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利用先进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国医大师张磊治疗妇科疾病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方法 从国医大师张磊2006年至2017年11038份临床真实病例建立的医案数据库中抽取妇科月经病临床医案243条,根据排除纳入标准,得到205条完整医案。建立张磊治疗妇科月经病的医案数据库,利用Python语言可视化技术对医案数据进行科学计算和可视化输出。结果 共纳入标准医案205例,处方205首。共涉及中药176味,累计用药频次2468次,平均用药频次为14,最多使用频次为141次,频数≥20次的中药有40味,其中当归、白芍、甘草是处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3味中药。通过对处方中药进行性味归经统计:药性主要以温性、平性和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基于HBE-Apriori算法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依次为“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柴胡—当归”;置信度最高的3味药组合为“柴胡and茯苓—白芍”、“茯苓and白芍—当归”、“柴胡and茯苓—当归”;置信度最高的4味药组合为“柴胡and当归and茯苓—白芍”、“柴胡and白芍and甘草—茯苓”、“白芍and茯苓and甘草—当归”。利用Canpoy-K-means聚类算法和频繁闭项集压缩算法,对张磊教授治疗月经病的临证遣药规律进行研究挖掘。结论 可视挖掘技术可以充分而且有效协助挖掘张磊教授治疗妇科月经病的特色经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和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搜集《中华医典》1中《普济方》2治疗痞满的方剂,跨学科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大数据库,总结中药治疗痞满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选取《普济方》中治疗痞满的处方,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统计用药频次、药物属性(药性、药味、归经),并进行聚类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并批量导入,从单味药频次、性味、归经、功效、药对关联和聚类处方以及复杂网络分析等角度进行分析。结果 筛选后共纳入429首方剂,包含种256种中药,总用药频次3772次;功效371个,总功效频次10712次;四气9种,总频次3580次;五味11种,经计算总频次5888次;12经总频次10210次。治疗痞满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前3位为陈皮、白术、人参;关联性药对以人参-白术出现最高,常用药物可聚为4类。结论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5)分析数据,以图表展示出《中华医典》中治疗痞满的用药规律,分析临床治疗痞满的病机,为临床实践中药治疗痞满总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进行数据挖掘并探究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1984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症临床研究文献。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采用系统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药对分析、核心处方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中药处方65首,涉及中药125味,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中药为桂枝(45次)、白芍(45次)。高频药对有桂枝-白芍、桂枝-大枣、白芍-大枣等。主要核心处方为白芍、桂枝、大枣、甘草、生姜、黄芪、当归。结论 古今医案云平台(V1.4)分析得出的中药治疗汗出偏沮用药规律研究可指导临床应用,但须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析韩氏妇科传承人韩延华教授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和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依据及思路。方法 筛选韩延华教授门诊治疗月经病的有效医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3.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功效统计、频次统计、关联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和核心处方的挖掘。结果 共纳入312份有效医案处方,涉及190味中药,四气以温、寒、平为主,温药居多;五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功效以补虚类为主,次者为活血化瘀类;高频药物(≥60次)29味,前6味为牛膝、白芍、山萸肉、炙甘草、山药片和醋鳖甲。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及药组关联,聚类分析得到6个核心组方。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出韩延华教授以“肝肾学说”、“肝主冲任”学说为指导辨治月经病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分析王孟英治疗温热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从《重订王孟英医案》温热案中筛选出治疗温热病的有效方药,将所得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王氏治疗温热病的处方用药数据库,运用Excel 2019进行药物频次统计,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中Apriori算法、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从医案中筛选出处方116个,用药总频次1444次,涉及178味中药,频率 ≥ 10%(频次 ≥ 12次)的高频药物共41味,其中排名前5的高频药物依次为:竹茹(52次,44.83%)、栀子(47次,40.52%)、黄连(45次,38.79%)、知母(43次,37.07%)、玄参(40次,34.48%);高频药物药性以寒为主,药味以苦、甘居多,归经主要涉及肺、胃、心经;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59条药物组合,其中2味、3味、4味中药关联规则分别为11、36、12条;聚类分析得到9个聚类方。结论 王孟英治疗温热病尤为注重温病传变规律,擅用经方,食药相合,以清热类方药为主,结合祛痰理气、滋阴凉血生津之法,同时兼顾肺胃,豁痰理气、斡旋气机以调其愆滞,使气顺、痰消、热去而诸症自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分析探讨卢雯平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用药规律及辨治思路,为临床治病用药提供相关依据及思路。方法 筛选卢雯平教授治疗TNBC医案,信息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双人核对,建立数据库,并执行标准化,通过分析与挖掘模块,对治疗TNBC处方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核心处方挖掘。结果 共录入医案108份,涉及处方108首,中药161味,使用频次共计2208次,核心处方由黄芪、白术、山慈菇、皂角刺、白花蛇舌草、桔梗、麦冬、青皮、陈皮、川芎、枸杞子、炒酸枣仁、全蝎13味中药组成,气味以甘温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提示卢雯平教授认为TNBC以正气亏虚、脾肾不足为本,以痰结、瘀血、癌毒为标,以“辨病-辨证-辨体质”为纲,以“定位-定性-发于机先”为目,肝脾肾同调,心肺者先安,重用甘温以补虚,散结解毒以治标,并调体质偏颇,和其阴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全国各省市地区运用传统中医药方法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期的中药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期提供详细信息和治疗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相关文献报道,以及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健委通过官网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采用系统集成的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COVID-19治疗期处方的中药用药频次、药对关联、药物属性(包括药味、药性、归经)、药物功效、聚类处方等,运用图表等形式对中药处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直观的展示,并对其轻症、重症处方的中药的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包括药味、药性、归经)、药物功效进行对比。结果 经过筛选后,纳入中药处方78个,涉及的中药总数144味,总处方用药频1022次;功效267个,总功效频次2897次;药性9种,总频次906次;药味10种,总频次1434次;12经总频次2162次。聚类处方治疗期中药用药频次排名前10的中药:①杏仁、麻黄、甘草、黄芩、石膏;②半夏、陈皮、苍术、草果、藿香;治疗期轻症中药用药种类为116种,总用药频次为674次,用药频次较高的为杏仁、甘草、黄芩;重症中药用药种类为95种,总用药频次为351次,用药频次较高的有甘草、杏仁、石膏。结论 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分析数据,以图表文字相结合展示中医药治疗COVID-19治疗期的中药具体用药规律,并对治疗期轻症及重症用药进行对比,为临床上指导治疗COVID-19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挖掘在中医治疗肺癌方剂中的用药及配伍规律。  方法:选择《肿瘤方剂大辞典》中明确用于治疗肺癌的中药处方,基于随机置换检验的互信息方法进行中药的相关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网络,通过计算网络的中心性信息挖掘相关的核心药对、处方,以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等配伍规律。  结果:共选择323首治疗肺癌的方剂,涉及407味中药。其中发现20个高频药物(主要集中于养阴类、补气类),41个核心三元组药物,26个核心药对;同时发现了以养阴益气药物为主,辅以化痰散结、清热解毒药物的基本方13个;药物性味以寒温、苦辛为主,归经以肺、脾、肝、胃、大肠经居多。  结论:通过复杂系统熵网络法,可有效发现治疗肺癌的处方及用药;以寒热并用、阴阳互补、表里同治为主要治则,用药以益气养阴为主、以祛邪为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菌类中药的生物学特性、入药部位、生长环境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佐证,为菌类中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常用菌类中药的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异养方式及其功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查阅《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中国植物志》及文献资料,核对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部分地方标准收录的菌类中药。结果 共筛选出28味常见菌类中药,不同菌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入药部位、习性、生境都不同,对其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在四气中,平>寒>温;在五味中,含甘味>含苦味>含淡味>含辛味=含咸味;在入药部位中,子实体>菌核>复合体>子座=外皮=其他;在归经中,肺>肝=心>脾=肾>胃;在习性中,寄生>腐生>共生=兼性寄生=兼性腐生。结论 菌类中药以寄生与腐生为主,四气以平居多,五味以含甘味居多,归经以肺、心、肝经居多,滋补、利水是其主要功效。菌类中药的色泽、习性、入药部位及生境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其深入研究、临床使用及资源开发提供全面的文献参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中医》2019,(8)
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张聿青医案》治疗虚劳方剂数据库,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处方用药规律及组方配伍特点的挖掘分析。对纳入的80首方剂进行分析,共涉及中药152味,累计834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及潜在新处方7首。得出张聿青治疗虚劳注重清金保肺、健脾温中、降气消痰的应用,并随证治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中药复方辅助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用药规律。方法 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据平台,搜索晚期结直肠化疗并中药经方治疗等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剔除低质量文献,罗列组方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的描述性统计,基于SPSS Statistics 26.0关联规则及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聚类分析,Cytoscape软件直观网络图,进行数据挖掘整理与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相关文献148篇,处方155首,药物191味,用药总频次1823次,核心中药27味(使用频率 ≥ 10%),以白术所用最广。性味以甘温为首,归经以脾经为最。以置信度95%、支持度15%、提升度 > 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三药组合17组。聚类分析以欧式平方距离24为标准得到潜在聚类方剂3个。结论 中药复方用药以清补健脾,甘温扶正;平解邪毒,调气畅腑;肝脾同调,肺胃同治为规律,正合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后脾虚毒恋、痰瘀互结之证。研究归纳出中药辅助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用药组方规律,予以临床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V2.3.8),分析与提炼2000-2021年CNKI期刊文献中运用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CNKI数据库从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6日发表的使用中医药诊治AR的临床研究数据,筛选并将纳入医案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后生成标准化组方用药数据库,最后运用本系统软件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对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处理。结果 共纳入文献161篇,共获取161个中药组方,涉及187味中药,累计频次共1763次。证型统计结果表明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型为肺寒饮犯证;中药组方药物特征分析表明: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防风,平均用药剂量最大的中药为黄芪;中药性味以辛甘、温平为主;中药归经以入肺脾两经药物居多。根据中药功效类别分析显示:发散风寒药使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关联规则中药配伍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中药药对为黄芪-防风;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表明治疗AR的核心中药为小青龙汤合苍耳子散及玉屏风散加减。结论 本研究较为综合地分析了中医药治疗AR的组方用药规律,发现散寒邪、通鼻窍、补脾肺为诊治该疾的主要指导思想,脏窍并治与合方治病是当代医者遣方用药的主要特点,这一研究发现可为AR的临床诊疗与新药开发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分析虫类药治疗肝癌的用药规律。方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筛选出含虫类药治疗肝癌的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 筛选出186首治疗肝癌的含虫类药处方,涉及中药221味,其中虫类药35味,高频虫类药为鳖甲、牡蛎、土鳖虫等;虫类中药多与补虚类药、解毒类药、化瘀类药、化湿类药、理气类药等配伍使用,处方中常用虫类药药味数为1-3味,药性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咸、甘为主,近1/3的虫类药均有毒性,主入肝、肾、心、胃、脾经。获得使用频次≥20次的常用含虫类药物药对47对,药物关联规则20条。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含虫类药物新方核心组合12个,治疗肝癌的候选新处方6个。结论 运用含虫类处方治疗肝癌常用鳖甲、牡蛎、土鳖虫等虫类药,其疗效确切、效专力猛,多与益气健脾、利水渗湿等功效的药物联用,契合病机,体现了肝癌扶正祛邪之大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胡云凯  茹清静  孙涛 《新中医》2019,51(8):37-39
本研究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构建《张聿青医案》治疗虚劳方剂数据库,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处方用药规律及组方配伍特点的挖掘分析。对纳入的80首方剂进行分析,共涉及中药152味,累计834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及潜在新处方7首。得出张聿青治疗虚劳注重清金保肺、健脾温中、降气消痰的应用,并随证治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规律,为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方法 全面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国医大师及全国名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建立医案及方剂数据库,采用该软件基于关联规则及熵聚类的数学算法,分析医案的症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应用频次、药对组合等,明确其核心用药,探索其辨治规律。结果与结论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CNKI中共收集的205个医案,得到冠心病以胸闷、心悸、胸痛、气短为主症,病因病机多为心脉痹阻。所有医案中处方共205首,用药212味,通过分析,药物多为甘温之品,归肝、心二经,可知现当代名老中医多主张从疏肝气,通心阳,活血脉论治冠心病。药对组合中的高频药物即为药用频次居前的7味药,故认为这7味药为核心用药,且核心药物组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减,并由此演化得到药物的18个核心组合及9个新方。通过数据挖掘客观地展示了冠心病的因机证治,为临床应用提供了较为准确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厦门地区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内服中药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对2021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住治疗的223例境外输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中药处方进行中药使用频次分析,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分析,中药关联分析,中药聚类分析及中药复杂药理分析。结果 在223例患者的中药处方中,涉及156味中药,总用药频次3181次,药性以温、微寒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主要归肺经、脾经、胃经,药物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柴胡-黄芩、半夏-柴胡、黄芩-甘草等为主要药对;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物组合为柴胡、黄芩、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贯众、北沙参、前胡;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可归纳为4个聚类方,主要为小柴胡汤、达原饮、麻黄汤及麻杏石甘汤等聚类方。结论 湿邪为此次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的核心病机,偏于湿热;治疗上当宣肺祛邪,清热燥湿,开达膜原,通利三焦;用药当寒温并举,以温为主,肺脾同治,间者并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药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以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e)以及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中药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IBM 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处方82首,涉及中药127味,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黄连、白及、黄柏、地榆、当归;以味苦性寒、归肝经者居多;并挖掘出药物关联规则14条;通过聚类分析得到4类核心处方。结论 中药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补益止血为基本治法,主要选用清热药、补益药、止血药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分析《大国医:治疗消渴就是打败糖尿病》著作中消渴肾病的遣方用药,探索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 通过查阅该书,筛选出关于消渴肾病的病案,对病案中的口服方剂进行整理,建立Excel数据库再导入系统中,运用频次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探讨组方规律和辨治经验。结果 筛选出方剂82首,涉及中药117味,总使用频次1547次;常用药物23味,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居多;四气以寒性居多,五味以甘味居多,归经以归肝经者居多;得到常用核心药物组合10组、新处方5个。结论 南征教授将“解毒通络益肾”贯穿于治疗本病的始终,可为今后消渴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熊可  黄明  吕玲  李霄  李霖  张晗 《天津中医药》2021,38(7):817-820
[目的] 探索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张伯礼教授门诊初诊诊断为稳定性冠心病病例,建立数据库,采用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分析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的辨治及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病例70例,证型以气阴两虚血瘀及气虚痰瘀为主;70个处方总用药频次1 143次,共使用中药115种,其中以活血药、补虚药和化痰药运用频次最多;根据不同证型组方用药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结论] 张伯礼教授治疗稳定性冠心病时常谨守病机要素,活用君药;治标用药相对固定,通用队药。但机械且单纯的数据挖掘不能全面体现用药规律,需对方法及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提炼,使结果能真正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部分地方标准,筛选出收录的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对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特点、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得62味植物皮类中药,主要分布于1界,3门,31科;在科属中,芸香科>豆科>葫芦科;在入药组织中,树皮>根皮>果皮>种皮;在性味中,温>寒>平>凉>热,含苦味>含甘味=含辛味>含酸味;在归经中,肺>肝>脾>心>大肠>肾>胃=膀胱;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清热药。植物皮类中成药485种,以含陈皮的中成药最多,在给药剂型中,以丸剂为主;在药味中,以苦味和甘味居多;在功能中,以扶正剂最多;在注意事项中,以妊娠禁忌最多。结论 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相关性,须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