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7 毫秒
1.
刘文革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248-1249
目的:评价CT在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结果:23例中,CT显示肿块全部或部分位于肾实质内,边界清楚。其中20例CT显示明确脂肪成分而确诊,3例显示脂肪成分不明显而误诊为肾癌。结论:CT能较准确地诊断含脂肪成分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并能显示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可靠的信息,而对含脂肪成分较少或不含的肾血管脂肪瘤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肾血管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经肾穿刺活检或手术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行CT平扫或增强扫描。结果:36例为多脂肪型,主要由脂肪和肌肉组成;9例为少脂肪型,肿块以平滑肌和血管为主,脂肪少;3例为极少脂肪型,基本由平滑肌和血管构成,脂肪极少,CT诊断率100%。结论:CT的高分辨率和对脂肪成分的特异性表现,在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肿块均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影,17例显示有脂肪密度影,3例显示有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低于正常肾实质,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结论 CT能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肿块内的脂肪成份,增强扫描能了解肿块的强化方式,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T诊断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透明细胞癌(CCR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90例肾病患者,其中47例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43例透明细胞癌患者,利用CT扫描重新进行诊断。探析CT技术对这两种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临床价值。结果:CT对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透明细胞癌准确诊出率均很高,且病灶钙化常见于透明细胞癌,少见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平扫密度高于透明细胞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强化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结论:诊断中注意病灶钙化、CT平扫密度值以及细胞强化程度,将使得CT诊断更具有临床价值,更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改变。结果 8例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超声表现均匀等回声,CT平扫均匀稍高或高密度,增强后强化均匀,其中延迟强化6例;所有病例均无钙化,行MR检查4例,T2WI像上呈低信号改变。结论结合CT薄层及增强扫描和MRI检查能对少脂肪血管平滑肌瘤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杨彦伟 《当代医学》2013,(22):78-78
目的总结探讨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要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资料,记录肿瘤平扫的密度、边界、钙化情况及肿瘤强化特点。结果 16例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8例患者CT平扫呈高密度,12例患者增强CT呈均匀强化及延迟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增强对于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14-117
目的 探讨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肾细胞癌44例和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1例,在德国西门子炫速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中观察比较肿瘤大小、有无钙化、有无坏死、边缘清晰情况、假包膜存在情况、是否单发及强化延迟的存在情况,进行平扫期及三期动态增强,得出平均CT值。结果 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肿瘤成像大小要小于肾细胞癌,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钙化、坏死、假包膜、强化延迟的情况较肾细胞癌少,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边界情况较肾细胞癌清晰,并且大部分为单发,比较肾细胞癌患者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平扫和各期增强扫描的CT值可以发现,在平扫期、皮质期、实质期和排泄期肾细胞癌患者的CT值高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在鉴别诊断肾细胞癌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肿瘤内寻找脂肪成分是鉴别肾细胞癌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关键,对于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应用CT进行肿瘤强化程度以及强化模式的选择是主要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8.
非典型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CT诊断非典型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诊断46例非典型性肾血管平滑肌瘤CT资料。重点讨论:CT检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方法和CT在非典型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结果CT捡查46例病人,均为二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现单肾累及30例,双肾累及16例,6例合并肿瘤内出血或者肾包膜下出血,CT诊断非典型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较高的准确性(89.1%)。结论笔者认为采用找到肿块内脂肪征的合适的检查技术,多数非典型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获得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王小松 《吉林医学》2012,(10):2132-2133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2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肿块均呈高、等、低均匀或混杂密度影,其中18例可见明显脂肪组织影,1例巨大肿瘤病灶内显示有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不同程度强化,脂肪组织及出血区无强化,部分患者血管呈条索状和斑点状强化影。结论:16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灶内的脂肪、血管、平滑肌成分及肿瘤病灶内的出血灶,病变内脂肪组织存在是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特征性表现,16层螺旋CT检查可作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 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ML)的 CT检查资料 ,重点探讨了 CT在不典型肾 AML 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本组资料中 ,2例为双侧性 ,4例为合并肾包膜下出血 ,2例为很少脂肪或无脂肪者。CT诊断肾 AML的准确性为 82 % (14 / 17)。结论 :适当的扫描方法是 CT诊断不典型肾 AML 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30例手术标本,经病一证实的因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前均行CT和超声检查,MRI检查者5例。结果 CT示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分界清楚,密度不均或均匀,脂肪呈点、片或网格状分布于瘤体中央或边缘,部分病例有尖嘴征。超声表现为高或等回声。结论 CT、超声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特征性诊断价值,对少脂肪或无脂者,应做CT薄层高分辨率平扫和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2.
肾错构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肾错构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明特点。方法:对1987年1月至2003年3月20例(共23个病灶)肾错构瘤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兮析。结果:含脂肪组织较多的肿瘤14例(共17个病灶);少脂或无脂肿瘤6例,2例经薄层CT扫描发现常规扫描不能确定的脂肪成分。结论:含脂肪较多的错构瘤CT及MRI表现典型,诊断容易;少脂或无脂的错构瘤由于部分容积效应表现不典型,易误诊,薄层CT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诊断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目的 研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诊断。方法 2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7岁。20例均行CT平扫和B超检查,14例行CT增强扫描,4例行MRI扫描,2例行DsA检查。结果 单侧肾肿瘤18例,双侧2例。20例见22个肿瘤,7个位于肾实质或肾窦内,15个位于肾包膜处。肿瘤平均直径9.14cm,内均见脂肪密度组织。4例肿瘤内有出血灶,2例肾包膜血肿,3例侵犯肾静脉。结论 含有脂肪组织的肾肿瘤应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到2014年3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5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资料,并分析其CT特点。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1例患者病灶为两个,其余4例为单发;其中2例误诊为肾癌。6个病灶的肾皮质期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强化程度不一,可表现为明显减退、轻度减退及持续强化。结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可含有脂肪成分,也可不含脂肪成分;CT表现在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7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肾实质内病变病例78例,其中肾癌28例(肾癌组),乏脂肪型肾错构瘤(肾错构瘤组)50例,两组都进行常规CT扫描、CT灌注成像和免疫组化分析,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常规CT扫描显示肾错构瘤组的杯口征与劈裂征阳性率分别为82.0%和72.0%,而肾癌组分别为21.4%和25.0%,肾错构瘤组明显高于肾癌组(P0.05)。CT灌注成像参数检测显示肾错构瘤组的BF、BV、PS值均低于肾癌组,而MTT值明显高于肾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肾错构瘤组的MVD计数与VEGF OD值明显低于肾癌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肾癌、乏脂肪型肾错构瘤的PS、BV、BF值和肿瘤的VEGF OD值、MVD计数有着正相关的关系(P0.05),MTT值与VEGF OD值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肾癌与乏脂肪型肾错构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能准确地反映肾实质内病变内微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的血流状态,且与免疫组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在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giomyolpoma,EAML)的CT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O例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病灶,突出肾轮廓之外,CT平扫呈等或稍高于肾皮质。5例位于右肾,4例位于左肾,1例双肾多发。10例密度均不均匀,2例其内见大片囊变坏死,1例见点片状出血灶,3例含脂肪成分。6例边界清楚,4例边界不清,肾包膜受侵;4例直径大于6cm。增强扫描8例病灶实性部分均呈“快进快出”,2例富含脂肪成分病灶实质期见多发迂曲的血管。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对该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治的8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资料.8例行B超,7例行CT检查.结果8例均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7例行患肾切除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所有患者肿瘤直径大于5 cm.患者恢复良好.结论B超和CT是术前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较好方法.对肾错构瘤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治疗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高肾脏良性肿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1990年6月至2000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25例AML病例,从影像诊断的角度统计分析。结果 确诊率CT为17例(80.95%),B超14例(66.67%),IVU及肾动脉造影都为0例(0%)。结论 血管造影和IVU对诊断AML意义不大,但CT、B超对AML诊断很有意义。本次统计中CT检查优于B超,脂肪成分少的AML与肾癌的鉴别诊断有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与小肾癌(SRCC)的CT鉴别诊断征象,以提高少脂肪RAML的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少脂肪RAML及34例SRCC的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对各项CT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灶的单发及多发、与肾皮质的交角、钙化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等4项CT观察指标在少脂肪RAML与SRCC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的单发或多发、与肾皮质的交角、钙化及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