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红霞  杨凯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174-1175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门脉系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组织病变的关系.方法 82例CHB、肝硬化皆为住院患者,在实施彩色多普勒(CDFI)检测的同时进行肝组织活检观察.CDFI检测门静脉主干(MPV)、门静脉左支矢状部(LPV)、门静脉右支(RPV)、脾门处脾静脉(SPV)内径(D,cm)及流速(V,cm/s).结果 CDFI提示各组CHB患者上述静脉的V与对照组相比除CHB轻型外皆显著降低(P<0.01),D示扩大,但仅在门脉高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CDFI提供的数量化信息能较好地鉴别CHB、肝硬化不同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门脉血流动力学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 (CHB)门脉系多普勒超声 (CDFI)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肝组织病变的关系。方法 本组 82例CHB皆为住院患者 ,在实施CDFI检测的同时进行肝组织活检诊断。CDFI检测与病理学诊断采用双盲法。肝CDFI检测CHB患者的门静脉主干 (MPV)、门静脉左支矢状部 (LPV)、门静脉右支(RPV)、脾门处脾静脉 (SPV)、血流动力学变化 ,即内径 (D ,cm)及流速 (cm/s)。结果 CDFI提示各组CHB患者上述静脉的V与对照组相比除CHB轻型外皆显著降低 (P <0 0 1) ,D示扩大 ,但仅在门脉高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CDFI提供的数量化信息能较好地鉴别CHB不同的组织病理学表现 ,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清国  黄明玉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6):2507-2509
下腔静脉肝后段作为肝脏静脉血注入血液循环的唯一通路,其形态结构和走行特点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肝静脉血回流状况甚至肝脏功能;同时对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解剖定位、经下腔静脉肝后段肝内穿刺、下腔静脉肝后段损伤的修复、肝移植及肝段切除等手术操作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1].然而,下腔静脉穿行于肝后缘时,部分管腔甚至全部管腔被肝组织包绕[2],而包绕该段下腔静脉的肝组织主要来自肝右叶和尾状叶,其中尾状叶形态相对独立,由左前向右后形成一腔静脉后突[3],压迫甚至包绕下腔静脉,从而使下腔静脉肝后段在肝脏后缘腔静脉沟内穿行时,其管径、形态及走行方向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本研究旨在阐明尾状叶旁部形态与下腔静脉形状、走行的关系,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童霞  刘俐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4):598-599
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是近几年开展的治疗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的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它是利用外科分流原理,在肝实质内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起人工分流道,从而降低门脉压力,减少或消除由于门脉压力所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2008年间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门腔静脉分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71例和同期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176例的临床资料,对术后肝功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近期分、断流联合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减轻率及腹水消失率优于单纯断流组(P〈0.05)。单纯断流组术后再出血率为14.8%,高于分、断流联合术组的4.2%(P〈0.05)。单纯断流组5例发生肝性脑病,占2.84%;分、断流联合组5例,占7.04%。结论分、断流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术后疗效优于单纯断流术.但术后仍有较高的肝性脑病发生率,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单纯断流术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6.
王峰  雷进  边亚和 《淮海医药》2009,27(1):83-83
患者男,24岁。因左膝关节肿痛15d,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1d就诊。超声检查左侧腹股沟区可探及多个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较大约6.1cm×3.7cm,CDFI示肿块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示为动静脉血供。腹部超声检查示双肾也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肿块,左肾较大约2.9cm×2.7cm,右。肾较大约2.7cm×2.3cm,CDF示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左下肢X片显示左侧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转移性淋巴瘤,在常规胸片检查示患者右心房影增多,心脏彩超检查示患者右心房增大,其内可见一个偏强回声团块,大小约4.6cm×4.6cm(四腔心切面),肝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内均未见明显团块。局麻下行腹股沟包块活检,病理检查示恶性淋巴瘤(B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内门体分流的CT影像表现,探讨CT对其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初步收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经临床和影像确诊的7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门体分流病例的CT影像资料,进一步选取具有肝内门体分流的资料24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本组由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肝内门体分流发生率为34.3%(24/70),根据分流支的构成分为三组:①附脐静脉组(15例),即门静脉左支与附脐静脉交通,占21.4%(15/70),CT表现为肝左内叶实质内平行于肝圆韧带裂走行的迂曲、增粗的血管影,于镰状韧带附近穿出肝表面后与脐周静脉网连通;②下腔静脉组(7例),即门静脉右后支与下腔静脉交通,占10.0%(7/70),CT表现为门脉右后支增粗或迂曲成团,穿出肝表面后连通下腔静脉;③肝静脉组(2例),即门静脉与肝静脉交通,占2.86%(2/70),CT表现为肝外周部巨大“逗点状”或“曲棍球棒样”的迂曲血管影,连于门脉右前支与肝中静脉或肝右静脉之间.结论 CT扫描,尤其是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肝硬化肝内门体分流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认识肝内门体分流的影像特点不仅有助于肝内疾病的鉴别诊断,而且对临床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患者女,63岁,因“妇科普查发现盆腔肿块”就诊。查体:腹部软,平坦,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未及包块,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阴性。双合诊:子宫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双附件区未及包块。患者绝经18年,绝经后无阴道出血史,无妇科手术史。超声检查:经阴道、经会阴及经腹部超声探查均未及正常子宫回声,紧贴阴道上方见一巨大混合回声团块,三径约10.3cm×7.8cm×8.2cm,边界清,内部以弱低回声为主,弱低回声间可见偏强回声光带分隔,团块边缘可见少部分中等回声区,与弱低回声之间分界清。彩色多普勒(CDFI)可见丰富低速血流信号,最大血流速度(Vmax):10.7cm/s,血流阻力指数(RI):0.4,双侧卵巢体积偏小,边界清(图1)。腹部加压后,超声探查:该团块与双侧卵巢之间运动不同步。超声诊断:盆腔内混合回声团块提示:来源于子宫,恶性肿瘤可能大。术中所见:子宫增大约12cm×9cm,形态不规则,表面光滑,色暗红,质软,双侧卵巢偏小,与子宫分界清。病理诊断:子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累及子宫内膜及宫颈,侵润至子宫深肌层(距外膜约0.05cm),脉管内见癌栓。2讨论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弥漫性增生的肿瘤性大...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3岁.主述纳差、消瘦3 月,胸痛、咳嗽半月入院.入院后查体:消瘦、恶病质,呼吸稍促,唇微绀,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胸廓右侧较饱满,双肺可闻及中细湿鸣音,心率100 n·min-1(n=次)、律齐、腹平、左侧下腹皮下可扪及一1 cm ×2 cm大小包块,欠活动、质硬、压痛.腹部B超检查示:脾脏与左肾上极之间探及约5.6 cm ×5.7 cm以实质为主稍低回声团,其内部见一直径约2.0 cm不规则液性暗区,团块边界清,可见包膜.行腹部增强CT检查示:左侧肾上腺区域、左肾门外前方、左侧结肠旁沟以及左肝前见多数软组织肿块,左侧肾上腺区域肿块最大,约7 cm ×6 cm ×6 cm,该肿块及左肾门外前方肿块与左肾关系紧密,均为明显边缘强化;左肝前肿块与肝实质分界较清楚,右肾上极平面膈肌后、腹主动脉右旁及胰头前见增大淋巴结.胸部CT检查示:纵隔内广泛淋巴结肿大、融合,右肺内、心膈角区肿块,心包积液.诊断:①恶性淋巴瘤;②转移性病灶?胃镜检查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10.
1病历摘要 例1,患儿女,6岁。因间隙性腹痛3年,阵发性加剧1d入院。查体:一般状态欠佳,急性病容,呼吸略促,心肺正常。腹部饱满,肝脾肋弓下未触及,右上腹部可触及一个长度约25cm的腊肠样包块,有触痛,活动度尚可。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10次/min,可闻及气过水声。四肢活动如常。肛诊:指套上附有少许果酱样便。B超检查结果提示:肠套叠。在X光下行经肛门置管空气灌肠术。术前常规腹透见空、回肠不显影,结肠内有少量积气,在60mmHg的压力下向结肠内注入空气,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结肠脾区渐显影。于横结肠中段可见一杯口状龛影,随着结肠内气体量的增加,龛影逐渐向回盲部移动。距回盲部约15cm时龛影位置固定,复位器报警,调解压力至70mmHg时龛影位置无明显改变。考虑患儿病情较重,决定弃充气复位术,行经腹手法复位术。术前充分准备,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肠套位于右下腹部,尾部的肠管为空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表现,采用二维超声观察肝癌部位、大小、门静脉内部回声及周边情况,应用CDFI检测门静脉癌栓及其周围血流特点。结果肝癌弥漫型、结节型、巨块型中以前者伴发门静脉癌栓率最高;而门静脉癌栓好发部位依次为主干、左支、右支。门静脉癌栓二维超声表现为门静脉内径增宽,管腔内见局限性或弥漫性实体回声,部分或完全阻塞管腔,门静脉周围尚可出现海绵样变性;CDFI则表现为门静脉血流变细或中断。结论二维超声结合CD-FI诊断肝癌门静脉癌栓简便可靠,是临床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56例病例,统计术中门静脉压力改变、术后CDFI检测脾静脉及分流通道情况,并从术后并发症、肝功能、再出血三方面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前后门静脉压由(37.55±5.37)cmH2O降至(25.03±4.66)cmH2O,平均下降(12.53±7.23)cmH2O(P<0.05)。术后1、3、12、24个月脾静脉及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分别为0、1、2、3例;脾肾静脉分流口直径0.75~1.25cm,平均(0.98±0.37)cm;门静脉血流均为向肝血流,脾静脉血流均为逆肝血流。术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共4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2例于术后3年、5年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查为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者。结论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既保留了分流术及断流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李欣  安玉 《天津医药》1998,26(2):96-99
为确定正常儿童生理状态下各年龄组肝脏及门静脉的正常CT范围,为影像学判断肝肘,门静脉病理变化引起的形态异常提供量化的客观依据,对282例1 ̄14岁正常儿童肝脏行横断扫描。依年龄分4组,分别测量肝左、右叶宽径、门静脉主干和左、右分支的宽径,门腔间隙宽径。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提示:6岁以下儿童各组数值随年龄增长相对稳定,左、右叶宽度均应小于99mm,6岁以后应小于112mm,门静脉主干与右横支在6岁以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CT门静脉血管成像中门静脉侧支血管的临床表现,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临床确诊病例42例,对其临床资料和CT门静脉血管成像以及门静脉侧支血管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经门静脉侧支血管三维重建图像可观察到胃左静脉曲张者34例,食管下段曲张者21例,胃短/胃后静脉曲张者18例,食管旁静脉曲张者11例。结论CT门静脉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侧支血管,对于疾病的诊断及病情的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文  鄂占森  孙玉萍 《河北医药》2005,27(7):502-503
目的应用多普勒超声监测胎儿时期肝内门脉系统的血流参数。方法应用EUB565A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检测50例胎儿门脉主干、门脉右支、门脉左支囊部及静脉导管和脐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流量。结果各血管血流速度的顺序是静脉导管>脐静脉>门脉主干及其左、右支(P<0.05),血流量的顺序是脐静脉>门脉左支>门脉主干>静脉导管(P<0.05)。结论多普勒超声是评价胎儿门静脉系统血流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存平  陈霰 《河北医药》2005,27(10):731-732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探索它们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关系。方法 对63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进行多普勒血流检测,测量指标包括血管内径、血流速度,计算血流量。所有患者均同时或先后行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 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Qsv>Qpv)组的脾静脉血流量,脾静脉直径,胃左静脉血流量,脾厚均大于Qpv>Qsv组测值,而门静脉直径及血流量均小于Qpv>Qsv组的。两组患者胃左静脉直径均较正常人增宽。经胃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证实,Qsv>Qpv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率高于Qpv>Qsv组。结论 脾静脉、门静脉血流量的大小与食管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有密切联系,一旦多普勒超声检测出现Qsv>Qpv,则预示肝硬化患者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胃左静脉组织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比值的变化及其与胃左静脉压力的相关性。方法:放射免疫法和硝酸酶还原法检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及对照组患者胃左静脉组织中ET-1和NO含量,术中测定胃左静脉压力,比较两组ET-1/NO比值的变化,并对ET-1/NO比值与胃左静脉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门脉高压症患者胃左静脉组织中ET-1/NO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ET-1/NO比值与胃左静脉压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存在ET-1和NO失衡,ET-1产生相对过多,可能是门脉高压症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ET-1/NO比值与胃左静脉压力相关,可以用来间接反映门静脉压的高低,从而对预测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浆NO和ET-1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净  王少峰 《江苏医药》2005,31(6):425-426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水平与食管静脉曲张和腹水的关系。方法76例肝硬化患者血浆NO、ET-1与其食管静脉曲张内镜评分、门静脉内径、腹水分级评分、血清白蛋白等四项指标进行非参数统计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血浆NO、ET-1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和门静脉内径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血浆ET-1与腹水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浆NO和ET-1参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病人门静脉内径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胃镜、CT等多种检查手段对586例肝硬化病人的门静脉内径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进行检查观察.结果 肝硬化有侧支循环开放组病人门静脉内径[(1.18±0.166) cm]比无侧支循环开放组病人[(1.31±0.160) cm]显著减小;形成的侧支循环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为常见,脐静脉或脐旁静脉开放次之,胃左静脉扩张、脾胃静脉开放接排其后,其他交通支开放较少;门静脉内径越小侧支循环开放的通路就越多且各交通支开放的比例也越高.结论 综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方法观察门静脉内径和侧支循环形成状况对肝硬化性门脉高压的诊治、预后评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