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生物合成。自1976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问世以来,他汀类药物已发展至第3代,目前上市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按问世先后顺序):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和西立伐他汀(cefivastatin)等。  相似文献   

2.
3.
他汀类药物是1970年代由Endo等人首先发现的新型调脂药物,是一种羟甲戊二酰酶A还原酶(HMG-COA)抑制剂。它们来源于青霉素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可抑制HMG-COA的菌株。HMG-COA可以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的合成,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使血浆总胆固醇浓度下降。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及不良反应用作简单介绍。1发展现状他汀类药物依据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来源于微生物的培养基、培养液,有普伐他汀、洛伐他汀。第二代为人工合成的氟伐他汀。第三代为微克级新型调脂药,目前有阿托伐他汀[1]。他汀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一般在2~4h达到血浆峰值浓度。它们均在肝组织吸收,通过细胞色素酶系统进行代谢。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为脂溶性无活性内酯,在肝脏中羟化为活性而发挥作用;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为水溶性本身就是活性代谢物。阿托伐他汀及其代谢物均有活性,低剂量即有效,它们主要经胆汁排出。2临床应用2.1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HLP)他汀类药物明显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降低血浆中的三酰甘油(TG)也有疗效。2.2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所致的继发性HLP非胰岛素糖尿病主要是T...  相似文献   

4.
夏小玉 《中外医疗》2009,28(30):69-69
通过对多例他汀类药物所致的ADR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其不良反应产生的机理并研究了临床合理应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6.
他汀类药物自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调脂治疗的“里程碑药物”他汀类药物除调脂治疗外,还能通过改善内皮功能,稳定脂质斑块及降低血管炎症反应对冠心病起保护作用,同时能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不良反应也日渐明显,应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变得更加复杂,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的含量越来越高,导致现在患三高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这里所说的三高指的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血脂水平超过正常值,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患者并发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身体是有巨大的损害的,必须要高度重视高血脂症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目前在临床中治疗高血脂主要是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他汀类药物目前已经作为调节血脂的常用药物之一。目前有大量的人群使用他汀类药物,这就导致了在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本研究就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不良反应实施具体的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在医学领域,相关医疗人员将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称之为他汀类药物,就目前而言是整个医疗领域中临床疗效最显著的调酯药。并且,此药物在治疗高酯血症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通过在临床中使用他汀类药物以后,有效地减少了患有高酯血症的患者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生概率以及病死率等。但是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使用中逐渐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情况,需要我们对这些不良反应做出分析。他汀类药物的长期服用以及广泛推广,使得很多患者在服用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其不良反应分别包括:肝脏损害、他汀类药物与肾脏损害以及他汀类药物较为少见的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在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使用范围和使用人数的增加,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包括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肝损害、过敏反应、眼外肌麻痹、性功能障碍、多尿、消化系统反应、关节痛、下肢不宁综合征等。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进行综述,以促进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述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调查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探究避免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 利用回顾分析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45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共45起不良反应,涉及5种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倍氟沙星致不良反应最多,高达24起.结论 临床医生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掌握其作用机制,按病情合理安排患者服药.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绍湘 《医学文选》2003,22(4):561-563
他汀类药物是以英文“Statin”为词尾的一类调脂药物 ,其化学名为“3-羟— 3甲基—戊二酰辅酶 A( 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近年有关他汀类药物的大量的临床研究 ,如 :4S[1] 、CARE[2 ] 及“LIPID”[3 ]等研究 ,充分显示了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和应用前景 ,现就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1 .1 直接调脂作用  HMG- 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代谢中的一个关键限速酶 ,而他汀类药物作为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 ,其药理作用在于竞争性抑制 HMG- COA还原酶的作用 ,使肝内胆固醇合成减少 …  相似文献   

14.
黄绍湘 《微创医学》2003,22(4):561-563
他汀类药物是以英文"Statin"为词尾的一类调脂药物,其化学名为"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近年有关他汀类药物的大量的临床研究,如:4S[1]、CARE[2]及"LIPID"[3]等研究,充分显示了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的突破性进展和应用前景,现就他汀类药物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全文期刊库》(1998~2008)年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有关文献60篇(共66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他汀类所致不良反应多发生在(51~80)岁年龄段,集中发生在给药后30天内,主要表现为肌肉毒性、肝脏毒性、过敏反应等方面。结论:临床医师和药师应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其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血脂药,它们是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的抑制剂。他汀类药物具有多效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其可能具有防治帕金森病的潜力。本文就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在防治帕金森病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长葛市人民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集的48例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17例(35.42%)为肌肉系统,11例(22.92%)为消化系统,12例(25.00%)为皮肤系统,其他8例(16.67%);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中药物配伍不当11例(22.92%),用药剂量或用法不当31例(64.58%),药物自身因素6例(12.5%)。结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1-2017/1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患者不良反应,探究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结果: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消化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皮肤系统反应等。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当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需要明确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不良反应的累及系统,通过临床合理用药的方法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临床应用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9.
刘学伟 《大家健康》2016,(4):153-154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降脂类药物,在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较广,临床效果显著。但是,他汀类药物在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为此临床上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对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研究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  相似文献   

20.
他汀类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乔福斌  杨士杰 《医学综述》2007,13(19):1457-1459
他汀类是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主要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他汀类除了降胆固醇作用外,对多发性硬化、实验性脑脊髓膜炎、阿尔茨海默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他汀类药物对恶性肿瘤凋亡、血管生成、侵袭力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