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自1974年~1990年以来,采用辨证分型治疗痹症54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臣临床资料本组548例中,男200例,女348例;年龄最大者sl岁,最小者22岁;病程最长者38年,最短者10个月,10个月~5年者246例,6~10年者282例,11年以上者13例。2#证施治2.l行痹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涉及多个关节,甚则屈伸不利,或伴有恶寒发热,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弦缓。治宜祛风通络为主,辅以散寒利湿。方用防风汤加减:防风当归各159羌活威灵仙各12g麻黄甘草各吨川穹sg透骨风10g海风藤15g获芬109。若伴高血压、心脏病者去麻黄,加德…  相似文献   

2.
自 1998年至 2 0 0 2年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痹证 2 4 4例 ,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2 4 4例中 ,男性 10 0例 ,女性 14 4例 ,年龄 15~ 6 0岁 ,青壮年最多 ,按职业分 ,工人 94例 ,干部 81例 ,农民 5 7例 ,学生 12例。病史最长 15年 ,最短 6个月。临床辨证分型和治疗 :行痹 :肢体关节疼痛 ,游走不定 ,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关节 ,屈伸不利或伴有恶寒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 ,脉浮。治宜祛风活血 ,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防风2 0 g ,羌独活各 10g,秦艽 3g ,当归 2 0 g ,川芎 10g,白芍 2 0 g ,威灵仙 15g等。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 ,遇热则减…  相似文献   

3.
痛痹多为虚体感受风、寒、湿邪(寒邪偏盛),注入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从而引起肢体、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甚或活动不利的一种疾患。当归四逆汤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利湿通络之功效。笔者用此方加味治疗痛痹116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116例,男性72例,女性44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68岁,平均38.5岁;病程1年以内者43例,1~2年者52例,2~5年者ZI例。所有病例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人选: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不能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用中草药配制成虎牛痹康贴治疗行痹、痛痹、着痹、妍痹、痿症963例,效果满意,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963例,男351例;女612例;年龄8~82岁,其中力31~5O岁占55%。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7年。2薄证辩证2.三风寒湿痹2.1.亚行痹(风痹):证见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肢体关节重着、肿胀、麻木和仲屈不利或恶寒发热等。舌脉:舌质正、苔白薄或腻;脉象多浮。2.1.2痛痹(寒痹):肢体关节或肌肉疼痛较剧,有定处,得热则减,迁寒痛增,痛处皮色不红,触之不热;或自觉冷感,患处冰凉;或关节不可伸屈。舌脉:…  相似文献   

5.
中医辨证论治痹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气血不通而有疼痛者称之为痹。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风寒湿或热诸邪错杂侵入机体 ,造成经络闭塞、气血凝滞发展而成血停为瘀 ,湿聚为痰 ,最后导致痰瘀合阻造成顽固性的肢体关节疼痛、肿胀、变形甚至功能受限。笔者结合临床实践 ,将痹证的辨证治疗方法归纳如下。1 行痹 (风痹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多发于上肢 ,如腕肘关节 ,可伴关节屈伸不利 ,急性期伴发热 ,怕风。治以驱风活络止痛。药用 :防风、川芎、红花、当归、羌活、秦艽、桂枝、葛根、茯苓、黄芩、杏仁、生姜、甘草。颈肩痛重者重用葛根 ;上肢痛重加威灵仙 ;下肢痛重加独活、…  相似文献   

6.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年来 ,笔者采用中药治疗为主 ,结合外治法 ,治疗股骨头坏死获得满意疗效 ,现将治疗方法总结如下。1 内治法1 .1 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髋部疼痛 ,夜间加剧 ,刺痛不移 ,关节屈伸不利 ,舌暗有瘀点 ,脉弦或沉弦。治以行气活血化瘀为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刺痛加制乳香、没药、土鳖虫、酒大黄 ,胀痛加紫苏梗、厚朴、香附、枳壳 ,肠胃有热加黄连、大黄。1 .2 风寒湿痹型 证见髋关节疼痛 ,疼痛与天气变化有关 ,关节屈伸不利 ,伴麻木 ,喜热畏寒 ,舌苔薄白 ,脉弦滑。治以温经通痹为主 ,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1 .3 气血虚弱型 证见髋部刺痛 ,…  相似文献   

7.
查玉明系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对治疗疑难杂证有独到之处。例一,肌痹、虚损/湿热互结(皮肌炎)治宜除湿消肿,退热止痛,方用当归拈痛汤加减。例二,胃痞、痹证/阳气虚损证(慢性浅表性肾炎)治宜健脾温阳,祛寒除湿。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动物类药治疗关节痹流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节痹证以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屈伸不利为临床特征.动物类药物在痹证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良好的治疗效果,倍受历代医家重视,且历代均有较大发展.现就应用动物类药物治痹流源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治痹十法     
严婉英 《河北中医》1998,20(1):30-31
痹者,闭也,闭塞不通之意.痹证是指肢体(皮肤、肌肉、关节、筋骨)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的病证.主要病机为气血痹阻,经络阻滞.具有渐进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病程长,治疗困难.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痹十法,简述如下.1 祛风散寒除湿法《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本病病因为居处潮湿、涉水冒雨等原因,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成痹证.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麻木曲伸不利.如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为风邪偏盛之行痹.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加剧,得热痛减,为寒邪偏盛之痛痹.关节重着酸痛,肌肉麻木不仁,为湿邪偏盛之着痹.行、痛、着三痹在临床上很难截然分开,治疗都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为法.方如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桑枝、乳香、海风藤、木香、甘草.《医学心悟》)、独活寄生汤(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芍药、川芎、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是由于风、寒、湿、热侵袭关节发生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按病因可分为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热痹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为特点,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者为痛痹;肢体酸痛、肌肤不仁为着痹。辨证施护大大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笔者自2000年以来用活络效灵丹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本病6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67例,其中,男28例,女39例;年龄30岁以下3例,31~40岁19例,41~50岁21例,51~60岁17例,61岁以上7例。病程1年左右11例,2年左右21例,3年左右19例,4年左右9例,5年左右7例。风寒湿痹48例,热痹19例。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突然或缓慢的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减;或重着而痛,手足沉重,活动不灵,肌肉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焮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  相似文献   

12.
浅谈风湿性关节炎之中医治疗湖北省航运公司职工医院(430014,汉口)费淑君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症,其成因乃风寒湿邪气侵袭机体,合而为病,痹阻关节经络所致。本病典型征象为:肢体关节疼痛,甚或肿胀,关节活动不利,病程缠绵日久,...  相似文献   

13.
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内经》中有关“痹”字的解释有:①痹有疼痛之意,指肢体关节的疼痛,如《素问·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痹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说明了痹即是痛;  相似文献   

14.
乌头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45例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乌头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组成.笔者自1995年以来,用乌头汤加减治疗风湿痹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45例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其中30岁以下者6例,31~40岁14例,41~50岁17例,51~60岁8例.发病时间1a以下者12例,1~5年17例,5a以上16例,分类属行痹(风胜)10例,痛痹(寒胜)19例,着痹(湿胜)16例. 诊断依据及证候分类,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7月发布的风湿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标准确定.诊断依据:①以四肢大关节走串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②病前多有咽痛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湿地史.③血沉增块,抗链球菌溶血素“O”大于500单位.证候分类:①行痹:肢……  相似文献   

15.
赵修敬 《四川中医》1999,17(1):48-48
产后身痛是妇女产褥期间出现的肢体酸痛、麻木、重着等症,或产后虽感肢体关节酸麻未治而逐渐加重者的通称。此病亦可称为“产后关节痛”,为产后妇女常见病。余在临床上以三痹汤治疗此类患者58例,疗效显著,现小结如下。1一般资料58例均为门诊随机抽样,年龄在24—30岁之间。产后15~30天者6例;1月~半年者27例;半年~1年者19例;1年以上者5例;2年以上者1例。四肢关节疼痛者37例;上肢、肩背痛者12例;下肢、腰痛者9例。58例患者均无红、肿、热等症状,查抗“○”、血沉、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2治疗方药三痹汤:,经断、杜仲、防风、挂…  相似文献   

16.
考诸痹论,都将肢体肌肉筋骨部位疼痛的肢体型痹证,与关节部位肿痛的关节型痹证相混淆,统称为痹证.但是,之后有关痹证的辨证论治内容,通常只论关节型痹证,少有肢体型痹证的论述.如现行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就最具代表性,在<中医内科学·痹病>中:"所谓肢节痹病,系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随后只阐述关节型痹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将关节肿痛分为行、痛、着、热、尪痹5型进行辨证论治)[1],缺少肢体型痹证的辨治内容.由于缺少指导肢体型痹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上只能沿用辨治关节型痹证的辨治思路来治疗肢体型痹证.因此,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运用当代医家的治疗经验.结合中医辨证规律,用自拟方冶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观介绍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50例,均按美国风湿学会(ARA)标准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男12例,女38例。年龄最小9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0年。发病诱因:因受寒冷潮湿者问例,外伤后发病3例,因劳累、产后、感染而诱发者8例,原因不明者22例。2辩证分型及治则治法①风寒湿痹型:症见全身关节、肌肉酸痛,游走不定,得温痛减,关节肿胀,但局部不红不热,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儒。治宜扶正祛邪、散寒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18.
薏苡仁能除风湿,止痹痛,缓和拘挛。受《中医杂志》2006年第8期《大剂量薏苡仁善止痛》一文的启发,用薏苡仁治疗1例关节疼痛患者,简介如下。 患者,男,42岁。劳累着凉后,肩关节酸痛3天,继之出现四肢关节游走性痛,寒冷及阴天加剧,痛处屈伸不利,活动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诊为风寒侵袭筋脉,气血痹阻而痛。治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相似文献   

19.
一痹症张某,男,34岁,务农,1978年4月来院门诊。患者两腿疼痛,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且肢冷如冰,难以步履,患病有年,遇寒即发,脉沉细,舌淡苔白。此乃寒湿留于筋骨,治以散寒除湿,通经活络之品。生川乌、生草乌、桂枝各10克,生蜈蚣3条,桑寄生15克,木通、甘草各50克。服1剂大减,3剂病痊。按:痹证之成乃风寒湿邪侵入人体,邪气痹阻经络,营卫不通,气血运行受阻,因而有肢体关节等处疼痛,酸楚、麻木等症状出现,其中又以疼痛为主要见证。前贤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蜈蚣之所以治痹,因其有通经活络之功。余每见寒湿痹痛  相似文献   

20.
罗世希 《河南中医》2007,27(10):78-79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肿大、屈伸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病因病机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