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H.264和AVS编码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H.264和AVS两种先进信源编码方式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在现有的MPEG-2编码系统中同时实现H.264和AVS码流混合传输的方法,并实现了终端接收.  相似文献   

2.
视频压缩标准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频压缩是多媒体应用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阐述现今普遍采用的基于块的运动补偿和变换编码混合视频编码技术,对该系统中的每个部分进行了描述。分析ISO和ITU两大国际标准组织最新联合发布的H.264/AVC视频压缩标准,指出该视频压缩方式同以往的标准存在的显著不同,并就压缩性能同以往的标准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H.350标准的设计目标、基本原理、优势和市场前景.随着Intemet上多媒体信息流的急剧增加,如何提供一种统一的在视频端点目录中存储和查找这些信息的方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多媒体会议目录服务体系结构标准-ITU-T H.350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视频编解码技术提出的要求,在MPEG-4精细可伸缩性编码(FGS)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264的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264的FGS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视觉质量,能较好地满足基于IP的H.323视频会议系统不同终端的视频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对视频编解码技术提出的要求,在MPEG-4精细可伸缩性编码(FGS)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264的精细可伸缩性视频编码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264的FGS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视觉质量,能较好地满足基于IP的H.323视频会议系统不同终端的视频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6.
曹宁  刘健 《电视技术》2001,(12):14-16
在定点DSP TMS320VC5402上实现了基于H.263甚低码率视频编码系统,重点讨论最耗时的DCT,IDCT,运动估计、补偿模块在DSP上的实现算法,并讨论了在定点DSP上实现H.263关键算法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宇  梅顺良 《电视技术》2007,31(8):23-26
对H.264/AVC和AVS的宏观算法和局部异同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H.264/AVC和AVS的视频解码器芯片系统结构,以满足高处理能力和高吞吐量的要求.在此结构中,将混合视频编码框架分为5个处理核,各处理核通过不同参数的设置来实现相应标准的处理过程,实现硬件的可重用.采用多级混合的流水线结构,充分利用视频处理任务级的并行性,提高处理的吞吐量.采用3级的存储器系统结构,并对存储器结构的3个层次分别进行优化,有效提高了数据访问的效率核并行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同技术的视频会议系统的互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基于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在与H.320和H.324终端互通时采用的方法以及实现互通必须包括的内容,最后阐述了影响互通服务质量的分组网络时延、电路侧网络时延、终端处理时延和互通网关处理时延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ATM网络的H.323会议电视系统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介绍H.323会议电视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技术标准,并和H.320系统进行比较。结合青岛有线电视台ATM网络分析了基于ATM网络实现H.323会议电视系统的可行性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方案,该方案采用G.729A标准和H.263标准分别对音频和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并通过UDP协议对数据包进行网络传输。其次对系统的组成和工作流程做了简单概述,最后对语音传输系统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张晶  席红旗  金志伟  李丰 《通信技术》2007,40(11):371-373
数据在不同系统和设备间互通互连的问题是视频通信领域的研究重点.文中研究了H.263+到H.264转码器中Intra帧的转码问题,对快速得到转码后的预测模式及预测方向做了深入的研究.仿真试验表明:文中提出的转码算法在保证转换编码效率的同时,灵活性和鲁棒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梅鲁海  倪勇  王芳 《中国有线电视》2006,(18):1798-1802
首先介绍视频会议系统H.320和H.323两种体系结构的特点和相互比较,阐明基于H.320/H.323双协议设计的视频会议系统在应用上的独特优势,然后重点分析和描述视频会议系统中一种典型的H.320/H.323双协议适配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凤 《数字通信》2009,36(4):50-52
ITU—T和ISO联合开发的最新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具有压缩效率高、网络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对实现高效的媒体通信平台有着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市场价值。介绍了H.264的技术特点、传输结构和编解码构架。提出了在Windows CE.NET操作系统下实现的一套H.264的实时解码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4.
基于H.264帧间预测的快速算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在H.264编码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变图像存储结构的1/4像素精度插值,快速搜索位移矢量的四步法,以及快速准确选择预测编码模式等多种新颖的帧间预测快速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与未使用快速算法相比,综合使用本文提出的多种快速算法,在码率增加不到1%,恢复图像平均PSNR(峰值信噪比)下降0.1dB的情况下,编码速度提高13~17倍,满足实时视频通信的要求.算法与H.264标准兼容,可用于实际产品.  相似文献   

15.
首先简要地叙述了H.264与其他标准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接着系统地阐述了实现H.264全高清解码器的解决方案,并用JM平台对全高清的视频序列进行了解码测试,验证了软解码器方案不具备实时性,采用硬件解码器才是解决全高清视频解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H.264产品研制和运营过程中,需要标准符合性测试工具来验证H.264编码器生成的码流是否符合H.264标准.详细介绍了H.264基本流分析仪的功能、设计和实现方法,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7.
Performance of H.26L Video Encoder on General-Purpose Processo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wo optimized implementations of the emerging ITU-T H.26L video encoder are described. The first, medium-optimized version, is implemented in C and the latter, highly optimized version, utilizes both algorithmic and platform-specific optimizations. Comparisons to a correspondingly optimized H.263/H.263+ implementation are given with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ideo quality fixed and the bit rate and complexity varied. On a 733 MHz general-purpose processor, an average encoding speed of 17 frames per second for QCIF sequences is achieved with a 29% reduction in bit rate compared to H.263+. The complexity of H.26L is about 3.4 times more than that of H.263+.  相似文献   

18.
可视电话系统中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H.245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H.324可视电话系统中多媒体通信控制协议H.245的原理及其在PC机Windows95环境下的软件实现,讨论了抽象语法符呈ASN.1和打包编码原理(PER)。H.245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信令的组成和结构模式,另一是通信规程的具体过程。前一部分利用ASN.1和PER对信令进行描述和编码,文中采用一种编译器把信令从ASN.1格式转化为C语言数据结构格式,然后进行处理,后一部分采用有限状态机的  相似文献   

19.
H.323和会话初始化协议(SIP)都是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协议,采用实时传送协议(RTP)传送实时的音频视频传输,二者之间可以通过设置信令网关互通,完成信令消息的翻译和转换功能。要实现H.323与SIP网络之间的互通,必须解决地址格式的转换、消息映射和终端能力协商等方面的问题。H.323-SIP信令网关在H.323和SIP互通中占有得要的地位,它能够使位于不同网络的用户直接和对端进行媒体交换,实现点到点、点到多点之间的通信。H.323-SIP信令网关的功能会越来越完善,也会越来越适应用户更加广泛的业务需要。  相似文献   

20.
H.323发展领先于其它VoIP协议。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缺乏有效监控,以及H.323协议簇本身的协议漏洞,H.323网络安全问题给H.323系统带来诸多威胁。首先对H.323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介绍,进而对H.323网络安全进行详细的分析介绍,最后介绍了国际国内的相关标准制定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