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对青草沙水源为削减藻类在原水投加次氯酸钠可能造成出水TTHMs升高的风险,调研了相关水厂原水、过程水、出厂水的余氯和三卤甲烷生成情况。调研数据显示:水源预加氯生成的TTHMs占出水TTHMs总量的30%~60%;水厂前加氯生成的TTHMs量占厂内工艺生成TTHMs总量的80%以上,滤后氯胺消毒对TTHMs生成贡献很小。在原水水质稳定的情况下,水源预加氯量、水厂前加氯量、沉后余氯均是控制TTHMs的重要因子。因此,需控制水源预加氯量、尽可能将原水TTHMs控制在0.2以下;水厂需根据水温和工艺条件,通过控制沉淀池出口余氯和前加氯量,将出厂水TTHMs有效控制在国标限值1/2以下。  相似文献   

2.
自动加氯数学模型与加氯消毒理论相结合,对原有自动加氯工艺进行优化设计,改进国内加氯消毒控制模式,以出厂水余氯(一氯胺)目标值来自动控制整个工艺过程的加氯、加氨量;以滤后一氯胺和游离氨作为工艺控制参数,来监控出厂水的总氯和总氨值,使加氯和加氨量达到最小化,降低药耗,减少消毒副产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静态试验,分析了不同初始浓度余氯在45℃和55℃这两种模拟生活热水条件下的衰减趋势和规律,探究了生活热水中余氯衰减的特点。结果表明,55℃热水中的余氯衰减比45℃热水中的衰减速率快,较高的温度能明显提高余氯的衰减速率,且余氯浓度越高,衰减到较低浓度时所需的时间越长,衰减速率也会有所降低。由于生活热水水温较高,余氯衰减速率升高,0.10 mg/L的氯无法高效地灭活生活热水中的微生物。0.30 mg/L和0.50 mg/L的氯在消毒15 min后均能对水中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达到几乎完全灭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水箱调蓄的二次供水普遍存在水中余氯衰减过量水质不达标情况,为减少水箱余氯无效衰减,控制二次供水水箱水龄,能保障水质安全。水温作为影响水箱水余氯衰减的重要因素,对二次供水水箱水龄也存在影响。为研究保障水质安全的二次供水水龄,课题通过可调控水温实验平台,模拟不同水温下水箱静态工况余氯衰减情况,探究水温对二次供水水箱水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对二次供水水箱水余氯衰减影响显著,水温较高时,余氯自分解在水箱水余氯衰减成因中占有较大比重;消耗相同余氯量时,28℃所需时间为10℃所需时间的三分之一;根据水温与二次供水水龄之间的关系,水温升高时,相应下降二次供水水龄,控制水箱余氯消耗不过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施耐德140系列PLC设计水厂自动加次氯酸钠控制系统,使出厂水余氯含量控制在国标范围内。前加氯、主加氯采用与水流量成比例投加,然后根据余氯值和总氯采样值与设定值构成串级控制系统最终输出控制计量泵频率冲程。同时利用Unity编程平台进行程序设计,实现了对次氯酸钠系统的自动控制,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6.
该文采用消毒剂次氯酸钠于动态模拟装置进行二次加氯的试验,研究了初次投氯量与二次投氯量的不同配比和不同管材下的余氯衰减规律。结果表明二次加氯能减缓氯的衰减和反应前期(前16 h)三氯甲烷的生成,同时合适的二次加氯方案能降低总投氯量和三氯甲烷的总生成量;钢管中氯的衰减速率约为PE管中的5倍,三氯甲烷生成量约为PE管中的2倍。  相似文献   

7.
林祎  宋丽利  侯宝芹 《净水技术》2021,40(8):167-170
研究了水厂在夏冬两季及不同的环境储存温度下使用次氯酸钠,有效氯的衰减特性与氯酸盐生成规律.结果表明,次氯酸钠在夏冬两季使用过程中,有效氯呈现总体下降、氯酸盐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较高浓度的次氯酸钠中,有效氯下降率更高,氯酸盐生成量更大.而储存温度高于40℃且储存时间超过5 d时,有效氯的衰减才较为显著,温度对氯酸盐生成的影响更大,不同储存温度下氯酸盐的生成量差别明显,温度越高,氯酸盐的生成量越多.当储存温度低于33℃、使用周期在10 d以内时,出厂水中氯酸盐含量基本稳定在0.035 mg/L左右,次氯酸钠有效氯的降低和氯酸盐副产物的生成对出厂水水质的影响较小,尚不足以对饮水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再生水的水质稳定性是影响其用于居民冲厕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研究了在不同的水温、不同的加氯量下使用次氯酸钠对不同水质的中水消毒后的水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再生水的水质是影响再生水回用于冲厕水质稳定性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水温较高的情况下,需要强化中水处理设施,提高再生水水质,才能在再生水回用后保证较长时间的水质稳定;在冬季室内温度条件下,水质的好坏对再生水的水质稳定性影响不大,加氯量成为了回用系统的一个关键因素;MBR出水的氨氮普遍较低,且再生水加氯量较大,为了形成保证再生水的长时间稳定,需要在再生水中加氨形成氯胺消毒;在不同的中水回用系统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再生水停留时间以及回用季节,确定回用系统出水的加氯量,保证用户终端出水达到一定的余氯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净水厂自动加药系统的结构、特点和影响因素。如设计的自动加氯控制系统中,以原水流量为前馈和出厂水余氯浓度作为反馈信号,采用PID算法控制加氯量。系统应用于南方某水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供水水质的安全性,而且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华北某市再生水管网余氯衰减趋势及变化规律展开研究。采用EPANET软件对该区域再生水管网余氯衰减进行了水力水质模拟,得到了该管网的余氯分布情况,并通过实际管网取样检测验证了模型模拟的精确度。对实际管网多个水质指标进行取样检测,分析了各指标对余氯衰减的影响。余氯在夏季衰减更剧烈,水温、管道浊度是余氯衰减的重要影响因素,管网p H值变化不大,其对余氯衰减的影响不大,TOC与余氯衰减的关系较复杂,余氯衰减速度和管网流速呈现正相关关系,且管壁对余氯衰减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范晶璟  耿冰  刘书明 《净水技术》2023,(S1):76-79+92
文章通过调研实际居民小区二次供水水池(箱)在不同温度下的余氯衰减速率情况,发现其随水温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规律且差异逐渐扩大。结合二次供水水池(箱)的水龄余氯衰减关系方程,得出水龄和进口余氯浓度的控制目标。同时,对水厂、管网及二次供水多个环节的余氯优化给予优化策略建议,从而为上海高品质饮用水供水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循环系统间采用氯气杀菌灭藻,余氯会随加氯量的增多而增加。但当循环水中含有氨氮时,会对余氯以及氯根的含量造成影响。因此影响着氯的杀菌效果和水的腐蚀速率。本文分析了冷却水系统中氨氮给加氯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不同水质对余氯衰减及含碳、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文中采用自制局部管段反应器,分别针对来自2个水厂的不同水质的水体,进行了一系列不同初始余氯浓度C0的余氯衰减试验.结果表明,水厂A还原性物质及有机污染物含量更高,水厂B水质整体优于水厂A,其中,水厂B的出厂水平均浑浊度为水厂A的62.5%,CODMn为水厂A的63.3%,总有机碳(TOC)为水厂A的66.6%.不论何种水质,主体水余氯衰减系数kb及管壁余氯衰减系数kw随C0的变化规律与总余氯衰减系数k一致,氯浓度与余氯衰减速率皆呈负相关关系,且水质越差kb越大,kw则与之相反.虽主体水反应在余氯衰减中占主要作用,但余氯与管壁物质的反应以及在管壁的传质扩散作用也不可忽视.水质差的水厂A水体的二氯乙腈(DCAN)和三氯甲烷(TCM)总生成量更高,增长速率也更快.对于2种水质,在氯浓度为较低的1~2 mg/L时,氯浓度的升高对2种消毒副产物生成量的影响更显著.DCAN生成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均出现降低趋势,且水质好的水厂B水体发生DCAN降解的时间早于水质差的水厂A.在初始浓度较高时,浑浊度、T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均在一段时间后出现短暂的升高趋势而后趋于稳定,且水厂A水体中TOC和DON浓度整体水平高于水厂B.因此,可将TOC和DON作为含碳和含氮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前驱物.  相似文献   

14.
10%甲基嘧啶磷水乳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一种环境友好型制剂——10%甲基嘧啶磷水乳剂,筛选了一系列不同HLB值乳化剂,选择出HLB值为13.4的乳化剂A为最佳乳化剂,并进行了乳化温度和乳化时间的筛选实验及不同pH值下水乳剂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加入10%乳化剂,乳化温度30~35℃,乳化时间为10~15min,可配制稳定的水乳液,即所配制的10%甲基嘧啶磷水乳剂有良好的冷、热贮和稀释稳定性。实验还确定了可行的技术指标和最佳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雅格素黄4RN、雅格素红6BN、雅格素藏青GN三支高温型活性染料在不同染色温度条件下染粘胶织物时染料的固色率、表面深度K/S值、染后织物的色光以及色牢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染色温度变化时,织物大部分色牢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色光和固色率略有变化,其中织物表面深度K/S值在染色温度80℃至90℃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6.
二甲苯与环丁砜混合液粘度和密度测定及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压下采用U形振动管密度计测定了对二甲苯与环丁砜的混合液在298 15K~353 15K下的密度,用乌氏粘度计测定了此混合溶液在303 15K~353 10K下的粘度,并由密度数据计算出超额体积VE、由粘度数据计算出了不同温度和组成下的混合粘度的变化,同时对不同温度下的超额体积与组成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对混合粘度变化随组成的关系按Redlich-Kister方程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温度下药材甲对二氧化碳的敏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灿  李子忠 《农药》2006,45(11):748-750
将药材甲置于含二氧化碳和空气各50%的实验气体中,在15℃、20℃、25℃和30℃4个温度下分别处理6、12、24h,统计分析药材甲在不同温度下的死亡率差异及相同温度下不同发育阶段死亡率差异。结果显示,实验气体对药材甲有很强的毒性作用,成虫对二氧化碳最为敏感;20℃,二氧化碳50%处理6h,可以100%致死成虫个体;在15℃-30℃内,温度升高可以增强二氧化碳对药材甲的作用效果。不同发育阶段对二氧化碳的敏感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在PVC隔板树脂生产中避免渣子状聚合物产生应具备的条件:软水硬度小于0.18×10-6、电导率小于10μS/cm、pH值为6.5~7.5,VCM加入量误差±0.5%、温度为15~25℃,水加入量误差±2%、温度为20~30℃,乳化剂加入量误差0.5%~2.0%、温度为80~85℃,引发剂温度为15~25℃。  相似文献   

19.
在天津某净水厂进行不同预加氯浓度条件下脉冲澄清和斜管沉淀两套工艺下的南水北调引江原水处理中试实验,分析在生产上采用预加氯工艺的可行性,并进行生产性验证。中试结果表明,引江原水高温高藻期,预加氯1.3~1.8 mg/L,混凝剂总投加量27~35 mg/L时,滤后水浊度、耗氧量、氯消毒副产物指标均满足国标要求。生产性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引江原水低温低浊期,混凝剂总投加量均为30 mg/L时,采用预加氯(投加量1.0 mg/L)工艺时出厂水氯消毒副产物远低于国标限值,浊度、耗氧量的去除率与采用预臭氧(投加量1.0 mg/L)工艺相当,能够保证安全优质供水。  相似文献   

20.
针对布置连续式碳纤维线的自发热机场混凝土道面,分别制作了内设6K、12K、24K发热线的水泥混凝土板,并在不同室外环境、不同输入功率下进行了温升规律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距离发热线越近,温升越快,温度越高;2发热线间距为10cm时,板面不同位置的温差在3℃以内,温度均匀性良好;3温升效果主要由输入功率决定,当环境温度在-10℃且输入功率为382W/m2时,3.5h后板面温度即可超过3℃;4自然环境对板面温升影响显著,板面温度变化与环境温度变化趋势一致,环境温度降低3℃,板面温度将会随之降低20%以上;5混凝土道面板散热慢,可以利用余热进行融雪化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