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工鱼礁区的增殖鱼类资源效果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春季采用地笼网分别对山东省西港小石岛、牟平养马岛、威海寻山和日照前三岛附近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鱼类种类数比对照区增加了1.8倍,平均数量和平均质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3.5倍和1.9倍.人工鱼礁区的主要优势种为岩礁性鱼类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人工鱼礁区鱼类资源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大于对照区相应生态指数数值.人工鱼礁的建设可以增加鱼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及鱼类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天津海域活牡蛎礁区人工鱼礁区2012年5月份的本底调查和2012年8月份、2013年5月份和8月份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跟踪调查数据,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投礁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健康状况指标(Exergy值)投礁后高于投礁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聚类分析表明,本底调查和跟踪调查样方分区明显,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群落结构明显改善。投礁后物种种类数和总生产效益的增加说明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评价“北戴河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的建设效果,通过海洋调查,对比分析了人工鱼礁建设前后该海域水质环境、沉积物状况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投礁后的海域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中水质指标中,溶解氧含量较高,而氨氮含量较低;浮游动物的丰沛度高于对照区;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无论种类组成还是丰沛度均高于对照区。  相似文献   

4.
2008年4月采用Video Ray Pro Ⅲ XE水下机器人对招远市辛庄镇近岸-10m等深线内建设2年的人工鱼礁区和3处本底对照海域进行拍摄调查,研究人工鱼礁集聚经济生物资源的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沙质本底海域,仅分布有少量的脉红螺,密度为0.097ind/m62;带有少量石块的沙质本底海域,无刺参分布,仅仅发现少量褶牡蛎和脉红螺,密度分别为0.14和O.30ind/m^2;自然岩礁本底海域,有少量的刺参、褶牡蛎和脉红螺分布,密度分别为O.28、35.33和0.36ind/m^2,同时还发现有许氏平劬、长蛸和日本好,密度分别为0.05、0.02和0.02ind/m^2。建设2年后的人工鱼礁区内经济生物资源数量明显提高,其中刺参和褶牡蛎增加最为明显,密度分别达到1.20和869.23ind/m^2;脉红螺也有明显增多,密度1.33ind/m^2。人工鱼礁建设对海域经济生物资源的集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海州湾人工鱼礁养护资源效果初探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20 0 3年 7月至 2 0 0 3年 12月在连云港海州湾投放了第一批人工鱼礁 ,2 5 0个单体大礁 ,75 0个小礁体 ,30只船礁 ,共计 135 30m3 (空方 )。为了探讨海州湾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的渔业资源养护情况 ,对该海区进行 6个航次的调查 ,投礁前调查 3次 ,投礁后调查 3次。调查结果表明 :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均有所增加 ;鱼礁区CPUE比投礁前增加 1倍左右 ,其中鱼类的CPUE增加最多。鱼礁区比对照区相对应时期的CPUE要高许多 ;优势资源种类也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12,(1):54-54
中广网大连2011年11月17日消息,(记者张四清通讯员孙坤)历时半年的大连獐子岛渔业2011年鱼礁投放工作圆满完成。截止到11月17日,在獐子岛确权海域投放人工鱼礁10000块,有力地促进了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现代化热带海洋牧场是养护南海渔业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科学利用具有深远意义。人工鱼礁是海洋牧场生境营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南海水深较深,常规鱼礁难以发挥作用,而浮鱼礁可以利用中上层的水体空间,是营造深水渔场的最佳设施。本研究综述了浮鱼礁的类型、功能和应用场景,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浮鱼礁未来在南海海洋牧场信息化监测、休闲渔业、中上层鱼类资源养护和构建大洋性海洋牧场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人工鱼礁材料生物附着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人工鱼礁材料的生物附着效果试验表明,投放3·5个月后,试验材料附着生物种类有17科20种,优势种为网纹藤壶;投放20·5个月后,其附着生物有31科36种,优势种为翡翠贻贝。比较不同试验材料的生物附着效果,混凝土板、木板、铁板和塑料板的附着效果较好。同种材料,表面粗糙的混凝土板、涂有红丹防锈漆的木板、涂有绿漆的铁板和灰色塑料板的附着效果最好。由于大多数废旧渔船为铁木或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废旧渔船均适宜用作人工鱼礁建造材料。  相似文献   

10.
裴琨  吴一桂  杨润琼 《河北渔业》2020,(6):22-27,63
1979年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实施中国首个人工鱼礁试验,到2012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建设。文章从海域自然条件、早期人工鱼礁状况、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概况、取得的效果等方面,简要阐述了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域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东海区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生态效果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评价鱼礁生态效果对后续鱼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鱼礁生态效果产生原理出发,以鱼礁的自然特征、流场效应、水质与底质、饵料生物、鱼类与大型无脊椎动物5方面作为评价准则,建立了2个评价层次共29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在查阅文献和分析调查资料基础上,确定了定量评价指标的模糊隶属函数和定性指标的评判依据以作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运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2个代表性资源保护型鱼礁的生态效果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基本吻合。评价方法可以作为有关鱼礁生态效果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人工鱼礁建设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作用效果,在汉沽示范区已投放人工鱼礁海域进行了跟踪监测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投放1年的礁体表面90%以上被生物覆盖,附着厚度10~15cm,附着生物以长牡蛎、密鳞牡蛎为主要优势种,单位面积附着量6.25kg/m2。实验数据显示附着的牡蛎及其它生物生长良好。从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卵、仔稚鱼密度分布以及礁体生物附着状况来看,人工鱼礁区良好的生态效应已初步显现。在礁区周围的海底出现了以礁体为中心的高生物量区向四周扩散的趋势。从生物多样性和总生物量的角度来看,汉沽示范区人工鱼礁对改造局部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匮乏,很多海洋资源也逐渐被人类消耗。而且,由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生存的环境也受到一定威胁,其中海洋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各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建设海洋牧场便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海洋牧场是在某一海域内,为了增加和恢复渔业资源而建设的人工渔场。它通过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将生物种苗经过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放流人海,利用海洋的自然资源和部分人工饵料的投入,采用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进行科学管理,改善海洋环境,增加渔业资源,提高渔获量。形象地说就是通过“底播增殖”手段,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让鱼、虾、贝、藻资源在自然海域里生长。  相似文献   

14.
寻山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春季对寻山爱莲湾海域人工鱼礁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鱼礁区浮游动物11种,比对照区减少3种;平均密度68.99 ind./m~3,比对照区高出23.97%;生物量536.91mg/m~3,比对照区高出64.04%。  相似文献   

15.
汕头市南澳岛乌屿人工鱼礁区位于南澳岛南面4海里外的勒门列岛水域,乌屿岛西南面。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3~2005年开展的“福建省人工鱼礁建设区划研究”的调查研究资料,本文着重分析研究了福建沿岸海域4种鱼礁类型礁区布局的范围、重点和设置方法等。结果表明:“海珍品增养殖礁”礁区应控制在“1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与港湾内”,礁区布局的重点为“重要养殖种类的主要繁育区域和增养殖区”;“游钓型鱼礁”、“生产型鱼礁”和“公益型鱼礁”礁区布局原则上控制在“10m等深线至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以内的沿海水域;“游钓型鱼礁”礁区布局要坚持与滨海旅游景区相结合,礁区设置要依托海岸或天然岛礁;“生产型鱼礁”礁区布局的重点为海洋捕捞作业的“重要渔业水域”;“公益型鱼礁”礁区布局的重点为“重要水生生物的主要繁育区域”;礁区布局要尽量选择地形地貌条件易于产生上升流的浅滩或地形凸出部区域。  相似文献   

17.
养马岛人工鱼礁区生物群落结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2213采用VideoRay ProIIIXE水下机器人对养马岛-17m深海域石块礁区和米字型构件礁区生物群落进行补充调查。礁区视频观测到游泳生物4种、底栖生物3种、附着生物3种及固着生物2种。刺参全部分布于石块礁区,半年石礁区小个体刺参生物量低,活动不明显,而2年石礁区内100g以上刺参密度达O.96ind]m3;大量许氏平鳓被诱集于米字型构件礁区中上部,密度高达4.89ind/m3。对半年石礁A区采样石块显微观测,发现附着生物多样性明显。对比本底区,人工鱼礁区增殖渔业生物资源显著,丰富生物多样性效果明显,且增殖效果与建礁时间正相关,礁体表面组建新的生物群落。建议该区增加箱型构件礁比例,投放大规格刺参苗种增殖,合理利用光照和温度梯度,建造以集鱼功能为主,增殖刺参、海藻功能为辅的大型堆投构件礁带,实现人工鱼礁渔业资源保护、增殖与休闲游钓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澄海莱芜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2003和2007年分别对澄海莱芜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投礁前的本底调查和投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其中,蟹类种数增加最多,增加了1.75倍;在本底调查中没有出现的经济种类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在跟踪调查中已成为主要优势种;Shannon—Wienver多样性指数(H’)在礁区和对比区均比投礁前有所增加。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和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于动物蛋白的需求量,也必日益增加。目前主要依靠仅占地球总面积29%的陆地所供应,势必逐渐呈现短缺和不足。因而,向占有地球总面积为71%的海洋索取,便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情况,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人工鱼礁是21世纪中国兴起的渔业生态修复工程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物品的特性及其经济特点决定了人工鱼礁产品、服务的多样性。本文以现代公共物品经济学分析了我国正在进行的人工鱼礁建设,初步分析认为人工鱼礁物品划分为公共性人工鱼礁、私人性人工鱼礁、俱乐部性人工鱼礁和拥挤性人工鱼礁等4类,其物品各自特性表征出的投资主体、决策程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渔业修复功能等不同。本文在讨论分类人工鱼礁经济学基础上,初步提出当前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5个建议:分类指导建设;区域规划先行;资源增殖为主;注意投入导向;规范建设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