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换句话说,“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诡秘之主》是近年少有的现象级原创网络小说,引发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以严格类型学视角来看,《诡秘之主》是玄幻外衣下的新时代成长小说。小说在叙事语法上对成长叙事的创化之功主要体现在成长的“知-行”维度上,充溢着深度的“灵性”探寻;成长的“时-空”背景上,拓展了“空间”广度和“时间”跨度;成长叙述的结构上,营造了主体之间的交互复式构型。主角克莱恩的平凡英雄形象是读者的成长道标,“扮演法”作为核心设定隐喻着社会对人格的改造,成长过程的主体建构则是小说的文化蕴涵,指向一代青年写手和读者的文化乌托邦情怀。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人曾将历史教育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叙述过去;第二,为理解现在而追述过去;第三,为了展望未来而探索过去。这一见解至今仍然启示着我们:历史学习活动,包括“叙述”、“追述”和“探索”在内,离不开对过去的回溯、思考和探究,历史教育本身也内涵了探究的性质。这样说  相似文献   

4.
《活着》中关于死之反复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着》其实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从此书起,余华似乎放弃了以往对现实的“仇恨”。转而寻求“真理”,展示“高尚”;尽管他仍然沿用了以往的叙述方式和题材。但却淡化了,并采用了一种“反复”叙述手法,这种手法看似简单,却能使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的叙述者“小伙计”表现为三个维度上的不可靠性,即事实、价值和感知轴上的不可靠,作者鲁迅正是利用了不可靠叙述的特点,把更大的叙事目的编织在叙述行为中,探讨不可靠叙述的目的使读者理解这类叙事的技巧内涵,同时激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从历史感的角度研究一个作家的长篇论文,论者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首先考察了陶然的“被放逐”背景,接着揭示了由“移民情结”引起的“飘”的意蕴,并研究了陶然由经典叙述到个人化叙述的转变;第二部分分析了为金钱所焦虑的各种人物,以及陶然小说中的“零”结尾”。  相似文献   

7.
伍艳萍 《广西教育》2013,(47):121-123
奥斯汀成功地将“真实”、“模仿自然”、“理性”、“朴素”、“教化作用”等文学思想融入小说创作中,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她创作了结构完整的小说,成功地运用了艾弄尼;继承菲尔丁的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模式和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模式,成功发展了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与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模式,其小说已经具备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雨中》有这样两个特点:①课的顺序进行叙述,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乐于助人,不需回报的真情。雨中一幕幕美好的情景令读者感动。②作者赵丽宏对有关内容有意简写或不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大致有三:一是对过路人在雨中怎样捡苹果写得很简;二是那位姑娘还未来得及说声“谢谢”,人群就散去了。  相似文献   

9.
针对西方非自然叙述理论家对非自然叙述理论的各种定义引起的争议,非自然叙述的新定义将非自然叙述的特性归于“反叙述因果性”,即认为叙述不管处于故事层面还是话语层面,也不管其程度大小,只要被读者认定是故意背离叙述因果性或对叙述因果性进行挑战或颠覆的,就是非自然的。这一新定义结合了作者意图、读者接受与文本特性,更具灵活性和准确性,也与读者的“非自然”感觉相契合,既可将此前若干定义的特性整合起来,也可规避一些质疑。以叙述因果性和反叙述因果性为两端可确立一个光谱来讨论程度不同的非自然,同时这一理论还涉及非理想的叙述交流中判断非自然叙述的两种错位。  相似文献   

10.
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叙述的基本要求是依顺序,有照应。但是不少学生在习作中,语句凌乱,言之无序。如何纠正上述毛病呢?我归纳了六种基本的叙述方式,并选配了一些练习题,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总分式。这种叙述的方式常常先总述然后根据总述的对象分开叙述,也有先分后总式。例如《一分试验田》的第二段,这一段共四句:第一句写彭总在院子里开荒,种蔬菜瓜果;第二句写彭总组织警卫人员挖塘、种藕。养鱼;第三句写彭总买小猪、小鸭分给大家饲养;第四句则从“开支”和“收获”这个方面收住话头。这种先分后总的方式叫…  相似文献   

11.
峰回路转的景色,容易引起人们的游兴;悠扬婉转的音乐,容易拨动听众的心弦;曲折多变的文章,才能触发读者的情思,赢得声声喝彩。中学生朋友写文章,要达到“曲折多变”,自然是要求太高,但要想使笔下文章考场取胜,起码得做到“内容充实”。怎样作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呢?根据普遍经验,最便捷的作法莫过于“一二三”,即确定“一条基本的线索”,组织“两个以上的层次”,采用“三种以上的写法”(指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及其各种不同的叙述方式、描写方式、论证方式和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杨西北的《流云奔水话杨骚——杨骚纪传》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著作。作者运用纪传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与第一人称限知叙事的叙述视角,拉近了读者与传主、叙述人的心理距离。作者对事实记述的审慎,显示了史家的公正,使杨骚与白薇的爱情悲剧更接近事实真相,使杨骚与鲁迅交往由于“误会”而中止的说法比较可信,令人赞赏和首肯。用“流云奔水”来形容本书整体风格与读者的审美感受,颇为贴切。书中小标题有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声情并茂、文质皆美的佳作 ,其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崇高的境界、美好的形象 ,令读者赞叹。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给人的感觉是 :真情流淌 ,余韵悠长。一、朴实的叙述中融进了丰厚的情感。文章的开头直抒胸臆 ,情由事生 :“每一天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感情的潮水奔流着”“想告诉”“急于告诉”……这些朴实的叙述就像山涧的清泉汨汨流出 ,自然贴切 ,一直流进读者的心田。流畅的文笔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 ,牵住了读者的心 ,勾住了读者的魂 ,使读者迫不及待地去了解“我思想感情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品味这些语言…  相似文献   

14.
《文汇报》第五版有三个栏目:一是“文汇时评”;二是“新闻点击”;三是“媒体观点”。“文化时评”评述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针对性、指导性强骨力度;“新闻点击”点击的新闻一般配有图片、评论和资料,使新闻立体化;“媒体观点”摘录其他报纸一些作者观点,对启发读者思维,开阔读者视野有帮助。三个栏目组成一个版面,一个富有创新的好版面。  相似文献   

15.
论文是作者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说服读者,使读者接受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它与教材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论文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始终必须围绕读者的“问题”来做文章。论文“问题”能否成立的判断条件是:①读者有疑问;②读者有兴趣;③作者能回答。一篇论文如果不具有问题意识,其主要表现往往是:①虚构问题;②只说常识话;③口号式文字表达;④语言晦涩;⑤为引用而引用。能否提出“问题”与作者提炼问题的能力有关,提炼问题的方法一般有:①作相反的思考;②请读者提问;③换位思考。提炼问题的能力与问题意识有很大关系。问题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①同一主题同时看;②研究A,也看非A;③经常参加辩论会等。  相似文献   

16.
评语     
这篇考场作文,至少有这样一些优点:1.题目鲜亮,吸引读者的眼光,冲击读者的视觉——一个“润”字巧连“雨”和“万物”,将二者间的生命关系动态地揭示出来;一个“香”字,妙接“馨”和“满天”,让人顿时嗅到了浓郁的芬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由两个短语巧妙构成的文题,很有些“诗”之味,很有些“画”的美。由此可见小小年纪的作者“文学”的素养较高,审题、拟题的水平上乘。  相似文献   

17.
把握叙述线索,理清叙述顺序,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品味桃花源的“美”与“乐”,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8.
同样一件事情,叙述的方式不同,产生的表达效果就不同。小小说《风波》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是作者的叙述方式很巧妙,于是简单的故事变得有趣、曲折起来,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叙述事情不从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开始,而是直接切入。随着叙述的展开,让读者逐步看清事情的全貌。作品一开始就写道:“少年跨进小店的时候……”至于少年为什么跨进小店,作者没有说。这种叙述方式,不仅简洁,而且还造成了悬念:少年跨进小店干什么?作者在作品的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疑问。随着阅读的继续,我们明白了少年进小店是买文具。但是,作者…  相似文献   

19.
唐晔 《双语学习》2007,(11M):60-60
读者工作在图书馆中占有重要地位,读者工作开展得如何,反映了一个图书馆的工作水平;搞好读者工作,关键在于提高读者工作者的素质。本文提出读者工作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交往素质”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关艳霞 《天中学刊》2004,19(4):74-75
小说评点在读者阅读、作品接受中所表现出的价值主要有三方面:评点家通过点明书中的“智慧”来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实现读者对作品的充分理解;读者在小说评点家的指导下,在阅读过程中摆脱了“知闲事”、“广见闻”的阅读心理,阅读层次由“猎奇”,上升为审美;在提高读者的艺木感悟力的同时丰富读者的阅读经验,使其在以后阅读同一部作品或者其他作品时都能以自己的思维去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