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2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21例患者均经MRV和,或DSA证实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经溶栓、抗凝、植入支架、阻聚等综合治疗,5例治愈。13例好转,1例恶化,2例死亡,均死于脑疝形成。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如明确诊断后,早期溶栓、抗凝、植入支架、阻聚等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鹤岗市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19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12例患者接受了全身抗凝治疗,6例痊愈,5例好转,1例无效;7例较重患者接受了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3例痊愈,2例好转,2例死亡(介入溶栓后出血死亡1例)。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应早期、长期使用,疗效稳定、安全可靠,针对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009年3年间收治的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监测生命体征,降低颅压,妥善控制癫痫,及时进行产褥期护理,患者及新生儿均正常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病情,预防颅内压增高及癫痫发作,加强产褥期护理以及重视围产期保健是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刘祥 《内蒙古中医药》2009,(10):102-10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影像学特点,为其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面对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窭血栓形成患者CT片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CT扫描图像特征。结果:颅内静脉窭血栓形成患者,CT扫描多呈现大片状低密度灶,累及范围多达到或超过两个脑叶,部分患者可见低密度灶内出血,部分患者可见对称性低密度灶。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T扫描可出现特征性影像学特点,CT扫描能够为其定性诊断及同颅内其它疾病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临床特征、诊疗措施及疗效。方法:分析30例CVST患者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本组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高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脑梗死,治疗抗凝为主,有效25例,无效5例。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多样化,要结合病史、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进行诊治。认识CVST的临床特征并行MRV检查是正确及时诊断的关键,抗凝是主要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CT影像学特点,为其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面对DSA确诊的颅内静脉宴血栓形成患者CT片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CT扫描图像特征.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CT扫描多呈现大片状低密度灶,累及范围多达到或超过两个脑叶,部分患者可见低密度灶内出血,部分患者可见对称性低密度灶.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T扫描可出现特征性影像学特点,CT扫描能够为其定性诊断及同颅内其它疾病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筋膜内静脉凝结形成血栓,包括小腿的胫前、后静脉、腓静脉、肌肉静脉窦以及胭静脉、股深、股浅、股总静脉、髂静脉,是手术后老年患者的多发病。本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严重者可发生肺栓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治疗。老年患者术后如果未能积极有效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则发病率甚高。现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病诱因和临床特点,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护理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总结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和护理体会。严密观察病情,加强特殊用药的护理和管理,预防并发症,加强相关心理支持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顺利康复并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少见的梗死性脑血管病,主要是指静脉窦血栓形成,占全部脑血管病的3.5%~10%,80%的患者有发病诱因[1],临床以持续和剧烈的头痛为主要表现。静脉窦血栓形成主要分为感染与非感染两大类。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变化。方法对12例孕产妇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CVST患者的平均年龄26岁;孕晚期1例,产褥期11例;剖宫产7例,自然分娩4例;头MRI+MRV检查明确诊断9例,DSA明确诊断3例。结论孕产妇CVST多发生于剖宫产后及合并妊娠高血压、子痫等,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RI与MRV检查的联合使用诊断准确性高,抗凝治疗疗效确切,重症患者可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下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3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下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及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护理、常规护理等。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无出血,并发症3例,治疗后均痊愈。结论: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减少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治疗资料,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20例患者通过临床症状、颅脑CT和MR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采用溶栓治疗和脱水治疗,12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有好转,1例患者无改善,1例患者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较易和它病混淆,临床有急性发作头痛、呕吐及伴神经功能缺损的青壮年患者应考虑有可能是静脉都脑血栓形成患者,尽量采用MRI检查进行确诊,及早采取溶栓、脱水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取得相对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抗凝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10年1月-2010年6月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36例作回顾性临床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术后不用止血药,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即指导患者家属间歇挤压按摩腓肠肌至手术后下床能行走,术后24小时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脐周皮下注射0.4ml,1次/日,术后前2天每天静滴琥珀酰明胶500mI,对照组未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预防的意义远超过治疗。  相似文献   

1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因桩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以及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误诊,误诊率达50%。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并分析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护理体会。方法:选取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来贵州航天医院就诊的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在围术期对患者予以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复查,进而对患者的血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予以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完全致密填塞的患者有32例,填塞大于90%的患者有6例,填塞在85%~90%之间的患者有2例,并对其进行2~12个月的随访,使用改良Rankin评分对患者进行评价,有28例患者为0分,有8例患者为1分,有4例患者为2分。其中有2例患者发生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严重脑血管痉挛,弥漫性脑肿胀,最终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患者未发生出血、支架移位、动脉瘤破裂情况。4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对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效果均表示满意,对所有患者采取脑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无复发情况。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实施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但由于此方式在临床上的使用较少,具体治疗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对2008年10月~200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骨科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通过采用经导管溶栓、血管内支架置入、血管成形等介入手段治疗骨科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结论:对于骨科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应做好预防措施,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一旦形成应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蒋岚 《中医药研究》2010,(7):890-891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过程,减少误诊率及改善预后。方法对2002年—2009年住院的1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中首诊误诊10例。11例患者行头颅核磁共振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其中5例又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感染治疗,1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认有赖于影像学检查,尤其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高龄、并存疾病、手术及应用脱水药物等是DVT的发病原因。结论:对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存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患者应提高警惕,一旦确诊,尽早实施抗凝、促溶药物加手术的治疗,并进行系统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我科于2001年6月-2003年11月共收治12例非感染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1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医务人员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给予经抗凝、祛聚、溶栓治疗,同时为患者进行患肢制动、平置、禁止热敷和按摩等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治愈10例,明显好转患者5例,无效患者1例,后经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普外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性治疗,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