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PICU收治的516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结局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CIS、PELOD-2、P-MODS在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存活组488例,死亡组28例。死亡组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86(82,88)分比89(84,92)分],PELOD-2及P-MODS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ELOD-2:6.5(4.0,8.0)分比0(0,2.0)分,P-MODS:3(2,6)分比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59.500、14.228、4.688,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IS、PELOD-2、P-MODS 3种评分评估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61、0.916、0.761(Z=6.127、14.228、4.688,均P<0.05)。结论PCIS、PELOD-2、P-MODS均可较好地预测PICU脓毒症患儿的预后,尤以PELOD-2评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王莉  蔡强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1):1079-1083
目的 探讨入住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第1天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RPR)对脓毒症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U中186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n=151)和死亡组(n=3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PR对死亡的预测效果。根据最佳截断值,将患儿分为高RPR组和低RPR组,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28 d生存率。结果 死亡组RDW、降钙素原、RPR高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PLT、白蛋白低于存活组(P <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低白蛋白、高降钙素原、高RPR为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分析显示,RPR值对脓毒症患儿预后有预测价值(P < 0.05),曲线下面积为0.937,最佳截断值为0.062,灵敏度为94.29%,特异度为77.48%。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曲线显示,高RPR组28 d生存率低于低RPR组(P < 0.05)。结论 入住PICU第1天RPR值与脓毒症患儿预后密切相关,对脓毒症患儿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脓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探讨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 符合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儿(n=31),根据是否伴有休克分为脓毒症非休克组(n=19)和休克组(n=12);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22)和死亡组(n=9);根据是否伴有MODS分为非MODS组(n=13)和MODS组(n=18)。另设普通感染患儿(n=16)和行健康体检儿童(n=31)作为对照。用高效液相质谱串联法检测各组血浆内生吗啡浓度。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发生休克、死亡及MODS的预测价值。结果 健康对照组儿童血浆未检测到内生吗啡,普通感染组仅3例患儿血浆检测到内生吗啡;脓毒症患儿血浆中均检测到内生吗啡。休克组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休克组(P < 0.05);死亡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存活患儿(P < 0.05);MODS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高于非MODS患儿(P < 0.05)。ROC结果显示内生吗啡对脓毒症患儿休克、死亡和MODS均有预测价值(P < 0.05)。结论 脓毒症患儿血浆内生吗啡浓度明显升高,其对脓毒症患儿休克、死亡、MODS风险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儿免疫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免疫抑制对器官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75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转入重症监护室24小时内免疫功能指标与器官损害数之间的关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院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 375例脓毒症患儿中位年龄8.7个月(1个月~13岁),男228例、女147例,男女比例约1.55:1。依据治疗期间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将脓毒症患儿分为无器官功能障碍组、单器官功能障碍组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组。三组间NK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补体C3、C4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多器官功能障碍组最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D4/CD8比值(OR=0.66,95%CI:0.51~0.85)、补体C 3(OR=0.20,95%CI:0.10~0.4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OR=2.54,95%CI:1.35~4.77)和肺部感染(OR=2.29,95%CI:1.36~3.83)是MODS发生的影响因素;补体C3(OR=0.26,95%CI:0.09~0.76)及肺部感染(OR=2.61,95%CI:1.12~6.09)为脓毒症患儿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脓毒症患儿的免疫抑制与MODS发生有相关性,CD 4/CD 8比值降低以及补体C 3消耗可作为评估脓毒症患儿MODS发生风险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死亡风险评分Ⅲ(PRISM Ⅲ)、儿童序贯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SOFA)4种重症评分系统对脓毒症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159例脓毒症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患儿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后24 h内最差的生理指标计算PCIS评分、PELOD-2评分、PRISM Ⅲ评分及pSOFA评分。按照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按照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无脏器损伤)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IS评分、PELOD-2评分、PRISM Ⅲ评分及p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97例(61.01%), 死亡组62例(38.99%);严重脓毒症组141例(88.68%)。PCIS、PELOD-2、PRISM Ⅲ、pSOFA评分预测脓毒症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75、0.672、0.933(均P<0.05);PCIS、PELOD-2...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脓毒症患儿61 例,按PCIS 评分标准分为非危重组(n=18)、危重组(n=20)和极危重组(n=23)。入院24 h 内检测患儿血清PCT、C 反应蛋白(CRP)、乳酸(LA)含量及血常规,比较上述指标在不同危重程度患儿中的差异;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检验PCT 与PCIS 及血清各指标相关性;再依据患儿的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n=39)和死亡组(n=22),比较PCT、PCIS 评分及其他血清指标在不同治疗结局患儿中的差异。结果 非危重组PCT 和CRP 水平均低于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均PPPr=-0.63,Pr=0.73,P=0.003);死亡组PCT 和LA 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P结论 血清PCT 和PCIS 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脓毒症患儿PCIS 评分越低,血清PCT 升高越明显,预后越差,两者联合是预测脓毒症患儿预后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石蛋白(PSP/reg)判断脓毒症患儿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159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106例;严重脓毒症组53例,其中脓毒性休克12例)及同期20例非脓毒症患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检测患儿入住PICU后第1、3、7天血浆PSP/reg浓度。血浆PSP/reg水平与血清降钙素原(PCT)、CRP、WBC计数、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判断脓毒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入住PICU后第1天血浆PSP/reg水平高于对照组(PPn=27)入住PICU后第1天血浆PSP/reg水平高于存活患儿(n=132)(Prs=0.212、0.548;Prs=-0.373,PP结论 PSP/reg与感染密切相关,对脓毒症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早期评估婴儿捂热综合征(IMS)病情严重程度和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50 例IMS 患儿,根据是否发生MODS 分为MODS 组(n=29)和非MODS 组(n=21);根据患儿随访30 d 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36)和死亡组(n=14)。记录患儿入院后24 h 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C 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指标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转归。采用半定量胶体金免疫色谱法床旁检测血清PCT 水平。结果 50例IMS患儿中,47 例(94%)入院时血清PCT ≥0.5 ng/mL;死亡组中血清PCT 水平及MODS 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PCIS 评分明显降低(Pr=-0.84,PPP结论 PCT 作为一项炎症指标,入院时其血清水平与IM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可早期预测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新型凝血标志物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对儿童脓毒症诊断和出院预后的预警效能。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以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包括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5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 于诊断脓毒症当日检测sTM、t-PAI·C和传统凝血指标。另选择20例行包皮环切患儿为对照组, 于纳入当日检测上述指标。脓毒症组患儿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 预测儿童脓毒症及出院时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不同指标对预测儿童脓毒症诊断和预后的效能。结果 59例脓毒症患儿中男39例、女20例, 年龄61(22, 136)月龄。存活组44例, 死亡组15例。20例对照组均为男性, 年龄107(94, 122)月龄。脓毒症组患儿sTM和t-PAI·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2(9, 17)×103 比9(8, 10)×103 TU/L, 10(6, 22)比2(1, 3)μg/L, Z=-...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结果分析凝血紊乱与脓毒症严重程度、器官功能障碍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PICU诊断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患儿(n=62)的临床资料,于诊断脓毒症当天(D1)、第2天(D2)、第3天(D3)检测患儿血常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器官功能指标(ALT、TBiL、ALB、Cr、BUN、PaO2/FiO2)、乳酸、传统凝血功能检测指标(APTT、PT、INR、Fib、D-dimers)、TEG指标(R、K、α、MA、LY30、CI).(1)比较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组组间D1~3 TEG结果;比较低凝、高凝组组间D1炎症指标、D1危重评分.(2)比较低凝、高凝组组间D1器官功能指标(ALT、TBiL、ALB、Cr、BUN、PaO2/FiO2)、D1~3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和器官功能障碍数目.(3)比较存活、死亡组组间D1~3 TEG结果;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分析D1CI和APTT、PT结果与脓毒症28d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1)凝血紊乱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严重脓毒症组(n=21)较脓毒症组(n=41) D1~3TEG结果呈持续低凝状态:D1~2R及D1、D3K延长,D1~3α减小,D1~3MA、CI降低(P<0.05);低凝组(n=16)D1PRISM Ⅲ高于高凝组(n=26) (P<0.05);低凝组D1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高凝组(P<0.05).(2)凝血紊乱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关系:低凝组D1器官功能损害重于高凝组:D1Cr、BUN、ALT升高(P<0.05);低凝组D1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D1~3器官功能障碍累积数目高于高凝组(P<0.05).(3)凝血紊乱与脓毒症预后的关系:低凝组病死率高于高凝组(62.5% vs.15.4%,P=0.002);死亡组(n=18)较存活组(n=44) D1~3TEG结果呈持续低凝状态:D1~2R及D1、D3K延长,D1~3α减小,D1~3MA、CI降低(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凝、高凝、正常组28d生存曲线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结果呈持续低凝状态可反映患儿脓毒症和MODS严重程度,TEG对预测脓毒症28d预后有参考价值.TEG对于综合判断脓毒症严重程度、MODS和预测脓毒症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儿T 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严重脓毒症患儿42 例,随机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22 例)和常规治疗+CBP 治疗 (CBP 组,20 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 动态测定外周血调节性T 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CBP 组患儿PICU 入住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P+、CD4+、CD8+ T 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D4+、CD8+ T 淋巴细胞百分比及PCIS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CD4+、CD8+ T 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 比值及PCIS 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结论 CBP 治疗可以提高严重脓毒症患儿受抑制的免疫功能,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sTo assess performance of the age-adapted SOFA score in children admitted into 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PICUs) and whether the SOFA score can compete with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in diagnosing sepsis, as recommended in the Sepsis-3 consensus definitions.MethodsTwo-centre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281 children admitted to the PICU. We calculated the SOFA, 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 (PRISM), and Pediatric Index of Mortality-2 (PIM2) scores and assessed for the presence of SIRS at admission.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30-day mortality.ResultsThe SOFA score was higher in nonsurvivors (P<.001) and mortality increased progressively across patient subgroups from lower to higher SOFA scores.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of the SOFA score for predicting 30-day mortality was 0.89, compared to AUCs of 0.84 and 0.79 for the PRISM and PIM2 scores, respectively. The AUC of the SOFA score for predicting a prolonged stay in the PICU was 0.67. The SOFA score was correlated to the PRISM score (rs=0.59) and the PIM2 score (rs=0.51). In children with infection, the AUC of the SOFA score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 was 0.87 compared to an AUC of 0.60 using SIRS. The diagnosis of sepsis applying a SOFA cutoff of 3 points predicted mortality better than both the SIRS and the SOFA cutoff of 2 points recommended by the Sepsis-3 consensus.ConclusionsThe SOFA score at admission is useful for predicting outcomes in the general PICU population and is more accurate than SIRS for definition of paediatric sepsi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肺泡灌洗液Th17 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50 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泡灌洗液Th17 细胞比例,同时在入院24 h内对患儿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按PCIS 评分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及非危重组;根据临床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分别比较Th17 细胞在各组的差异及其与PCIS 分数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病情危重程度的增加,肺泡灌洗液中Th17 细胞水平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0.853,PP结论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患儿肺泡灌洗液中Th17细胞水平的增加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各期支气管哮喘(AS)幼儿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浓度变化,探讨FeNO浓度与AS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4~6月初次诊断为AS且处于急性发作期的1~3岁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分为慢性持续期(n=34)及临床缓解期(n=24),以同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对所有儿童行FeNO浓度、肺功能等检测。分析FeNO浓度与AS分期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eNO诊断AS的最佳诊断截点。结果各期AS患儿FeNO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急性发作期患儿Fe NO浓度高于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且慢性持续期患儿FeNO浓度高于临床缓解期(均P0.05)。AS患儿FeNO浓度水平与AS分期相关(r=-0.38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FeNO诊断AS的最佳诊断截点为22.75 ppb,敏感度达0.933,但特异度仅为0.388。结论 AS幼儿FeNO浓度水平与AS分期相关;Fe NO浓度22.75 ppb可作诊断幼儿AS的界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和D-二聚体(D-D)在判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方法 ,选取PICU住院的SIRS患儿67例,按有无感染灶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入院24 h内检测血清PCT、D-D、CRP、WBC,并进行小儿危重评分(PCIS)。将有差异指标与PCIS进行相关性分析;随访28 d临床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预测28 d生存效能;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脓毒症组中血清PCT和D-D水平高于非脓毒症组,PCIS低于非脓毒症组(均PPPPOR值分别为1.684,1.003,均P结论 SIRS患儿血清PCT有助于早期识别脓毒症和非脓毒症;血清PCT和D-D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可能是预测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Delta变异株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2021年11月17日—12月17日河南省定点救治医院收治的Delta变异株感染所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45例分为3组(<6岁组16例,6~13岁组16例,>13岁组13例),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各年龄组均以轻型病例为主,均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仅在6~13岁组中出现。<6岁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5)。6~13岁组血肌酐水平升高患儿比例最高,达50%。仅>13岁组中4例患儿出现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在3个年龄组中,6~13岁组外周血CD3+CD4+淋巴细胞、CD3+CD8+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计数均最低。>13岁组入院时SARS-CoV-2 IgG阳性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儿胸部CT影像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A 型肉毒毒素(BTX-A)腓肠肌注射对脑性瘫痪尖足的疗效。方法 痉挛型脑性瘫痪所致尖足患儿256 例按肌张力不同分为A、B 两组:A 组(肌张力1~2 级)147 例,随机分为BTX-A大剂量注射(A1 组,73 例) 和小剂量注射亚组(A2 组,74 例);B 组(肌张力3~4 级)109 例,随机分为BTX-A 大剂量注射(B1 组,55 例)和小剂量注射亚组(B2 组,54 例)。A1、B1 组给予BTX-A 6 U/kg,A2、B2 组给予BTX-A 3 U/kg。注射前及注射后1、3、6、12 个月进行改良的 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定腓肠肌的肌张力及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A1 和A2 组治疗前和治疗后Ashworth 分级和GMFM 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 组大剂量注射BTX-A 可有效降低肌张力,改善下肢运功功能,与小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结论 脑性瘫痪尖足的患儿在进行BTX-A 注射时应根据肌张力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剂量。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儿,采用大剂量注射则可更大程度地降低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患儿临床和支气管镜下特点,并分析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TBTB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1年内最后1次支气管镜结果分为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组(n=34)和无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组(n=5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TBTB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对儿童TBTB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的预测价值。 结果 92例TBTB患儿主要症状为咳嗽(90%)、发热(68%);<1岁组患儿气促、喘息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8)。胸部CT常见改变为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90%)、气管支气管狭窄或堵塞(61%)。TBTB镜下以淋巴结瘘型为主(77%)。所有患儿均行介入治疗,有效率为84%。随访1年,34例患儿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组比无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组TBTB的诊断时间和启动介入治疗时间均显著延迟(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TB诊断时间与患儿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密切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TBTB诊断时间取92 d是预测TBTB患儿遗留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的最佳截断值,曲线下面积为0.707,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75.9%。 结论 TBTB临床表现无特异性,<1岁患儿临床症状更重。对胸部影像学提示气道受累的肺结核患儿应警惕TBTB发生。TBTB诊断延迟与气道闭塞或瘢痕狭窄发生相关。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3,25(4):381-3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