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陈源  耿江辉  张少丹  张会丰 《河北医药》2012,34(24):3835-3836
患儿,男,2岁3个月。主因腹部膨隆,皮肤黄染2个月,发现肝脾肿大1个月入院。患儿于2个月前发现腹部膨隆,皮肤黄染,未予诊治,于1个月前就诊于当地医院,发现肝脾增大,遂行腹部B超,提示肝肋下4cm,脾肋下1.3cm;腹部CT示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理活检,报告淋巴窦扩张,滤泡增大,生发中心扩张,间质可见浆细胞,多核巨细胞,考虑病毒  相似文献   

3.
谭慧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3):F003-F003
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因畏寒、发热、咳嗽1周,于2004年3月29日入院。患者近1周来,因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咳嗽,为干咳,发热为持续性,体温38—39℃,伴口渴、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想吐,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痛,无野外活动及蚊虫叮咬等,院外静滴“氨苄青霉素、先锋铋、甲硝唑”无好转。入院查体:体温39℃,脉搏9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  相似文献   

4.
从骨髓涂片诊断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iosis)在国内尚属少见,1970年陈孟君、江志生等报导3例,我们与其同期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熊先智  蔡淑清  金阳  张建初  白明 《医药导报》2006,25(12):1273-1275
目的 分析总结组织胞浆菌病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8例确诊并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组织胞浆菌病特点如下: 患者长期发热,多系统损害,消化、血液和呼吸系统常受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贫血貌、消瘦、皮肤出血点和肝脾肿大等体征;轻度贫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偏低,中性粒细胞比例<0.73,杆状核粒细胞偏高,淋巴细胞减少或正常,单核细胞比例偏高,C 反应蛋白增高程度明显高于血沉,血IgG升高,血浆清蛋白/球蛋白(A/G)比值降低;特殊检查以肝脾和腹腔淋巴结肿大为主,肝CT密度值下降疑似脂肪肝。结论具有上述临床特征的患者应进行油镜下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巨噬细胞内发现组织胞浆菌,并经骨髓真菌培养,见双相生长的真菌而确诊。治疗用两性霉素B,总剂量约350 mg,疗效极佳。  相似文献   

6.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导致深部组织感染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流行于北美及非洲,我国有零星报道,但我省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黄革  付善书 《贵州医药》2006,30(2):166-16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50岁,系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人,因受凉后出现于“持续高热,并头痛、腹痛、腹泻”于2005年1月底按“疑似伤寒”就诊当地县医院,住院1周治疗效果不佳,于2005年2月7日转入我院传染科,住院期间病人的基本情况为:高热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婴儿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HP)的认识。方法报告1例婴儿组织胞浆菌病,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婴儿HP以不规则发热、咳嗽、腹泻、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骨髓穿刺检查找到组织胞浆菌确诊。结论 HP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以侵犯网状内皮系统或肺部为主的深部真菌病。婴儿HP临床表现多样,以播散型为主,病情进展迅速,在短期内即可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救治失败。确诊有赖病原学的检查。  相似文献   

9.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双相型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的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真菌病,我国大陆相关报道近期呈上升趋势.本病的病原菌包括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氏变种及马皮疽荚膜组织胞浆菌.临床病例依据其各自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诊断和治疗手段亦有所不同.本文简要综述各类型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1岁,因发热(体温39~41℃,呈弛张热型),伴腹胀、腹部间断钝痛、食欲差3周人院。入院前曾多次于其他医院就诊,给予头孢类药物治疗,未见好转。此患者系四川来衡水打工者。入院查体:体温40.5℃,贫血貌,意识清楚但精神很差,双侧颈部、腹股沟可触及多肿大的淋巴结,质中,活动度可,有触痛,心肺无异常发现,肝大,  相似文献   

11.
马东  朱泽平 《临床医药实践》2009,(3Z):1497-1498
目的: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5例组织胞浆菌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用氟康唑、伊曲康唑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结果: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咳嗽、肺部损害、肝脾肿大、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骨髓及血涂片中检出荚膜组织胞浆菌。结论: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治疗组织胞浆菌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0岁.左上腭逐渐肿痛,相继出现丘疹及溃疡3周,偶有痒感,亦无咳嗽及发热.检查:全身表浅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左上腭及磨牙后区黏膜明显溃疡,大小约3.0cm×2.0cm,表面有散在结节,质中,触之易出血,牙不松动,张口不受限.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2岁。因腹部疼痛,闷胀不适,恶心、呕吐鲜红色血性液体数次,量约800ml;头晕、出冷汗,胸闷、心悸,四肢乏力入院。患者于10天前无诱因出现畏冷、发热,伴腹泻5~6次/日,就诊于外院,诊断为“肠炎”,予“抗炎、止泻”等药物治疗,症状进行性加重,且出现精神萎糜,胸闷不适,气喘,咳嗽和咯痰。体温38℃,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散在湿性口罗音.肝肋下4cm.脾肋下未触及。X  相似文献   

14.
付珮一  徐方明 《贵州医药》2011,35(7):622-624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HP)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深部真菌病,人体可吸入真菌孢子而被传染,绝大多数吸入后可为急性感染型或肺型,仅有少数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播散型,由于它特异侵犯网状细胞故名组织胞浆菌病,其发病初往往易误诊,使病情迁延加重。由于组织胞浆菌病主要侵犯肺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以前临床上使用的组织胞浆菌病治疗指南均是由美国传染病学会的专家组以证据为依据制定的,而此份经过重新修订的指南则替代了该学会于2000年发表的治疗指南(Clin Infect Dis,2000,30:688-95)。该指南的使用者主要是为处于组织胞浆菌病感染风险的人群或已经被感染的患者提供预防和治疗服务的医疗保健工作者。自2000年以来,又有几个新的抗真菌药物上市,临床试验和一系列病例促使人们对组织胞浆菌病的防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对炎症采取免疫抑制治疗的进展给预防和治疗组织胞浆菌病带来了新的问题。针对这些变化,专家组在该指南中整合了1999—2006年期间发表的新信息,并且增加了针对儿科组织胞浆菌病患者(有别于成年患者的方面)的推荐治疗方案。2007年版组织胞浆菌病治疗指南(CID,2007,45:807)所涵盖的内容包括:⑴急性和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⑵肺组织胞浆菌病并发症(包括心包炎、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纵隔淋巴结炎、纵隔肉芽肿、纵隔纤维变性、支气管结石病及肺结节)的治疗方法;⑶进行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⑷是否推荐对免疫抑制患者采取预防治疗;⑸CNS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⑹孕妇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⑺儿科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神经-皮肤黑变病(neurocutaneous melanosis,NCM)是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为皮肤和脑膜先天性异常色素沉着所致,表现为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病变伴有先天性巨大皮肤黑色素痣,其脑膜病变尤易发生恶变。本病临床罕见,我科近期接诊1例神经皮肤黑变病患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恙虫病为流行于亚洲地区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东方立克次体或恙虫病立克次体。一般流行季节为3~11月。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皮疹及被恙虫咬伤部位的早期溃疡或焦痂。  相似文献   

18.
小儿恙虫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丽晨 《江西医药》2002,37(1):76-76
患儿,男,3岁,因发热9d,第4d出现皮疹,经治无效高热持续不退,并出现咳嗽.于2001年6月29日入院.查体:T 39℃,R 30次/min,P 120次/min,全身浅清表巴结肿大,左胸前可闻及少许湿性罗音,心脏无异常;肝肋下3cm,质软,脾脏无肿大,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实验检查:外周血:WBC10.5×109/L,N 63%,L 37%,异淋4%,肝功能:ALT150u,其余正常,肾功能正常,肥达氏反应阴性,抗0500u,血沉18mm/h,X光胸片报告右下肺炎性改变.入院后给予菌必治、病毒唑抗感染治疗无效.后在外院做血清外斐氏OXK反应阳性,确诊为恙虫病,经治疗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9.
小儿川崎病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瑜  张子云 《江苏医药》1995,21(5):349-3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