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辛醇和乳化剂(OS)作为复合分散剂,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4-氨基吡啶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种子微球的制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辛醇与极少数乳化剂复合使用,提高了乳液的稳定性,改善了种子微球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当辛醇用量为单体质量的3.0%、丙烯酸乙醋与苯乙烯质量比为1:0.229、反应温度为85℃、pH值为8.0时,能够制备出期盼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2.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温玉清  刘峥  尚伟 《化工进展》2005,24(1):25-27,56
评述了分子印迹原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技术以及一些制备新方法,并对其应用领域作了较为详细地介绍。  相似文献   

3.
分子识别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唐德  成国祥 《化工进展》2002,21(12):952-954
分子识别在许多分离、催化以及生物化学过程中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 ,分子结构上的微小差别往往可以决定某个生化反应 (如酶反应 )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所以长期以来 ,科学家们一直努力寻找分子识别的途径。二十多年前 ,Wulff等采用一种全新的被称作分子印迹(Molecularimprinting)的技术合成出了对糖类和氨基酸衍生物有识别作用的聚合物。此聚合物被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 (亦称分子模板聚合物 )。分子印迹技术就是指以特定的分子为模板 ,制备对该分子有特殊识别功能和高选择性材料的技术。该技术在最近几年内发展极…  相似文献   

4.
分子印迹和单分散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分子印迹的概念,发展历史,印迹的原理以及分子印迹在分离、催化、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传统制备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中引出分散聚合。简述了传统制备聚合物微球的一些方法特点和分散聚合法的优越性。最后讨论了用分散聚合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可能存在的一些困难。  相似文献   

5.
沉淀聚合法制备咖啡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姚伟  高志贤  房彦军  程义勇 《化工进展》2007,26(6):869-872,877
以咖啡因为印迹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在乙腈溶液中制备了针对咖啡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沉淀聚合中单体、引发剂、溶剂用量的比例关系进行探索,并利用平衡结合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对印迹分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物微球呈现出较好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刘长军  田丰 《现代化工》2006,26(Z2):243-246
阐述了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并使用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板,通过反向悬浮法合成了聚丙烯酰胺(PAM)分子印迹微球,探讨了搅拌速度、单体浓度、分散剂浓度、引发剂添加速度、干燥方式对PAM微球形貌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吸收法初步研究了PAM分子印迹微球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反相悬浮法制备的PAM分子印迹微球对印迹分子具有一定的特异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7.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咖啡因为模板分子,采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结构特点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考察了MIPMs结构与吸附及识别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增大MIPMs的比表面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MIPMs的溶胀率或增大结合点的密度,均可增加MIPMs中可接近性结合点的数量,从而增强MIPMs对咖啡因的吸附与识别能力;提高MIPMs的刚性,可增强印迹孔穴的稳定性,MIPMs的识别能力增强,但吸附能力减弱。研究还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MIPMs中不同类型结合点的吸附与识别能力。结果表明,高亲和力结合点比低亲和力结合点具有更强的吸附与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孙倩  杨明  盛鑫鑫  周魁 《化学世界》2012,53(10):606-609
采用改进的分散聚合方法制得的纳米级聚苯乙烯微球(PS)为种球,以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在水相中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s)。通过红外光谱分析MIPs的结合位点;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MIPs的结合机理和识别特性;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微球的形貌。结果表明,PS微球的粒径分布100~150nm,MIPs的粒径分布为200~300nm;Scatchard分析表明,MIPs在识别二氯喹啉酸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高亲和性位点的解离常数KD1=0.0488mmol/L;低亲和性位点的解离常数KD2=0.423mmol/L。  相似文献   

9.
乙酰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酰水杨酸为模板分子,采用沉淀聚合的方式制备了对乙酰水杨酸具有高选择性和亲和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通过紫外光谱分析法考察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作用规律,优选了功能单体与配合比例。等温吸附实验的结果显示,与相应的空白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更高的亲和性;Scatchard数学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中主要存在一类亲和性质相同的结合位点,其最大表观结合量为37.97 mg/g。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0.
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金属离子印迹的原理、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概述,尤其对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方法中的种子乳液溶胀聚合、乳液聚合和悬浮聚合、W/O/W多相乳液聚合等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杨明  淮路枫  赵涛  刘薇  赵静国 《精细化工》2008,25(6):550-554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以N-甲基天门冬氨酸(NMA)为模板分子,通过单步溶胀聚合法在水相中制备了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研究了影响种球溶胀的因素,并对MIPMs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单步溶胀聚合法能够制得粒径2~3μm、单分散性好的MIPMs,且具有较好的特异吸附性能。Scatchard分析表明,MIPMs在识别NMA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计算得到高亲和力的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和最大表观结合常数Bmax1分别为0.223 mmol/L和2.12μmol/g,低亲和力的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和最大表观结合常数Bmax2分别为5.34 mmol/L和36.42μmol/g。  相似文献   

12.
和厚朴酚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步溶胀聚合法制备了和厚朴酚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IPMs)。Scatchard分析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在识别和厚朴酚分子的过程中存在两类结合位点,其高亲和位点的解离常数为KD1=0.13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45.21μmol/g。静态吸附试验证明MIPMs对模板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吸附能力,以厚朴酚为竞争底物,其分离因子达1.85。  相似文献   

13.
胆固醇分子印迹聚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胆固醇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甲苯-乙腈(9:1, j)混合溶剂中沉淀聚合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采用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模型评价了该聚合微球的结合性,考察了其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胆固醇分子印迹聚合微球中形成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得到高亲和性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和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0.86 mmol/L和80.4 mmol/g,低亲和性结合位点解离常数和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0.39 mmol/L和61.6 mmol/g. 此方法合成的分子印迹微球对胆固醇有较好的结合性能,可用于胆固醇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4.
王巍 《四川化工》2007,10(2):38-39
以水作分散介质,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了氧化锆催化剂粉末粒度及粒度分布,测试方法快速、准确,测试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激光粒度仪法测定HDPE粉末粒度及粒度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营 《云南化工》2006,33(1):46-48
将HDPE粉末分散在乙醇-水介质中,用激光粒度仪动态测定其粒度及粒度分布。  相似文献   

16.
分别以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为印迹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为交联剂,悬浮聚合法制得甲胺磷、乙酰甲胺磷分子印迹微球。  相似文献   

17.
李婷婷  谢永枝  丁义纯 《广州化工》2010,38(12):150-151,156
以二氯苯酚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RIM)为交联单体、Fe3O4为磁性组分,采用反相微乳液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MIPMs)。研究了吸附时间、温度、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其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温度对二氯苯酚-MMIPMs吸附性能影响不大。底物溶液pH对MMIPMs的吸附性能有一定影响,吸附量随pH的升高而增大,当pH为7.0时,吸附量最大。MMIPMs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Uniformly sized polymer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pher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by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and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and ethyl glycol dimethacrylate in the presence of bisphenol A as a template. At the beginning the best monomer compositions were selected by bulk polymerization of eight different mixtures of monomer and crosslinking agent. For the selected compositions that had the highest affinity to bisphenol A, a two-step process composed of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and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was used. Materials prepared by the two-step process showed the higher efficiency to the bisphenol A removal than their analogues prepared by bulk polymerization. The best material was synthesized from a mixture of methyl methacrylate and 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 as 4:6 in the presence of n-octane as a solvent, and with 3 wt.% of bisphenol A. The logKBPA value for this sample was 4.9. The experimental sorption isotherms were fitted by Scatchard plots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binding sites was determined. The selectivity of the sorbents to other phenols wa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9.
王巍 《辽宁化工》2007,36(5):325-326,342
用乙醇做分散介质,用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四个乙氧基镁催化剂粉末试样的粒度及粒度分布,测试快速、准确。试验结果显示乙氧基镁(德国)催化剂粉末粒度最小,粒度分布集中,在四个样品中质量最好,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