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人工智能的发展导致人的价值感、存在感降低,面对人机界限的逐渐模糊,催生了关于人的性质、本质等人学问题的辩论。马克思人学思想将人置于现实之中进行思考,得出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解放的科学性、革命性论断,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指导价值。马克思人学思想捍卫了人类的类特性、生存意义以及生命的至高无上地位,回应了人工智能对现代生命观发起的挑战;引领人工智能背景下用尊重规律、道德干预的理念指导生命观,用甘于奉献、重于知识的精神锻造生命观,用以人为本、长于合作的人文关怀修润生命观,能够进一步深化医学价值观以及为医学实践提供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3.
通过审视安乐死的基本精神,重新思考安乐死在中国的实现途径。安乐死一词与中国的“善终”思想契舍,应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重拾安乐死的本意,通过死亡教育树立安乐死亡观,在全方位开展临终关怀事业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的安乐死进程。  相似文献   

4.
选择死亡:安乐死伦理证明与立法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伦  林辉 《医学与社会》2004,17(2):41-43
目前,国内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个媒体再次强烈关注安乐死的问题。起因是2个重要的事件。一是王明成(全国第一个安乐死法律案件的当事人)要求安乐死。媒体报道“17年前他曾背负杀母罪名2次被关终不言悔,17年后重病的他申请让自己以同样方式离世”。二是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就作为安乐死立法提案人的胡亚美,委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再次在2 0 0 3年的人大会议上提出安乐死的议案。安乐死的讨论再次掀起,只是更为深入了。1 背景:中国安乐死的重大事件回顾1980年,蔡根法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国内首篇介绍安乐死的文章后,仅有少量反对…  相似文献   

5.
死亡与安乐死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芳 《医学与社会》2006,19(10):21-22,32
死亡是生命之必然,不可超越。恪守着传统的伦理道德,挽留着医学无法逆转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安乐死并不是生与死的选择,而是临终者安乐死亡还是痛苦死亡方式的选择。尊重生命,包括尊重有尊严的死亡,才是符合人伦道德的。  相似文献   

6.
死亡观教育--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观是医学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死亡观教育、认识死亡的本质及生命的神圣性不仅可以使个体生命更积极、更健康,也可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死亡观教育中应当坚持生命神圣与生命价值观的统一,认识医学不断进步与医学技术局限性及卫生资源有限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安乐死的问题不仅与医学、伦理学有关,还与人们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观与死亡观,是人们运用一定的世界观认识生命与死亡所产生的对生命与死亡的根本看法,它从根本方向上决定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决定着人们对待安乐死的态度或看法。安乐死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必须随着人们对新的生命观与死亡观的认可和接受,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8.
9.
临终关怀和护理人员的死亡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综述临终关怀产生必然性的前提下,通过对临终关怀理念的阐述,旨在提出临终关怀的实施和护理人员死亡观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述及护理人员的死亡观及影响因素,得出我国护理人员在实施临终关怀时,仍存在死亡认识方面的观念差距。  相似文献   

10.
略论中国传统死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中国几大教派的生死观并加以比较,还对如何副粗存精谈了见解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高额住院死亡病例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极大的负担。作者分析高额住院死亡病例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伦理思考,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西方死亡观与医学观的历史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死亡——哲学和医学共同的研究对象 死亡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曾指出:“今天,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1]。 死亡如何定义呢?生物学认为,死亡是机体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死亡观与安乐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乐死的本质含义应该是重病患者在不同逆地趋向死亡的过程中,无论在肉体状态还是精神状态下,都能安乐地去死,医学手段只能使人的肉体由痛苦状态转向安乐状态,而社会科学可使人的精神由痛苦状态转向发乐状态。文章从死亡是人生的自然归宿、是一种心理巩具、死亡是对现实 痛苦解脱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死亡观对安乐死被认同和实施 的重大影响,以引起人们对此 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死亡尊严是现代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追求目标.临终关怀则是实现死亡尊严的途径之一.从临终关怀角度来讲,临终关怀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性化都能较好的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让其能在生命弥留之际带着尊严离去.正确地认识和实施临终关怀,在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快的形势下,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抗击SARS与现代医德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胁,SARS作为一个新病种,不仅促进了我国医学技术、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和国家医学创新体系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现代医德观的发展,使医务工作的职业道德观念普遍经受了一次洗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灾难中秩序后面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所折射出的对死亡的无知与人性冷漠,指出缺乏死亡教育是生命伦理教育的缺陷,回顾了世界各国死亡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现代死亡教育的内涵,通过与欧美国家死亡教育的比较,提出中国的死亡教育应该突破传统文化中对死亡问题由来已久的禁忌,积极开展死亡伦理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出死亡教育的体系,促进死亡教育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以此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生命品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影响中国临终关怀发展的传统伦理观念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临终关怀蕴含伦理价值,是社会的需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由于受到传统死亡观、孝道观及生命观的影响,中国临终关怀的发展不尽人意。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死亡观与医疗观,以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西方社会和中国传统的公正观演进历程,以及它们对制度伦理的渗透。西方制度伦理是“以恶抑恶”为规则的体系,利用恶去抑制恶,其目的是“以恶增善”。中国制度伦理是“以善抑恶”为规则体系,它把道德教化放在首位,用道德来代替制度。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及公正观,导致制定的体制和规则出发点不同。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目标,也对新时期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整理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指出加强中医学专业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对于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巩固专业思想,塑造新时代"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中医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思考并提出运用方剂"君臣佐使"原则,对症下药,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热爱的深厚情感。它能使人们自觉地承担起对祖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自觉地维护祖国的利益、团结和统一 ,甚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我们今天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必须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重要内容。传统美德 ,是通常所说的具有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道德遗产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主要表现在以下 4个方面 :(1)主张在群体的人伦关系网中提示个人存在的意义 ,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 ,强调、“以义制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