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项急救技术,电除颤问世迄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近二、三十年直流电除颤更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电除颤的适应证包括紧急适应证与选择适应证。紧急适应证为心室颤动(室颤)性心搏骤停,也包括室颤的前奏——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扑动(室扑),其模式为非同步;选择适应证则包括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某些快速性异位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与折返有关者),  相似文献   

2.
In 1996 the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pproved the first biphasic waveform for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fter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biphasic waveforms had been well-established for defibrillation with internal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ICDs). The first approved waveform was incorporated in an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 marketed as the ForeRunner ((Philips Med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国产双相波除颤仪与两种进口除颤仪的除颤效果。方法采用置右心室电极以5~10mA电流诱导室颤成功后,选择进口通用单相波除颤仪、菲康双相波除颤仪和国产迈瑞双相波除颤仪进行体外异步除颤E50、I50和体内除颤成功率的比较。结果迈瑞双相波除颤仪的E50、I50显著低于通用单相波除颤仪,和菲康双相波除颤仪的E50、I50差异不显著;体内除颤能量为5J、10J和20J时,迈瑞双相波除颤仪的除颤成功率显著高于通用单相波除颤仪,和菲康双相波除颤仪的除颤成功率没有差异。结论迈瑞双相波除颤仪比通用单相波除颤仪有更好的除颤效果,与菲康双相波除颤仪有相似的除颤效果。  相似文献   

4.
单双相电震除颤对心肌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0只太湖猪进行单双相电震心脏除颤,采用病理检查。心电图记录以及除颤前后肌酸磷酸酶及其同工酶(CPK和CPK-MB)测定来评价心肌损伤。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发现。单双相电震都有心内膜水肿,心肌出血,局部心肌断裂及退行性病变等病理变化。但双相电震效果明显好于单相电震,单相电震的4只猪(除颤9-12次,能量20-50J)心肌变软,切开后可见凝血,心内膜附有血栓,体外除颤时有5只猪(除颤5次。能量360J)局部心肌断裂;而双相电震的体内和体外各有一只发生心肌退行性病变,心电图记录到单相电震4只猪发生ST段压低或ST段抬高和2只房室阻滞;双相电震时,心电图发生的变化分别席子国2只ST段压低和1只房室阻滞,而CPK和CPK-MB检测数值相差较大。未作具体评价。本实验提示:双相电震引起的心肌损伤好于单相电震;损伤可能由热和电等因素造成,除颤总能量相仿,用高能量少次数的除颤方法比低能量多次数对心肌的损伤要大。损伤部位可以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型除颤电极片P-700系列除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心导管对3组不同体质量的太湖猪诱导,制作太湖猪室颤模型,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除颤能量适用范围为依据,以P-500系列电极片作为对照,用P-700系列电极片和P-500系列电极片分别进行体外除颤与复苏,统计除颤成功率,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除颤前后各组动物的心脏功能,实验结束后做大体解剖并作病理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除颤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动物除颤前后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缩面积变化率(FAC)、左心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VPW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P-700系列电极除颤成功率和安全性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介绍了除颤仪原理、单相波和双相波电流、波形、能量,分析了除颤仪双相波技术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叶华  李莉  王吉文  许子彬 《广东医学》2008,29(8):1281-1282
目的研究分析室颤波频率和振幅对除颤效能的影响。方法建立猪闭胸电诱发室颤模型,CPR First组优先心肺复苏2min后连续3次除颤,Shock First组直接予连续3次除颤,观察室颤波频率和振幅变化,计算除颤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结果CPR First组先行心肺复苏2min后可提高初次除颤前室颤波的频率和振幅,较Shock First组有高的除颤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P<0.05)。结论除颤前先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使室颤波的频率和振幅增加,可明显提高除颤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除颤对心肌的影响。方法对30头太湖猪进行电除颤,对除颤前及除颤后1、4、12、24、72h电解质(K^+、Na^+、Cl^-)和心肌损伤标志物(AST、LDH、CK、CK-MB、CTnI)的含量进行比较。同时观察72h后处死的猪心肌的病理改变,从而判断心肌损伤程度。结果(1)电解质(K^+、Na^+、Cl^-):除颤后各时间段与除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标志物(AST、LDH、CK、CK-MB、CTn):与除颤前相比,心肌各标志物在除颤后12~72h的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病理结果: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发现,除颤后心肌有心内膜水肿、心肌出血、局部心肌断裂及退行性病变等病理变化。结论除颤对心肌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除颤后对心肌损伤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双相波自动电击除颤仪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心脏骤停并进行心肺复苏患者29例,以是否应用体外双相波自动电击除颤仪进行除颤操作为分组标准,对除颤组及未经除颤组心脏复苏率和最终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除颤组共11例,心脏复苏成功9例,成功率81.81%,最终生存4例;未经除颤组18例,心脏复苏成功7例,成功率38.89%,无最终生存病例,两组心脏复苏成功率存在明显差异(x2=5.328,P=0.021).结论:体外双相波电击除颤在基层医院心脏复苏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体内除颤方法 ,对阵发性 (A组 )、房颤时间在 1~ 6个月 (B组 )和 6~ 2年 (C组 )的三种不同类型房颤进行电复律 ,以探讨体内低能量除颤的可行性。结果 :三组除颤成功率分别为 10 0 % ,92 .8% ,86 .7%。A组有效复律能量 3.6 6± 1.45焦耳 ,远低于B组 (6 .7± 2 .6 8)和C组 (8.96± 3.0 2 ) (P <0 .0 1) ,B组除颤成功率高于C组 (P <0 .0 5 )。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表明 ,有效除颤能量与房颤持续时间和环长呈正相关 ,与心功能、年龄、性别等无显著相关。结果显示 ,对电生理检查中诱发的房颤 ,体内低能量除颤是安全可行的。房颤持续时间越长 ,除颤所需能量越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体内除颤方法,对阵发性(A组)、房颤时间在1~6月内(B组)和6月~3年(C组)的三种不同类型房颤进行电复律,以探讨体内低能量除颤的可行性。结果:A组有效复律能量3.66+1.45焦耳,远低于B组(6.7+2.68)和C组(8.76+3.02)(P<0.001),B组除颤成功率高于C组(P<0.005)。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表明,有效除颤能量与房颤持续时间和环长呈正相关,与心功能、年龄、性别等无显著相关。结果显示:对电生理检查中诱发的房颤,体内低能量除颤是安全可行的。房颤持续时间越长,环长越短,除颤所需能量越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除颤器质量控制现状,分析了对除颤器分析仪进行计量校准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用来完善除颤器分析仪计量校准的标准器具即除颤能量标准源的研制方法。最后根据医学计量体系的要求,研究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除颤器释放能量参数的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能量智能双相波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电复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单相波组和双相波组行电复律,对比分析二组一次电复律的成功率、三次电复律的成功率,一次电复律后有效节律的恢复率;电复律成功后4 h测定血肌钙蛋白I及复律成功后心电图变化,评价二组患者心肌的损伤程度以及电复律时患者疼痛程度、电复律部位皮肤灼伤情况。结果:二组一次电复律的成功率(双相波组82.3%VS单相波组61.5%,P〈0.01)、三次电复律的成功率(双相波组91.2%VS单相波组86.5%,P〉0.05)、一次电复律后有效节律的恢复率(双相波组66.2%VS单相波组44.2%,P〈0.05)。二组电复律成功后4 h血肌钙蛋白I水平,双相波组显著低于单相波组(P〈0.01),双相波组电复律对心电图影响及皮肤灼伤情况好于单相波组。结论:双相波组电复律效果优于单相波组,使用低能量智能双相波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电复律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体外肝叶切除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对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7只健康继猪体外肝叶切除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中氧供需麻醉后分别经脾插管至门静脉和右股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两管经Y型管联接,右人静脉插管至右心房,全肝血流阻断时建立门腔-心房体外辅助循环。在麻醉后、转流30min及转流后30min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血气分析。结果:①术中SvO2显著降低(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心搏骤停患者入急诊抢救室的时间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和除颤与心肺复苏(CPR)先后顺序以及心室纤颤时间对除颤效果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因心搏骤停进入急诊室抢救的162例患者,按心搏骤停发生至急诊抢救时间分为<4min组(82例)、4~10min组(50例)、>10min组(30例)。每组患者再分为直接除颤组和先CPR再除颤组,分析比较不同室颤时间以及除颤、CPR先后顺序的除颤成功率。结果工作时间(日间)入抢救室的心搏骤停患者与休息时间(节假日及夜间)入抢救室的患者复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室颤时间的延长,除颤的成功率明显下降。室颤时间<4min组、4~10min组、>10min组除颤成功率分别为75.61%、56.00%、20.00%,室颤时间>10min组与<4min组、4~10min组除颤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室颤时间<4 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与直接除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50%比73.81%,P>0.05);室颤时间4~10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组(72.00%比40.00%,P<0.05);室颤时间>10min组,先CPR再除颤组的除颤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组(40.00%比0,P<0.05)。结论心搏骤停的患者复苏成功率与在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入急诊抢救室的时机无明显关系,心搏骤停室颤持续时间是影响除颤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抗蠕虫药物对体外猪囊尾蚴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7种高效,广谱抗蠕虫药物进行了体外抑制猪囊尾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磺苯咪唑、硫苯咪唑、氟苯咪唑、三苯双脒、丙硫咪唑和吡喹酮均有抑制猪囊尾蚴作用,而伊维菌素无抑制猪囊尾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肠穿孔和腹腔注入大肠杆菌制备幼猪腹膜炎致感染性休克模型结果:动物全死于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平均生存时间354min;心输出量、心脏指数等指标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变化显著(P<0.05)。说明在腹膜炎和败血症期出现短暂的高血液动力学表现提示感染性休克早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体外肝叶切除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对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7 只健康幼猪,麻醉后分别经脾静脉插管至门静脉和右股静脉插管至下腔静脉,两管经 Y 型管联接,右颈内静脉插管至右心房,全肝血流阻断时建立门腔心房体外辅助循环。在麻醉后、转流30 min 及转流后30 min 分别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S珔v O2) 及血气分析。结果:①术中 S珔v O2 显著降低( P < 0 .05) ;②静脉转流能部分纠正术中血流动力学紊乱;③心输出量与 S珔v O2 存在相关关系。结论:提示体外肝叶切除自体余肝原位再植术中存在氧供需状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19.
张英谦  李涛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1052-1054
目的建立一种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幼猪模型。方法健康雄性幼猪16头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头、内毒素(LPS)组10头。正常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10ml/kg);内毒素组缓慢泵注LPS(15μg/kg),机械通气条件下观察肺氧合等肺功能损害的进程。结果注射LPS后6h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aO2/Fi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出现显著改变,12h达到ALI标准,LSP组注射LPS3h、6h、12h肺动态顺应性和气道阻力与注射前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析及肺形态学出现显著异常。结论本法可诱导稳定的脓毒性ALI猪模型,供ALI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