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输油管道工程施工期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强  刘晓路  孙厚才 《人民长江》2009,40(16):85-87
输油管道敷设破坏了其沿线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输油管道工程水土流失具有呈线状分布、流失强度分布不均、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开挖的边坡和弃渣场,其措施体系包括临时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在分析输油管道工程主要内容、施工工艺和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工程的6个分区,即管线区、穿越区、施工生产生活区、输油站场区、临时施工道路区和弃渣场,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2.
输变电工程特征及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晓颖  张长伟  孙蓓 《人民长江》2016,47(23):28-30
输变电工程属于典型的点线结合工程。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概括了输变电工程的项目组成特点,分析了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施工组织和施工工艺。在平原区和丘陵区作为一级分区的基础上,将输变电工程划分为站区、进站道路区、给排水管线区、塔基及塔基施工区、牵张场区、临时施工道路区和人抬道路区等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根据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分区,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可为今后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新疆输变电施工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更好地保护输变电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以新疆750 kV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和项目研究成果,分析项目水土流失的扰动范围、来源、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防治措施。结果表明:(1)新增水土流失来源分为站区、进站道路区、站外供排水设施区、站外电源线路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塔基及施工场地区、牵张场区、跨越施工场区和施工道路区。而站区、塔基及施工场地、施工道路是输变电工程施工扰动、土石方开挖最强的区域。(2)水土流失量在不同施工时序、地貌单元、扰动分区间表现出明显差异性。相比于施工期,变电站区在自然恢复期的新增水土流失量可减少70.4%,输电线路防治区减少58.6%。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总防治责任范围仅占项目5.5%,而水土流失量/强度高出冲洪积平原区0.20~5.95 t/hm2。(3)输变电工程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且地貌差异特征明显,应基于项目建设特点布设防治措施。结合新疆输变电工程的区域环境特征,须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小太子河流域防洪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以太子河防洪治理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确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划分责任区、采取分区防治措施,达到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中的布置方案和设计措施合理,达到水土保持的目标、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根据湖南、湖北2省统计资料,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了洞庭湖区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强度、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影响,总结了湖南、湖北2省近年来所采取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提出了洞庭湖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根据区域特点和地貌特征划分了丘岗区和平原区2个防治分区,针对每个分区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按照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计算了相应工程量。分区规划和分区治理对防治洞庭湖区水土流失非常重要,对促进洞庭湖区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强调应做好洞庭湖流域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平原水土流失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平原区面积7.53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0%。平原区的水土流失不仅存在,而且在特定的条件和特定的范围内还相当严重,造成平原区土壤风蚀沙化、河岸坍塌,水质变差,吞蚀农地,增加洪涝灾害隐患等,治理平原区水土流失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河北省平原区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剖析了平原区产生水土流失成因,并根据地貌类型,提出了平原区水土流失分区;根据不同分区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重点防治任务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护平原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冯新玉 《陕西水利》2016,(5):148-149
本文通过分析准东煤田不同开发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将水土流失防治区分为扰动开挖防治区和弃渣防治区,并对2个分区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进行设计,形成完整、科学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以减少水土流失的产生。可为类似环境工程特别是新疆东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胡水根 《人民长江》2010,41(5):31-33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的必经之地——重庆忠县至湖北宜昌段的施工,必然给当地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减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在建设过程中,根据管线经过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种水土保持措施。对管道平行等高线敷设、垂直或斜交等高线敷设、沿陡坡敷设、穿越梯田敷设以及穿越河流敷设等具体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哈巴河河道综合治理,通过恢复山区、丘陵区、平原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山区、丘陵区草场实行轮牧、禁牧,封山育林,大面积种植林草,改善山区、丘陵区生态环境;疏通河道,提高平原区各河段行洪能力,依法管理河道,确保河道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中部引黄工程概况,在对该工程进行水土流失影响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恢复和保护项目区内的植被,有效治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区,划分了7个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并对相应分区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设计。该设计方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百色水库灌区工程是"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我国在丘陵地区建设的长距离、全封闭、压力管道输水的灌区工程中面积最大的现代化节水灌区工程。管道线路长,工作压力大,穿过地质活动断裂带。管道选型、结构受力状态、穿过断裂带的防断措施值得研究。本文采用综合性能评分法进行比较分析,决定常规地段大管径首选PCCP,小管径首选球墨铸铁管,并提出备选管型和特殊地段管型。基于细致的模型,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了PCCP复合结构在制造期、回填、运行过程中的力学状态,评价其承载能力,并提出改善砂浆层抗裂能力的材料性能建议,提出在满足强度等级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用低弹性模量的砂浆层。为解决大口径刚性管道穿越的地质活动断裂带的抗断问题,提出挠性卡箍接头连接措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今后兴建此类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长距离的输油气管道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类型多样,空间分布差异大;会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也会引起土壤结构破坏和水土流失,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西南地区的贵阳—重庆成品油管道工程为例,对建设过程中造成的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进行了汇总、分析和研究,得到了其破坏机制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生态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研究成果对输油气管道工程的水土保持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石油管道一般都采用直埋的敷设方式。鉴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特殊性。该石油管道穿越南水北调干渠位置采用了定向钻方式,并在石油管道穿越施工和干渠施工两个方面都采取了安全措施,能确保管道运行安全和干渠施工及运行安全,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石油管道对干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季节性冻土区管道浅埋换填防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静  谢崇宝  吴志琴 《水利学报》2018,49(5):588-597
输水管道是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道铺设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到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和施工进度,同时还影响工程的直接效益和使用寿命。本文中通过在低温实验室进行PE管浅埋模型试验,获得了不同管道埋深、保温措施、回填措施和换填措施等条件下管道内温度和管道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换填措施、保温措施对管道内温度影响不大,而管道埋深和回填措施对管道内温度影响显著,适当增加管道埋深,管内温度升高,EPS轻质土回填的保温效果好于珍珠岩散料轻质土回填措施。在管道变形方面,炉渣换填措施略优于砂土换填措施,适当增加管道埋深,管道变形明显减小。与设置换填措施、回填措施和保温层的复杂工况处理相比,采用炉渣换填和回填措施的裸管,可以达到较好的防冻效果。综合考虑冻土区机械耕作等需要和防冻措施的经济可行性,推荐80 cm埋深的炉渣换填回填模式作为季节性冻土区(冻深2.3 m)PE管道的浅埋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油气长输管道敷设作为典型的线性工程建设,在管线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会对区域自然生态及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扰动,尤其是加重了管道沿线区域水土流失,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以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为切入点,根据输油气管道的工程建设特点,分析了输油气管道建设水土流失的典型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输油气管道的水土流失防治策略和方法,相关结果为输油气管道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黄土丘陵区煤矿的建设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进行详尽的水土保持设计并付诸实施,可以极大地减少煤矿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本文通过对吴家峁矿井工程的水土保持设计,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规划,可为工程的水土保持防治提供保障,为黄土丘陵区煤矿建设的水土保持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自然条件独特复杂,水土流失特点与其它区域有很大差异,采取的治理措施也存在很大差异,国家颁布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中,缺少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难以完全满足指导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和指导该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标准作为指导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规范性文件,总结了该区二十多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经验,内容全面扼要,条款清晰,科学实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丘陵区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降雨径流特点,从生态海绵流域的全局视角,以现代化湿地花园城市为目标,合理布设"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建设设施,并在措施布设时考虑丘陵地区对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防控、水系景观美化等特殊要求,提出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丘陵区城市湖南省凤凰县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适宜建设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凤凰县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建成区内,应针对产汇流过程急速形成、易出现山洪和内涝灾害的"两碰头"等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和建成区外海绵体措施,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丘陵区海绵城市应区分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设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建成区外应对堤防达标、雨水排放、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建成区内应对可渗透地面、下凹式绿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地表水体水质、非常规水源利用、城市管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研究成果对丘陵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