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中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8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和临产期,采用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凝血四项指标,比较不同妊娠时期D-二聚体含量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结果:D-二聚体从妊娠早期到临产期逐渐升高(P<0.05);Fbg水平在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明显大于妊娠早期(P<0.05),妊娠中期和晚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明显高于晚期(P<0.05);TT水平在整个妊娠期间无显著变化(P>0.05);PT水平从早期到临产期进行性缩短(P<0.05);APTT水平妊娠中期、晚期和临产期均明显低于早期(P>0.05),临产期明显低于晚期(P<0.05)。结论:观察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指标水平的变化,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有助于及时预防孕妇血栓、产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32例来我院妇产科就诊的女性分为妊娠期组128例和非妊娠期组104例。妊娠组按妊娠年龄分为〈30岁组、≥30岁组,按孕期分类标准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妊娠组。比较其D-二聚体水平的差别。结果妊娠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妊娠组(P〈0.05);中期妊娠组和晚期妊娠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早期妊娠组(P〈O.05),晚期妊娠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中期妊娠组(P〈0.05)。结论妊娠期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随着孕周增加,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孕妇年龄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孕晚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DD)水平,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孕晚期孕妇7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期就诊的孕早、中期孕妇及健康体检非孕妇女各5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浆DD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孕晚期组和孕早、中期及正常体检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孕妇组与低龄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孕周的增长上升明显,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于预防产时及产后出血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cy、叶酸水平和凝血功能在预测先兆流产及其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先兆流产孕妇74例为研究组;同期正常产检的孕妇6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酶循环法检测Hcy水平,凝固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电阻抗法检测血小板含量,全自动化学发光仪检测叶酸水平。对先兆流产孕妇进行随访至妊娠结束,记录其妊娠结局,并进一步分为顺利分娩组(54例)、难免流产组(14例)和过期流产组(6例)。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Hcy、叶酸和凝血功能水平。结果:研究组孕妇的叶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Hcy、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cy水平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呈正相关(P<0.05);叶酸水平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小板呈负相关(P<0.05);叶酸水平与Hcy呈负相关(P<0.05)。顺利分娩组产妇的叶酸水平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和过期流产组(P<0.05);顺利分娩组产妇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Hcy明显低于难免流产组和过期流产组(P<0.05);过期流产组孕妇的叶酸水平明显低于难免流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Hcy明显高于难免流产组(P<0.05)。结论:先兆流产孕妇的Hcy、叶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其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为高Hcy水平,低叶酸水平导致孕妇体内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吕梁地区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山西省汾阳医院门诊和住院孕妇630例,按照孕周时间将其分为5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检测630例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以有效确定相应的参考范围。结果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伴随孕周期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同孕周期组的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血浆D-二聚体正常值范围随着孕周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孕妇在妊娠早期略高于正常值(0.1mg/L)。统计过程中2例孕妇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高于正常值范围,3例DIC孕妇D-二聚体检测值20.0 mg/L。结论建立吕梁地区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对提高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叶艺萍  魏明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5):160-160,162
目的探讨晚期孕妇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183例在我院产科住院的待产晚期孕妇,定量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和同期住院的妇科非妊娠女性50例做对照。结果晚期孕妇待产组D-二聚体和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1)。结论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晚期孕妇高D-二聚体、FIB水平提示其与妊娠晚期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及与血栓前状态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58例在我院产科住院待产的孕妇,定量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同期住院的妇科非妊娠女性50例做对照。结果待产组D-二聚体、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待产组D-二聚体、FIB水平明显高于非妊娠组,说明D-二聚体与妊娠密切相关。D-二聚体是交连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孕晚期高D-二聚体、FIB水平提示其与妊娠晚期血液的高凝状态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初步建立妊娠各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西区的1065名健康单胎孕妇、2例孕期静脉血栓,3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以及健康非孕妇对照者120名(健康对照组)。将孕妇按孕龄分为三组:早孕组(<14周,351名),中孕组(1427周,348名),晚孕组(>2740周,366名),使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各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初步建立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妊娠期组妇女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呈偏态分布,D-二聚体浓度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纤维蛋白原浓度采用双侧百分位数法表示(P2.5P97.5)。采用本研究建立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评估2例孕期静脉血栓,3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验证研究中建立的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随孕龄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升高,不同孕龄组间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孕龄呈正相关(r=0.735,P<0.05),尤其在孕32周后增加明显。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41(0.22,0.59)、1.46(1.03,2.05)、1.70(1.20,2.43)、0.23(0.12,0.37)mg/L FEU。妊娠期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不同孕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建立不同参考区间。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00.73、03.09、04.14 mg/L FEU;采用D-二聚体参考区间评估的2例静脉血栓和3例DIC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均为阳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早孕期未见明显升高,孕中、晚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孕龄呈正相关(r=0.706,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2.59(2.32,2.94)、4.16(3.67,4.42)、4.46(4.07,4.78)、2.53(2.27,2.86)g/L,除早孕组外,其他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晚孕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分别为2.695.64、3.026.05 g/L。结论初步建立我院检验科的健康孕妇妊娠各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提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妊娠期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预示作用及对临床工作的意义.方法:将42例晚期肺癌(Ⅲb-Ⅳ期)患者分为两组,对20例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和22例肺癌未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将此42例晚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20例早中期肺癌(Ⅰb-Ⅲa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比较,对结果进行分析.对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进行胸水引流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并与姑息性治疗患者血浆D-二聚体进行比较.结果:晚期肺癌患者中,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晚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早中期肺癌患者(P〈0.05).晚期肺癌患者进行胸水引流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引流前(P〈0.05),且显著高于姑息性治疗患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显著升高对肺癌患者有一定临床价值,提示肺癌预后差,需要临床干预,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应用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85例孕妇与60例正常孕妇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D-二聚体含量较健康孕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D-二聚体含量较健康孕妇轻度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中、高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D-二聚体含量较健康孕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D-二聚体可有效判断孕妇体内高凝状态及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晚期孕妇及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CA60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该院2013年3—11月间健康非孕妇女100例、健康孕晚期临产孕妇10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50例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健康孕晚期临产孕妇D-二聚体水平(3.03±2.62)μg/m L、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4.10±1.60)μg/m L,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着较为显著的提升,同对照组(0.32±0.23)μg/m 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与健康临产孕妇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晚期D-二聚体较正常成年女性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的水平比正常怀孕妇女高,监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和健康孕晚期临产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对血栓性疾病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93例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和同期未并发早期肾损伤的GDM患者56例,分别为肾损组和无肾损组,对比2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无肾损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水平均显著低于肾损组患者,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末期存在肾脏损伤孕妇,血浆D-二聚体(D-D)与纤维蛋白原(FIB)的监测水平均高于无早期肾脏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均高于无肾脏损伤患者,对糖尿病孕妇的安全分娩和保证胎儿良好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唾液酸联合D-二聚体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和同期体检健康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浆中唾液酸和D-二聚体的水平结果。结果验组血浆中的SA和D-二聚体单独检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A和D-二聚体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SA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的灵敏度为95.5%,特异性为72.3%,明显高于SA和D-二聚体单独检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唾液酸联合D-二聚体有助于提高急性肺栓塞患者检出率,降低漏诊与误诊的可能,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田丽稳 《吉林医学》2022,(7):1942-1945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正常妊娠女性的血浆D-二聚体与凝血指标的差异变化情况。方法:选取产前保健产妇6 000例(妊娠组)及同期健康体检非妊娠女性500例(对照组),在采集静脉血样本后检测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妊娠组D-二聚体、FIB含量高于对照组,APTT、PT、T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女性血浆D-二聚体、FIB含量逐渐提高,APTT、PT、TT逐渐降低,且妊娠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高于妊娠中期,PT、TT短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 000例妊娠女性随访至分娩结束,产后出血102例(1.70%),产后出血组产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未出血组,PT、APTT高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孕期正常妊娠女性进行血浆D-二聚体与凝血指标检验,可了解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变化,发现凝血纤溶异常,临床检验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孕期阶段(早、中、晚)孕妇凝血四项、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plasma 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 FDP]、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200例孕妇就诊资料中的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并对FDP与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孕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凝血四项、FDP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P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孕中期与孕晚期三个阶段的T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的APTT明显长于中期、晚期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中期、晚期孕妇,随着孕周的增加,FIB水平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孕妇妊娠晚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定量检测293例不同年龄(19~24岁、25~29岁、30~34岁组各60例,35~40岁组为113例)妊娠晚期孕妇和200例不同年龄(19~24岁、25~29岁、30~34岁、35~40岁组,各50例)的健康非孕女性体检者(健康非孕组)血浆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孕妇各年龄组的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相应年龄组的健康非孕妇女(P〈0.051);高龄孕妇的D-二聚体高于适龄孕妇组(P〈0.01);高龄孕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适龄孕妇(P〈0.05)。结论 D-二聚体随孕妇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其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不同年龄孕妇的纤溶活性;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对预防孕妇尤其是高龄孕妇出血的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非妊娠妇女组40例(对照组)、正常晚期妊娠组40例、子痫前期组40例进行血浆凝血指标的监测分析.结果 子痫前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增高、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PT缩短,Fib、D-二聚体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与纤溶抑制功能亢进,提示监测发现凝血指标明显异常者,有利于指导高危妊娠临床诊断、早期干预,预防产后出血、DIC等分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6):14-16+20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D-二聚体水平在子痫前期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90例,根据孕妇是否合并子痫前期以及子痫前期分为对照组(30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和重度子痫前期组(30例),其中对照组为健康孕妇,比较各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的水平,通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D-二聚体对子痫前期的预测截断值,并分析D-二聚体对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和重度PE组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轻度PE组患者相比,重度PE组患者的FIB和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当D-二聚体≥0.681 mg/L时,诊断子痫前期的灵敏度为95.7%,特异性为70.8%,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为0.724~1.000;与低D-二聚体组相比,高D-二聚体组患者新生儿不良预后的总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内D-二聚体水平在子痫前期患者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临床孕妇应给予密切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孕妇血浆D二聚体(DD)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正常妊娠和妊高征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其血液流变学参数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沉(ESR)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妊高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妊高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滞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血沉、血浆黏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正常妊娠组与这四项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D二聚体参与了妊高征的发病过程,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并与其血液黏滞度增高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黑龙江医学》2011,35(8):561-563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0例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其与SLE的疾病活动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1)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01);(2)与D-二聚体水平正常组SLE患者相比,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S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