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指累及脑内基底节的一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PD)、亨廷顿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多发抽动症等具有一系列的神经心理症状相关特点,也有认为包括强迫症[1-2]。近期,基底节结构与广泛的皮质和皮质下区域联系环路才被  相似文献   

2.
资料表明 ,实验性克汀病大鼠大脑的体积及重量较对照组小且轻 ,小脑重量也低于正常 ,蒲肯野细胞发育不良 ,外颗粒层细胞增殖延长、消失迟缓 ,细胞向内颗粒层移动发生较晚 [1 ] 。对小脑皮质的组织学观察 ,发现分子层特别是小叶 、 、 a变薄 ,有蒲肯野细胞的部分脱落。为进一步研究小脑皮质颗粒细胞层的细胞密度 ,采用磷钨酸染色对小脑小球的突触分布进行电镜观察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采用 Wistar大鼠复制成实验性克汀病大鼠模型与同龄正常大鼠对照 ,于出生后 5~ 6个月处死 ,将 2个组大鼠的小脑从蚓部正中矢状切开 ,固定于Perfix固…  相似文献   

3.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首先是由Baron等在1980年提出的,可能是由于皮质桥小脑环路被阻断引起的。既往的研究表明,卒中后或脑肿瘤时可出现这种现象,病灶在额叶和顶叶时,发生率更高。病理研究表明,一侧小脑半球的广泛损害引起肌张力低下、注视性震颤、共济失调和同侧肢体的轻瘫。因此,有人认为,伴有CCD的卒中病人,一侧小脑半球的代谢性抑制可能合并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尽管肉眼观察小脑结构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小脑白质纤维束(皮质小脑束、交叉皮质小脑束、皮质齿状核束)的改变及其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急性期基底核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认知功能评估分为脑卒中后VCI患者20例(VCI组)及非VCI患者20例(非VCI组),另选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行头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检查,观查患者各向异性分数(FA)变化和小脑白质纤维束受损情况,3个月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观察VCI组小脑白质纤维束FA值及纤维束数量与痴呆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VCI组病灶侧交叉皮质小脑束、皮质小脑束、皮质齿状核束FA值和纤维束数量较病灶对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VCI组病灶侧皮质小脑束侧、交叉皮质小脑束侧及皮质齿状核束侧FA值(r=0.657,P=0.002;r=0.816,P=0.000;r=0.661,P=0.002)及纤维束数量(r=0.988,P=0.000;r=0.721,P=0.000;r=0.594,P=0.000)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以及FA值(r=0.661,P=0.001;r=0.819,P=0.000;r=0.768,P=0.000)及纤维束数量(r=0.917,P=0.000;r=0.865,P=0.000;r=0706,P=0.001)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与小脑有关的皮质小脑束、交叉皮质小脑束及皮质齿状核束参与了V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1897年 Sherrington 的经典实验证明刺激旧小脑可抑制去大脑强直。Moruzzi 观察到施于猫的小脑皮质的高频刺激(200~300cps)抑制去大脑强直,而低频刺激(5~15cps)则使之加重。1955年 Cooke 和 Snider 证实刺激小脑可改变抽搐发作的电发现,用60V 刺激猫大脑引起的发作,可被低于7V 刺激小脑皮质而完全停止发作。1965年 Dow 等发现小脑对癫痫主要为抑制性影响。1964年 Ito 和Yoshida 证明慢性小脑皮质刺激使整个小脑皮质蒲肯野细胞传出抑制性放电。1972年Julien 证实青霉素所致癫痫灶的猫和正常猫自发的蒲肯野细胞发放率用苯妥英钠后戏剧性地增加,故得出结论药物抗癫痫作用有赖于小脑皮质,其蒲肯野细胞放电增加可能降低大脑活性,而蒲肯野细胞活动丧失则增加大脑兴奋性。基于上述认识,从1972年开始,Cooper 提  相似文献   

6.
<正>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大脑功能重组和大脑可塑性理论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出现了多种以脑可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康复方法,如强制性运动疗法[1]、运动想象疗法[2]、任务导向性训练等[3]。这些方法较传统的康复治疗有显著的优越性[4-5],但高人工消耗以及操作的复杂性依然难以规避[6-7]。为尝试解决上述问题,机器人辅助技术的研发应运而生。美国机器人协会定义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和  相似文献   

7.
正脑卒中病人约42%~67%存在吞咽障碍[1],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包括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引起真性延髓和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假性延髓麻痹,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时间延迟以及与吞咽有关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病人可出现进食、饮水呛咳,语言及构音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脱水及营养不良,还可导致病人焦虑,缺乏自信心,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我国≥65岁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7%[1]。以往认为,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在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缺失,进而引起皮质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导致运动障碍的发生。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帕金森病的主要运动症状。但近年来,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识,病理生理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病理改变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9.
运动皮质电刺激(MCS)于1989年首次应用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治疗.近年来,这项技术也开始用于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包括调节皮质-基底节纤维联系环路、兴奋患侧运动皮质但抑制健侧运动皮质、调节脑组织可塑性以及电活动重新同步化等.文章就MCS治疗卒中后运动障碍的可能机制、手术方法、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近来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内脏感觉的研究,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发生与内脏感觉高敏有密切关系。目的:应用BOLD-fmRI技术,通过研究食管酸灌注时NERD患者大脑功能活动模式的改变,探讨NERD患者食管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方法:对31例NERD、13例反流性食管炎(RE)和12名健康志愿者在食管酸灌注时行fMRI;根据食管内球囊扩张和酸灌注试验结果将NERD患者分为两组:感觉高敏(NERD-H)组和感觉正常(NERD-N)组;对三组受试者大脑的兴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食管酸灌注刺激在NERD内脏高敏的患者中激活范围较广泛,包括单侧或双侧第Ⅱ躯体感觉皮质(SⅡ)、第Ⅰ躯体感觉皮质(SI)、前额叶皮质(右侧为主)、眶额回皮质、岛叶皮质、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后扣带回、楔前叶、杏仁体、腹侧纹状体、丘脑、小脑等,其中双侧SⅡ、右前额叶皮质、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岛叶皮质、杏仁体、腹侧纹状体和小脑的最大信号增加幅度显著高于NERD-N组和对照组(P〈0.01)。内脏高敏的NERD患者fMRI功能初始信号呈现时间、达峰值时间较NERD-N组和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食管酸灌注时产生的fMRI参数改变为揭示NER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处理食管感觉传入信息功能异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全球约有1/3的人会罹患脑卒中,而高达64%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有1/3的患者会进展为明显的痴呆症.自1990年Spencer等首先报道利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到大脑中动脉血流固体,称作为脑动脉微栓子信号(MES)后,TCD技术广用于脑梗死等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研究表明TCD[1]可以实时、无创、动态的监测大脑中动脉的MES及评估血管狭窄程度.TCD监测到大脑中动脉MES信号也高度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2],国外一些研究表明[3]大脑中动脉MES信号与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通过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循环中MES及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的狭窄程度,并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其进行评分,进一步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与大脑中动脉MES及血管狭窄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哮喘大鼠大脑和肺组织c-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哮喘大鼠肺脏和大脑中c-fos表达的分布及其意义。方法:制作卵蛋白致敏大鼠哮喘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和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Fos蛋白在肺脏和大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哮喘组大鼠(10只)肺脏和大脑中c-fos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Fos阳性产物在脑内主要集中分布在额顶皮质、边缘前脑(扣带皮质、梨状皮质和中央杏仁核等)、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室周核、孤束核、最后区和延髓腹外侧区内;小脑内无明显Fos分布密集区。结论: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神经免疫调节的参与;Fos蛋白可能参与了哮喘的神经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3.
<正>阿尔茨海默病(AD)常引起患者不可逆的认知、运动和行为障碍~[1]。随着药物在AD认知功能衰退治疗中呈现出限制状态~[2,3],一种可以防治并缓解AD的干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增加有氧运动的持续时间,可以减少AD对正常老年人认知损伤的风险~[3,4]。动物实验研究也表明有氧运动可以增加神经营养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5~7],此外,有氧运动甚至可能减少致病蛋白质的聚集,调解神经炎症,  相似文献   

14.
<正>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在多种病因共同作用下引起颅内小血管病变,从而损伤脑深部灰质和脑白质,最终出现一系列病理学、神经影像学改变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颅内小血管主要包括脑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这些小血管对大脑最活跃的神经元代谢和脑网络复杂功能的维持必不可少[2]。小血管病变主要引起皮质下主要结构的病变,神经影像学可表现为深部脑梗  相似文献   

15.
步态是一个复杂的运动任务,由大脑的不同区域共同控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老年人步态与认知功能之间有密切关系。老年人步态障碍增加了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与正常健康的老年人相比,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更易表现为步态障碍且更易跌倒。认知和步态可能发生在大脑的同一个区域,两者可能存在双向关系,更好的整体步态与更好的整体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近年来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步速和跨步时间变化(STV)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国内相关的研究仍甚少。本文将步速和STV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的意识,根据老年人的步态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更早地发现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女性的一生伴随着雌激素水平的波动起伏。绝经后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除出现烘热、汗出等症状外,女性的认知能力也开始下降。认知功能指大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学习、记忆、感知觉、注意力、语言、思维和逻辑推理等多个方面。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一种介于正常和轻度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可表现为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痴呆的比例较高。有证据表明,中年可能是痴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处于更年期的中年女性,大脑处理外来信息的速度和言语记忆能力都明显下降[1]。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造成神经缺血、缺氧而逐渐发生的,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3]。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损伤周围神经的疾病,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并不鲜见[4]。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5,6]。由此可知,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是一种累及整个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及在其中上行、下行感觉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前部及后部皮质脑萎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前后部皮质脑萎缩患者神经心理学特点。方法收集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表现为大脑前部皮质萎缩组11例、大脑后部皮质萎缩组12例,选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估(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及韦氏智力量表中的图画填充测验、木块图测验、数字广度测验对受试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测试,评估不同大脑皮质区域萎缩后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结果大脑后部皮质萎缩组Mo CA、MMSE总分均显著低于大脑前部皮质萎缩组(P0.05),大脑后部皮质萎缩组ADL总分略高于前部皮质萎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后部皮质萎缩组视空间测试中的评分显著低于大脑前部皮质萎缩组(P0.05);而注意力、计算力测试中的评分则显著高于大脑前部皮质萎缩组(P0.05)。在图画填充测试中大脑后部皮质萎缩组评分显著低于大脑前部皮质萎缩组(P0.05)。结论大脑前部皮质萎缩以注意力和计算力损害较为突出。大脑后部皮质萎缩以突出的视觉空间损害为特征,此外还合并有短时记忆、注意、定向、知觉及抽象思维等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多巴胺与认知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 ,其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比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更被人所熟知。在过去的 10年里 ,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证明多巴胺在高水平认知功能中起关键作用。许多疾病的认知功能障碍都与多巴胺的失调有关 ,如 :抑郁症、药物成瘾、亨廷顿舞蹈症和帕金森病 ,以及正常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动物模型实验研究以及在临床上大样本人群中的神经心理研究结果均表明 ,当前额皮质中多巴胺递质变化时 ,一些特殊的认知功能被损害了。现对近年来关于多巴胺在认知功能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多巴胺系统的解剖特点脑皮质中多巴…  相似文献   

20.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acute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APCI)是一种与后循环动脉(包括颅内外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狭窄、灌注不足、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相关的急性缺血性临床综合征,占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1-2]。与前循环比较,后循环的解剖结构更为复杂,其中以脑干最为特殊,因为走行于脑干的运动及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密集、核团多[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