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胎盘血管瘤又称绒毛膜血管瘤,是由绒毛膜间胚叶组织发生的良性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现对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产前超声及产后胎盘病检中发现的9例胎盘血管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chorioangioma,CA)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良性非滋养层细胞肿瘤,发生率为1%,通常通过常规超声检查或病理检查发现,肿瘤大小不一.Fan和Skupski[1]将直径大于4~5?cm的 CA定义为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大多数CA很小,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巨大的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罕见,其与母儿并发症密切相关.常见并发症为羊水过多、早产、胎儿贫血或血小板减少、胎儿水肿、胎儿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胎儿生长受限、胎死宫内、镜像综合征、严重新生儿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脑梗死等[2-3].其中胎儿严重水肿较为少见,目前也少有报道.现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致胎儿水肿报道如下,并行文献复习,总结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合并胎儿水肿诊疗知识,加强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期? 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邵以欢 《疑难病杂志》2005,4(6):357-358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胎盘良性肿瘤,属于毛细血管瘤,主要由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常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直径0.5~20cm,可发生于胎盘各个部位。肿瘤多数较小,埋于胎盘内不易发现,发生在胎盘的胎儿面者,向羊膜腔突出,则超声易于显示,妊娠合并较大绒毛膜血管瘤对胎儿危害  相似文献   

4.
<正>胎盘绒毛膜血管瘤(Placental villous hemangioma)是指发生在胎盘的母面、子面或实质内任何部位的原发性非滋养细胞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与周围正常胎盘界限清楚,主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是一种良性毛细血管瘤,临床少见。各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差异较大[1],约为0.7%~1.6%,本科近日超声诊断出胎盘巨大绒毛膜血管瘤1例,现将超声特点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26岁,孕28周,因阴道流血就诊。超声所见:径为7.5cm,于两侧脑室均可探及无回声区,于胎盘实质内可探及5.8cm×6.4cm的边界清晰的类圆形的高回声区,其内回声略不均,有完整的包膜回声,与胎盘关系密切。超声诊断:(1)胎儿脑积水,(2)胎盘肿物(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待排)。引产后病理诊断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主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可发生在胎盘的任何部位,多为单发。利用B超检查可提高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诊断B超诊断胎盘血管瘤1例$铁力市妇幼保健院@赵玉芹@金涛$伊春市第二医院@谷晶$哈尔滨市肛肠医院…  相似文献   

6.
梁朝辉 《中国医药导刊》2018,20(12):736-740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病理特征,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病理科诊断的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分析。结果:患者年龄 23~42岁,平均年龄(28.5±6.4)岁,中位年龄26岁。均为剖宫产。子痫前期重度2例,子痫前期轻度1例,羊水过少2例,羊水污染2例,脐绕颈2例。胎儿窘迫3例,有3例NICU入住,低出生体重儿2例。3例经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肿瘤直径5~16 cm,超声特点:中等略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呈“网格”状改变,血流信号丰富。巨检1例为多发性,2个肿块,直径分别为1.4和1.8 cm,其余均为单发性,直径0.5~16 cm, 均边界清楚,切面暗红或暗红、灰白相间,质韧或软。镜检肿瘤内毛细血管样血管密集排列,间质疏松、水肿。可见钙化、坏死(2/8)。可见富于细胞区。肿瘤表面滋养细胞轻度增生(4/8)。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良性肿瘤,表面滋养细胞增生、周围绒毛表面合体滋养细胞结增多及绒毛间隙纤维蛋白沉积是较为常见的伴随现象,较小肿瘤也可合并多种妊娠并发症。应加强产前超声检查,以早期发现肿瘤,及时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母儿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超声声像与其他胎盘肿瘤超声声像,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特殊类型的超声征象特点,提高产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诊断的20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例资料,研究产前二维、三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与彩色血流特点,结合病理特点,同时与其他胎盘肿瘤超声声像相鉴别,总结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特殊类型的超声征象特点。结果 20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中,10例(50%)为常见超声特征表现(胎盘实质内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实性低回声或中等回声,回声低于胎盘,瘤体内见丰富血流信号),6例(30%)呈现出特殊的超声声像(胎盘实质内边界清晰范围较小的实性低回声内仅见1条粗大的血流信号),4例(20%)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误诊。结论 常见的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超声声像易发现、易诊断,可是在以往的实际工作中仍易漏诊、误诊。本次研究发现并总结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特殊类型的超声声像特点,可提高临床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孕妇阴道分娩的临床结局。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断为妊娠合并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且有阴道分娩意愿的足月孕妇15例,分析其一般临床特征、肿瘤大小、肿瘤位置、血流情况、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和子代结局等。结果15例孕妇均在分娩前经本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初始发现孕周为17~40(31.7±6.9)周;肿瘤大小为5.0~10.9(6.7±1.5)cm;可见血流信号10例(66.7%),可见丰富血流信号3例(20.0%),未见血流信号2例(13.3%);血管瘤位于胎儿面3例(20.0%),母体面1例(6.7%),胎盘实质内8例(53.3%),胎盘边缘3例(20.0%)。其中合并妊娠期糖尿病1例(6.7%),经生活指导,血糖控制良好;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例(6.7%);合并子痫前期1例(6.7%),无脏器损害;合并羊水过多2例(13.3%);合并胎膜早破2例(13.3%)。自然临产10例(66.7%),计划性引产5例(33.3%)。顺利经阴道分娩13例(86.7%),总产程为(557.6±244.5)min,无产程异常,均无不良妊娠结局;中转剖宫产2例(13.3%),中转原因:宫腔感染1例(6.7%),胎儿窘迫1例(6.7%),新生儿结局均良好。产后出血1例(6.7%)。合并先天性异常2例(13.3%),其中合并双足外翻1例(6.7%),合并腹腔畸胎瘤1例(6.7%)。结论妊娠合并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孕妇在分娩时应紧密联合产科临床特征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对于无阴道分娩禁忌证的孕妇可予阴道试产,以减少剖宫产给孕妇带来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超声诊断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孕妇23例为病例组(其中,最大直径≥4 cm为巨大组、最大直径<4 cm为普通组),以及同期正常孕妇60例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自发性阴道分娩率较低、辅助性阴道分娩率较高(P<0.05)。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超声表现:胎盘实质区内及胎盘边缘可见单发或多发中低回声肿物,常靠近脐带插入部,部分内可见血流信号。与普通组相比,巨大组的中孕期检出率高达100%、并发症高(P<0.05)。与普通组、对照组相比,巨大组的自发性阴道分娩率较低、辅助性阴道分娩率较高、新生儿具有早产率高、出生体重低、阿普加评分低、以及NICU入院率及住院天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 产前超声诊断为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对于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熊雅波  高志斌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2):206-207,F0004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可以发生在胎盘的任何部位,与正常组织的界限清楚,切面质地中等,多为暗红色。镜下主要由血管及结缔组织构成。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其中大多为血管瘤型。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胎盘组织良性肿瘤,可引起孕妇早产、羊水过多等并发症,尤其是血管瘤较大者,与胎儿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胎盘自然娩出后,肉眼检查胎盘完整的情况下,了解宫内有无绒毛残留.方法 固定五位医生连续对剖宫产时,胎盘自然娩出,肉眼检查胎盘完整,探察宫内无残留的情况下,用弯血管钳钳夹胎盘附着面面积直径约4 cm,取出碎片组织送病检.对有绒毛残留的病理切片进行复读病理切片,共选择病例1016例.结果 1016例中,41例病理证实宫内有绒毛残留,其中有36例为胎盘床上残留绒毛,5例为非胎盘床部位残留绒毛,宫内绒毛残留率为4.0%,宫内绒毛残留与有人流史、前置胎盘、疤痕子宫、试管婴儿有明显关系.结论 宫内少量绒毛残留不能判断胎盘残留.  相似文献   

12.
王爱梅  杨晓宁  蒋翠 《海南医学》2013,24(8):1231-1232
胎盘血管瘤又称绒毛膜血管瘤,临床上少见,但它的发生和发展可能威胁到胎儿生存。妊娠常合并羊水过多、早产、非免疫性胎儿水肿、胎儿宫内生长受限、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凝血系统异常以及严重的胎儿贫血等,其围产儿病死率高达30%~40%[1]。本文以我院产科收治的1例胎盘血管瘤病为例,结合文献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羊水粪染与胎盘病检结果的关系。方法:对我科2015年2月到8月分娩时因羊水Ⅰ~Ⅲ度粪染行胎盘病理检查的284例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84例羊水粪染病例中,胎盘病理检查有绒毛膜羊膜炎病例约59.51%。结论:羊水粪染与绒毛膜羊膜炎密切相关,绒毛膜羊膜炎引起绒毛及血管病变是导致羊水粪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原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对羊水粪染病例应常规行胎盘病理检查,有利于诊断及指导产妇和新生儿的治疗,也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廖华 《大家健康》2016,(4):58-59
目的:探讨羊水粪染与胎盘病检结果的关系。方法:对我科2015年2月到8月分娩时因羊水Ⅰ~Ⅲ度粪染行胎盘病理检查的284例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84例羊水粪染病例中,胎盘病理检查有绒毛膜羊膜炎病例约59.51%。结论:羊水粪染与绒毛膜羊膜炎密切相关,绒毛膜羊膜炎引起绒毛及血管病变是导致羊水粪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原因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对羊水粪染病例应常规行胎盘病理检查,有利于诊断及指导产妇和新生儿的治疗,也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胎盘组织中寻找胎儿细胞穿越胎盘屏障,进入孕妇外周血的实验室证据,为利用孕妇外周血进行无创性产前基因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娩胎盘组织22份(男婴的12份,女婴的10份),平行切片,分2组:一组HE染色,光镜观察绒毛中胎儿细胞的分布;另一组用Dig-碱性磷酸酶标记SRY区域(Sex determlining region)基因扩增片断制成探针,通过原位杂交鉴定胎盘绒毛内,特别是绒毛间隙胎儿细胞的存在。阳性对照由男性外周血有核细胞涂片经原位杂交提供。结果 HE染色光镜观察:22例胎盘组织切片可见胎儿细胞有穿越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滋养层基膜的现象。胎盘组织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分娩男婴的12份胎盘切片的绒毛毛细血管腔内、绒毛滋养层基膜边缘,以及绒毛间隙,可见阳性信号;分娩女婴的10份胎盘切片均无阳性信号出现;阳性对照涂片杂交后可见清晰阳性信号。结论 胎盘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观察胎儿细胞分布,结合原位杂交技术鉴定绒毛内、绒毛间隙细胞的性质,可以初步反映胎儿微量遗传物质穿越胎盘进入母亲血液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艳琴 《新疆医学》2009,39(7):66-67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从1997年~2009年期间,超声发现5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患者年龄22~30岁,平均年龄26岁。自妊娠中期至妊娠晚期,发现胎盘内占位病灶,逐渐增大,胎盘增厚,羊水逐渐增多,内透声欠佳,有中强回声光点漂浮。胎儿出现不同的异常声像图改变,经观察、跟踪、随访、产后均经病理检查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2 000例胎盘病理检查了解胎盘绒毛羊膜炎与高危妊娠的早产胎膜早破、足月妊娠胎膜早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胎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住院分娩的2 000例胎盘完整送病理检查,通过病理检查的结果来确诊是否患有胎盘绒毛羊膜炎,以低危妊娠分娩1 467例为对照组,高危妊娠分娩533例为研究组.结果:2 000例胎盘病检中研究组533例查出胎盘绒毛羊膜炎335例(62.9%),对照组1 467例中查出胎盘绒毛羊膜炎151例(1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胎盘绒毛羊膜炎是诊断宫内感染的金标准,胎膜早破早产、足月妊娠胎膜早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死胎与宫内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胎盘血管瘤又称绒毛膜血管瘤(Chorioangioma),其发生率约1%[1,2],多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而被忽略。但部分血管瘤可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滞,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2]。作者报道服盘多发性血管瘤致8个月胎儿死亡1例,并复习文献,对这一病变进行了讨论。1病例报告法医病理外检资料,怀孕后3个月,7个月先后两次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怀孕8个月时出现头晕、双脚浮肿、自觉服动减弱,查体BP173/12.okPa,尿蛋白(+)、B超检查提示“胎盘血窦”。服利尿药(双氢克尿塞),3天后自觉胎动消失,再次B超检查,发现胎死宫内。经引产,3天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经病理确诊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的 25 例孕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根据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直径将患儿分为巨大血管瘤组 (直径≥5 cm)和普通血管瘤组(直径 < 5 cm),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结局。结果:19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合并有围产期并发症,胎儿期发生羊水过多7例(28%),胎儿生长受限7例(28%),胎儿宫内窘迫5例(20%),胎儿水肿2例(8%),胎儿贫血3例 (12%),胎儿心胸比增大3例(12%),早产9例(36%),新生儿期合并有新生儿贫血6例、凝血功能异常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1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新生儿心律失常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先天性肺囊腺瘤畸形1例、尿道下裂1例。2例患儿因胎儿期羊水过多、胎儿心胸比增大、重度贫血及生后重度窒息而死亡。其余新生儿目前随访均存活良好,无生长发育迟缓者。巨大血管瘤组羊水增多比例高于普通血管瘤组(P < 0.05)。结论: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可导致胎儿及新生儿多种并发症,并且肿瘤大小对胎儿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加强围产期监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改善胎儿及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巨大胎盘类血池样病变的产前超声特征及产前诊断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超声检查时发现巨大胎盘类血池样病变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超声特征、临床诊断及妊娠结局。以最大径线>5 cm作为巨大胎盘类血池样病变的定义。 结果 6例患者均为单胎妊娠,年龄27~33岁,首次发现巨大胎盘类血池样异常回声的孕周为18+2~31+6周。3例(病例1、病例2及病例3)类血池样异常回声与胎盘组织有分界,分别于妊娠33+5周、29+1周及32周行剖宫产,3例新生儿均存在尿道下裂畸形,临床诊断均为胎盘绒毛膜板下出血;1例(病例4)类血池样病变位于胎盘子面,与胎盘组织有分界,突向羊膜腔,动态观察可以消失,妊娠期超声监测胎儿生长符合孕周,妊娠后期血池范围明显减小,临床诊断为巨大胎盘血池;2例(病例5和病例6)类血池样病变为弥漫性病变,累及大部分胎盘,正常胎盘组织减少,胎儿均为早发型生长受限(各经线<1%、腹围为2.3%),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均消失,孕妇子宫动脉舒张早期出现切迹(双侧、单侧);病例5于妊娠23周终止妊娠,病例6并发重度子痫前期,于妊娠27+4周终止妊娠,临床诊断均为胎盘灌注不良合并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 结论 妊娠期胎盘类血池样异常回声根据其不同形成原因,有各自的超声特征,产前可以进行鉴别,及时诊断有助于提示严重胎盘灌注不良及绒毛膜板下出血病例产前严密监测胎儿情况,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