于钙、铁的参数之间。油酸在Ca^2+活化后的锂辉石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和少量的物理吸附,而在Al^3+、Fe^3+活化后的锂辉石表面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8.
多年工业生产证明“碱法不脱泥锂辉石浮选流程”工艺简单,给矿含Li_2O1.2-1.3%,精矿品位6.0-6.1%,回收率达88-90%。为分离泡沫中的绿柱石与锂辉石,曾研究过热裂(1050℃)-筛选、焙烧(600℃)-浮选、热煮(850℃)-浮选和常温浮选等多种方法,均获得较好指标。采用FeCl_3和水玻璃混合剂与Na_2S,Na_2CO_3,氧化石蜡皂在常温下能使绿柱石保持足够的可浮性,而锂辉石成为槽内产品,使之有效分离。由此制定的绿柱石-锂辉石混合浮选分离流程,为Be,Li浮选混合泡沫的综合回收提供一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考察钙离子在pH为3~9的浮选条件下对十二胺浮选红柱石的影响。通过对钙离子溶液化学分析和采用波耳兹曼理论计算红柱石表面捕收剂离子浓度变化,探讨钙离子对红柱石浮选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3≤p H≤7时,钙离子对红柱石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7p H≤9时,钙离子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3≤p H≤7时,钙离子主要以Ca~(2+)组分形式存在,在红柱石矿物表面吸附后降低了其表面负电性,使十二胺的静电吸附力减弱,此时界面层内RNH_+~3的浓度均小于液相内部RNH_+~3的浓度,钙离子对红柱石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7pH≤9时,CaOH~+组分浓度较低,活化作用并不强烈,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Ca~(2+)组分的抑制作用,此时界面层内RNH_+~3的浓度大于液相内部RNH_+~3的浓度,钙离子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0.
通过纯矿物试验研究油酸钠为捕收剂体系中异极矿的浮选行为。结果表明:当油酸钠用量为3×10~(-4)mol/L、p H值为4~8和11时,异极矿浮选回收率均在80%左右。Zeta电位及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油酸钠在异极矿表面主要发生化学吸附,同时也可能存在物理吸附。根据油酸钠溶液和锌离子水解组分含量化学计算,当p H值为4~8时,油酸钠溶液的优势组分为RCOO~-和(RCOO)_2~(2-);而异极矿表面锌离子主要以Zn~(2+)和少量Zn OH~+形式存在。结合异极矿在油酸钠捕收剂体系中的浮选行为,油酸钠在异极矿表面的相互作用原理是异极矿表面Zn~(2+)和羟基络合物Zn(OH)~+成为浮选的活性质点,能与油酸钠作用形成油酸盐,从而使异极矿疏水上浮;RCOOH_(aq)分子和离子-分子缔合物RCOOH·RCOO~-的物理吸附也可能存在;而在p H为11时矿物可浮性较好,可能是油酸根离子与矿物表面的形成Zn(OH)_2发生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