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治疗多种病毒性感染疾病。本文通过总结既往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在治疗病毒性传播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总结了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在募集、血浆处理、抗体效价检测中的技术进展及其在禽流感病毒、MERS-CoV、SARS-CoV、EBOV、SARS-CoV-2等病毒性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浆输注相关不良反应等。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在多数病例报道及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其可以降低疾病死亡率,可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适合血站实验室的新冠病毒相关检测平台,同时避免生物安全风险发生。方法 通过对自动加样器程序的修改,调整液体曲线,降低注液速度,进行液面下加样及混匀;编辑酶免分析仪方法及LIS程序;修改核酸汇集程序等方法建立自动化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检测平台。结果 该平台可实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的IgM与IgG抗体检测、IgG抗体效价自动倍比稀释检测及新冠病毒核酸自动化检测。结论 所建立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检测平台可实现自动化、标准化的加样与检测,避免生物安全风险,为恢复期血浆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3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31例的临床资料。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转阴为治疗有效,统计治疗有效率。结果31例患儿治疗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转阴,治疗有效率为100.00%(31/31),无患儿死亡,均治愈出院。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治疗前5例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治疗后2例患儿出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其中男15例,女16例,均有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其中有发热症状6例,有呼吸道症状10例,有消化道症状2例,18例患儿无明显症状。患儿入院和复查血气分析以及凝血功能均正常,入院心肝肾功能异常2例,复查心肝肾功能异常3例,23例患儿入院胸部CT检查显示无肺部影像学改变,其余8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部影像学改变。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无症状感染患者比例较高,可存在心肝肾功能异常、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以及肺部影像学改变,治疗效果和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评价新型冠状病毒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胶体金)试剂检测性能。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以下简称"COVID-19 CP")IgG、IgM抗体滴度并分析亚甲蓝病毒灭活对IgG抗体滴度的影响。方法 对15例符合采集恢复期血浆要求的新冠肺炎康复者血浆标本,遵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要求及经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合格后,按照原倍、20、40、80、160、320倍稀释,采用3种IgG、2种IgM的ELISA试剂、1种胶体金试剂分别检测2019-nCoV IgG、IgM抗体。对其中7例血浆标本,比较亚甲蓝病毒灭活前、后IgG抗体滴度变化,评估病毒灭活对IgG抗体滴度的影响。结果 15例标本常规检测及2019-nCoV核酸检测均合格,但ALT偏高。2019-nCoV 3种IgG ELISA试剂检测抗体滴度、2种IgM ELISA试剂的结果差异较显著,病毒灭活前后IgG抗体滴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国产ELISA试剂能够较好地检测出新冠病毒的IgG、IgM,但是由于试剂生产工艺、检验原理、灵敏度差异,不同试剂抗体滴度检测水平有差异。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对2019-nCoV IgG抗体滴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不同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 ELISA抗体试剂应用于核酸检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抗体检测的结果差异性.方法 应用3种SARS-CoV-2 ELISA抗体试剂(代以ELISA试剂1、2、3)和1种假病毒中和试验(ppNAT),于2020年9...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1日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部分预后和转归。结果 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同,年龄14~68岁,中位年龄41岁。可推算潜伏期者7例,为7~18 d,有3组家族聚集性发病,共10人。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11 d,最短1 d。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部不适、干咳为主要症状,仅1例患者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轻型4例,普通型7例,重型3例,无危重型病例。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多数正常,病程中观察到4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伴随持续发热或肺部影像学进展。6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包括3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4例患者降钙素原检查均未见升高。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1例为第2次检测阳性、2例为第3次检测阳性。4例轻型患者胸部CT无明显改变,10例患者肺部存在多发病灶,均有磨玻璃影,病灶为单侧1例、双侧9例,均位于胸膜下或肺外带,合并有实变4例、结节影1例,无坏死灶出现,未见胸腔积液。目前14例患者中6例连续2次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病程6~27 d,中位时间22.5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均不具有特异性,确诊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部分患者需多次检测才能得到阳性结果,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仍需全面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测及病情进展等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7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于不同病程、不同类型样本中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分布特点及核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4日至3月3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7例,对其咽拭子、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及病历记录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7例确诊病例中有57例肺部CT出现病变并核酸阳性而确诊入院,其中31例在入院后多类样本核酸检测多次阳性;26例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而确诊入院,入院后多次咽拭子、血液、尿液、粪便核酸检测阴性,CT检测有典型的肺部病变;9例有武汉旅居及患者接触史并呈现肺部CT改变而收治入院;1例咽拭子核酸阳性,CT无改变。1例出院后复诊,粪便核酸检测阳性。咽拭子核酸阳性大多出现在住院早中期,粪便核酸阳性贯穿整个病程,尤其是病情恢复期,临床症状痊愈后只有粪便核酸检测阳性。结论不应以单次初次核酸检测结果是否阳性作为确诊依据,连续多次核酸检测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SARS-CoV-2的可能性,应从多方面综合分析,避免在实际工作中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留观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我院收入住院的56例留观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中位数为39岁,无明确流行病学史或流行病学史为低危,但不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的4条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为主,肺部影像学表现多样,1例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其余均阴性,诊断多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予以抗感染等治疗好转出院或转其他专科继续诊治。结论我科纳入留观病例的标准为:流行病学史为低危,而临床表现不支持的患者;或者无确切流行病学史,但临床表现符合病毒性肺炎的患者;出院标准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冠肺炎康复者健康状况和抗体水平,为恢复期血浆采集和治疗选择合适的捐献者。方法收集2020年2月7日~3月8日长沙市新冠肺炎康复者出院时相关体检数据,对有意愿参加恢复期血浆捐献的康复者进行健康状况评估,评估合格者进行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及总抗体,固相红细胞粘附法筛查血小板抗体,凝集法检测红细胞直接抗体及不规则抗体。结果 15名拟捐献者平均年龄32岁,平均住院天数16.5 d,样本采集时距出院平均17.9 d。15名拟捐献者新冠核酸检测均呈阴性,有1名HBsAg阳性不符合捐献条件。15名拟捐献者直抗、不规则抗体筛查均阴性,血小板抗体筛查均呈非特异性阳性。20%(3/15)为IgM阴性,53.33%(8/15)IgG抗体滴度大于160,60%(9/15)总抗体滴度大于320,46.67%(7/15)同时满足IgG抗体滴度大于160及总抗体滴度大于320。结论 46.67%~60%的拟捐献者可以进行恢复期血浆的捐献。采集前进行新冠肺炎康复者健康评估和抗体水平的检测,对于选择合适的捐献者,保障恢复期血浆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并对其传染情况及分型做进一步探讨。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2月10—29日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6例,所有患者均经核酸检测确诊。收集6例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6例患者均经核酸检测呈阳性,从明确接触日期开始连续1个月无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及腹泻等相关症状。6例患者淋巴细胞未见明显下降,C反应蛋白及PCT基本正常,影像学无明显肺部感染表现。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临床表现症状轻微,与轻型患者无明显界限,但仍不除外有传染性,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病例数快速攀升。因患者体内病毒核酸的存在是目前唯一的确诊依据,而目前临床上普遍反映核酸检测阳性率不够理想,故对病毒核酸检测的实验室条件、检验人员及检测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较高要求。本文着重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各个环节中的检测要点、最新的行业规范及共识内容,同时探讨临床检测中的疑难问题,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感染的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部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还可引起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和相应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肾功能衰竭、感染性心内炎等危急并发症。2019-nCov肺炎自2019年12起自武汉爆发流行,其病毒传染力强,潜伏期长,至今蔓延到全国,确诊病例已有4万余人。目前检测和排查疑似病例,进行早期治疗和隔离,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而检查手段有患者分泌物的核酸检测,一是对呼吸道标本或血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二是呼吸道标本或血液标本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而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患者也较多。超声对于2019-nCov重症肺炎患者多出现双侧或单侧胸腔积液、胸膜下出现病灶、肺组织实变等,相对比与CT检查更加便捷快速,也有便于临床上胸腔积液的引流进行实时定位,在检测和排查2019-nCov肺炎患者和处理2019-nCov肺炎患者临床并发症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成为人类疾病史上的第六次大流行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在原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需要核酸检测或测序基础上增加了血清学检测作为依据,即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阳性,或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确诊,并一直沿用。血清学检测由于检测条件容易实现、速度快、可以大量检测、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与核酸检测联合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的一种重要方法,多篇文献也肯定了血清学抗体检测在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方面的价值[1-2],但临床应用中血清学抗体检测假阳性造成对诊断干扰的案例鲜有报道。本例患者入院时在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不能及时检测情况下先行血清抗体检测,可以及时获知病毒感染情况,以免造成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4.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原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2019年底开始在国内流行的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体是一种人类从前没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出病毒性肺炎特征,患者咽拭子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住院和出院后集中隔离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方法收集2020年2月四川省道孚县6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核酸检测结果,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粪便标本核酸检测情况等。结果轻型、普通型病例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年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院后口咽拭子核酸转阴平均天数为(7.4±6.2) d,轻型、普通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1)。16例患者出院后2周内粪便标本核酸检测呈阳性,阳性率为23.9%(16/67)。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后2周内有部分患者粪便中能检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疾病防控部门应重视出院患者排泄物的消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核酸转阴时间的相关因素,探讨核酸转阴时间与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5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临床症状、治疗方案以及肺部CT影像资料,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计算核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及DR的影像学表现、演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治愈出院42例、死亡3例、重症7例、治愈10日后再度检出核酸阳性1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分期演变及临床价值。结果 CT早期呈现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伴增粗的血管影,其余肺组织可以完全正常;进展期双肺出现纤维化灶、模糊的实变影,少数可见胸腔积液、含气囊腔;吸收期磨玻璃影逐渐消散,实变影边缘清楚,纤维性病灶增多;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例肺内仍存在少许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符合病毒性肺炎征象并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病变的分期演变对于临床治疗与出院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四川省遂宁地区首发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特点,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合理防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收治的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24~35岁。发病初期大多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有1例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仅有1例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患者初期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WBC)正常,淋巴细胞值有降低,且大多有肌酶谱的轻度异常; 9例患者均有胸部CT异常。入院后均予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最终全部康复出院。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均有肺部影像学典型表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予以抗病毒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康复健肺八段操对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体医结合对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集中隔离救治点接受医学观察的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135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展疾病健康宣教,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健肺八段操练习,每天2次,每次20min,治疗2周。治疗前后通过呼吸道不适症状(咳嗽/干咳、咳痰、虚乏、鼻塞/鼻涕)评估疾病状况,采用呼吸困难分级量表评定患者呼吸功能。结果:治疗2周后,各呼吸道不适症状所占比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呼吸困难分级整体情况较治疗前好转(P<0.05)。结论:体医结合治疗模式可有效改善轻型/普通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恢复期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模式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实施麻醉介入紧急气管插管术的临床效果及操作医护人员感染病毒风险结果。[方法]对2020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1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在护理配合模式下进行麻醉介入紧急气管插管术,优化医护人员及麻醉医师插管抢救的分工合作,建立紧急气管插管防护流程,保障插管及抢救成功率,降低医护操作人员感染概率。[结果]本研究中9例为一次插管成功,2例二次插管成功,插管及抢救成功率均为100%;追踪检查参与插管操作的医护人员及麻醉医师均无感染临床症状,肺部CT检查影像学正常,两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行紧急气管插管术,制定严密防护标准及麻醉护士配合流程,可明显提高一次性插管及抢救成功率,同时可有效避免医护操作人员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