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向转诊是当前医疗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替代纸质档案在双向转诊中可以有效利用时间、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随之带来电子档案在双向转诊过程中信息管理和隐私保护问题。本文通过回顾、分析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和隐私保护的现状和问题,总结加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和隐私保护的对策,为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双向转诊中的标准、规范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归纳了内蒙古地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安全性不高、共享不畅通、法规不完善、隐私保护意识不强、居民认知度不高、入户调查困难等问题。结合内蒙古地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出重视信息安全、促进互联互通、改善政策环境、加强隐私保护、提高认知度、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一系列针对性解决措施,旨在逐步建设、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区域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政策背景,探究区块链技术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构想。方法系统分析区块链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中的应用需求,提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实现方案。结果基于区块链技术,针对"互联网+医疗健康"中信息互联共享、信息安全与差异化隐私管理、数据溯源等方面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和应用构想。结论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对提高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安全与差异化管理及可溯源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热门领域,互联网医疗目前发展势头正盛,互联网医疗具有促进医疗资源整合、方便患者就医、促进疾病早期预防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局限性。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对医疗促进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局限性,如加大了诊疗过错风险、所能参与的医疗服务有限、难以确保医疗数据安全和患者健康隐私等,最终提出应对互联网持谨慎态度,仅将互联网作为医疗服务活动的辅助工具而不能对其过度依赖,为互联网医疗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融合现有的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等多卡(码)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方法完善医院患者主索引系统,统一支付平台扩充医保移动支付场景,改造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医疗服务全流程中,实现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等多卡(码)融合应用。结果提升了就医体验,实现了便民应用,支撑"互联网+医疗健康",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医院多卡融合应用模式。结论构建的多卡融合全流程医疗服务模式,可有效解决患者看病的难点问题,对便民惠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讯     
国家卫健委: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要求推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开展基于互联网的门诊慢特病诊疗服务,扩大医保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医疗服务支付范围。对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保留传统服务和支付方式。《通知》要求推动居民电子健康码替代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卡,拓展在诊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慢病管理、在线信息查询、健康教育、血液管理等领域的使用,逐步实现卫生健康行业一码通用。加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对接联动,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明确开放内容、统一开放路径,逐步实现居民本人或授权机构便捷调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医疗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文章从监管规范、监管主体、监管环节等方面,探讨了互联网医疗监管机制相关问题,提出了健全监管规范,建立全方位监管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护制度,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解决数据不连通和数据安全问题,保证数据完整和保障患者隐私。方法利用区块链技术,结合其会员服务、区块链服务和链码服务,明确设计思路和技术架构,由上而下分为应用层、共识层、网络层、数据层,分层阐述平台与区块链之间的融合关系。结果研究探讨部分场景,提高医疗服务监管,完善电子处方流程,加强医疗数据溯源。结论通过区块链解决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可以有效改善实际业务过程,达到院间数据安全共享、互通互认。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医疗”在给患者就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也越来越被关注。阐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对其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指出了“互联网+医疗”中存在的法律法规缺位、平台商业化利用风险、从业人员管理风险以及诊疗信息泄露风险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树立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建立信息安全体系、强化医疗机构服务理念等对策,以期为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大型医院医患双方在医疗隐私信息安全认知方面的差异,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苏北某大型医院的病房医护人员和住院患者就17个医疗隐私信息相关的项目进行了调查。运用卡方检验、t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类人群在医疗信息重要性方面的认知差异。结果: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医护组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患者组;医疗信息安全的认知程度上,医护组的整体得分(41.55 ± 8.43)明显高于患者组(39.01 ± 8.23),主要表现在对身份信息、住院信息、治疗信息等8种医疗隐私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上(P<0.05);文化程度越高,对医疗隐私越是重视。结论:医护人员对医疗隐私信息安全的认知明显高于患者,就控制对策的总体而言,还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患者隐私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郝艳 《医疗装备》2022,(19):45-47+50
为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江苏省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深化医改新动能为出发点,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了功能规范、服务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江苏健康通”,开展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电子健康档案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导诊等探索,能够支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便捷入驻平台并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流程服务,从而整合全省医疗卫生信息服务资源,形成统一的健康信息发布渠道,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方位健康信息服务,为医疗卫生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2.
进入二十一世纪,电子病历成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病人信息的隐私保护。要提升电子病历的安全性,不仅要依赖技术手段,更需要法律法规保障。本文通过介绍典型国家与地区健康信息隐私保护的立法模式与立法经验,为我国相关立法提供立法启示。  相似文献   

13.
针对医院的医疗记录电子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后卫生部组织制订了《军队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管理办法》。电子病历的合法性、病历真实性、病历质量、医疗安全、患者隐私保护等问题,本文主要介绍该管理办法制订过程中采取的保障医疗安全、保证病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保护患者隐私、维护病历合法性、兼顾信息化水平差异的应对原则及内容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医院医护人员对电子健康服务及管理的需求进行初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子健康的推广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2007年1月,利用国家卫生服务需求理论,结合电子健康的自身特点,以多侧面需求理论框架为框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昆明市2家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383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383名医护人员,期望电子健康的推广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占76.76%,能够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占76.76%;能减少工作量的占73.11%,能减少医疗错误提高患者就医的安全性的占73.11%;认为实施电子健康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建立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的占67.89%,是能否有效采集和保存个人健康信息的占64.49%,重视医学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发占49.35%。[结论]医护人员对医院普及电子健康服务方面的积极性较高;开发电子健康服务中应特别重视医学标准化、规范化及信息的保密性。  相似文献   

15.
王彩霖  侯丹 《中国健康教育》2022,(12):1123-1127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各类医疗服务向数字化转变,慢性病管理也不例外,在线健康信息和移动健康应用程序等电子健康服务逐渐融入慢性病管理中。与此同时,慢性病患者被要求具备相应的技能以适应慢性病管理的数字化转变,这样的技能被称之为电子健康素养或数字健康素养。本文阐述了电子健康素养的内涵,总结了慢性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的测量工具及方式,同时还从慢性病患者角度分析了电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以及电子健康素养与健康结局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慢性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哲  邓勇 《卫生软科学》2024,(3):25-28+34
分析了健康医疗数据在市场利用、制度规范和学术理论3个方面的现实状况,总结了健康医疗数据因权利归属制度缺失所导致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得出建立健康医疗数据权利归属的必要性。结合学术界对数据权利配置相关的理论成果以及健康医疗数据所具有的强敏感性与隐私性、法律及伦理要求的特殊性、参与者身份特定、数据排他性4个方面的特点,从隐私与敏感信息保护、数据归属原则设计以及配套的数据利用机制建设等方面对健康医疗数据权利归属制度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国“健康保险流通与责任法案》(HIPAA)及《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Oxley)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对病人隐私保护提出严格要求。中国近年来在医疗行业也大力推动电子病历工作,国家卫生部分别在2010年10月及2011年1月颁布《电子病历试点工作方案》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明确规定相关的安保功能,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对于加强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病人隐私保护规定的日益严格。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医疗模式下医疗机构间的信息沟通壁垒,也为化解有限医疗资源与保障公民健康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但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存在的监管问题也随之凸显。系统性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存在的患者隐私权难以保障、立法滞后、监管主体及责任不明确等现实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对患者身份信息“去标识化”、严格“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以及明确监管主体责任等措施,以期促进“互联网+医疗”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医疗具有节约医患成本、提高医疗效率及促进技术交流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诊疗过程不完善、虚假健康信息、个人隐私泄露及医疗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建议建立公信力强的医疗保健信息发布平台,细化互联网医疗的诊治类型及范围,合理规划社区医院及网络医院的布局,在促进互联网医疗活动稳定发展的同时,有效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国内外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用障碍进行分析,为推动我国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13年1月1日-2021年2月1日相关文献,提取第一作者、年份、国家/地区、使用障碍等信息。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用障碍包括个人障碍、隐私和安全、技术障碍和外界障碍共4类,其中,隐私和安全问题是出现频数最高的障碍类型,个人障碍是我国纳入文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障碍类型。结论个人认知和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隐私和安全问题是阻碍我国社区居民使用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因素。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多渠道、分人群宣传电子健康档案;完善居民隐私保护措施,提高居民隐私保护意识;建立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健全“建档-管档-用档”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